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秦桧佩服的看着何栗,莫非文缜兄要投笔从戎?

    非从戎,而是要联络太学武学青城等诸学生员,一起向朝廷上疏言战!

    联络太学武学青城可是武学青城学宫是新学啊。

    太学所指是辟雍学宫,也是半新半旧的学府。在如今的大宋,这就算是旧学一派了。而武学学宫和青城学宫,就是新学了。

    旧学新学之间,向来是存着隔阂的,从来没有联合上书朝廷的先例。

    国家有难,士者还分什么新旧?都该一体为国出力。何栗道,我这次入京后就去联络三学领袖。

    秦桧沉默了一会儿,也点点头道:文缜果是我等书生的榜样,会之自当附尾。

    武好文当然不会想到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很快就要席卷开封府了,更没想到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变成了这场运动的标靶

    在和何栗秦桧分手后,他也没多想这两个新科进士的态度,就急匆匆去洛阳城告别老父和母亲,然后就往开封府而去了。

    而就在抵达开封府的一天前,西北也来了个使者,就是那个在御史台狱里面住了好久的凤鸣山凤大学士——他也是大学士了!是号称最会以理服人的天理大学士。

    顺便提一下,虽然赵佶给章理封了凉国王。天理教的地盘也被称为凉国,但是章理仍然以天理士的名义发布号令,并没有在内部自称国王,建立王廷。而河西的统治机构,也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学路学府学院书院。

    不过在对宋交往的时候,还是要用一点让人看得懂的名号。所以凤鸣山现在就是凉国天理阁大学士,听着就很会讲理

    作为大学士,凤鸣山此来开封府自然身负重任的。他给大宋朝廷带来了辽国复兴的消息,以及一个四方伐金策。

    复兴的辽国当然是耶律大石的西辽了。而四方伐金策可就厉害了,需要大宋大周西辽凉国四方联手,围攻大金。

    其中大宋出河东昭义(走飞狐口)朔方攻大同府。大周北攻上京临潢府和黄龙府。西辽则扫荡漠北草原。凉国则出河套草原,从西面包抄大同府。

    四路大兵齐出,灭金应该是小菜一碟。而更让人动心的,则是灭金以后的处置方案。灭金后,漠北草原悉归西辽,并且西辽向大宋称臣。大同府赐予灵州高氏,建立代国,作为大宋北方的藩国,监视草原。而凉国得到灵州,继续向大宋称臣,替大宋看守西疆。

    另外,凉代辽三国还愿意一起跟随大宋向周国施加压力,迫使大周共和国向大宋称臣,看守东北及高丽

    如果朝廷再将南方的交趾升为越国,命其看守南方。那么赵佶就会变成号令四方的宋天子,而天下也将在名义上归于一统了!

    崇政殿内,大宋天子赵佶眉头微皱,望着凤鸣山:四方伐金真的能赢吗?都说金国兵强,胜过昔日的大辽啊!

    一身儒服,带着一柄桃木剑(见皇上当然不能带真剑了)的凤鸣山立在殿上,听着赵佶的问题,回答道:其实不用四方伐金,有大周一方,就足够破大同取临潢了。大周之所以不出兵,不是因为金国有多强,而是因为武好古不愿意北方草原平静无事。

    ht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第1250章 大石有办法
    武好古为何不愿北方草原平静?

    崇政殿中,大宋天子开口发问。

    凤鸣山答道:因为草原分则小乱,合则少安。小乱可以避大乱,少安则会造成将来的大难。所以武好古对草原分而治之,不愿意东辽西辽金国中的任何一方力压群雄,一统草原。

    大殿中,代替苏迟出任知枢密院事的邓洵武上奏道:陛下,昔日匈奴一统草原,则为祸汉朝。突厥一统草原则扰乱隋唐。契丹一统草原,则为祸我朝一百数十年。

    赵佶点点头,朕曾和武好古约南北一方,各自为帝。可是他偏偏不愿代辽而立,若是代辽而立,草原不就被他一统了吗?他为什么不愿意?

    因为草原易取难治。凤鸣山道,周军大破契丹,又力压东辽,麾下甲骑已经有数万,威名已立。

    武好古只要不吝啬数百万缗钱帛赏赐草原群雄,就能拉拢到十万引弓之士。十几万骑兵一同压迫女真,足以将之逐回按出虎水。

    但是取草原易,治草原难。昔年大唐之强盛,灭突厥而取草原,不过一代之治。而如今天气日渐寒冷,草原上白灾连年,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牧民。武好古如果成为草原共主,就要管他们的温饱了。

    草原之人都是属狼的,饱则安逸,饥则伤人!

    而且周国是以三四十万公民和四百余万汉民,驾驭三百万渤海,数十万契丹,十余万数女真,数百万高丽之民,如果再加上百万生女真和二百万草原群狼。周国还能像现在这样繁荣安稳吗?

