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苏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柯基丶
反观此时德军一方手中,已是大批量定型投产并正式列装之后的mp38与mp40两种冲锋枪,毫无疑问正是眼下这种近距离战壕争夺战的神兵利器。
收缩枪托之后仅仅半米的短小枪身几乎不会受到战壕的宽度影响而发挥自如,可连续射击的强大特性更是无脑压制苏军手中打一枪上一弹的莫辛纳甘步枪令德军大占便宜。
1941年夏季的苏联红军手中所装备的**沙冲锋枪前身——**德冲锋枪,其稀少到足以让人感动落泪的总产量对于眼下海量的苏联红军来说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要想凭这些在一线苏军部队手中堪比大熊猫般稀缺的武器,来和德军手中已是地摊货般存在的mp系列冲锋枪平分秋色,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如天顶星一般可望而不可即。
手持着相对原始简陋轻武器的红军战士们于战壕之中奋勇前进,和德军一方由党卫军帝国师即国防军大德意志步兵团所组成的联合部队寸土必争。
严重缺乏基层部队用前锋自动火力的苏军士兵尽管有着源源不断的支援兵力优势,单从人数上来讲几乎要比战壕中处于守势的德军士兵多出数倍不止,但其在战壕内每前进一步所要付出的代价在德军自动火力面前都是极为惨痛和巨大的。
手持着上了刺刀莫辛纳甘步枪的苏军士兵往往还没冲到足够举枪前刺的有效攻击距离,顶在德军防御小队最前面的冲锋枪手便以轮番短点射将之击毙压制。
这些德军一线部队当中的冲锋枪手绝大多数都是由参与过早先对欧闪电战的德军老兵所组成,其娴熟的战术技巧和从尸山血海中幸存下来的战斗经验完全足以压制这些初出茅庐的苏军士兵。
轮番开火压制换弹而不是一次性将所有火力全部倾泻而出的钓鱼般战术,使得几次误以为德军冲锋枪手开始换弹而趁机发起冲锋的苏军均以失败告终。
身后不远处便是大德意志步兵团野战指挥部所在地的德军部队眼下已然无路可退,失去了第一道防御阵地
第125章 绞杀叶利尼亚(七)
短兵相接中的近距离残酷白刃战是步兵们的专属战场,在这种脸对脸、鼻子对鼻子甚至是拳打脚踢的上万人“聚众斗殴”战场上,已经将坦克开上了德军阵地的马拉申科却并不能为自己的友军帮上太多的忙。
76毫米的榴弹一发过去就能保证半径二十米范围内人畜无存,即便是使用车载762毫米dt轻机枪对德军扫射也极有可能伤及友军。
于自己的车长位置上看着面前已经互相扭打在一起而彻底乱成了一锅粥的两军步兵,手握着车长潜望镜一脸无奈之色的马拉申科真可谓是有心无力。
“所有车组保持原地待命!没有把握可能会伤及友军的情况下禁止开火射击,只允许不会在伤及友军的情况下谨慎开火。”
当指挥着自己的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的马拉申科,于营级无线电通讯频道内下达如此命令之时。在鲜血与刀光不断交错闪烁的步兵战壕内,已经杀的满眼通红的恩斯特巴克曼正在和自己身旁的数名党卫军一道抵挡着从四周包围上来的苏军。
将手中的p8冲锋枪和随身携带的整整四个弹匣全部打了个精光之后,意识到这种泼水般的全自动火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残酷而持久的近距离白刃战,丢掉了手中已经是枪管冒烟发烫p8冲锋枪的巴克曼当即从身旁的一具尸体身下,抄起了一把上了刺刀的毛瑟98k步枪握在了手中。
背对背相互而靠的三名党卫军均手握着上了刺刀的毛瑟98k步枪,警惕地看着从四周包围上来的苏军步兵。强调步兵班组的火力输出能力并不代表德军步兵的白刃战和近战能力很差,恰恰相反,套用了国防军标准军事化训练之后被狂热战斗意志所武装起来的党卫军,其近战能力自然是可想而知。
彼此间互相仇恨对视的眼神对撞终于在数秒之后酿成了一声最终的长啸嘶吼。
手握着刺刀莫辛纳甘的苏军步兵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向着被包围的三名党卫军率先发起冲锋,呼吸已经开始有些急促起来的三名党卫军却依旧能够勉强做到临危不乱,后世大名鼎鼎的豹王就这样以步兵的身份与身旁的战友们一道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战。
