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武无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淡菊
啸声杀气浓浓,直冲九霄。
如千军万马往来冲杀、挥刀扬戈!
长啸滚滚如雷,直持续数十息之久。
将死寂的天地,无情的撕扯得支离破碎。
就在啸声息止之时,从四周密林中,突然陆陆续续的冲出来数百条人影。
……
数百人影一面跌跌撞撞冲向孟起,一面嚎啕大哭不休。
急视之,却是中军主力之残余。
孟起见状,即悲且喜。
为他们的惨状、为他们的遭遇而悲。
为他们还好好的活着而喜。
孟起速度极快,与这幸存的数百兄弟逐一拥抱,低声安抚。显得不厌其烦,极有耐心。
这些人的哭声非但未见减小,反而变得越来越凄厉。
……
他们委实忍得太久了!
自从拼命逃入密林深处后,整整一天都处于龟息之中。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唯恐被残暴的敌军发觉。
心中的凄苦、委屈,身体的饥饿、疲惫,完全被害怕、胆怯所全面压制。
无不心惊胆颤、万分小心的隐藏踪迹,哪里敢痛哭涕零、发泄苦楚
好在敌军并未深入林中追杀,在他们看来,主将被擒、大部被杀之后,这些四散狂奔的些许逃兵,已不足为惧。
加之一场激战下来,他们自身也是疲惫不堪,饥渴难忍。
而此地哀鸿遍野,实非进餐、休息之绝佳场所。
急于休整的敌军,迅速鸣金收兵,聚众呼啸而去,竟然连战场都懒得打扫……
这些残兵的悲苦,直到孟起到来,才有所改变。
……
最初,当蹄声传来之时,已藏匿一日之久的他们,宛如惊弓之鸟,心头异常慌乱。
待确定仅有一骑后,他们方才心中大定。
当小心翼翼的探得来人,竟是先锋军正六品千总孟起之后,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紧张之感略松,饥饿之感顿起,于是各自开始匆忙进食。味同嚼蜡的干粮,在此时的他们口中,直如美味佳肴。
片刻后,中军残军那疲惫的身心,俱皆有所缓解。
见再无敌踪,见孟千总独自悲愤长啸,他们再也忍耐不住,不约而同的从四处奔向孟起。
未曾想,竟有数百之众。
……
待众人发泄完毕之后,孟起立即开始展开工作。
“兄弟们,辛苦了!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铁血军人,都是英雄,没有孬种!”
“为今之计,我们得迅速撤离此地,以防还有敌军到来。”
“不过,在走之前,我们还得简单打扫一下战场。”
“毕竟,长眠于此的,有我们千千万万的战友。”
“鉴于人力有限,我认为将他们火葬为好。”
“下面,请一百兄弟入林寻些柴火,另三百兄弟将这些尸首尽量堆积一处。”
“余下的近百名兄弟,则迅速打扫战场。记住,我们只收集那些对我们最有用之物,而且重量要轻、个头要小。比如干粮,弓箭等。”
……
一个团队,有了主心骨之后,心气就会截然不同。
这些残军尽管很疲惫、很悲痛、很害怕,但由于生机重现,无不精神大振,因此闻令而动、干劲十足。
或许,他们也想早些离开此地。
或许,孟起的到来,让惊惶失措、心如死灰的他们,重新找到了方向,再次燃起了希望。
两个时辰之后,随着股股浓烟生起,尸横遍野、满地狼籍的战场,终于打扫完毕。
……
此时,日已西斜。
默默的鞠躬,默默的启程。
鉴于残军的身体状况仍然较差,于是孟起一人一骑,完全承包了驮运任务。
对这些数不清的箭矢、上好的干粮,孟起当然不舍得就这么遗弃于此。
 
第522章 华枫蜕变
会上,听完孟起所述之后,强忍悲痛,顾不得让孟起休息,华枫一口气下达了三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孟起、雷家兄弟,率领一百骑兵,迅速赶回中军主力受袭之处,进行大范围寻找,尽可能找齐四散逃逸的残兵败卒。
负责人,孟起。
第二道命令,段今朝、任勇、孟青青、风吹柳四人,率领三百骑兵,立即前往左军方向,打探并传递消息。
三百骑兵中,含战力较强的二百骑兵。
如果左军也惨遭攻击,后续任务与孟起一军相同。
负责人,段今朝。
第三道命令,姜楠楠、肖云、廖家兄弟,率领二百骑兵,则前往右军方向。
任务与段今朝一军相同。
负责人,姜楠楠。必要时,由肖云代为指挥,姜楠楠必须无条件服从。
三路人马即刻出发,沿途加强警戒,务必注意自身安全!
