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欧皇崛起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太上老牛

    但也正是因为拥有让人眼红的财富,亨利七世的手下在控制了英格兰后,才会见财起意,谋杀了格林家族仅剩的孤儿寡母,掠夺了格林家族的巨大财富。所以,“福兮祸所依”,如果家里没有顶梁柱保护,财富太多反而是祸事。

    也就是说,当年的事,费雷拉男爵的拉夫拉家族,只知道玛丽在战乱中不知所踪,猜测她已经遇难,却不确定详情。毕竟,亨利七世的手下当初也是为掩盖罪行采取了一些措施的。

    而科勒的手下之所以能查出来,是因为格林家族当年有一个仆人侥幸活了下来,并被科勒手下的人找到,并打听到了当年的秘辛。而科勒的手下之所以能找到那个活下来的格林家族的幸存仆人,是因为格林家族当年的封地,恰好在南安普敦港附近,马林的封地怀特岛的对岸。而那个幸存的仆人,当年就是因为水性好,跳海逃生,而后隐居在怀特岛上,然后遇到了科勒手下的间谍

    本来,这也就是个奇闻轶事,被记载在怀特岛的考察档案内。但科勒手下有一个人记忆力超群,听科勒提起费雷拉男爵所在的拉夫拉家族,然后就想起了这个轶闻,给马林提供了决策参考

    “好,我们就派人以格林家族后代的身份,参与好望角殖民地的投资和开发。亲戚出手帮忙,再合理不过了!”

    然后,马林就让人找一个英格兰手下,冒充费雷拉男爵死去的表弟爱德华。这样的人很好找,毕竟,马林在英格兰拥有诺森伯兰郡和怀特岛两大领地,麾下英格兰手下也很多。至于这个“爱德华”的身份,马林想了想,决定秘密给英王爱德华写信,并愿意拿出一笔钱,赎回格林家族当年的三千英亩领地和购下格林男爵的爵位,作为掩护。然后,再随便调拨几艘商船,假称是格林家族的,就让葡萄牙人查不出什么了。毕竟,最关键的,其实就是这个假的“爱德华格林”的官方身份。只要英王爱德华下令官方承认其身份,葡萄牙人就查不出什么来。

    通过飞鸽传书,英王爱德华很快同意了马林的要求,不过开价2万金币,有点狮子大开口。但马林还是同意了,因为,和开发好望角殖民地的收益相比,这点钱不算什么。

    马林很快通过飞鸽传书,指示北海商会伦敦分部的手下,带着2万金币去了伦敦王宫。而英王爱德华,也很痛快地开具了证明“爱德华格林”身份的官方文书

    至此,本已死去的费雷拉男爵的英格兰老表,就这么被“复活”了

    (iishu)是,,,,!




第2005章 《开普敦开发计划》
    【】(iishu),

    确认扮演爱德华格林的人选很简单,科勒很轻松地就找到一个叫布拉德的北海商会英格兰分部的间谍,来扮演这个角色。

    为了让人信服,科勒在挑人时,还特地让人弄来费雷拉男爵的画像,对比画像,找了个和费雷拉男爵长得比较像的,然后就选中了布拉德。

    也就是说,若是布拉德以“爱德华格林”的名义去葡萄牙“探亲”,估计别人都不会怀疑。因为,两人长得的确很像。毕竟,科勒是按照画像对比挑人的。

    解决了“演员”人选后,马林派人秘密通知了费雷拉男爵。虽然对于马林利用死去表弟的身份有些不满,但在巨大的家族利益面前,他还是选择了配合。

    然后,就是具体的开发计划了……

    马林召集手下智囊,比如海德尔和马基雅维利,这两个马林重点培养的文官。杰弗里首相和米克尔次相都老了,过不了几年,海德尔和马基雅维利这两人就可能会上位接班。

    从天赋上看,似乎马基雅维利更强些。但海德尔也不差,毕竟是这个年代的科隆大学毕业的,属于高材生。而且,海德尔是最早追随自己的高水平人才,在受信任方面,绝对超过马基雅维利这个意大利人。也就是说,未来海德尔将会担任首相。而马基雅维利,则会成为次相之类的二号文官。这对于一个意大利来的外国人而言,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事实上,马林因为意大利在二战中的逗比表现,一直对意大利人有很大的偏见。就连移民美洲,都不考虑意大利人。

    还是后来费丽斯这个意大利人,在为小儿子朱利亚诺讨到了乌拉圭这个面积广大的封地后,因为本身就是意大利人,亲厚意大利人,愿意移民意大利人去乌拉圭。

    在费丽斯的影响下,马林也同意接纳意大利移民。再者,南美地区其实不是马林重点关注的地区,弄点意大利人过去开发也好。毕竟,本土的德意志人太少了,光是开发北美就捉襟见肘,哪有闲人去开发南美?

