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朱啸启充分肯定了孙元化的成绩,同时希望他能进一步提高击发率,最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当然他也知道,这很不容易,所以也没有限定时日。但是定装火药和刺刀的事,他也觉得应该提上日程了。
“孙卿的辛苦孤心里有数,但古人云,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兵卒装填火药之时,多少不一,所用之时间颇多,大为不便。孤心中思量,可否先分成多份,以纸壶盛之,使药量定于一,当可简化装填之步骤,减少用时,以多杀敌。甚或将弹丸亦置于纸壶之头,使其更佳,孙卿以为如何”
孙元化对朱啸启已经是佩服得死心塌地,他很容易就理解了定装弹药,并明白了它具有的意义。减少操作步骤,大大节约了时间,原本只能发射两次的时间就可能发射三次,定装火药,使得出现炸膛的风险大大降低,这相当于极大提高了战斗力。殿下小小年纪,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只能用天生圣明来解释,
第九章布局海上
李进忠提醒他,李选侍要他中午回去一起吃饭,因为他五弟朱由检的娘也去世了(被他的父亲杀死的),现在也是由李选侍抚养,所以大家一起吃个饭,叙个礼,交流一下感情,如此而已。朱由校以前和他的感情尚好,朱啸启对这位亡国的崇祯皇帝有点兴趣,见面之后,只见一个**岁的拘谨的小男孩,一丝不苟地对着他行礼。朱啸启温言安慰他几句,询问他平时喜欢做些什么,朱由检恭谨答道:“平日里每日读《论语》。”
原来是个死宅,不过也怪不得,他身体原来的主人也是个死宅,不是他们喜欢宅在家里,而是他们平时也没什么事可以做呀。所以他提出,以后有什么好玩的事,一定会带上他一起,旁边的朱徽媞急忙插嘴:“还有我,哥哥是最喜欢媞媞的!”她觉得这个比她只大一点点的哥哥要和她抢大哥的宠爱,不过自己一定会战胜他的,因为哥哥更喜欢自己。朱啸启连忙保证,一定会带上她。她示威似的横了朱由检一眼,满意地继续吃朱啸启给她带回来的零食。
吃饭之前,李选侍交代了一下要相亲相爱什么的以后,就去陪太子一起吃饭了。所以吃饭时就只有三个小孩子了,虽然规定是食不言,寑不语,但媞媞显然是不大在乎这个规定的,她零食吃饱了,桌上吃得很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还帮着大哥夹菜,并告诉新来的小哥哥什么东西好吃。朱啸启看着象个小麻雀一样活跃的媞媞,面带宠溺之色,而朱由检则是一声不吭,低头吃着饭。
饭后无事,带着两个小家伙去西苑游玩。朱徽媞吵着要坐船,几个人上了船,习习凉风吹在身上很舒服,水面上荷花朵朵,清香怡人。朱啸启倒是想起了海军的问题,现在自己应该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以后上位了再说,不过,可不可以先布局呢方法倒是有,只是没有值得信任的人来执行,总不能叫李进忠来干吧。为什么自己现在能信任的人只有太监呢他叹了口气。
朱徽媞正好看到,担心地问道:“哥哥,怎么了呀”说罢站起走了过来,这时正好一阵风吹过,船晃了一下,她脚下不稳,眼看就要倒在地上。这时周遇吉一个快步,抓住她的手臂,让她站正才放开。朱啸启眼里一亮,这两位“师兄”应该可以信任。
连忙起身,关心地询问媞媞有没有吓到,要不要现在上岸。朱徽媞刚才吓了一跳,有些害怕,但见哥哥如此关心,心里开心,反而不想上去了。朱啸启也由着她,只是要两个小太监在身边看好她。然后便问周遇吉:“两位师兄会不会水呀。”近来他开始叫周张二人师兄,二人不敢应。但最后拗不过他,只好听之任之。
周遇吉憨憨一笑:“小的是辽东人,略识水性。张大哥是福建人,水性极好。”
“哦,张师兄是福建哪里的”他转向张千方。
“启禀殿下,在下是福建泉州人,自小在海边长大,所以水性尚可。”
朱啸启也不再问,从西苑回来以后,先遣开周张二人,吩咐李进忠去京营把张千方的资料拿来,并将鲁钦也叫来。先翻阅张千方的资料,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万历二十一年生于泉州晋江,父张思有为泉州府学训导,母杨氏。妻刘氏,有一女。”
