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其中燕山铁产自宣化铁山,将精选铁矿石和燕山木炭,用特制的耐火高炉进行冶炼,再用炒钢或坩埚工艺进行二次冶炼,得到质量上乘的熟铁或坩埚钢。只有使用了类似技术的京东商市的铁厂(采用了上等的利国铁矿和高丽木炭)能与之相比。但是京东铁的成本比燕山铁要高,价格也贵一些。

    天津布则是棉布,在米友仁主政海路市舶制置司的时候开始在沧州引入棉花。发展到现在,棉花已经变成了燕地主要农作物之一。

    而天津云台学宫的农学院器械学院,也将纺机和轧花机的设计改良(包括抄袭)作为了重要课题,还发布了高额的奖金。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众多的家庭纺纱工坊和家庭织布工坊,也在新兴的天津东市地区大量出现。所生产的天津棉布不但产量很高,而且质量也非常不错。当然了,天津的纺织业距离工业革命的水准还差不少呢,估计没有个一二百年的发展,是不会有工业革命的

    长芦盐则是大规模晒制的海盐!在武好古割据燕地前,属于沧州管辖的芦台盐场就是个生产海盐的地方。不过当时使用的是煮盐的法子,成本很高,产出的食盐质量也差。所以在武好古接管盐场后,就提出了晒盐法,并且让云台学宫自然学院立项研究。四年前终于有了突破,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长芦盐,足以和青盐解盐这些盐矿出产的上等盐(比较干净)竞争。

    当然了,京东商市的盐商(海州也是产盐地区)很快就抄袭了晒盐法。产出的海州盐足以和长芦盐竞争。在蔡京推行钱引法后,长芦盐和海州盐一块儿横行大宋,把别处的井盐池盐海盐都打得溃不成军!

    至于界河船那就不用说了,绝对是最高水平!只有吸收了大食波斯造船工艺的泉州造船业可以与之竞争。

    而天津市的酿酒业也极其发达,除了高纯度的蒸馏酒,普通的烧酒(指可以加热饮用的低度酒)果酒也发展的非常不错。

    当然,在钱引改革后,京东商市也出现了大量的酒厂(原本宋朝实行酒粬和酿酒管制,在钱引改革后,只需要用钱引购粬即可),酿造的美酒同样行销天下。

    顺便说明一下,现在东亚东南亚这块的制造业也不是大周共和国一枝独秀的。一枝独秀也长久不了,有竞争才能不断进步!

    而对以天津市为核心的大周制造业构成竞争的,则是以京东商市上海商市明州商市泉州商市和广州商市为核心的大宋东南制造业。

    中国东南地区的制造业其实一直是牛逼的,从宋朝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好古一手打造的天津市,当然不可能把它们一网打尽。

    而且天津市工商业的崛起,对东南诸商市构成的其实是良性竞争。东南诸商市同时又是天津市的模仿者,它们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吸收了天津市的经验和技术,又拥有理性派大学的加持,还从提前到来的大航海时代中获益匪浅。

    另外,天津市还是东南诸商市事实上的保护伞

    纪忆把天津市抬出来,在场的宰执枢密们都哑口无言。

    如果他们不让东南诸商市赚钱,岂不是让天津独得大利?

    至于将周国排除出大宋市场那肯定会引发大周共和军南下!

    要不给东南诸商市多加点税吧!何执中说,将四百州军所失,加在东南诸商市上。

    由于东南诸商市和天津市的手工业品,特别是盐铁布绢酒等重点商品冲击,造成大宋内地相关产品生产的萎靡,也就影响到了相关的税收。受影响的不仅是各地的商税,还有以钱计的夏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免役钱等等,都因为农户的收入减少,而出现了征收困难。

    而农户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南和燕地纺织业发展太猛,冲击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现在东南和燕地,一个出现了大面积的改稻为桑,一个则是改麦为棉。

    两边都是上规模的农场加上初步形成产业的纺织工业(虽然是家庭工坊为主,但是织户的竞争力比起男耕女织还是强了许多),还有高水平的印染业,完全压倒了农村的土布生产。

    所以大宋各地农妇们生产的土布土绢,只能自家使用或低价贩卖,农家收入大受影响。自然无法承担收钱为主的夏税了。

    东南诸商市自是该加税的!纪忆笑着,但也不能竭泽而渔啊!因为东南的税咱们可以加,可周国的税呢?咱们的商税要收多了,商人都跑去周国,朝廷该找谁去收钱?

    又把周国抬出来了

    要不就加东南的田税吧!童贯插话道,不是说东南有几百万亩改稻为桑吗?桑田收入可比稻田高,田税也该多收一点。

    宋朝的田税本来就和所种植的农作物挂钩,桑田的收入是稻田的几倍,当然得多加税了。

    但是童贯是个市民出身的宦官,不大知道东南乡村的情况。

    纪忆只是笑了笑:呵呵

    其余的几个宰执枢臣都不言语。最后还是蔡京摇摇头:还是算了吧改稻为桑的都是大户,寻常小农谁敢不种粮食?百种粮食,饿死了怎么办?朝廷若是给东南加赋,只怕最后多缴税的还是寻常小农啊!

