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移民的事情,辽东已经消化的差不多,明年他们就能靠自身接收灾民,不需要朝廷输血,北安南那边刚刚进入消化期,朝廷输血会逐步减少。这些年从陕川等地移民近一千万,是时候从其他地方移了,臣等已经在做计划,年前呈报皇上御览。
明年的税赋,税粮应该在八百万石左右,商税等预计在两千万两上下,工部的工程计划已经进入尾声,明年的国库应该是相当充裕,不会那么紧张了
朱栩喝了口茶,神情微笑,道:也就是说,明年的日子,咱们都能好过一些?
毕自严面露犹豫,继而道:皇上,‘新政’现在犹如行在泥沼中,步步艰辛,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不能放松,必须加大力度,使得‘新政’能早日完成,实现我大明中兴!
朱栩对大明的情势比所有人看的都分明,收拾完棋子,沉吟一阵,道:皇家政院的生员现在可堪一用了,对地方上的那些知县,可以轮番替换,但士绅关系网是数百年积累下来,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这件事要有耐心。
毕自严确实很心急,这种心急不止对于政务,还有他的年纪,他对未来有不安。
他没有泄露内心,不动声色的道:是,臣明白,内阁有完整的计划,会按部就班,尽可能将事情掌控在手里,不出大乱子。
明朝的乱子以前是在陕川之地,现在已经慢慢转移,到了江南,也从暴力手段转化会各种明争暗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将‘新政’堵近乎停滞,并且带出来不知道多少麻烦事,让朝野头疼不已,左右为难。
朱栩对内阁是有绝对掌控的,听着便赞同了一句,转头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执掌大元帅府,负责大明军队管理,见朱栩看过来,便道:皇上,军队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没有大碍,总兵力大约是四十万,已经无可裁减。现在详细的细节已经逐步在架构,帅府内的各项职能在稳步推进
地方上的三大营镇守三方,经过多轮核查,已经达到要求。京城由皇上直接统辖的两大营,密云的已经结束轮换,重新驻扎。天津的冬训已经结束,战力不俗
帅府的大战略就是确保国内稳定,对四周的潜在敌人进行威慑,目前来说,短时间内不会敌人入侵,会有一段比较和平的时期,有利于朝廷改革的步伐
根据军情处的情报来看,蒙古各部落还是以混战为主,并没有入侵我大明的意图或者能力
倭国近来动作不少,一个是德川家光在清除大明,想要控制整个倭国,同时还在暗中储备粮草,调集军队。对虾夷,九国岛等加强了控制,对我们占领的地方已经有所试探。臣等仔细推算过,最多两年,德川幕府就会忍不住,再次反叛了。
多尔衮在东南半岛动作频频,主要是针对暹罗,但暹罗实力颇为强大,互有胜负,又一次还攻入了南安南的腹地,代善战死了。现在他们还在东南半岛最北端进行绞杀,胜负难料。目前来说,不会影响北安南
孙承宗说的是言简意赅,从里到外都给说了。
朱栩听完,左手落子,目光平静如水,道:还算好。德川幕府要是沉不住气,就将九国岛变成倭国的坟墓!让蒙古的骑兵做好准备,多尔衮那边也注意观察,时候到了,就调他们去九国岛。
这已经大明的既定战略,孙承宗点头,道:是,臣已经命军情处在密切注意。
正事差不多说完了,朱栩也交代一下宫内的,便道煓儿没事,整个后宫都在看着,你们就不要没事上奏本,要求探视了。
外廷这些大人们对他这个皇嫡子关注异常,动辄就上奏本劝诫要好生照顾,不能区别对待,要有嫡子该有的待遇,甚至还怕朱栩加害他,不时的要探望,当真是千奇百怪。
毕自严等人对这位嫡皇子,将来的太子,皇帝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恨不能养在宫外,由他们看护。
这里有着复杂的心思,不能言说。
毕自严与孙承宗同时倾身,毕自严说道:朝臣是一片关心,虽有些过了,但情有可原,臣等回去之后,会稍微压一压。
朱栩对他们的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没有点破,刚要说话,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家伙的走进来,颇为礼貌的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毕自严,孙承宗眉头微皱,还是齐身行礼,道:臣见过大殿下。
五岁的朱慈烨,虎头虎脑,如同一个小胖墩,站在朱栩不远处,小脸白净,大眼睛眨动,就是显得有些懵懂。
毕自严,孙承宗对于这位大殿下深怀警惕,没有过多的热情。
朱栩招手,道:跟父皇说说,今天先生都叫了什么?
