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晋颜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上林春

    在那个时代,马槊绝对是世家豪门的身份标配,这和隋唐时期名将配马槊还不一样,不仅仅是造价昂贵,制法非常繁琐的缘故,还因为当时是门阀士族掌兵,寻常的士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领兵作战的门阀士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

    因此,槊与世家豪门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身份的标志。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一名庶人出身的名将是没有资格使用马槊的。

    “杨家郎君,女郎请你过来。”

    一名带刀侍婢放声唤道。

    “驾!”

    杨彦翻身上马,策向荀灌身边,抱拳道:“见过女郎。”

    “嗯”

    荀灌略一点头,就望向了前方,杨彦清楚荀灌话不多的风格,也朝前看去。

    那个时代没有站队列的概念,军卒们站的队形有些松散,但是看的出来,每个人都身体强壮,透着一股剽悍之气,按当时的标准来说,显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三百人的军队,足以抵住上千人的进攻。

    车辆整整一百辆,每辆车套两马,由军卒执马,带刀侍婢则是骑马,再加上自己、荀灌与一些将领,恰好是一人一匹马,遇上战斗时,这三百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化为一支骑兵部队。

    放在北方的两个赵国,三百骑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在江东,三百骑就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运用得当的话,破去吴郡士族统领的数千步卒并非不可能。

    同时,以士卒运送辎重的好处是省了民夫随行,确保了每一个人都是战斗精锐,也减少了粮食消耗,不过一般的军队很难效仿,毕竟车辆骡马本就价格不斐,不是荀氏这样的财大气粗,根本拿不出这个钱来。

    而且还牵涉到军纪与忠心的问题,士卒又要上场搏杀,还要当民夫运货,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既要出命还要出力,不炸营才怪,这又反过来和训练和待遇相关,因此也只有如荀氏这样的精锐私军才有可能做到。

    荀虎见着杨彦在观察军阵,不由问道:“杨家郎君可通兵法”

    杨彦道:“通不敢当,仅略有涉及。”

    荀虎又道:“对我荀氏这支精兵,杨家郎君以为如何”

    荀灌以及附近的数人纷纷侧目望来。

    杨彦知道这时不能信口开河,略一沉吟,才道:“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

    气势因将而来,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简练士卒,申明号令,晓其目以麾帜,习其耳以鼓金,严赏罚以戒之,重刍豢以养之,浚沟壑以防之,指山川以导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虽敌人有雷电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

    换句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地势这里不谈。

    因势是指若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浪惊扰,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军半济,不遇敌,无从揣测,所以仅就气势而言,当得上一个勇字。“

    “哦”

    众人纷纷讶异的看着杨彦。

    杨彦暗暗一笑,他的论述来自于《李卫公兵法》,李靖著,本来看过早忘了,但死过一次,又记了起来,李靖的兵法是非常实用的,或者可以看作是将领培训指导手册,开了时代的先河,后世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所著的兵法,都脱不了李靖兵法的影子。

    不过荀灌的眉心却是微微一拧。

    勇听起来是褒义,但是与勇匹配的常常是有勇无谋,匹夫之勇,又成了贬义,再结合杨彦说了那么多,最后给自己引以为傲的军队只得出个勇的结论,这怎么看都象是敷衍了事啊。

    荀虎没注意到荀灌皱眉头,便是赞道:“不曾料杨家郎君竟于兵法有如此深刻之见解,尤其观点新颍,道理直白,显然是下了一番工夫啊。“

    ”哼!“

    荀灌身边的一名带刀侍婢冷哼一声:”焉知不是纸上谈兵“

    旁人的神色均是有些怪异,荀灌也没斥责,只是心里暗哼一声,




第三十七章 军营生活
    袁耽和谢尚出现在了街角,一群人呼啦啦围了过去,当时的说书就和现代追精彩的连续剧一样,说着说着没了,心里能不急么

    “各位父老!”

    袁耽拱手,放声道:“杨郎因有急事,连夜北行,须数月才能回归,托我向各位父老告个罪!”

    顿时,人群炸锅了!