    这事儿根本不可能!朝廷一提出来,下面的言官谏臣就该吵翻天了——大宋的东南沿海可是盛产进士的!

    而且东南的田赋本来就高,比大宋其他地方都高。再要加赋也说不过去

    此事容后再议,蔡京顿了顿,忆之,官家准备在交趾行封建,由八皇子出任交趾国王,你做国相,代行王政,并兼管南洋都护府事你觉得怎样?

    还能怎样?纪忆苦笑,不去交趾,只怕连南洋大都护也得丢了

    交趾之事,下官定当尽心竭力。纪忆道,只是海路市舶制置司也是万般紧要,若是择人不当,使东南商民皆归心周国,必有国崩之危!

    蔡京笑了笑:犬子蔡攸会去海州接任海路转运司。另外朝廷还会设立沿海制置司,专管海上兵马事。

    海路市舶制置司这个超级衙门,现在也到了要解体的时候了。

    根据蔡京和苏迟达成的协议,海路之事将分转运和制置两路,前者理财,后者治军。

    两个衙门都会将治所摆在海州,其中海路制置使还会兼知海州。

    蔡安居去接手海路转运之事倒是万无一失,纪忆接着道,不过海路防务也不可掉以轻心不知两府意属何人?

    苏迟道:张嵇仲会去海州接任。

    张叔夜将会出任第一任海路制置使,不用说,让他接管海路防务,自是针对周国海军的。

    纪忆心道:蔡京和苏迟一定以为我对周国海军太过忍让看来是得吃点苦头才知道厉害啊!

    他刚想进一步询问南洋都护府的权限时,一个枢密院的孔目官快步走了进来,在苏迟耳边嘀咕了几句,又奉上文书,然后才快步离去。

    苏迟眉头已经皱了起来,低声道:北国有警!




第1247章 就怕兵怨沸腾
    难道,难道是金兵要南下吗?

    玉清道德宫内,一身道袍的道君皇帝问话的声音都发颤了。

    金兵啊!

    多可怕!

    上回耶律延禧南下的时候就把赵佶小心肝儿吓坏了,现在换成了更加强大的金兵难道现在就要去襄阳府暂避了?

    陛下勿忧。说话的是童贯。因为刚刚得到了朔方路府麟路和并代路的警报,所以现在两府的十个宰执全到了玉清道德宫,可以开个御前会议了。

    童贯道:朔方府麟并代三路并未言及有金兵南下,只是边地遭到了不知何处来的蛮夷部落的侵犯,府麟路损失不大,并代路有几个城寨被打破,朔方路则有一个马场被劫,丢了几千匹马另外,朔方路还报告说最近有大股的阻卜牧民迁移到了金国境内的河套草原。好像还和依附凉国的汪古部发生了冲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赵佶听得糊涂。之前因为辽国圈住了草原诸部,使得宋朝北方边境上没有这么发生草原部落抢劫的事件,所以道君皇帝才感到奇怪。

    这些人都是金国派来的?赵佶问。

    不大好说,童贯回答,原属于辽国的河道漠南草场在辽亡金兴后都换了主人。原本比较温和的部落都换成了漠北来的凶蛮部落这些部落在漠北时就打打杀杀,早就习惯抢劫了。

    习惯抢劫?赵佶听得额头冒汗,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野蛮的人?哦,也不能这么说,自己好像刚刚抢了交趾人这难道就是报应吗?

    准备如何应付?赵佶问。

    必须加强边备。苏迟皱眉道,现在朔方陕西的新军大多在河北布署,防备周国。应该让他们返回陕西朔方,以防备边患。

    另外,府麟并代两路也不可不问。因为朝廷收回太原府等地,两路已经有点怨言。现在他们又收到北虏侵袭,防务压力极大,急需朝廷援助。

    赵佶又看了看蔡京,蔡京道:陛下,陕西授田府兵有十多万户,现在只有十将兵丁在役,不过44000人。完全可以再征召十个将摆在朔方和府麟。至于并代路,还需从长计议。

    宋朝新军的编制基本抄大周。他们的将相当于大周的旅,兵力都是4400人。

    陛下,童贯提出异议道,西军新军是四时在营,连续服役五年,并不是轮流上番。而且西北苦瘠,纵有200亩田土也比不了中原数十亩中田的收入。若役使太过,只怕兵怨沸腾啊。

    何执中道:若是感到困难,交还田土便可。有200亩田,还怕招不到兵吗?

