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武无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淡菊
如此一来,先锋军全体官兵,才终于知晓了军纪严明和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毕竟,这两项工作可是与训练、保障地位等同。
同时,也知晓了华守备“明立法、抓守法、严执法”的莫大决心。
毕竟,段今朝素来不苟言笑,很像一位黑脸判官。
由他负责执法,仅凭一张脸,即可以镇住众人。
……
在华枫忙于整军严纪之时,按照之前议定,那七百余骑,自然早被黄道周、夏铁古、罗战军派人牵走。
动作那叫一个利索,好像唯恐华枫反悔似的。
也难怪他们视若宝贝,有了那些马匹,不但武将告别了辛苦的徒步跋涉,负责后勤保障的人马,也从此有了得力“帮手”。至少,辎重驮运再无须他们肩扛手推。
行军速度,以及部队的机动性、灵活性,比之以往都将有较大提高。
因此,大获好处的相关人等,对华枫之前军,内心都极为感激。
……
休闲光阴快似箭。
一日的休整,一日的庆祝,很快过去。
翌日,天尚未明,夜色仍浓。
三路大军在黄道周催促下,已然整装待发。
夏铁古之左军,取道休宁。
罗战军之右军,取道抚州。
黄道周之中军,取道婺源。
三路大军,呈前三角之势,向北挺进。
……
从此之后,自求多福,如果顺利,或许还能再度聚首。
当然,大多数人心中,都非常清楚:此去,就是永别!
&nb
第519章 急转直下
华枫向来都很自信!
自认为明见万里,太过相信自己的神识能力、判断能力,太过相信多思过头脑中的情报。
他从多思过大脑得来的情报,其实全部真实。
敌军最近的部队,当时也确实在三百里之外。
只是没想到敌军会来得如此之快,没有想到会与之交错而过,更没想到会让黄道周碰个正着。
……
连神通广大的华枫都没有想到,黄道周当然更难以想到。
由于有华枫这支“无敌先锋军”在前开路,黄道周一路行来,那是放心之极、惬意之极。
并未派出任何探马,也没有丝毫警戒防范之心。
哪想到,堪堪到达婺源,即与三万敌军迎面相遇。
一时之间,不免有些措手不及。
……
黄道周一部甚感意外。
敌军同样也极为意外。
不过,两军的的意外各不相同。
黄道周一军,是未想到竟在此遭遇大批敌军,而华枫之“无敌先锋军”却无任何消息反馈。
清军则是意外,他们的计划,竟然如此轻易就获得成功。一大块香喷喷的肥肉,就这样落入自己口中。
因此,直到两军骤然相遇,双方统帅都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一场货真价实的遭遇战,瞬间展开。
战斗甫一打响,北伐义军就败相毕露。
不说一触即溃吧,但场面也是非常被动。
毕竟,无论是兵马的数量规模,还是部队的战斗力,敌军都要强得太多。
如果是换作牛头岭战役之前,北伐义军恐怕更加不堪。
那一战,不但让他们沾染了血腥味,还多了一些对敌经验,更多了一些勇气和底气。
因此,实力远远不如对方的北伐义军,生生硬扛了一个时辰,场面方才变得笈笈可危。
但全军上下却无一孬种,俱都浴血苦拼、死战不退,战况极其惨烈。
……
敌军作战经验极其丰富,见对方已然溃不成军,遂一声炮响,发起了总攻……
已是强弩之末的黄道周一军,在敌全面强攻之下,再也抵挡不住,开始四处败逃。
逃,并不一定都是贪生怕死,而是迫不得已。
有时,逃是一种以退为进,是一种明智之举。
具体如何定性,应视现实情况而论。
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片。
……
此时,大势已去的北伐义军如若不逃,除了惨遭屠戮、全军覆没之外,别无他途。
明知是毫无意义的必死之局,又何必愚蠢坚持
因此,只有逃。
逃,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或许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当然,也可以缴械投降。
但将命运交给生死之敌手里,从此再无丝毫反抗之力,这真心好么这难道是正确的选择么
……
敌军最后一轮总攻下来,斗志全失的北伐义军,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黄道周身边,已不足千人。
而毫无战斗经验的他,此时仍骑于高头大马之上,并未打马而逃。
因此,目标明显的他,很快就成了敌军围攻的主要对象。
不过短短的半个时辰,其残余的近千护卫之军,即宣告全军覆没。
再无一兵一卒保护的黄道周,很快被敌军轻易生擒活捉。
此次遭遇战,就此落下帷幕。
黄道周所率一万三千余北伐义军,成功脱逃者,不足三千人。
……
祸不单行。
不过相隔数日,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在休宁、抚州,也先后遭受了与中军同样的打击。
不同的是,战场老手罗战军,处置得当,带领五千余众逃得生机。
而战场初哥夏铁古,则未能成功逃脱,也成了一名俘虏。
左路军生还者,竟不足五百人。
休宁、婺源、抚州三战相继失利,损失极为惨重。而且一号、二号人物,还都成了俘虏。
至此,五万北伐义军,幸存者不过一万四千余人。
而这些人,除了“无敌先锋军”,以及罗战军余部之外,其余人等都是四散奔逃,要想收拢集中,可谓难于登
第520章 哀鸿遍野
华枫之所决定休整,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敏锐的直觉。
这几日行来,华枫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越到后来,这种不安之感越强。
原因是太顺利了!