    几个月听不到书,还不得把人活生生憋死啊。

    有人问道:”袁小郎君,可知杨郎去了哪里,为何如此苍促“

    袁耽道:”杨郎并未言明,我问之,语焉不详,只嘱我务必代他向各位父老至歉,不过,我看杨郎似是面有忧色。”

    “什么忧色“

    ”莫非是杨郎得罪了谁“

    ”昨日不是有兰陵萧氏找上门么,莫非还在纠缠逼迫杨郎暂避“

    ”不对啊,此事已经了结,莫非另有其人“

    ”哎,各位可还记得,早初是尚书令征杨郎任记室掾,杨郎不从,昨天,尚书令又亲至五兵尚书府,莫非,是为了……为了杨郎而去“

    不得不说,忧色二字,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人群喧嚣起来,矛头直指刁协,并在多人的渲染下,又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很多证据。

    袁耽与谢尚相视一眼,悄然离开,直至街角,左右无人,袁耽才道:“三人成虎不外如是,我算是明白了杨兄为何让我如此说辞。“

    谢尚也道:”杨家郎君借用人心谋以自保,那老匹夫纵是愤怒,也无可奈何,通篇皆由民众自行想象,杨家郎君未有一词针对那老匹夫。“

    袁耽点点头道:“不过那老匹夫也不无辜,下次要再征杨兄,必得掂量掂量,走罢,我们去店里。

    ”嗯!“

    谢尚跟着袁耽快步而去。

    ……

    傍晚时分,大队过了江,瓜步在那时,只是一个简陋的码头,战略地位并不如刘宋时期那般重要,时建康的门户是姑孰(今安徽马鞍山)。

    寻了一处背山的地方,车队展开在外围,于内搭建营帐,带刀侍婢们则就地搭起土灶,捡来木柴,生火做饭,不片刻,麦香味传出,每人一碗麦粥,两块胡饼,还有少量风干的肉脯。

    当然了,这只是人少,如果人多的话,只能把食物发下去,以伍为单位,自己生火做饭。

    很快的,一顿简陋的晚餐结束,各人用清水涮了碗筷,放回车上,这时,荀虎突然向杨彦道:“听闻杨家郎君于街头说三国演义,不如给弟兄们也讲讲”

    “是啊,是啊,杨家郎君给我们说说吧!”

    军卒们一听就来了兴趣,纷纷附和。

    荀灌也饶有兴致的抬头看去。

    杨彦笑道:“说书无妨,但我有言在先,每日晚饭后只讲两回,若是听着不过瘾,可别拿刀架杨某脖子上逼着我说。“

    “杨家郎君说笑了!”

    军卒们放声哄笑。

    荀虎大手一挥:”杨家郎君放心,谁他娘的敢,老子第一个把他的脖子拧下来!“

    ”好!“

    杨彦找了个稍高的土丘站上去,折扇取出,刷的展开,娓娓道来。

    与第一次讲相比,杨彦的表情和动作更加丰富,水也是越灌越多。

    灌水并不总是坏事,关键看灌的有没有水平,如明清时期的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隋唐,仅仅一个薜仁贵征西就能讲一年半,一部三国演义能讲好几年,如杨彦这样一回回的实实在在讲,简直是菜的不能再菜的菜鸟。

    如今杨彦充分反思,恰到好处的灌了些水,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的饱满,每个人都被紧紧拽着心弦,即便荀灌也是听的连眼都不眨。

    这次两回讲完,足足多花了半个时辰,天色也黑透了。

    “杨家郎君,再讲一回吧”

    有军卒忍不住道。

    杨彦摆了摆手:“杨某早已有言在先,每日两回,绝不多讲,请勿让杨某为难。”

    &n



第三十八章 返身回射
    整个营区,除了时不时传来的鼾声,一片安静,角落点着数根火把照明,偶有巡哨见着杨彦均是点头致意,杨彦笑了笑,便拉开架式,站三体式。

    无论刮风下雨,三体式每天必站,不仅仅能作为形意拳的根基增长力气,而且他越来越体会到形意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阴阳相争,阴阳相生,进而矛盾统一的真谛。

    可以说,他前世之所以练不出名堂,关键就是心灵被横流的物欲污染,沉迷于红尘中不可自拨,而东晋这个时代,单调纯朴,恰恰有益于修心养性。

    渐渐地,杨彦的呼吸几近于停止,心底暗生喜悦,仿佛身心坐于虚空当中,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嗔痴,每个念头从何而来,因何而去都一清二楚。

    有如佛门大德坐禅,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

    三体式每天站半个时辰即可,半个时辰过后,杨彦睁开了眼睛,浑身气势勃发,如山推之不动,浑圆一体,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起了五行拳。

    拳打脚踏,虎虎生风,堪称酣畅淋漓!