    苏迟看了眼即将外任的张叔夜,张叔夜只是皱眉不语。

    陕西朔方的府兵制其实已经开始败坏了!陕西朔方的府兵可不是周国的公民府兵,后者属于周国的统治阶级!不仅有授田的待遇,而且还有接受免费教育的待遇。

    凡府兵子弟,都可以免费入读蒙学,并且可以在考试通过免费读小学大学。当然,府兵子弟考入小学大学的几率不是很高。但是周国所有的小学大学,都会为他们保留入学名额。

    这就保证了府兵这个阶层(大部分是候补公民临时公民,但是元从府兵都是终身公民)在政治上拥有足够的代言人和上升途径。

    但是宋国的授田府兵完全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而且宋国的行政管理水平也不能和周国相比。陕西朔方更是粗疏,对于将门侵占府兵骑士职田的事情,基本没有人过问!

    另外,陕西朔方府兵户骑士户也不实行长子继承制他们的土地名义上是职田,实际上则是可以拆分和买卖的私田。

    所以在授田十几年后,陕西朔方的府兵户和骑士户户均拥有土地的已经下降了近30。剩下的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府兵骑士长期服役了

    不过这个盖子,却是谁也不敢去掀开的!

    下面的人捂着盖子,道君皇帝自然啥都不知道,于是便说:就再扩充十个将,也好让军官们有个去处。

    童贯只能一叹,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了。实际上,朔方路将领侵占府兵职田的问题也很突出!他自己也没少捞

    蔡京道:有了十将新军增援朔方府麟沿边,应该可保无虞。另外,臣还建议遣使金国,责问边境袭扰之事。

    好好,赵佶连连点头,自该遣使责问,不过也别触怒金人。他想了想,让武好文走去,他是武好古的弟弟,完颜阿骨打总要给点面子的。

    圣上英明。

    在十个宰执面君之后,就轮到纪忆了。赵佶对这个在他即位时立场不正确的臣子,总是亲热不起来,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

    出了玉清道德宫,纪忆就看见苏迟等在外面,眉头皱着,似是心事重重。

    纪忆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从广东北上的时候,纪忆在泉州拜访了苏辙。老头得病了,卧病在床,看着有点危险。

    所以苏迟苏大孝子已经上了奏章,要请假去看爸爸了估计这一去,再回来就是四五年后了!

    因为苏辙一死,苏迟就得丁忧三年,才能再回朝堂。

    而纪忆又被派了交趾相的差事,同样是几年入不了朝。

    张叔夜也被蔡京打发去当沿海路制置使,同样要远离朝堂了

    开封的繁华更胜往昔了。

    纪忆和苏迟策马同行,却没有聊起新党的未来,而是对眼前开封府的繁华颇是感慨。

    繁华是繁华,可惜百物腾贵,民生艰难。

    苏迟顿了顿,这几年就是东南风景独好交趾如果能安稳下来,东南局面怕是要更上层楼了。

    只是大宋有四百州军,如今只有徐州海州江宁府润州常州苏州秀州湖州杭州明州越州泉州兴化军广州和开封府等十五个州府军繁荣昌盛。而且开封府也只是表面浮华,内里早就空了。其余三百几十州军,大都在往下走。其中河东陕西河北京西等路尤是萧条。眼看西北战事又起,将来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了。

    苏迟看到的问题,不仅是东南商市的繁华造成的。还有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离开中原,转向东部沿海的因素。

    而武好古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和儒家复兴时代,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将来可能东迁吧?纪忆低声说,徐州海州,或是江宁府

    东迁?苏迟皱眉,忆之兄,你的意思是周国有可能南下?

    未必,纪忆道,但是中原的确日益疲敝,此次北上,感触颇深啊。

    苏迟摇摇头,迁都伤及国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家父病重,只怕时日无多,吾自当床前尽孝,再回开封府,只怕是几年后了。

    朝局如何?纪忆问,何人可以担当?

    无人啊!苏迟一叹,武崇道如果不是到如今这步,倒是可以执掌枢密院,武望道和米元晖入东府也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却是没有什么人了新学人才,终是少了一个进士,想要大用太难了。

    新学一派,如今有办事的人,治学的人,带兵打仗的人,却偏偏没有能担纲做宰执的人。一方面是资历尚浅,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新学才子都少了一个进士身份。他们往往是从军或是充当伎术官,或者先入幕,后被举荐做官。

    这样的出身,在北宋朝廷中总是低人一等的,想要做到宰执几无可能。

    纪忆想了想,赵德甫如何?他虽然不是进士,但也是公认的大儒。

    德甫可以做学问,却难以胜任宰执。苏迟说,如今实在乏人,也只能用一用了。

    大人,袭扰朔方府麟并代的应该是阻卜人和萌古人。

    蔡京这个时候已经回到自家的府邸。他的儿子蔡攸正在给他分析朔方府麟并代三路被袭击的事情。

    他之前当过一段时间的驻天津公使,对周国以及金国的情况比较了解。
1...713714715716717...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