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培养手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夏闰羊
粮食还倒罢了,毕竟,在围困成都城之前和期间,金珏在益州境内让手下实施的屯田面积并不大,产量虽然很高,但是,也因此所得的屯田粮食收入并不多,想要彻底打压成都城内的粮食价格并不现实。即便金珏,在第一年的时候,也只能将成都城城内,以及益州境内的粮食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不高的水平上。
实际的价格,也就在一斗五十文上下浮动,至于西汉文景之治以及大唐贞观之治的相关记录当中,一斗粮食的价格居然能够便宜的卖到十几文的程度,反正在金珏治下是看不到的。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在这个时空里,白手起家,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手一脚拿下整个益州的金珏算是知道了,有些历史记录根本就不足为信。
谷贱伤农,这一点,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多次被提及,后世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当政者,又岂能不知道这一点。
一斗粮食卖到十几文的超低价,这在后世新华夏,在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时期,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唐朝,粮食若是真得卖到了十几文一斗的话,那绝对是史学家为了给唐太宗涂脂抹粉的方式而故意用曲笔所写的。
《皇帝培养手册》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皇帝培养手册请大家收藏皇帝培养手册更新速度最快。
。
第1169 治蜀1
后世华夏的情况这里就不说了,
唐朝贞观之治的情况,其中就有不少后世之人为所谓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涂脂抹粉般在史书上为其歌功颂德。
说回粮食价格,现在益州境内粮食的价格,相对于金珏在出兵夺取益州之前,也就是刘焉父子掌控益州之前,的确是有些高了,据悉,刘璋在位的这几年,因为益州境内少战乱的缘故,即便是不少南阳郡、关中三辅和凉州境内的百姓纷纷为了躲避战乱而涌入到益州境内,最终也是只将粮价刺激涨到了30文钱左右。
比金珏主政后的粮价低了将近二十文。
不过,有一点不同,却是益州境内本地或者近十年外地迁徙到此地的百姓们感受最深。
在金珏控制益州三巴三蜀六郡之地后,六郡境内,四季粮食的价格居然是近乎于恒定的,基本上被金珏强力压到了五十文上下的水平。
事实上,在古代华夏,若仅仅只是在一州之地想要维持四季粮价的稳定,想要做到,并不是太困难,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州刺史或者州牧,却很少会有人去做。因为,主政者其实心里面都非常清楚,自从先秦春秋战国,官府允许私人可以保有或者买卖土地之后,除了一州州治之外,譬如成都城,粮食的价格基本上都被地方上的地主和大的粮商所掌控。
而大的粮商一般自己也都是大的地主。
四季粮食价格的高低,受影响的受众也并不完全一样。
对于各郡县城池里那些并不依靠土地维生的士人和工匠而言,当然是粮食价格越低越好,四季更迭粮食价格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对于那些一辈子都依靠土地维生的农民而言,粮价在四季变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可就非常之大了。
首先,夏秋两季,尤其是夏收或者秋收之前,粮食价格都会有一个极大的波动,未收获粮食之前,一般粮食的价格都会长得非常高,因为,那个时候,即便是农民家中都未必有存粮,所谓青黄不接之时,指的就是夏收之前。
在古代,很少有能够让普通百姓做到有三年粮储的朝代,也许除了文景之治时期,反正纵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仅关中地区就发生了不少灾荒,即便是贞观之治年间,都出现过到了人shi人的现象。事实上,被后世儒生们大书特书的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果,远不如隋文帝在位的那些年。
而在夏收和秋收之后,粮商们却又故意将粮食价格降到了极限,这就使得那些即便是获得了丰收的农民们也无法将手中的粮食变现,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百姓生活,不仅需要粮食,方方面面其实都需要用到钱的,即便是小农经济以物易物的方式,也同样不可避免。关于这一点,汉书食货志上中记录的有关于战国魏国变法家李理的尽地力之教就有这方面比较详细的论述。
比如,人生病了,就要去医生那里看病吃药,再比如,百姓生活,身上穿的衣服可以只种麻制衣,但是,吃饭做饭的时候,最少也要用到盐吧!
