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浪得虚名
北地苦寒可不是字面上的说说而已,那真的是冰冷彻骨,苦不堪言。
有人忍受不了,有人却习以为常甚至能苦中做乐。
这个人此时就站在一排牌坊下,看着漫天雪花飘舞。
他就是现任的辽东总兵祖大寿,而他所在的牌坊则是朝廷赐建的旌功坊’,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说的祖家石坊,祖家是辽东大族,是继李家之后辽东最大的世家,而宁远城则是祖家的兴盛之地,从祖大寿的爷爷祖仁开始,宁远就成了祖家的根,祖孙四代人驻守辽东,崇祯帝也因此两次宁远设坊表彰。
祖大寿自从被换回来之后每天都要来这旌功坊下站一会,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牌坊还在,祖家还在,但当年和他一起死守锦州的手足和部下已寥寥无几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旌功坊全是这些部下的尸骨堆积而成的。
有人会好奇,祖大寿投降鞑子之后,朝廷没对其抄家灭族么,怎么这旌功坊还没给他砸了呢?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若真这么干了,那结果等于是抄谁的家,灭谁的族?那是自掘坟墓啊,前文也说了,祖家是辽东世家,祖家子侄遍布辽东军方,势力错综复杂,连吴三桂都是在祖家的荫庇之下,你抄了祖家都等于抄了看大门的辽东关宁军啊。
所以别说抄家灭祖了,连祖大寿在京里当左都督的长子都没受到牵连,这里说的长子是亲儿子不是祖泽润,古人寿命短讲究三十而立,到这岁数若还没有后就开始考虑过继收养了,祖大寿属于晚育就是这时候收养了侄子祖泽润为继子也一直培养其为接班人,而后才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祖泽溥,次子祖泽淳,三子祖泽清,这三个亲生儿子在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时,老大在京为官,老三才十岁在宁远由表哥吴三桂管教。
其实别说两次都是走投无路才投降的祖大寿,便是那个总督洪承畴,朝廷也没抄家灭族,一开始还以为他大义赴死了呢。
那玩意咱回头再说,先唠祖大寿。
祖大寿降清之后其实已是心如死灰了,他知道再也没机会回大明了,而两次反复也失去皇太极的信任不可能重用他,往后也就是混日子等死吧,而事实上在真正的历史上,他投降之后便被架空扔到一边去了再无作为。
可谁知道,突然之间莫名其妙的被明廷拿阿济格给换了回去。
他根本理解不了朝廷为什么要将他换回去,难道崇祯帝非要亲手杀了自己才甘心?毕竟在崇祯弄死袁崇焕后就想办他,吓得祖大寿不出辽东,时刻呆在军队里让崇祯帝束手无策罢了,随后他两次投降,崇祯帝即便不敢动他家族,但想弄死他的心那是非常坚定滴!
然而,稀里湖涂的被换回去之后,立刻官复原职!
一切都想做梦一样!
然后一个少年太监走来将他从梦境里拉出来,告诉他,别说别问,你只需干一件事就行了,将锦州拿回来!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锦州城一直是祖大寿心里的痛,是他这一辈子的遗憾,他曾死守过,也曾背叛过,他曾守护城里的军民,也曾亲手杀了他们吃肉,他曾在这里与部下同生共死并肩作战,也曾背叛过他们,杀之献功!
这里有他的荣耀,更多的是耻辱。
如今想来一切恍然如梦,当时所作所为已分不清对错,这让他一时精神分裂,生不如死。
还是少年太监开导他,拿回来你就是对的,拿不回来你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那些失去的手足将士及黎明百姓,你就是千古罪人,恶人!
祖大寿如梦初醒,已是再世为人了,该弥补的弥补,该赎罪的赎罪,该拿回来的拿回来,他虽不欠朝廷什么,但他欠锦州城那些战死的手足将士以及无辜的黎民百姓。
漫天飞雪中几座祖家的旌功牌坊高矗,这是祖家的荣耀,也是祖家的嵴背。
再世为人之后,祖大寿没了后顾之忧也没了各种掣肘,因为他后边有一个人为他挡风遮雨,他不在乎朝堂上对他各种谩骂的口水,他也不用担心东厂和锦衣卫会来缉捕他,甚至也没有监军太监来指手画脚逼逼叨叨。
现在他就是辽东最大话事人!