    然后,这两年,马林就让人往拉普拉塔地区和乌拉圭地区移民了两万多意大利农民。这些年意大利一直在打仗,战乱不休,战争难民也特别多。要不是马林怕太过引人注目,他就算移民走10万意大利人都是轻飘飘的。

    两万多意大利移民,立马加快了对拉普拉塔河口地区的开发。因为开发草原要比开发森林简单得多。因此,拉普拉塔河口很快多开垦出了45万亩耕地。如今,拉普拉塔河畔地区,大约有60多万亩耕地。而人口,也高达3万多人。另外,还有1500哥萨克骑兵,负责清剿和追捕附近的印第安土著。

    据说,在拉普拉塔殖民地,除了3万多移民,另有1万多哥萨克骑兵抓来的印第安土著奴隶。这些印第安土著,虽然不太擅长种田。但是,打下手,放放羊,挖挖河,舂米磨面修房子,还是没问题的。另外,也可以派去铺路。毕竟,现在马林推广的水泥板路,铺设还是很简单的。

    ……

    对于好望角的开发,马林给出的要求就是,开发出一个远航东方的补给站,可以提供食物、淡水的补给。同时,还能提供船只修理的服务。然后,还要作为一个跳板,作为猎杀犀牛的主要根据地。

    不管怎么说,南非地区都是犀数量较多的地区。虽然不像后世那般占据全球80以上的数量,但目前的数目也绝对可观。

    在后世,南非地区大概有2万头左右的犀牛。看似不多,但要考虑到,那是在南非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的前提下。而在这个年代,马林估摸着,南非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什么开发。因此,这年头南非地区的犀牛,总数可能达到几十万。这么多的犀牛,绝对能够给马林提供足够的犀牛皮,用来制作铠甲。

    同时,通过猎杀犀牛,马林的狩猎队,也能探知通往内陆地区的道路,抵达后世的约翰内斯堡地区,也就是后世最大的黄金产区。

    经过和手下们的讨论,众人一致认为——开发好望角附近土地(也就是种地),以及猎杀犀牛什么的是次要的。首先,要在好望角建立一个城镇,让移民在此得到一个立足点,免得被当地土著驱赶。然后第二步,才考虑建立港口,为过往的船只提供食物淡水,以及船只修理业务。

    为此,马林直接下令——派船运输一批砖头和木料,送到好望角用于修建城镇和港口,以及一个简单的船舶修理厂。

    事实上,在好望角修建堡垒,最好的选择是用水泥。但马林需要隐藏自己和费雷拉男爵之间的关系。因此,北海国特色的水泥是不能用的。因此,只能用砖头和粘土进行简单粘合,用来修造沿海的堡垒和港口。而且,这用来防备和抵挡当地土著人,也足够了。

    眼下,好望角附近的黑人土著,大概是桑人和科伊人。他们是当地的真正土著,而后世占据南非主要人口数的班图人,其实是从东非地区南迁过来的。

    当地土人的文明程度很低,不可能有火炮,也没有投石机等攻城器械。因此,城堡就用普通的砖头,用黄泥作为粘合剂,足矣。

    但前期想要在好望角立足太难了,不说修建城堡时会不会受到攻击,光是早期的食物供给,就是个大难题。就像英格兰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斯敦,后来因为被当地土著包围断粮,甚至发生了吃同伙尸体的惨剧。

    因此,任何一个殖民点,想要快速立足,除了需要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还需要稳定的粮食来源,免得饿死人。