世家和大中粮商这样肆意控制粮食价格,正是民间之所以会出现在丰收之年,农民反而会因此大受损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
常平其实就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也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到了汉武帝在位的中后期时,因为连年发兵与北方的匈奴作战,虽然靠着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天纵之将,而获得了非常大的战果,但是,汉武帝此时也耗光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在位时期为他们的这位儿孙积攒了五十余年的丰厚物资。
故而,汉武帝不得不启用他身边,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桑弘羊。
也正是因为桑弘羊有着商人的背景,故而,他不但继承了李悝的平籴,而且,还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汉武帝在其背后大力的支持,有所创新地创立了平准法。
西汉时期的平准法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桑弘羊主官的新的政府部门,依仗官府掌握的大量物资,比如钱帛盐等等,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到了后来,汉武帝驾崩之后,桑弘羊因为参与政变,夺权失败后,霍光为了打击政敌,将桑弘羊实施的所有新法几乎全都废弃了。
到了汉宣帝元康年间,民间连年丰收,有些地方的谷价居然贱到一石五钱的地步,这种抢矿下,农人少利,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大约也就是在这以后,汉宣帝任命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又一次把桑弘羊的平准法拿了出来,不过,与桑弘羊不同的是,他只是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操控粮食价格方面。
具体的做法,无非就是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此来让百姓获得一些利益。
而这种粮仓便已经有了常平仓之名。
在当时,大汉边疆,即便连金城、湟水一带,谷每石都贱卖到了八钱的地步,据相关的文史记录,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
五凤元年到二年,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关中三辅、弘农郡、河东郡、上党郡和太原郡等地籴谷以供京师,这样,既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还可以略微提升以上提到地区粮食的价格,施惠于民。
这一措施一经实施,便立刻在当年收到了成效。
于是,耿寿昌便在五凤四年,向汉宣帝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因为以谷贱时增粮食收购价格而买入,以利农,谷贵时降低粮食价格而卖出,故而,这样的官方粮仓被命名曰常平仓。
一经实施,大汉境内,千万百姓便之。
。
第1170 治蜀2
而‘常平’也取代了桑弘羊所实施的‘平准’,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虽然在设立常平仓的时候,会出现不少弊端,这项善法也在以后各朝各代因为儒臣和世家的反对,时断时续,不过,一旦出现粮食价格过低的现象,官府一般还是会在将之拿出来继续实施的。
比如,元帝初元五年,在位儒臣之中,就有人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因此,将常平仓与盐铁官、北假等设立的屯田官等一同废罢。
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其中也难免会出现不少弊端,而被地方官员和属吏们所利用,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以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
但对于金珏而言,不管是耿寿昌的‘常平法’,还是桑弘羊的‘平准法’都是善法,他从来都不会听那些腐儒们瞎掰掰,而废掉这两个于民有利的善法,但是,他也不会全盘将这两个善法施于自己的治下。
在金珏看来,这两个法都有各自很大的缺点在其中。
桑弘羊所实施的‘平准法’是与他所实施的另外一个新法‘均输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一个字‘繁’。
出身于商人,桑弘羊自然是很懂得商业的,这也是为何他事实的平准法能够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最终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王安石是个彻头彻尾的儒生,他根本就不同的商业操作,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桑弘羊自恃其才,不仅仅只是粮食,盐铁,他居然将很多商品纳入到了平准法当中。
桑弘羊还活着的时候,他所任用的那些同样是商人出身的助手们,在协助他实施平准法的时候,自然可以及时发现疏漏之处,并将之补充,改正,直至完善到桑弘羊自己觉得满意的地步。但是,他死了之后,接任的人就没有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掌控力。