可他毕竟已离开两年了,一切物是人非,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辽东的兵权!
要知道现在的祖大寿几乎就等于是孤家寡人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为当年的老本早就耗尽了,在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杀了副将何可纲带着副将张存仁还有三个义子族侄,部将十余以及万余兵马第一次投降了皇太极。
随后他设计孤身逃回锦州,但那些义子部将兵马则全部降清了。
十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明军大败,祖大寿无奈再次投降,锦州城内军民遭到大屠杀,仅一些降将还有他们的家丁得以幸存,据记载不过七百余人,这其中还包含祖大寿的几个兄弟及子侄以及其他将领的家丁。
至此他的老本已耗尽了。
而年前明廷和鞑子换俘,以阿济格换回祖大寿一族,也就是说除了祖大寿本人外,他的兄弟和子侄十余人也被换了回来,但也仅限于此!
那么问题就来了,空有将而无兵!
虽说宁远城里还有数万兵马,其中不乏数千关宁铁骑的精锐。
但是,这些兵马是吴三桂的,此关宁铁骑也非当初祖大寿麾下的关宁军了,确切说是他的分支延续也可以说是新一代的关宁铁骑。
谁的兵,就听谁的令,即便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也不好使。
所以当祖大寿回到宁远时,气氛是比较尴尬的。
可随后,吴三桂就被常宇给骗走了,看似要驯服这个桀骜不逊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实则还是帮祖大寿快速夺兵权。
但重掌兵权也绝非那么容易,虽说宁远军里的将领多是祖大寿的旧部有的还是祖家族人,且还和主将吴三桂是亲戚,但其中睚眦也不少,最让宁远军心里不舒服的还是,祖大寿曾投降鞑子!
一生视鞑子为死敌不死不休的关宁军,竟要被一个降将来指挥?
哦不,不是一个降将,是一家子降将!
而且像祖大寿的几个养子,祖泽润,祖可法,祖泽洪等人都已降清十年了,他们在鞑子兵力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将领,为鞑子出力十年了,如今竟然要指挥我们了?
凭什么?
恶心!
宁远军心不稳,对他们心生反感这是祖大寿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
棘手并不代表无解,而且常宇相信祖大寿有能力处理好这个问题,事实上祖大寿也没让他失望,在常宇替他搬走最大那块石头后,剩下的一切水到渠成。
别忘了,即便军心再反感,但宁远是祖家的根,宁远军里有数不清的祖家族人任职大大小小的军官,而祖大寿兄弟无异就是族长!
除了家族势力外,戎马半生的祖大寿治军的手段和能力更不用质疑,否则岂能让皇太极那般求贤若渴,求之不得呢。
仅仅三个月时间,祖大寿便见宁远军权牢牢掌控,兄弟子侄各司其职,号令之下无人不从!
掌控军权之后,便是整顿军纪军务,每日操练风雨无阻,势必要重振关宁铁骑的威名,现如今都说东厂卫是大明最能打的,真的么?
祖大寿表示不服气,关宁铁骑扬名天下时小太监都还没发芽呢,当真是山中无老虎,显着他这只猴子了,当然了,祖大寿虽不服气,内心却也对那太监是非常佩服的,朝廷将倾之际,上下无可用之人时,他竟还能力挽狂澜扭转时局,试问当今天下谁人可?
们心自问,自个是没这个翻天覆地改天换日的本事的。
眨眼功夫,祖大寿都回来一年多时间了,这期间常宇在别处变幻风云,他则驻防宁远看似无功,惹得朝中诸臣狂喷不已,骂他光吃不拉,天天张嘴要钱要粮要这要那,就是啥事都不干!
祖大寿真的啥事都没干么?
显然不是,他回来宁远只干三件事,练兵,屯粮,军事行动!
练兵前边说了,接收兵权之后便开展训练,风雨无阻,短短时日便使的宁远军的精气神更上一层楼,至于屯粮,则是两手抓,一手开垦军田丰衣足食,一手就是不停问朝廷要!哪怕京畿闹饥荒时他也不停的要。
之所以这样,是没人比他知道仓里有粮心不慌的那种踏实感了,也没人比他更知道吃人肉的感觉了!
仓里必须有粮,不管丰年还是灾年,不管打仗又或不打,粮食储备必须要充足!
至于军事行动,这一年多来,大大小小的冲突没有百次也有九十九次了。
祖大寿的目的很明确,收复锦州!
