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阻卜人和萌古人?他们怎么跑到咱们的边境外面了?蔡京靠在一张软榻上,一边享受着丫鬟们捏肩捶腿,一边和儿子对话。

    当然是金国朝廷安排的。蔡攸道。

    他们为什么要怎么做?

    蔡攸哼笑了一声:还用问,当然是要钱了。

    要岁币?蔡京眉头大皱。不是说金国背后正受西辽的威胁吗?他们就不怕咱们和西辽联手?

    其实不止一个西辽,蔡攸道,凉国夏国都是反对金国的。

    夏国?蔡京一愣,他们不是在天竺吗?够得着金国?

    蔡攸笑道:人够不着,钱够得着儿子在天津时听说这些年赵乾顺赵忠顺在天竺发了财,还和西辽联手对付什么塞尔柱国。两家是铁杆盟友,每年都给西辽不少钱!

    另外,凉王章理也穷得很。能得点钱一定肯帮着打金国的。咱们不如也给凉王一点钱,让他去争夺黑山阴山。这样阻卜人和萌古人就不会南下了。




第1248章 富一隅而贫天下
    被赵佶点名要去金国出使的武好文,现在并不在开封府呆着,而在老家河南府。

    他的官当得没滋没味的,所以一有机会就告假请辞。这段时间他爸爸武诚之病了,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头晕眼花,估计是太胖了得了高血压。

    武大孝子得了机会,就请假奉老父回河南府将养。赵佶也不为难他,干脆给他一个提举上清宫的闲遣,打发回河南府去了。不过却没有同意武好德离开开封府,还让武好德入宫伴读

    武好文到了河南府后,也不必真的去管上清宫的事情,他又不是道士,管得着道观?

    而他的老爹武诚之其实也没什么大病,血压升高多半也和精神紧张有关系。离开开封府后,心情舒畅了一些,病情也有所缓解。所以也不需要武好文天天在床前伺候着——其实根本用不着武好文这个当孝子的去照顾老爹,他家的仆人上百,还高薪聘请了青城学宫毕业的大夫专门负责瞧病。

    所以武好文则趁着清闲四处游玩起来,也不搞什么大排场。就是换上儒衫,带上三五个从人,约上一二个知己,骑上一匹瘦马,四下里转转,好不自在。

    而河南府的嵩阳大书院,则是武好文最喜欢拜访的去处。和武好文挺谈得来的程门弟子邵伯温,现在就是嵩阳大书院的山长,也就是校长。

    这所嵩阳大书院是在嵩阳书院的原址上开设的一所理学高等学府。大书院的大,在正式的名称中是没有的,正式的名称还叫嵩阳书院。之所以会被人们称为大书院,主要是这所书院教授的课程,除了传统的儒学之外,还有理学律学兵学算学音律史学等等。课程的设置和新式大学仿佛,所以就被人称为大书院了。

    这所嵩阳书院也和青城学宫辟雍学宫格致大书院上海文理书院郁州岛云台学宫武学学宫一样,是朝廷的国子监认可的大学。而且还可以接受进士生的进修——现在可以接受进士进修的大学已经从最开始的辟雍学宫增加到了辟雍青城嵩阳三所大学,进修的时间也缩短到了一年。

    而位于河南府登封县的嵩阳书院则是最受新科进士喜欢的大学,不仅因为嵩阳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嵩山脚下,距离登封县城又不远,生活比较舒适。还因为这所大学是半新半旧的路数,和青城学宫(青城学宫属于理性派)的以新学为主是不一样的。而且学风也比较轻松,进士生翘课去游山访友也没人过问。

    对于没有多少新学功底的进士,这所大学传授的课程既能让他们了解新学开拓视野,又不会让他们在新学上面耗费太多的精力——其实进士及第的好男儿大多上了点年纪,又急着做官,哪有心思深入去学新学?所以嵩阳书院的课程对他们而言才是最合适的。

    另外,嵩阳书院对理性派实证派是持批评态度的,也不过分重视自然哲学和军事体育,也符合传统儒生的胃口。

    渐渐的,嵩阳书院这所半新半旧的高等学府在传统文官中的口碑也就起来了。成了可以和云台格致青城这些一流新式大学分庭抗礼的学府了。

    政和五年(1115年)正好是大比之年,又一批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汉来了嵩阳书院。有时候会在书院讲课的武好文,同其中的几人也很谈得来,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早年的自己。

    今天和武好文一同从嵩阳书院出来往伊川书院去洛阳城外的上青宫一游的这二位,就是武好文新结交的知己。一位是政和五年天下大魁的何栗。另一位就厉害了,江宁府人士,姓秦名桧字会之。

    从嵩阳书院出来,打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峡谷通过,就进入了洛阳盆地。官道两边都是大片的麦田,其间还散布着一些建筑都很破旧的村落。

    几个人终于来到了一处不知名的草市子,就在一条颇为清澈的小河边上,河岸垂柳依依,已经是枝繁叶茂,轻风徐过,水波微兴,很有一点韵味。草市的占地并不小,路口几个吃食地方,甚至有二层高楼。但是武好文等人到来的时候,却处处显得萧条。