按理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在清军正举兵大扫荡的情势之下,他们断不可如此顺利。
在南明王朝地界,数千兵马目标已然不小。
五千余人,六百余骑,并无任何掩饰的官道上,行走了这些时日,理应早已暴露。
可为何却如此平静呢
难道,这是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平静
……
此外,根据多思过“提供”的情报,按时间、脚程来算,“无敌先锋军”应于一日前,与另一股敌军相遇才对。
可如今,却连敌军半点踪影也无。
如此诡异的情态,让行事素来谨慎小心的华枫,立即警觉起来。
这也是华枫亲自突前的原因所在。
在华枫想来,如果两军可能遭遇,他至少要比别人早二十里知晓。
这样一来,既可及时隐蔽退让,也可组织伏击。
必要时,甚至可施展雷霆手段,亲自擒拿敌军统帅,来个“擒贼先擒王”,从而一举占居主动。
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到进退自如,就必须平时训练有素。
这也是华枫严明军纪的原因之一。
……
第二点原因,距离拉得过大。
据华枫估算,以先锋军之速度,连续五日的急行军下来,至少已有四百余里。
而黄道周主力军,最多行进三百余里。
毕竟,主力军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整体作风,都远逊于“无敌先锋军”,自然难以跟上华枫等人的速度。
而且,主力军的人数,又是“无敌先锋军”两倍有余。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就更加快不起来。
一百里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或许不算长,只需两个时辰足以赶到。
但对于步兵来说,却算不得短。
即便沿途无休息,至少也要八个时辰以上才能抵达。
……
三支北伐义军,人数均不到两万。
这样的部队,先锋军与主力军之间的距离,理应在二十里左右为宜。
如此,才能形成前后呼应、互为支援的态势。
如果距离过长,一旦有事,很可能鞭长莫及。
显然,华枫的举动,已大大违背了战场之基本原则。
因此,主力军的失利,黄道周的被俘,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道周之所以这么快失利,固然是因为自身带兵打仗能力弱的缘故。但客观而言,也有太过信任华枫的因素在内。
他认为前方有“无敌先锋军”开路,有华枫这样智勇双全的大高手率领,必定万无一失。
是以才会毫不设防,放心跟进。
……
先锋军行进如此之快,与中军主力距离拉开如此之大,细想起来,原因较多。
但主要原因,在于华枫。
或许因为骄傲自满,或许由于麻痹大意,或许急于扫清前行障碍……
无论何种原因,华枫作为先锋军主将,未能及时探明敌情,都难逃失职之责;令“无敌先锋军”一路急行,更难逃失策之咎。
虽然他反应够快,处置也很妥当,但却已来之不及。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是如此。
有些事,错了就是错了。
无论如何补救,都已无法挽回。
……
一个时辰之后,第一批探子陆续回报,内容只有一个:并无任何敌情。
两个时辰之后,第二批探子回报,内容仍然只有一个:并未发现敌踪。
三个时辰之后,肖云、段今朝、风吹柳三人回转,仍是一无所获。
四个时辰过去,孟起仍然没有回转。
五个时辰……
一天……
仍然没有消息。
不安的情绪,不良的感觉,在“无敌先锋营”迅速蔓延。
要不是孟起武功高强,处事稳重,华枫早亲自前寻了。
直到两日后的黄昏,直到连素来沉稳的华枫、段今朝都显得异常焦躁之时,最后一名“探子”孟起才终于回转。
&n
第521章 指挥若定
可以想见,他们战至最后一刻,是多么的无助,是多么希望援兵能够及时到来,与他们并肩杀敌。
可那时,他们心中最大的希望正身处何地呢
当然是正在肆意扬鞭,意气风发的驰骋于官道之上。
一边急行,一边浴深秋暖阳,品馨香秋风,叹人生百味。
……
俯首闭目,静立良久。
再次抬起头来时,孟起已是虎目含泪,闷气填胸。
心情从未如此糟糕的孟起,忍不住仰天长叹、纵声长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