但眼下实力和时机都不允许速战速决,只能徐徐图之。
于是乎,白天探马晚上夜不收对锦州区域展开明的暗的各种侦察,然后开始重修塔山堡军事工事,这个动作很快也招来鞑子的反击,双方先是探马你来我往小规模的厮杀,随后展开各种伏击,偷袭等稍大规模的战事,再到最后鞑子竟直接出兵塔山堡,企图毁掉这个刚修整好的工事。
双方冲突的次数和规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这让祖大寿心里也有了底,鞑子那边急了!





扶明录 第2073章 水深火热
锦州满城风雪,城头有一人背手远眺,若是常宇在此定然会大吃一惊,才一年多点时间怎生老成这个逼样了,成了个老逼登呢。
没错,这老逼登就是刚三十出头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至于他为何短短一年时间憔悴苍老这般,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别看着满天风雪刺骨寒,可此时的多尔衮就如同被架在烈火上烤,又烦又燥又上火,这一年多的时间时刻都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当真是苦不堪言!
这种苦有自身的苦和大清国的苦。
先说他自身的痛苦吧,作为大清的摄政王,他虽有绝对权利但却不是唯一的权利,努尔哈赤一口气十六个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十六个都是人中翘楚,都不是个善茬,皇太极活着的时候还能将这些兄弟压住,他一死,好家伙,谁都不服谁啊,各种权利的小集体开始明争暗斗,最终他和豪格各退一步,让福临做了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以辅政王身份辅左福临,称摄政王。
看似平静的湖面实际上暗流涌动,各权利小集体拉帮结派谁也不服谁,这其中自是以豪格集团与他各种不对付,多尔衮虽有心弄死豪格,但也一时半会却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虽说内部争斗不止,但对外他们确实相当的一致,当听说李自成东征直接打到北京城外时,多尔衮等人便坐不住了,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立刻组建大军要趁机入关窃国。
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朝关内马不停蹄进军,恰又正值李自成东征势如破竹,眼瞅着明廷摇摇欲坠吹口气就要塌的时候,常宇兵行险着,先下手为强,用计骗了多尔衮改道去了宁远。
然后……多尔衮的噩梦就来了。
在宁远损兵折将然后孤注一掷冒然入关掠劫,又被常宇率部千里追击在青州城下一顿摩擦又追回京,然后在长城送他们出去时又下了黑手,当初浩浩荡荡开拔的十万大军所余不过二三,连其最精锐的骑兵也折损过半,还几乎把战马都给赔光了,更惨的是他一个娘生的亲兄弟英亲王阿济格还被俘了!
可以说是惨败!大清国十年来未有的惨败!
而这场惨败的代价也是极其高的,一下子几乎将满清家底全部给败光了!
他心里也清楚,回去凶多吉少,本来政敌就多,这下各旗主损失惨重那还不得抱团办他!何况此时他最忠诚最得力的手足兼盟友阿济格还被俘,失去了肩膀断了腿,刀不锋利马太瘦拿什么给豪格斗!
不愧是多尔衮,多年的丰富权利争斗经验,让他知道该如何应付这个相当不利的局面,那就是一面要硬,一面要软!对内要硬气,他逃出关外之后躲进锦州城里哪儿也不去,对,连盛京都不回。‘但他却疏忽了一件事,豪格偷偷熘回盛京去了。
他知道,豪格要在盛京翻云覆雨给自己穿小鞋了。
豪格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立誓要扳倒他,却终究还是小看了多尔衮的手段。
任由你怎么叫嚣,我就是待在锦州不回去,不光我不回去,各旗主将领和兵马都不准回去,违者杀无赦,毕竟他是摄政王,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能力!’
他不回,别人就没法问罪,还没办法逼他回,因为如今满清所余不多的精兵悍将都在他手里头,盛京里头摆好了鸿门宴,但他不来你能咋地,豪格等政敌虽做好了各种撸他下来的准备,但手头上没有兵,奈何不了他你能怎么滴!
反正不管朝里头怎么弹劾,怎么骂怎么说,多尔衮就是铁了心不回京,手握精锐美其名曰为防明军北上,他要亲自守国门,其他事容后再说。
这说辞冠冕堂皇,事关国安,京里头的政敌虽恨不得立刻弄死他,但是吧,有心无力不说,而且也真的担心明军会趁机北伐,一旦破了锦州防线那就危及沉阳了,这时候的沉阳没兵没将的那不等于伸着脖子被砍么!