    市中没有几处铺子还开着张,贩货的商人全是无精打采的。看见武好文几人,就知道是嵩阳书院的才子,也不上去招呼。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贩卖的货物,是才子们看不上的。

    武好文何栗秦桧下了马,就在草市中行走。想寻一间还开着张的酒楼吃点东西。走了一会儿,忽听见有人在争执。

    几人循声望去,只见一间贩卖杂货的铺子前,正有几个挑着担子的农人,在和杂货铺里面的掌柜理论。

    麻布250文,生丝一缗钱。掌柜有气无力的说着。

    什么!挑着担子的农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间又呆住了。

    去年麻布还是500文一匹,生丝还是一缗300钱一斤的。

    前年,大前年还要贵呢!

    今年怎么跌得那么厉害?

    有什么办法?你们难道不知道江南绢,天津布好像潮水一般涌来?质优耐用,颜色也好看,洗了不易褪色,你们的麻布土丝,卖不上钱了!

    农人们听了这掌柜的话,个个义愤起来了。

    又是江南绢,天津布江南和天津的人怎么那么坏,搞得我们农人没有钱!

    布和丝都卖不上钱,怎么完夏税?怎么交免役钱?

    还有印子钱呢!别说本,连利息都还不上

    掌柜的,行行好吧,多给一些。

    有人哀求起来了。

    那掌柜的只是叹息:如何多给?我们这铺子做得就是农家的小生意,你们赚不到,我们的生意也难做,官府要收的税又不肯减免,生生在贴本啊!和你们说了吧,今年做完,铺子就关张了,我们也去周国混饭吃了。

    这话大概不是在骗人,看看这处草市就知道了。大部分铺子已经关张了,还开着的也颇是惨淡。

    关张?

    那么明年我们去哪里贩卖麻布生丝?

    去白波镇吧,那里有不少大铺子。

    怎么去?白波镇外有税关的

    那掌柜的摇摇头,劝你们一句,还是不要纺纱养蚕了,做点别的吧。你们做不过江南绢天津布的人家那边都是大片大片的棉田桑园,城里面有几千家几万家的织户,专门管纺纱织布,还有专门的染坊,还有专门的学院研究布机染料。你们在田间地头种几株麻,插几根桑,靠着女人纺点布,怎么和人家比?

    几个农人只是哀叹。

    要是江南绢,天津布进不来就好了。

    是啊,我们河南府为什么要用江南和天津的东西?用本地的不好吗?

    那掌柜的叹气:由不得我们这样吧,我给你们的布加十文,生丝加二十文,就当积德行善。如果你们还嫌贵,那就拿回去留着做衣裳吧。也别去白波镇了,不会有好价钱的。

    哪里都不会有好价钱的!

    几个农人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的麻布和绢布本来还可以抵上租税,直接送去给田主。可现在田主家都不要了,人家都穿好看耐用的江南绢天津布了。

    河南府本地的麻布生丝,只有农人佣工还有穷酸的措大还要。

    何栗看着农人们可怜,又想到了自己家乡这两年的状况,叹息着对秦桧说:会之啊,你们江南的绢可真是比天灾还厉害,不仅搞得河南人没钱赚,连我们四川的蜀锦都不好卖了!

    秦桧苦笑着:江宁府的情况也好得有限江南绢号称‘苏杭绣明月,五州织天下’,指得是苏州杭州秀州明州越州等五个州出产的绢布可以行销天下。江南其余的州军,也没有多少油水。

    江宁府其实也还可以,只是秦桧家贫。没有土地,只靠做私塾先生度日。自然感觉不到江南改稻为桑的好处。

    何栗摇头:这是富一隅而贫天下啊!农家自古是男耕女织,夫田妾蚕。朝廷的两税也是夏钱秋粮,与之对应。如今没有了女织,农人再想得钱就困难了。靠几亩薄田,又要糊口,又要交租,又要交秋粮,还要交夏钱,如何够用?

    武好文只是苦笑,他完全赞同何栗的看法。现在朝廷的路数就是富一隅而贫天下,实在是取乱之道啊!

    可是东南天津的势力已成,想要逆转局势谈何容易?天子又是得过且过,朝中诸公也是只顾眼前——眼前虽然各地夏税完成得不好。但是江南五州和各大商市却能填补夏税的缺口实在不行,还有开封府的地产可以圈钱。朝廷根本不愁没钱使!而且还有一群江南籍的官吏从江南绢中获利颇丰,不知不觉成了代言人。

    ht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第1249章 四方灭金策
    在这处不知名的草镇上胡乱用了一点吃食后,武好文何栗秦桧等人,又踏上了往白波镇而去的行程。白波镇是武好文的老家,镇子上还有武家祖宅,不过却没有什么人住了。

    自从武好古在燕地割据,生活在洛阳白波和京东商市附近的武家人,就陆陆续续去了天津府和燕山府。武好古则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一部分分给他们,还开设了白波家塾(蒙学)和燕山书院(小学,位于后世的北京动物园)供武家子弟读书上进。