    马林拿过地图,看了看,发现貌似从本土运粮食非常困难,而且成本高昂。最可怕的是,若是运粮船耽误了时间,好望角殖民地的人恐怕要饿肚子了。

    但是,把目光向西移了移后,马林马上找到了办法——从拉普拉塔殖民地调集粮食……

    如今,拉普拉塔殖民地已经拥有60多万亩耕地,粮食多得吃不完,很多都拿来喂牲口了。如此情况下,先拿出点来支援好望角殖民地,绰绰有余。

    而且,拉普拉塔河口的霍夫曼堡(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好望角的纬度差不多,都在南纬34度左右,几乎水平正对。并且,都位于南纬30度到南纬60度之间的“盛行西风带”。从霍夫曼堡(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好望角,帆船几乎可以一路顺风。只需横跨大西洋,就能抵达好望角。至于回程,虽然逆风,但有了马林“发明”的上缘斜桁帆,对航速的影响也小了很多。

    此外,拉普拉塔殖民地,不但可以为好望角殖民地提供足够的食物,而且,还能提供早期的劳动力,加速城堡和港口的修建……

    科勒作为国务秘书,也参与了会议,并做了记录。散会前,科勒忽然问道:

    “陛下,这个好望角新建的城镇兼港口,叫什么名字?还是叫好望角么?还是叫风暴角?”

    马林愣了下,随后想了一下,最后道:

    “还是叫开普敦吧……”

    “还是?”科勒不大理解马林为什么用“还”这个词。毕竟,以前没人称呼好望角地区为开普敦啊……

    马林摆摆手,道:

    “别在乎这个‘还’,我只是随口一说。以后,好望角地区那个港口城镇,就叫‘开普敦’了。而之前讨论的计划,就叫《开普敦开发计划》吧……”

    (iishu)是,,,,!



第2006章 口音很重要
    【】(iishu),

    开普敦在英语里是“cape town”,意思是“岬角小镇”。这很符合开普敦的地理位置,因为,它正好位于好望角这个海岬上。当初建立的时候,就只是个建立在岬角上的小镇,名称非常符合其特点。

    另外就是,马林也懒得想另一个名字,觉得这个本就很经典的名字很应景,干脆就用了原名。

    还有就是,给这个重要的地方起一个“岬角小镇”这样的名字,更显得低调。事实上,在好望角这个战略要地,建一个城镇,称为要塞更为合适。但是,那样太高调了,容易被葡萄牙人重视并收回。所以,用“岬角小镇”这样的名称,更容易被葡萄牙人忽略。

    反正,葡萄牙人眼皮子本来就很浅。一般而言,在非洲沿海活动的葡萄牙殖民者,只青睐那些出产金沙、象牙的地区。或者,喜欢和一些比较暴力的黑人土著打交道,从他们手里购买黑奴。但购买黑奴的行为一般都是伴随着金沙和象牙的贸易当做添头收购的,所以,葡萄牙人只把目光投向了西非沿海。因为,那边不但有金沙和象牙资源,也能买到黑奴。

    而南非好望角这一带,因为不能换到金沙,当地黑人土著战斗力也很差,葡萄牙人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即使是象牙和犀牛角,葡萄牙殖民者也不喜欢亲自出马猎杀,而是喜欢和强大的黑人部族打交道,用不值钱的玻璃制品和当地黑人土著换。

    这个年代,南非西南海岸地区的桑人和科伊人,战斗力不是很强,猎获象牙和犀牛角的能力还不如西非那些黑人。毕竟,西非黑人已经进入奴隶时代,还出现了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样的文明,文明程度比桑人和科伊人要高,也更有贸易和利用价值。

    所以,葡萄牙人竟然放着好望角这么重要的地方不管,没有在此建立据点和要塞。然后,直到荷兰人崛起,在17世纪的1652年才在此建立城镇,也就是后来的开普敦。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几十年,葡萄牙人竟然没想过在好望角这个重要的地方建立城镇……

    当然,倒不是说之前葡萄牙人完全忽视这个地方。事实上,葡萄牙人也在南非海岸活动过。就像马林手下的航船报道过的,葡萄牙商船已经在好望角地区活动过。但是,他们不是在此常驻,而是临时停靠。然后,登岸和当地的桑人和科伊人进行贸易,淘换象牙和犀牛角等物产。而交换结束后,他们则立即离开了,没有再次建立据点的想法。

    也难怪,好望角附近出产的象牙和犀牛角,在大部分非洲海岸都能淘换到,而西非海岸离葡萄牙本土更近,还能换到黄金金沙,比来南非沿海淘换划算多了。所以,短视的葡萄牙人,一直没在这里建立永久基地,直到荷兰人在此建立开普敦……