所以锦州防线不能破啊,何况这道防线是两代人前赴后继付出多少代价才拿下的,为的就是给盛京多一份屏障!
必须要守住!
手握精锐守国门不回,这让京里头一帮想弄死他的人一拳打在棉花团上,心里头又气又无奈,但也不敢太过逼迫,这才终于让多尔衮稍稍喘口气,不至于一下就被夯死了。
在对内强硬的同时,他对外又服了软,所谓的外就是明廷。
他接受以阿济格交换祖大寿一大家子的交易。
这是一个不平等的交易,但他却没办法不同意!毕竟祖大寿对明廷再重要在他这里头却怎么也比不上阿济格重要,何况他当时也怎么想不到朝廷交换祖大寿后竟然还能官复原职,重新重用!
手握兵权又将阿济格交换回来后,多尔衮坐镇锦州不出,让他得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毕竟不是长法,朝里头的各种压力滚滚而来,特别是豪格联手几大旗主准备要夺权他的摄政王,你他么的都不在皇帝身边,你摄个毛啊你!
多尔衮也知道,再这么下去即便能自保性命,但权力则会很快被架空,于是这个时候他用了一招非常普通却又实用的招数。
当内部矛盾无法抗住的时候,就用外部压力来对冲!
古今中外,各政权无不善此道,而且百试不爽。
明军探马天天到锦州城外熘达,他们想干什么?
明军重建塔山堡了,他们想干什么?
明军三番五次出兵袭扰,一月间大小规模的冲突少则数起,多则十余起,他们想干什么?
没错,他们这是要准备收复锦州!
而你们在干什么?
你们在内斗,在内耗!
再这么下去,根本不用明军来攻打,咱们自个就将这大清基业给毁了!
如此大义凛然又一针见血,这让盛京里头的各个权利集团沉默了,自己家里头的帐可以回头再算,但欠别人债却要一致对外,否则让债主打进家里头来,毁了祖上基业,难不成又要回那宁古塔打猎去?
这下豪格想将多尔衮的摄政王给撸下去的计划又落空了,但他不死心,既然一时半会撸不下去,何不趁他在外发动政变,夺回属于自己的龙椅。
这确实是个好时机,可这心思又被多尔衮给窥破了,放出话来,豪格你若敢造反,老子拼着锦州不要了,立刻率兵回京勤王,不死不休!
这话吓不住豪格,但却见另外几个人吓住了。
济尔哈朗,代善还有孝庄皇后,这三个满清国权利中心的人,适时出面了!
济尔哈朗虽然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但可比儿子还亲,而且他和皇太极关系非常的好,对皇太极极其忠心,虽然历史对他评价说他有些软弱,但实质是稳重!他是当时唯一能抗衡多尔衮的人,也是站在豪格这一边的,但他不忍内斗内耗所以在他的主持下,最终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让福临即位,要不是他,多尔衮稳坐龙椅了,他此时也是满清的辅政王,也是后来满清国两个叔王之一,另外一个是多尔衮!
老持稳重的济尔哈朗非常清楚豪格的心思,但这会儿他却不能支持豪格,你当皇帝多尔衮是一百万个不同意一百万个反对的,真把他逼急了率兵勤王,你拿什么抵挡,反而会他让趁机废帝登基啊!
另外一个反对的则是代善了,他其实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但因为长子褚英早年因罪被杀后他就是老大,是为四大贝勒之首,人称大贝勒,虽然在皇太极一朝他一直被打压,但人家年长位尊,加上此时皇太极也嗝屁了,他的态度非常重要,在多尔衮和豪格当初争夺皇位时,代善是拥戴福临的。
这个时候他也跳出警告豪格,什么都好说,但你若要夺帝位,引发的后果太过严重,我绝对不支持你也不会旁观的。
而另外一个则是孝庄皇后了,福临他妈。
有人来夺自己儿子的皇位,当妈的自然是最反对的!
能当皇后的人,特别是这种有名的皇后的,哪个不是百般手段,孝庄有贤名,一生辅左顺治,康熙两帝,能力和手段都是一流的。
此时三人联手,你弄多尔衮可以,觊觎皇位不行!