小家伙走上前,仰着小脸,道先生讲了大学,但儿臣听不太懂。
朱栩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道: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就是。
小家伙轻轻‘嗯’了声,道:父皇,儿臣想给先生送些礼物。
朱栩一怔,又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尊师重道,你比父皇做的好。刘时敏,带烨儿去藏馆,让他自己挑,挑什么都行。
刘时敏走进来,道:是。
小家伙退后一步,行礼道:儿臣谢父皇。
朱栩笑着看着小家伙离开,拿起身边的茶杯。
朱慈烨与朱淑娴是朱栩的长子长女,大女儿倒是生龙活虎,这大儿子就差了点,李解语从小到大给小家伙吃了太多好东西,令他五岁就成了小胖墩。
毕自严,孙承宗看着朱栩对朱慈烨的格外疼爱,不由得对视一眼,双方都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一丝深深的担忧。
朱栩对他们的神情恍若未觉,道:年终大议准备好,到时候在京三品以上的都要去听。
遵旨。毕自严,孙承宗道。
朱栩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大明的朝局已结算是稳固,现在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推进既定计划,完成国政大计。
毕,孙二人话音未落,曹化淳走进来,拿着一道奏本,道:皇上,陕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本。
是谁的?朱栩倒是神情平静,没有因为是八百里加急而动容。
毕,孙二人眉头一挑,看向曹化淳。
曹化淳递过奏本,道:是陕西巡政御史上的奏本,他们清查了陕西历年的赈灾钱粮用度,发现有很大出入,尤其是现在的巡抚温体仁,巡政御史怀疑他们与相关官员勾结,贪污赈灾银粮,变卖粮食,谋取私利
朱栩已经翻开了,看的很详细,手里不自觉的去拿茶杯,却没有喝。
毕自严不知为何心里咯噔一跳,目光紧盯着朱栩的表情。
好一阵子,朱栩放下奏本,微笑道:陕西的问题还不少啊。
毕自严连忙抬手,道:皇上,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朱栩摇了摇头,道巡政御史弹劾温体仁,说他阻碍‘新政’,肆意圈地为私,欺上瞒下,霸凌一方
毕自严听着皱眉,按理说,巡政御史只负责考察政务,不会轻易得罪地方官吏,为什么这位巡政御史会这么直接的弹劾一省巡抚?
要知道,傅昌宗曾今在陕西做了两年的总理大臣,很多人都认为,陕西是他的地盘,去那里的官也会归类为他的人,谁又敢得罪傅阁老?
第1221章 无翰林,不入阁
朱栩对于这些弹劾奏本已经免疫,但温体仁所在的陕西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近年虽然有所下降,可还是不能大意。
朱栩说完,转向毕自严,道:按照朝廷规定,这些应该是先由督政院调查处理,而后是刑部干预。这已经朕收到第四封弹劾温体仁的奏本了,督政院是怎么说的?
毕自严顿了片刻,道:皇上,陕川之地相当复杂,李邦华的‘农庄策’本就是强压下去,按法度来说,也是不对的。温体仁虽纵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改变根本。督政院那边调查,温体仁以及亲属门生之类并没有在其中谋取私利,弹劾的多半也是由政务而来,并非他自身的错误。是以,督政院做了冷处理。
朱栩听出味道了,是毕自严在保温体仁,不然应该会更热闹。
嗯,这件事交给内阁处理。朱栩面色如常,随意的道。温体仁是封疆大吏,但也不值得朱栩多上心,内阁已能把握一些局面。
是。这也在毕自严所料之内,没有多言。
年底了,政务庞大,朱栩手里也是一堆事情,没有多耽误,随口聊了几句,便送二位阁老出了乾清宫。
毕自严,孙承宗同样忙的焦头烂额,被朱栩拉来算是清闲半刻,现在又要忙碌起来了。
忙碌的时间过的飞快,京城之外的阁老,尚书纷纷回京,朱栩都要挨个面谈,之后还要准备年终大议,可以说,皇宫外廷的所有人都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能劈开两半,来去匆匆,焦急烦躁。
朱栩也好不到哪里去,总结来总结去,好消息少,坏消息多,大明面临的情势更加的复杂艰难,这已经超脱了期初的‘应灾’目的,上升到了五十年军国大计,俯看大明内外,审视过去未来的高度。
这是要下一盘大棋!