坦率地说,于196就正式参军入伍加入武装党卫军编制的恩斯特巴克曼尽管年轻,但却终归还是一位有着相对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
先后担任过步枪手、机枪手、再到现如今冲锋枪手的巴克曼几乎对各种德军的各式步兵制式轻武器都了若指掌,再度拿起已经阔别许久的毛瑟98k步枪,这种迅速回到状态的熟悉感觉很快便驱使着巴克曼的双手紧握住沾血枪身向前猛地一刺。
在近距离白刃战中因处于防守一方而无需考虑脚下前进跑步动作的巴克曼无疑占有攻击先手,算上双臂前身突刺距离后的毛瑟98k步枪下挂刺刀刀尖,刚好准确地插入了这名尚未来得及停下脚步的苏军步兵喉咙。
精准的攻击时机把握度令这名被刺中要害的苏军士兵甚至于来不及举枪还击,从喉部脊椎骨部位因身体向前奔跑的惯性作用而瞬间被刺刀穿背而出,被刺断了脊柱神经的这名苏军步兵当即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喷涌着满喉鲜血仰面倒地。
被一腔咽喉热血喷了满脸的巴克曼根本顾不得去擦拭脸上的血迹,卡在了脊柱当中的
第126章 绞杀叶利尼亚(八)
如绞肉机一般全速向前飞驰当中的残酷阵地大绞杀,没用多久就几乎彻底耗尽了苏德双方的全部作战实力。
尽管扮演着进攻方角色的苏军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数量优势,但不论是单兵作战经验亦或是武器质量都要远不如德军一方的苏军最终还是没能创下奇迹。
国防军大德意志步兵团与党卫军帝国师的拼死抵抗最终换来了其所期望的结果,基层军官伤亡过大、许多连营级苏军步兵甚至整建制报销掉的残酷战况,使得苏军几乎难以再组织起更进一步的有效攻势。
尽管距离突破叶利尼亚城外围郊区的德军野战防御阵地只有咫尺之遥,但心有不甘的苏军一方,最终还是在迫于无奈之下以战术性撤退的方式主动结束了7月24日这天的战斗。
炮火轰鸣中持续了一整天的战斗归于平静之时,在激烈的战火中整整对抗了一整天的苏德双方都在各自的阵地上舔舐着伤口休养着伤势。
经过今天一整天的战斗之后,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对抗马拉申科所率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外加整整五个苏军步兵师集火进攻的大德意志步兵团损失自然是最为惨重。
其团级建制下的合计整整14个战斗步兵营遭受重创,包括伤员与阵亡、失踪者在内的折损兵力接近四成,用于有效对抗苏军装甲部队的88炮折损超过半数,部署于一线防御部队手中混编的各式小口径反坦克炮更是几近全部报废。
除此以外,从叶利尼亚战区另一方向上赶来驰援大德意志步兵团的党卫军帝国师支援部队亦是损失惨重。
负责带队驰援的一名党卫军二级突击大队长于阵地短兵相接战中被苏军击毙,从帝国师麾下各个团级、营级部队内临时抽调出来的连、排、班战斗兵员损失过半,担任一线作战指挥任务的党卫军基层军官阵亡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十。
但即便是如此,付出了惨重伤亡为代价的德军一方依旧算是勉强达成了今日的预定作战目标。
调集了包括新式秘密武器bm-13喀秋莎火箭炮、莫斯科航空歼击兵团和马拉申科所率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在内众多强力武装的苏军,最终还是被誓死顽抗的德军成功抵挡在了叶利尼亚城外围的野战防御阵地之前没能攻入城内。
因此单从今日一战的最终结果来看,伤亡足以堪称惨重的德军一方无疑是赢得了一场艰难的战术性胜利。而没能达成既定作战目的的苏军则毫无疑问吞下了战术性失败的恶果,比德军更加惨重的伤亡附加上失败之后对保家卫国的苏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经此一役之后,马拉申科麾下所率的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损失kv1重型坦克合计23辆,t34中型坦克6辆。
弃车逃生的车组除了极少部分得以幸存之外,绝大多数车组都整建制地牺牲在了今日的战斗之中。
深知着坦克兵是更有价值高技术性兵种的党卫军帝国师突击小组,几乎专挑弃车逃生后的苏军坦克车组痛下狠手。在步兵作战技巧上远未达到精通水平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卫合格程度的苏军坦克车组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纷纷毙命于了守株待兔的党卫军枪口之下。