    事实上,荷兰人当初在好望角建立开普敦,也不是为了贸易,而是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中转的补给站。同时,也肩负拦截敌对国的商船的任务。

    毕竟,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好望角是欧洲商船去东南亚的唯一通道。荷兰人只要在此部署战舰,就能对敌对国的商船进行拦截和洗劫。甚至于,最初的开普敦殖民首领都不叫总督,而是叫司令官,直到1672年才改称总督。

    事实上,一开始,荷兰人也没有在开普敦殖民地找到利润点,而是只把开普敦当做补给站。为此,荷兰人在此建立了不少农场,生产新鲜的蔬菜。因为,17世纪的时候,欧洲人也意识到了多吃蔬菜可以降低得坏血病的几率。

    正是靠着在开普敦建立的几个简陋的农场,荷兰殖民者在开普敦扎根下来,并不断扩大地盘,最终形成了殖民地,而非殖民据点。

    而且,早期的荷兰人,也不是只移民荷兰人来开普敦,而是移民了大量德意志穷苦农民甚至法国农民。毕竟,当时荷兰商业氛围浓厚,荷兰人不是去搞航海殖民了,就是在为航海殖民服务。种地这种不怎么赚钱的事,只有德意志农夫和法国农夫才会干。当然,也有不少荷兰贫民接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佣,来开普敦讨生活,办农场。所以,后世的南非白人,血脉很杂,并非只是荷兰人后裔,也有不少德裔和法裔。因为种群驳杂,导致当地荷兰语口音都被带歪了。然后,布尔人的南非荷兰语,变得跟荷兰语越来越不像,成了新的语言。这也导致,后来黑人翻身后,欺负布尔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选择移民荷兰。因为,他们说的南非荷兰语,已经不荷兰了。

    ……

    这些原本历史上的事情,给了马林足够的经验教训。因此,马林非常重视殖民地的教育。不但重视文字教育,对于口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特地弄出了标准音标,不允许读错。

    永远不要小看口音对政治的影响力,即使是同文同种,说着同一种语言,若是口音有差异,也会产生隔阂。

    就像明朝官场,就有很明显的地方派别之争。比如,齐党、楚党什么的。最大的派别之争,就是南方官员和北方官员的对立。

    至于为何如此?一开口,差异就出来了。所以,很多时候,同乡们不得不抱团取暖。因为,别人和他们格格不入。

    但是,这个问题,在21世纪的华夏,显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特别是从80后开始,大家普通话都说得贼溜了,天南地北的人,很难听出口音差异了,地域歧视什么的,渐渐减少了。到了9普通话了,比上一辈人更加没口音差异了。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80后以前的70后和60后,因为普通话普遍不好,还大量存在同乡抱团的情况。但从80后开始,因为大家都说很流利的普通话,地域差异开始变小,人们隔阂也不像以前那么重了。

    当然,80后是华夏普通话开始大力推广的承上启下的一代。所以,很多农村出生的80后,普通话也讲不太好。这主要是因为,上个世纪**十年代,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那个时候,有一种人叫做“民办教师”。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民办教师对华夏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客观地讲,这些民办教师水平真的不咋地。很多乡村民办教师中的语文老师,自己就不会讲普通话。他们教出来的孩子,自然普通话也讲不好。后来当时的“小中专”师范培养出了大量专业的老师,撒向农村,才渐渐改善了这个情况。到了21世纪,国家强制规定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然后,00后和10后的孩子们,平时在家都满口的普通话了。

    而说着相同的普通话,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第忽略掉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再有同乡抱团的行为。因为,大家都讲普通话,不存在任何交流困难,也就没必要跟老乡抱团了。而方言,往往都是在和家里人打电话时,才会用到。

    所以,有了前世的经验教训后,为了让国民(包括殖民地的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加强,同时消除区域差异,避免出现如同原本历史上一般的“布尔人”,马林下令——在修建开普敦城堡的同时,挑选传教士,携带“标准”教科书,教当地孩子学习“标准发音”的德语和英语(弗里斯兰语)。甚至,以后会在开普敦殖民地推行标准德语和标准英语的发音考级,考级不合格的不准担任公职。如此,也能逼迫当地人不改口音,避免和本土产生文化、语言和认同感的差异。
1...909910911912913...9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