内阁大殿,三楼。
毕自严正在做年终的审议报告,除了议会的六十多人,还有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赵晗,张秉文等一干内阁六部的大佬,再接着是那些议员,两次是那些侍郎等三品官员。
毕自严的这份报告很长,他年纪大,读一段时间还要讲解一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时辰,还在讲。
依照的是士农工商的分类,将内阁去年的一系列政务进行总结,后面是明年的计划,详详细细,每一个计划,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详细。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份报告不是内阁单独起草,是集合了朝廷之力,之前议员们已经审议过,现在,只能算是走一个过场。
朱栩坐在最中心,最高处,安静的听着。
现在大明的行政模式正在不断的转变,内阁更加的务实,
认真。
毕自严的报告相当详细,并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含糊之词,模棱两可,更多的是简单直接,政策,目标,长远计划,清晰可见。
这只是第一天,一直到傍晚才算结束。
朱栩出了内阁,转回乾清宫。
曹化淳,刘时敏等跟在朱栩身后,平静无声。
朱栩晃悠着肩膀,笑着道你们队今天这场报告有什么想法?
曹化淳走了两步,才道:皇上,奴婢以为,毕阁老等人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应该有所褒奖。
那怎么褒奖?朱栩笑着道。
曹化淳,刘时敏两人登时不说话了,毕自严已经是‘首辅’,除了加衔,已经是赏无可赏。
朱栩活动着身体,来到乾清宫,继而就听到一阵清脆的读书声。
是烨儿他们几个?朱栩停下脚步,望向不远处的一个厢房。
曹化淳道是,大殿下,二殿下,三殿下正在南书房读书,是新建伯正在上课。
朱慈烨,朱慈煊,朱慈熠三个小家伙,一个五岁,两个四岁,正是读书的时候。
朱栩想了想,走向南书房。
听着读书声,朱栩来到窗边,从缝隙里悄悄看去。
新建伯站在最前面,单手拿着书,目光看着下面的三位殿下,脸上一直带着满意的微笑。
新建伯是世家,是王阳明的家族,世代书香,在大明的地位非凡,在某些人眼中就是第二个孔家。
三个小家伙坐在下面,穿着常服,端坐着,认真的看着书,脆声声的念着,诵着。
朱栩观察着,背着手,忽然转头看向曹化淳道:新建伯可有什么官身?
曹化淳摇头,道:新建伯一直居家,不曾入仕。
朱栩沉吟片刻,道:传旨,新建伯教育皇子有功,加翰林编修,入翰林院供职。
曹化淳心里微跳,神色不动的道:遵旨。
朱栩又看了眼,三个小家伙都不错,乖乖听话,不吵不闹,朱栩很满意,微笑着走了。
毕自严等人在议会收拾一番,便回到了内阁,众人都是松了口气,喝茶,轻松的叙话。
刑部尚书廖昌永吐口水,道毕阁老,刑部这边压力太大了,人手少,失误多,那些四处的流民都要刑部抓,还没银子,别说下面的人,就是我也快愁白头
工部的徐大化都是轻松,道工部的收尾倒是比下官预期的要走,要快,明年给个三百万两,就能妥帖,接下来要是没有大工程,不会要多少银子。
吏部的赵晗摸着前额头,叹气道:你们都还是好的,这一年,吏部处理的大小官员有五百之多,这还是我们有意压着,要是真动起来,一千都打不住,你们说说,吏部明年怎么办
孙传庭看着二人,笑着道都别说这些了,大困难都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咱们都能轻松一点。明年的税粮九百万应该可以到,税银三千万两左右。海外还会有一大部分补充,咱们只要矢志推动‘新政’即可。
国库的开源,节流在同时进行,海外的补充非常大,节流更是如此,工部,军队,移民等大笔流水的银子节省下来,朝廷的日子将会前所未有的轻松。
有钱有粮,心中不慌。
其他的尚书刚要再吐口水,毕自严放下茶杯,道:这些事情以后再说,明天,后天都是大议的时间,你们留些神,不要出乱子。最后一天,王公大臣,勋贵公卿,各地的使节,藩国国主等都会一起来旁听,认真一点,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毕自严养望多年,这些内阁六部的高官对他还是颇为敬佩,闻言便没有多言。
就在这个时候,内监要求内阁拟旨的话传了过来。
新建伯入翰林院,加翰林编修?
众人一怔,接着就深思起来。
乾清宫那位做事向来不会无的放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意?
旋即,一些人瞳孔微缩,面沉如水。
明朝阁臣有一个前规则,那就是,都是翰林出身!
无翰林,不入阁!
众人都知道乾清宫对大皇子的偏爱,这是提前铺路吗?新建伯是给大皇子安排好的首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