豪格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可如此大好机会却搬不倒多尔衮实在太可惜,太遗憾了,而且豪格知道若错过这个机会让多尔衮缓过来气,下一次死的就是自己了!
所以他对济尔哈朗等人提出了要求,我可以不当皇帝,但是,我要当摄政王!
多尔衮必须要被夺权!
这个么……济尔哈朗几人不约而同都同意了,毕竟大家都一样的心思呀,至于为什么会有这心思,你们看福临掌权亲政之后夺其爵号,掘坟鞭尸就知道了。
盛京那边达成了一致,压力就来到多尔衮这边了。
多尔衮心里头明白,躲过过一时,躲不过一世,他总要为去年惨败给个交代的,但至于怎么交代,交代什么,则还是有很大变数的。
而这些变数则和对面明廷有很大关系!
但此时却丝毫改变不了多尔衮的处境,内忧外患,水深火热!
…………
感谢书友支持,走走票哈。




扶明录 第2074章 怠慢了
抬头望着漫天飞雪,遥望远处黑山白水,多尔衮内心烦躁不已,盛京那边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来气,而这边明廷也在步步紧逼,剑指锦州,却无意中竟帮他稀释不少来自盛京的压力。
然而要终归是压力,如今朝里头正谋划将他拉下马,此番他若不能借外力化解,后果不堪啊!可外力又岂能是好借的,一个不慎就会把自己搭进去了!
要知道如今他的实力远不及一年前的十分二三,那场大败损兵折将不说,士气也萎靡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更丧气的是兵备,战马和粮草严重不足。
满清是游牧民族,粮草储备从来就是他们的短板,往年全靠掠劫,关外掠的不过瘾入关掠,近年拿下朝鲜后又多了个渠道,可去年那场惨败让他一下回到解放前,掠是不可能掠了,但从国内也无粮可调,剩下就一个渠道了,问朝鲜要!
朝鲜也穷,但却不敢不给。
扣扣搜搜慢慢吞吞的终究还是将粮草运来了,使得多尔衮的兵马不至于在这个冬天饿死,却在这个时候他惊奇的发现,宁远城换了主帅!
竟然是祖大寿!
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真的一脸懵逼,而后内心五味杂陈。
祖大寿毫无疑问是员悍将,甚至可以说是满清的克星,当年他守锦州的时候便让满清损兵折将撞的头破血流,如今风水轮流转,攻守互换了!
多尔衮此时虽不知明廷为何重用祖大寿,但知道祖大寿来着不善,锦州这个地方是他心里无法弥补的痛,他守城的时候都能杀人吃肉,这次来攻城……
这个冬天一定很冷,一定很难熬!
“王爷”就在这时一个老者句偻着身子上了城头缓缓走来,不是旁人,正是被称为满清文官之首的范文程,也是老百姓口中的大明朝第一大汉奸!
因为他不光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曾祖父还是嘉靖朝的兵部尚书,爷爷还是沉阳卫的指挥同知,可就这样的出身,他偏偏要做满清的走狗,为满清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骂他是大汉奸还真不为过。
而且若说满清对他有恩你报恩倒也罢了,偏偏人家当他是个狗奴才,甚至多铎还霸占他老婆暴揍他,这货竟还对满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只能说骨头太贱了。
贱老头此时才刚五十,但也比实际年龄大的多了,毕竟他日子过得也没那么舒服,虽然在历史上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他敬重无比,但这个时候他才算刚冒头,刚刚受到重用,而就在前不久他本是代善二儿子硕托的家奴,硕托因为想拥多尔衮为帝,被济尔哈朗和他爹代善给处死了,其家奴手下皆受株连,巧了就在事发前范文程刚被拨入镶黄旗逃过一劫,但随即就发生了多铎抢他老婆事端,多铎事后虽不痛不痒的被处罚了,但范文程妻子被霸占已成事实,而且两人的梁子也结下了,但范文程也开始正式出道了。
他出道之功,便是为清朝制定了夺取中原基本方针,以及政策的制定,去年趁李自成东征时入关取中原便是他提出的建议。
随后……多尔衮惨败!
但多尔衮并未将责任归咎于他,毕竟方针没错,政策也没错,而是战略轻敌,战术大意上了当而已!
反而范文程也终于上了台面,成为多尔衮的智囊,为其出谋划策。
1...741742743744745...7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