    凉国天理教是了解草原的,他们也在草原传教。而且他们也了解周国,也知道什么是以寡临众。凉国地盘上的汉人也不占多数,而且居于统治地位的骑士人数更少,不过一万六七千户。

    周国的情况比凉国当然要好一点,但现在也是以寡临众。周国境内的汉人最多就400万,渤海人大约有300万,熟女真有十余万,东辽的契丹人有七八十万。

    即使不算依附大周的高丽人,在大周共和国的本土(包括东辽),汉人和非汉人的比例,也就是一比一。

    而且武好古真正能依靠的,也就是三十几万个公民。绝对是以寡临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吃下漠北草原和白山黑水,大周国就会遇上严重的消化不良了。

    而周国的军事公民基本上都是农场主,不可能一天到晚骑着马在草原上转悠。

    所以武好古根本没有办法在草原上建立直接统治,只能搞羁縻统治。考虑现在的草原人还没有被佛教忽悠瘸了,都是信长生天,信上帝的蛮子。根本不是信了喇嘛教的蒙古人可以类比的

    现在还是小冰河期!严酷的气候不仅让周国的军队在北方行动时面临极大的困难,而且还会逼迫生存艰难的草原部落不断掀起反抗大周统治的战争。

    除非武好古的军队有能力将所有的草原部落全部征服,然后将他们迁移到温暖舒适的地方去或者干脆杀光!

    但是考虑到草原的无边无际,补给困难和气候恶劣,武好古的骑兵根本不可能真正征服草原。

    能够做到的,无非就是名为羁縻,实为圈养。而大周为了维护羁縻统治,少不得还要禁止部落私战和在草原上发生严重灾害的情况下赈灾。

    可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促进草原人口的增长养得好,草原人口增长,养得不好,草原峰烟四起。总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武好古吃饱撑着了去干这种事儿?有这精力,不如搞好自家的资本主义建设,再出海去多圈几块自古以来的神圣领土。不比在大草原上折腾强啊?

    原来如此赵佶轻轻点头,怪不得武好古不愿意代辽而立。

    既然草原如此难治,那么凉王所献四方平金策又有何意义?以周国之强都不能治理草原,问世上还有谁能治之?

    回禀陛下,耶律大石可以治之。

    耶律大石?赵佶问,他有什么办法?

    凤鸣山道:他可以为草原上的二百万众找到温暖安乐之土!

    温暖安乐之土?在哪里?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温暖安乐之土。

    凤鸣山笑道:耶律大石就在靠近河中的七河之地经营了八年,知道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国富兵弱。若有数十万草原壮士,一定可以完全平定。

    而草原上如果失去了200万人口,今后数百年都不会为祸中原了!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很弱?赵佶一边问,一边在心里琢磨,寰宇之内那么多弱国,为什么大宋都遇不上呢?难道是因为祖宗取江山太巧?所以上天要出点难题?

    都弱!凤鸣山道,不过他们还不是真正既弱又富的国家。

    既弱又富的不是大宋吗?赵佶心想。

    凤鸣山说:真正既弱又富的乃是天竺国!以西夏数万众,翻越高山,行数千里而去,一举夺得万里富饶之邦。据臣所知,如今西夏在天竺西北所据之信度河两岸,一年所得之赋税,便不亚于江南了!

    几万人翻越帕米尔高原,通过阿富汗山区,进入人生地不熟的印度西北。凡是兵家大忌,统统都犯了个遍!

    然后不是全军覆没,而是成为了富得流油的信度河流域的主人。粮食多到发霉,棉布堆到如山,金银数到手抽筋。从此过上了李元昊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幸福生活!

    有这么个活脱脱的财富效应在身边,耶律大石和章理当然想照葫芦画瓢了。

    所以这俩货书信往来了一年多,都在商量着去哪里发财。商量来商量去,还是觉得去波斯大食埃及河中这块发财比较好。

    但是耶律大石和章理手头的兵力太少。大石有六万户。章理只有一万六七千个骑士户,另有依附的汪古部鞑靼回鹘吐蕃战士一万几千户。

    靠这么点人,就算能打败波斯大食埃及河中,也占领不了啊。

    因此他们就开始打草原的主意,想把草原上的强盗骗去当财主。

    当然,耶律大石和章理也没想过要把草原上所有的蛮子都拉走。能拉走几十万,也足够在波斯大食埃及和河中地区大捞一把了。

    元首,天理子和大石博士无意向东,同大周争天下,只想西去发财。

    天津,元首宫。

    章理派出的另外一位使者苏之焕,这个时候正在充当说客。游说武好古参加四方平金策,以帮助打败金国,为章理耶律大石收拢草原部落创造条件。

    武好古坐在一张很大的书案后面,皱着眉头,一边听苏之焕说话,一边看着一张铺在书案上的地图。

    图上标明了大金包围网的大致形势,耶律大石的人马缩在漠北可敦城附近。章理的军队则在河套北岸草原。在河套南岸草原,宋军正在集结重兵!