&nbs
第127章 继续前进
尽管单纯的坦克装备损失对有着雄厚重工业基础做支撑的苏军坦克部队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毋庸置疑,来自于有经验车组的短时间内大量损失对整体苏军坦克部队而言无疑打击更大。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需要经历十八载光阴岁月以及大量的学习磨炼,而对于坦克兵这种本身就属于高技术性的兵种来讲,培养出一个可以开赴战场的坦克车组无疑耗时更长又难度更大。
比起在生产线上一旦组装完毕就可以直接开赴战场的苏军坦克洪流来说,有经验坦克车组的大量损失恰恰是短时间内无法大量弥补而又极为致命的。
眼下斯摩棱斯克会战的最已经使各条战线上的苏军部队全数出击而又打成了一锅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去从友军部队那里抽调车组来补充自己几乎来说是不可能。
但如果不这么做,这也就等同于意味着马拉申科所率的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达到半数的作战坦克损失对整个营级建制战斗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不是2-1=1那么简单,一些原本可以轻松做到的战术进攻任务,对于现在的马拉申科来说不但得打上个问号且说不定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进攻的最终失利结果对于部队士气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一系列糟糕而又必须去面对的现状正如一座大山般压在马拉申科的背后令其几欲喘不过气来。
“我该怎么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力挽狂澜我本以为凭我现在的能力和穿越者的身份可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甚至是反败为胜也未尝不可。但为什么这种什么事都办不到的无力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单手提溜着自己坦克帽的马拉申科就像是一位创业失败又赔的血本无归的年轻人般,报以懊恼的姿态低头呆坐于自己的坦克炮塔之上久久不语。
一路如坐了火箭般飞速向上攀升的升官速度,曾经是那么地令马拉申科志得意满甚至于产生了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错觉。
但在今天,残酷如绞肉机一般的野外攻坚战,以及德军一方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在大敌当前背景下甚至于不惜摒弃彼此间成见,携手抗敌而共同防守同一块炮火笼罩下阵地的事实,都以无声的姿态告诉了马拉申科一点。
党卫军和国防军之间尽管矛盾很深且积怨已久,但其共同战斗在德意志这面大旗下可以暂时摒弃前嫌、一道携手共同为国效力抗敌的大局观却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想要以一个小小的少校身份去硬撼整台德意志战争机器无疑还是太过愚蠢的想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力为转移的整体战略态势,正在将整个斯摩棱斯克会战的战役最终点按照其原有的历史轨迹推向末尾,职位和影响力不足以大到影响整个战役进程的马拉申科从未有过像现在这种螳臂当车般的无力感觉。
看着不远处正呆坐在坦克炮塔上一语不发的又神情低落而备受打击的马拉申科,同样是经历一番生死之后才艰难从今天的战斗中活下来的拉夫里年科,随即便在轻叹一声之后向前迈步走去同时伸手爬上了坦克。
 
第128章 突入城区
己方贫弱的炮兵部队如此不给力,顶在阵地最前面艰难防守中的德军步兵会面临何等糟糕的境遇自然也就是可想而知。
德军阵地上传统的野战级别防御工事,在苏军野战炮兵集团的山呼海啸炮击面前根本就是海中孤舟般不堪一击。
阵地上临时开挖出的土木结构防炮洞,根本就招架不住152与20毫米大口径高爆榴弹的直接命中。