    只是杨彦没注意到,一袭青衣的荀灌提着把剑,从中军大帐走出,远远就看到了自己。

    那名肛过杨彦的侍婢问道:“女郎,杨家郎君打的是什么拳,怎如此笨拙难看”

    形意拳是杀人技,不讲究架式好看,荀灌仔细留意着杨彦的拳势,许久摇摇头道:“杨家郎君的拳法,虽动作简单,左右反复,却规矩严谨,拳势搬转、身如磨盘,以腰轴转,整进整出,理该是一上乘拳法。“

    那名侍婢不解道:”坊间多有传言,杨家郎君乃弘农杨氏流落于建康子弟,但弘农杨氏以经学见长,从未听说过在拳法上有所成就啊。“

    “这……”

    荀灌也不理解,杨彦才十七岁,却在兵法、武术、曲乐与文才上都有不俗表现,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好一会儿才不确定道:“也许杨家郎君另得高人所授,荀华,来罢,我们也开始练剑!”

    “诺!”

    这名叫荀华的侍婢拨出剑,与荀灌一招一式的对练起来。

    荀灌的剑法名为越女剑,传承自春秋时代的越国女剑客阿青,一手越女剑法曾令勾践抚掌叫绝,并于军中传下了此剑。

    越女剑法讲究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呼吸往来,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而另一边,五行拳同样打了半个时辰,杨彦才徐徐收势,回头望向了荀灌处,只见两个女人剑随身走,剑器交击,叮当作响,身法竟然灵动异常。

    不过杨彦没多看,他担心被荀灌误会,只几眼就收回目光,给弓穿上弦,翻身上马,去远处习练骑射。

    驰于马上,杨彦时不时做出张弓搭箭的姿势,突然他想到了蒙古人的骑射。

    蒙古骑兵有个经典战术是打了就跑,然后趁敌人追赶的时候往回射箭,边跑边射,在运动中歼敌,其中的关窍便是返身回射。

    杨彦搭起弓,张至满月,猛一个转身向回虚射,顿时,屁股一滑,失去了重心,哪怕去抓马缰也来不及了,轰隆一声,摔倒在地。

    马匹也受惊,人立而起,咴溜溜一阵嘶鸣,不过到底是战马,自顾自的跑了两个圈子,就回到了杨彦身边。

    杨彦索性睡在地上,并不起来,虽然摔的够呛,但还不至于伤着,他只是在想返身回射的问题。

    因为马鞍是高桥马鞍,可以限制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提供了纵向的稳定,而左右移动在平时没有大的问题,仅靠双腿就能平衡身体,但是如返身回射这样的大幅度转身动作,还要求快和准,高桥马鞍显然有局促性。

    那么,把马鞍的左右围起来护住身体行不行呢

    杨彦觉得可行性不大,毕竟护住身体的同时,也会限制



第三十九章 曾作女郎来
    “来者何人,速速停步!”

    城头上,有守军向下探头叫唤,城门处也涌出一队军卒,拉起拒马、层层叠叠挡住城门,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

    荀灌伸手挥住队伍,荀虎向城头放声道:“颍川荀氏受朝庭诏令,着我家女郎荀灌往郯城一行,途经下邳,请入城休整,烦请通报行个方便!“

    “请稍等!”

    城头有声音传下。

    全军原地等待,不片刻,十余骑驰出,当头一员白须老将,指挥守卒搬去拒马,再拍马行来,拱手笑道:“我道是谁,竟是名动天下的女英雄荀灌,老夫蔡豹,闻讯出迎!“

    ‘蔡豹’

    杨彦心中一动,蔡豹出身陈留蔡氏,名门望族,蔡氏以蔡邕蔡琰父女闻名于世,但是蔡氏不属于百六掾,至今仍未过江,因此不入《百谱》,也就是说,朝庭不承认蔡氏是士族。

    而且在历史上,蔡豹死的最冤。

    由于泰山太守徐龛在石勒与朝庭之间来回摇摆,时而降石,时而降晋,触怒了司马睿,于是在去年,下诏令羊鉴率刘遐、蔡豹、候礼和段文鸯讨伐徐龛。

    蔡豹力主出兵,奈何羊鉴刘遐等人疑虑畏惧,互不信任配合,都有表章奏给朝廷,所以从去年拖到今年,蔡豹久久不能进兵,后因刁协力主,任蔡豹为前锋,才得以出击。

    可是时机在推娓扯皮中早已错失,迎接蔡豹的,不再是徐龛,而是石虎的四万步骑,蔡豹哪能是石虎的对手,只能抛弃辎重,退回下邳,被司马睿着人捕回建康,以畏战不前之罪斩首,弃市三日。

    反倒是羊鉴、刘遐未受太大的处分。

    按史书记载,今年十月,便是蔡豹授首之日。

    杨彦看向蔡豹的目光中带上了些同情,但是他人微言轻,没法去拯救蔡豹。

    荀灌留意到了杨彦的目光,心里有些奇怪,不过并未多说,只是回礼道:“蔡将军过奖了,请问羊将军可在城中”
1...1011121314...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