    而在并代府麟两路,宋军和萧干的并代军,折家的府麟军也在集结。

    一张包围大金国的巨网,看上去已经编织完成了。

    不过也算久经战阵,熬成了一个军事专家的武好古却知道,参与包围网的各方面,其实都没有和金兵决一死战的决心。

    耶律大石和章理只是想从草原拉人头。五十万一百万都是赚的。而完颜阿骨打也没说一点不让他们拉啊那些人阿骨打也养不活啊!

    而且大石和章理有多少老本?拼得起吗?

    至于大宋交趾和金国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而且还有一个蒙古,一个克烈跟着金国在混!

    而大周拿下临潢府和黄龙府是可能的。但是要同时负担大同府方面的战事,那就有点困难了。

    大周国虽然有二十多万军队,但是真的散开来摆在那么辽阔的战场上是不够瞧的。

    这场战争可不是比堂堂之阵,而是比机动性,比搜索能力。骑兵的作用远比步兵要大!

    没有足够的骑兵去搜索,周国大军无非就是占领几座空城,连敌人的影子都找不到!

    而以周国骑兵的力量,即便算上依附的东辽骑兵,也就能分个两三路,再配一副点步兵去占领城池如果要留下一路做预备队,最多就是两路大军,能负责金国东京道一个方向就不错了。

    而女真人一旦发现周军运用于东京道,他们很有可能集中主力于西京道。

    太冒险了!武好古摇了摇头,这个四方灭金策太冒险了!

    苏之焕笑了笑,道:冒险?以大周一国之力,就足够击败金国了。何况还有其他三方兵马?您现在说冒险,世人看来,却是武圣人只想见宋金拉锯,好收渔翁之利吧?

    武好古冷哼一声,我大周能不能打败金国,不是世人的眼光决定的,而是共和军兵将手中的刀剑决定的。而共和军兵将是大周共和国的刀剑,只会为共和国而战!

    ht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第1251章 大宋自有国情
    陛下,臣书生,不知兵事,理应不言兵事。然今日奉诏将使金国,为军国之事奔走,自当勉力言兵。若言有不当,还请陛下恕之。

    今天是武好文去崇政殿辞陛的日子。他现在是鸿胪少卿兼驻大同府特命全权公使了!而且还领受了卖国求荣的秘密使命!

    在开封府的这几日,他也听说了凤鸣代表章理提出的四方灭金策大宋国在军事上虽然进步了许多,但是朝廷照样是个漏风的筛子。根本没有保密这回事儿!如果是大周国要灭金,一定不会在决策未定的时候,就搞得尽人皆知了。

    虽然知道了四方灭金策,但是武好文仍然不该卖国苟且的初衷。

    武卿乃朕之心腹,有话但言无妨。

    谢陛下。武好文行了一礼,臣以为求人不如求己。如果朝廷欲平灭金国,也不须假力凉周西辽。此三者与大宋皆非一心!而我大宋又广有万里,拥亿万生民,国用充足,堪称丰亨豫大,敢战善战之士,亦不计其数。若财能尽其用,士能尽其力,北方蛮夷之邦,又何足挂齿?便是吞周灭凉,也不是做不到的。

    如果财不能养战士,士不能卫国家。万里之国,亿万生民,不能凝聚一体。国家的安危便系与各方平衡均势。这四方灭金之策,就是要打破各方平衡之局。此乃国之重事,请陛下三思。

    这话似乎有点过时了!

    但确实是稳妥之言,如果早个十几年,武好文刚刚入仕的时候,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而如今他也算是官场蹉跎多年,又因为武好古被投闲置散,有的是时间研究新旧学问。

    他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一甲,智商肯定是不低的。而且年纪也不大,官场阅历倒是累积了不少。看问题自然比较透彻,而且又有了周国这个参照物。当然可以看出大宋国富兵弱的原因了。

    但是看出了原因,不等于能改变什么!

    因为改变,特别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通常意味着巨大的震荡。

    何为财能尽其用,士能尽其力?赵佶问。

    如周国。武好文回答,周国以土养士,以商富国,以养士强兵,以强兵护卫工商,使工商强兵与国家一体。此乃周之根本!而我大宋,自有国情不同,不可行暴周之法,否则必然天下大乱

    不能行暴周之法吗?赵佶皱眉道,可是现在有不少士子都羡慕周国的富强,认为周国的富国强兵之法是可行的。武卿,你怎么看?
1...715716717718719...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