平准法也就失去了实施下去的基础,因此,平准法很显然是一个因人成事的新法,这与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商鞅变法完全不同,商鞅死了,可是,他所实施的那些变法却一直维持到了秦朝灭亡。
而这就是所谓的事在人为。
相反,耿寿昌所实施的‘常平法’,却失之于两个词,‘简单’和‘无控’。
耿寿昌的平准法只是用于粮食,而没有恢复在桑弘羊时期,最起码的‘盐’和‘铁’这两个军国重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常平仓’的时候,他并没有设立相关的监察制度,或是将之纳入到各地刺史的监察范围之内,故而,常平仓在设立之后,难免就会被那些与当地豪强们勾结在一起的贪官污吏们所利用,将之变成害民的举措。
有鉴于此,从刘璋打开成都城城门,向金珏主动纳降的那一天起,金珏便在益州境内已经被平定的各郡及其下辖各属县的县城里,设立了由官府控制的常平粮铺、常平盐店和常平铁匠铺。小说娃wa
现在,在益州民间,老百姓将这三个商铺和华佗的弟子们在各郡县县城里开设的惠民医馆,在私下里全都亲切地称之为‘四金铺’,除了常平铁匠铺之外,其他两个商铺似乎都与金无关,但是,谁让这三个商铺和惠民医馆全都是出自金珏之手呢
金珏所设立的‘三金铺’和惠民医馆,其实并不是官府说设立,其雇员也都是普通人,完全没有官府的身份,但是,却受当地官府县令、或者县长和县丞的监察。
金珏只把由官方管控的商品,限定在了粮食、食盐,铁器和酒曲。
前三个自然是老调常谈,但是,酒曲却是金珏在效仿后世两宋时期的做法。
酿酒需要酒曲,若是有官府,或者官府设立的特殊机构来制作酒曲,就可以用酒曲的数量来控制酿酒的数量。但是,民间有酿酒师会制作酒曲。
因此,金珏一方面下达政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或者制作酒曲,并加重了或者在汉律当中新设了相关的刑罚,最高不只是斩立决,而是会牵连到家人至亲。
另外一方面,金珏通过官方告示,向民间征募酿酒师,这些酿酒师由‘惠民医馆’去管控。而‘惠民医馆’可以从以后贩卖酒曲的生意里,抽取两成的收益,有了这两成的收益,惠民医馆里的医生和帮工们也就有了足够维持整个医馆正常运作,以及他们自己养家的收入。
惠民医馆会根据就医者的实际情况收取一定的诊疗费和药钱,若是遇到家里面实在是太困难的,就医者既可以暂时通过医馆借与的无息借款来给付诊疗费和药费,也可以通过采集医馆公布的所需草药的价格来偿还。但是,绝对不能免费,哪怕按照华佗的吩咐,医馆每个医生诊疗费只收取一文钱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这是原则。
三金铺却不同,无论是城中还是城外的百姓,在三金铺里购买商品,都必须拿着官府下发给每一个百姓的户籍册限量购买。
但是,其中常平粮铺在收购粮食的时候,在确定收购的粮食当中并未参杂过多的杂物的情况下,是不会限量收购的,这一点是例外。
譬如,常平粮店里,每一户百姓,不管是谁,只要户籍册中记录的人,每天可以购买一百斤一代的粮食,或者每个月可以购买不超过三百斤的粮食。
在常平粮铺,只售卖磨制好的黑面或者去过壳的糙米,亦或者精白面或者精米,价格并不相同,比如,黑面的价格和精白面的价格相差刚好十倍,一百斤一袋,麻制成的袋子,若无户籍册的话,不得从商铺里购买任何商品。
不仅如此,在三金铺里,金珏已经开始在推广他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了。
《皇帝培养手册》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皇帝培养手册请大家收藏皇帝培养手册更新速度最快。
。
第1171 治蜀3
金珏制定并在益州境内,三巴三蜀地区已经开始施行的新的‘度量衡制度’,其中,主要更改替代的目标,只是其中的‘衡’。
所谓‘度量衡’,
其中,‘度’,指的是计量长度的器具,在汉代,计量的单位有分,寸、尺、丈、引,被成为‘五度’,其之间进位关系是十进位。
‘量’,指的是计量容积的器皿,在汉代,计量的单位有龠、合、升、斗、斛,被称之为‘五量’,一合为二龠,除此之外,剩余的也全都是十进位。
‘衡’,指的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计量的单位有铢、两、斤、钧、石,被称之为‘五权’,五权之间的进位关系,完全是无序的。
正是因为五权之间相互进位关系无序,古代人也许习惯了,但是,金珏自己就是一直都不习惯,故而,他才会用自己的方法,在益州境内强力推行。
金珏实施的新‘五权’,具体为钱、两、斤、钧、石。
在此,金珏并没有将‘五权’做太多的变动,只是将铢换成了钱。
新五权之间的进位就是十进位,一钱指的就是一枚标准的五铢钱的重量,即,一钱等于五铢。在汉代,一株的重量大约是065克左右,故而,因为一钱的重量,大约在35克到4克之间(这里指的是标准的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上林五铢钱)。
金珏这里,姑且将一枚五铢钱的重量就按35克就算,因此,新五权换算到后世的重量分别为
1两10钱35克,
1斤350克,
1钧3500克,
1石35000克。
在秦汉时期,1石4钧120斤。一斤大约为25824克,那么一石就大概有31公斤。而金珏更改过好的一石的具体重量则变成了35公斤。如此换算下来,虽然金珏更改了无权之间的进位制,但是,也只是将一石的实际重量提到了4公斤。
尤其是要注意的是,五量中的‘斛’在汉代,极有可能读作‘dan’,也因此,在有得时候,‘斛’也会被写作‘石’,就比如,两汉时期,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太守是两千石,县令或者县长从千石到几百石不等,诸如此类。
金珏如此强力推行,先开始,在民间的确是造成了非常大的不便,这是金珏早就已经预料到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