……
华枫处变不惊,三道命令颇见功力。
首先,为什么孟起这一路,不但尖端战力最弱,而且人马也最少
因为,从其刚才所述来看,这一路人马的主要任务就是找人,战斗的可能性极小。
之所以安排孟起负责,是因为他轻车熟路,比之他人当然要省心少力得多。
……
其次,为什么段今朝所在第二路人马,不但战力最强,而且人马最多
因为三军相较,左军主将夏铁古最弱。
一旦发生战事,这一路的结局,很难以让人乐观。
段今朝、任勇、孟青青、风吹柳四人,本身武功不弱。加之三百骑兵中,有两百骑兵已然极有战力,因此即便遇上战事,他们这一军也有自保之力。
安排段今朝负责,一是由于其战力强横,二是因为其行事稳重。
相较而言,姜楠楠的综合能力,就要比段今朝差得多了。
……
最后,第三路人马之所以强于第一路,而弱于第二路,是因为右军主将乃是战斗经验丰富的罗战军。
在华枫想来,即便发生战事,有罗战军指挥,应当不会太过不堪。
之所以必要时让肖云代为指挥,是防止姜楠楠太过嗜战,贻误战机。
这一路他武功最强、威望最高,如果一开始就不让其负责,委实有些说不过去。
……
华枫不过须臾之间,竟已考虑得如此周到,其反应之迅速、才智之敏捷、心思之缜密、调派之合理,让深谙用兵之道的多思过,深感佩服。
三批人马闻令而动,不过短短数十息,即全部风驰电掣的飞奔而去。
如此雷厉风行,正是得益于华枫日常的严格要求。
华枫虽然也处于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却也知晓“救人如救火”的道理。
救援人马早到一步,义军损失就会减少一分。
华枫本想亲自出马,但考虑到敌情尚不明确,先锋军这五千余人马的处境也并不安全,因此只得作罢。
毕竟有他在此,无论是感知力、判断力、战斗力,还是组织指挥能力、临机应变能力,都要比别人强上许多。
而且华枫作为主将,又怎能轻易远离所属部队
综上所述,他委实是留守此地的最佳人选。
……
人的心境不同,对时间流逝快慢的感受,也很不相同。
对心情舒服的人来说,时间流逝极快。
对心境极度不安的人而言,时间仿佛停顿不前。
华枫现在,就感觉时间过得极慢,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在三路人马离去后,他也并未闲着,立即紧锣密鼓的展开工作。
……
华枫做的第一件事,是派出暗哨,做到有备无患。
四个方向,各派出两波暗哨,成梯次部署。
第一波相距扎营地三十里,第二波相距二十里。
华枫这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如果之前他也如此稳扎稳打,如此小心翼翼,就绝不会与敌军擦肩而过。
中军主力也绝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一切都不会像现在这般被动。
……
华枫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看望那些残军。
经过逐一探视,
第523章 收拢残军
华枫自从参军入伍以来,已有近两个月时间,没有率性而为,可以说是生活在囚笼之中。
这对于生性洒脱的华枫而言,委实憋得太久,只想尽情发泄一通,是以才会催军急行。
未想到一时大意之举,竟酿成如此惨痛后果。
看来,带兵之人,不能有丝毫麻痹,必须警钟长鸣!
……
其二,有些忘乎所以。
初战告捷之后,华枫收获良多,自认为已深得领兵之道,因而有些变得忘乎所以。
两相叠加,华枫早将历代先贤,关于用兵须谨慎的名言警句,抛之脑后。
尤其是孙子之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看来,“安不忘忧”果是至理。
尤其是在并不熟悉的战场之上,更来不得半点马虎。
……
其三,并未重视敌军。
牛头岭一战,华枫以五千之军,大败近三万之敌,战果可谓辉煌之极!
此战之后,他也与北伐义军其他人一样,难免滋生出些许骄傲情绪。
毕竟他并不是真的“天神”下凡,也会产生七情六欲。
而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轻敌之念,才导致了三路兵马既斗志昂扬,又盲目乐观。
在未认真察明敌情的情况下,挥兵冒进,孤军深入。
看来,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从此之后,华枫深刻吸收教训,做事必定三思而后行,严格沿袭诸葛武侯“一生唯谨慎”之行事风格,几乎算无遗策,再未出现较大差错。
至此,华枫才算是真正成熟,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带兵者。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至理名言,再一次从华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
华枫的蜕变,最先发现的,当然是眼力不错、观察入微的多思过。
至于那些普通兵卒,却并无一人察觉。
多思过作为敌军数万大军之统帅,果然有其过人之处。
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正是其最大优点。
华枫“闭门思过”一日之后,那份上位者独特的气质,悄然显现。比之以往的温文尔雅、丰神俊朗,更具吸引力,也更有震慑力!
那是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威压。
那是一种稳如山岳,成竹在胸的睿智。
……
这种独特的上位者气质,只可自行凝炼,无法仿效师法。
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华枫的蜕变,让多思过极为震惊。
这华主子不过新兵一枚,进步竟如此之快!
而且,还是无师自通。
如此年纪轻轻,竟已达到如此高度,委实太过妖孽!
难怪能让我死心塌地的投靠于他,臣服于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