炮兵弹幕覆盖面积和每分钟火力投射量比不要钱还过分的苏军野战炮兵集团,其一旦开始炮击最少也是半个小时以上的热身赛,心情不好或者真有需要的情况下甚至会延长到一个小时乃至更多,这样的持续炮火覆盖对于驻守野战防御阵地的德军一方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越来越多苏军歼击航空兵团的加入使得战区制空权的争夺变得愈发飘忽不定起来,疲于支援各条地面战线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空军航空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苏军的炮兵阵地展开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
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战场上空的赤色航空兵团使得这些飞的慢悠悠的德军斯图卡和容克轰炸机,必须要在战斗机的护航下才可安全出动执行任务。
此消彼长之下的战争态势使得苏军一方的炮击是一天比一天凶猛,在先一天的战斗中遭遇到严重伤亡的大德意志步兵团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再继续驻守那临时性的野战防御阵地。
将部队继续摆在缺乏永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御工事保护的临时性野战防御阵地上,这样的行为在苏军集团军级别的炮击面前几乎等同于自杀。
别无他法的大德意志步兵团与少部分帝国师剩余支援部队,在经过了仓促而临时性的休整以后,当即趁着夜色的掩护下携带所有能带的走的重要技术装备,后撤至了叶利尼亚城边缘城区,并依托着城区边缘的民宅建筑与街道立刻开始了防御掩体的加固与部署。
当又一次作为进攻先导的马拉申科所率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再度冲上了散发着昨日硝烟与战争余温的德军野战防御阵地之时,人去壕空的斑驳破碎阵地之上唯有那些德军蓄意遗留下来,用以迟滞苏军推进速度的诡雷和零散地雷,在此时以接二连三之势不停炸响。
“腿!啊我的腿!我的腿掉在那边了你们得帮我捡回来!帮我捡回来啊!”
中了诡雷后被抬在担架上已经炸的下半身血肉模糊的苏军步兵正在无助而凄惨地大声呼号,将整个上半身探出了炮塔外并目睹了此情此景的马拉申科,只能以一道无声的轻叹抄起了手边的通讯器后开口下令。
“所有车组立刻停车原地待命,已经查实德国人遗留的诡雷里部署了反坦克地雷,工兵很快就会上前排雷开辟出一条进攻通道,通话结束。”
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的苏军战斗工兵部队,用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基本确认无误的进攻通路。
得知了此消息后的马拉申科随即指挥着自己的坦克营,开始从这条狭窄到仅能供两车并排而行的进攻通路中以排长龙的方式穿行而过。
所幸从阵地仓促撤出的德军部队除了留下诡雷这种不会耽误太多己方时间的
第129章 血肉研磨机(上)
刚刚来到苏联参与巴巴罗萨入侵行动不久后的巴克曼可听不懂俄语究竟是怎么个意思,但毋庸置疑的是,眼下这些已经破门而入正准备展开搜查的苏军士兵嘴里所说的内容,总归不会是什么邀请他出来一起玩的好话。
咯吱——咯吱——咯吱——
靴底踩过玻璃碎片时那令人耳根发麻的声响,就像是扎进了巴克曼的耳膜一般令其心脏加速而狂跳不止。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正预示着那不可阻挡结果的到来,双手紧握p8冲锋枪已经被掌心汗水浸湿了个通透的巴克曼正准备闪身而出举枪射击,位于巴克曼身后的一堵商店墙体突然在这时伴随着那炮火轰鸣声陡然倒塌。
轰——
pak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在如此近距离情况下开火时所产生的阵势足以堪称威力惊人,裹挟着炮口烈焰瞬间穿墙而过的一发40型钨芯穿甲弹,当即以千米每秒的飞行速度径直冲向仅仅二十米开外的苏军重型坦克。
在百米之内的射击距离上对90度垂直均质钢装甲有着高达10毫米的穿深威力,这发50毫米40型钨芯穿甲弹即便是在穿墙而过被削弱了炮弹动能之后也依旧威力不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