    武家人走得差不多了,土地当然也陆续发卖了。洛阳这里,种田人虽苦,但是官僚家族却多,所以土地还是很容易出手的。

    坐落在白波镇中心的武家祖宅并没有卖出去,由武好文出钱维持着。

    白波镇上的情况要比附近的草市好多了,甚至比十几年前还要繁华。这里是大运河在西边的终点站,江南绢天津布定州瓷燕山铁辽东面什么的,都会由纲船一船船运来。然后再由陆路向西贩运,直到遥远的七河之地。

    现在陆上丝路的走向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不走北方草原了,而改走洛阳—京兆—灵州—凉州—西州—碎叶这一线。

    不过这条丝路对于寻常的麻布土绢并没有什么用。因为通过水路大批运到白波的江南绢天津布在价格上并不比洛阳本地的绢布昂贵,东西还好得多。

    所以丝路的重开,也没有为洛阳乃至整个河南府带来多少繁荣。

    实际上,就连河南府的官府也收不到几个过税。因为现在行走丝路的商团,大部分都是跟着凉国的使团行动,以朝贡的名义逃税。而大宋朝廷也乐得用经济利益拉拢河西的凉国。

    武好文等几人在镇子上转了转,就到了挂上了好多块进士门第牌匾的大宅门口——武家这十几年来,倒是出了一批进士。不过因为武好古的牵连,官运大多不好。但是武家在洛阳的门第倒是节节高升谁也不知道他们家什么时候就又是皇族了!

    武家宅门外面有几排拴马柱,柱子上拴着几匹驿马。

    一个武家的管事站在门外,看见武好文到来,马上就上前行礼道:二老爷,进奏院来人了,有诏书到。

    诏书?武好文一愣,进奏院的官人在哪儿?

    就在大堂候着。

    武好文回过身对何栗秦桧二人拱拱手,文缜会之,劳二位先去内厅稍候,待我先去接旨。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既然皇帝有旨,当然得去接了。不过这份旨也不是宣麻大诏,只是授武好文为鸿胪寺少卿,龙图阁直学士。

    元丰改制后的鸿胪寺是个专管招待四夷的衙门,不过职事常被枢密院和国信所侵犯,渐渐沦为一个清闲衙门。但是在大周立国并且向大宋派出特命全权公使后,鸿胪寺就回了春。成了大宋驻外使节的派出机构。大宋第二任驻天津公使王黼就挂了一个鸿胪寺少卿的差遣。而大宋派驻凉国夏国大理国的使臣,则一律加授鸿胪寺丞。

    由于驻周国的王黼刚刚上任,不可能马上换人。而且也不可能让武好文去哥哥那里当公使。所以接到诏书之后,武好文就明白自己要去大金国出使了。

    送走了进奏院派来的进奏官后,武好文就去内厅见了何栗和秦桧。他嘴上也没有把门的,就把自己猜想的将要出使大金国的事情和他们俩说了。还问秦桧想不想作为使团随员走一趟大同(何栗是状元,自有一份大好前途,不会选择出使)?

    学士要出使金国?

    朝廷请学士出使,是不是和最近北虏扰边有关?

    两个新科进士都刚刚做官,还没有领授差遣,接受官场打磨,正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儿。听了武好文的话,便打听起来了。

    应该和北虏扰边有关,武好文拿起茶碗饮了一口,金国以阻卜萌古袭边,多数是为了图财,给些许岁币便能了事的。

    新科状元何栗摇摇头:又要给岁币?民脂民膏,得来不易,为何要送给虏寇?金国能有多强?难道还强过契丹吗?

    武好文笑道:金国强不强的,得去亲眼看看才知道。不过现在朝廷的兵马也不弱,真的要打,应该也不会太吃亏的。

    秦桧附和道:是啊,这次的交趾之战,朝廷的新军就大显神威啊!四千破十万,还生擒了交趾国王!

    学士,何栗皱眉问,有精兵如此,朝廷还需要给金人以岁币?

    武好文眉头大皱,这何状元的想法有点危险啊!他又瞧了瞧秦桧。

    秦桧也道:既有强兵,何须岁币?

    武好文摇摇头,语气稍稍放沉:我等书生,既不知兵,就当慎言兵士,应该给岁币还是临之以强兵,两府自有集议。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些不投机了。而且武好文也得立即入京面君,没功夫再和何栗武好文游山玩水,所以在白波镇武家大宅住了一夜,就告辞离开,回嵩阳书院去了。

    两人一路无言,走在大片长势并不大好的麦田之中——其实也谈不上不好,只是洛阳这里的土地耕种了两千年,地力已尽,而且这几年雨水都偏少,庄稼也就这样了。

    一想到中原百姓终日劳作,所得连温饱也不够,还得用他们的膏血去味北上的胡虏。两人的心情就有点郁闷,何栗长叹了一声,回头对秦桧道:会之,我先不回书院了。

    文缜,你要去哪里?

    去一趟开封府,我辈书生,肩负天下,岂能坐视国家被胡虏欺侮?
1...714715716717718...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