既然父亲是朝廷命官,忠诚应该是可以放心的。放下资料,询问鲁钦对张千方的印象。鲁钦道:“张把总忠心任事,武艺精熟,志向远大,常慨叹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鲁钦精得很,殿下要问张千方的情况,当然是准备用他,所以回答也就是照着这方面回答,果然使朱啸启大为满意。
于是唤进周张二人,五人坐下。朱啸启道:“两位师兄日日陪孤操练,孤不胜感激,然不免担心会耽搁师兄的前程。”二人连忙站起来施礼道:“卫护殿下安全,本为卑职职责所在,亦是卑职的荣耀。”
朱啸启挥挥手,让他们坐下,继续道:“周师兄现在还是先陪着孤,等有机会再说。现有一事,要相询于张师兄。我朝水军军力薄弱,一者是朝廷本就不大重视,二者是少有明海事,知进退的水军将领。以现今水军的乱象,实在不是培养水军将领的好所在。”话题一转,接着说:“孤欲另辟蹊径,于海商中寻找水军人才,所以烦请张师兄离开京营,化身为海商,搜罗人才,熟悉海运,结识海上英雄,以待他日,不知师兄意下如何”
张千方在京营里早就呆得烦了,无事可做也就升官无望。现在一听朱啸启的话,心中立
第十章备忘与进展
收了三个手下,朱啸启心情大好。可惜他这时只是太孙,虎躯不管如何震,也没有多少人会向他靠拢。宫里的还好一些,太监们会因为他是太孙而向他靠拢,所以在兵仗局和司苑局才能进行得如此顺利。宫外可就两眼一摸黑了。象是锦衣卫,他一个熟人也无,就是想拉人,也没有办法呀,总不能见面就说:“明年我会当皇帝,跟着我吧。”那样的话,立刻就会被他的爷爷以神经错乱或者是狼子野心的理由而幽禁起来,一杯毒酒应该是自己最好的结局。
李进忠去了京营还没回来,闲来无事,拿出写有阿拉伯数字的纸,开始清理自己已经做的事以及将要做的事,还有一些人,也要记下来,以做备忘。第一行写上“高产作物”,下面分列玉米,红薯,马铃薯,后面标注王体乾,徐光启。第二行写上“造币机,望远镜,钟表,大炮”,标注徐光启,第三行写上“兵器改良”,标注李朝钦,孙元化,第四行写上“海事”,标注张千方,李旦,颜思齐,郑芝龙,第五行写上“军队改革”,下面写上京营,标注鲁钦,周遇吉。第六行写上“厂卫”,标注魏忠贤(不可用,九千岁),李进忠(东厂),骆养性(锦衣卫)。写好以后,又仔细看了一遍,确保没有大的遗漏,小心折好,夹在《纪效新书》里。
朱啸启一直觉得,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主人,象阿q所说,想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只要用对了人,对内,兴农事让农民有饭吃,对外,修兵革让敌人伏地请罪,那他的王朝就没有谁可以撼动,自己就可以中兴大明,做一个文治武功都可流芳百世的贤君。所以前世他才会和平行时空管理局一号在网上争论,认为皇帝好就是一切。其实,他对明朝灭亡的认知并不是如他自己所想那样清楚,不过是在几本书上和电影电视上看到一些名字一些事一些大概时间,现在,他准备用自己的认知来改造明朝,并对此充满信心。他要在东林党的贤臣的帮助下,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的新明朝。
李进忠回来了,报告说人已经挑选好,京营的管事太监也同意他们以暂借外出的方式派遣,并且同时还会发给他们饷银。朱啸启很满意,并让李进忠记住管事太监的这个人情。
李进忠还带来了徐光启派人送来的马铃薯,并附有简单的栽种方法。朱啸启立刻让他把马铃薯及栽种方法带给王体乾,现在正好播秋薯,并带话给王体乾,这种作物比红薯更重要,一定要仔细照管,摸索出栽种方法,并做好详细记录。
发现三种作物其实很简单,象红薯,玉米以前就有很多地方栽种过,主要是要推广,大面积地推广,特别是在北方,因为北方吃不上饭的情况比南方要厉害得多,当然南方山地也可以栽种。想来等粮食堆满仓库时,人们总不会造反了吧!不造反明朝就可以专心对付后金,当然也就不会被满清代替了。
他进一步地想,是不是也应该搞个工业革命出来呢蒸汽机原理是什么,赶紧回忆中学课本,只知道茶壶盖子被顶起,其它的根本不知道。这个很麻烦,自己还想有生之年能坐上火车,蒸汽机搞不出来,坐什么火车呢看来自己不是这块料,只能找其它人来做。现在缺人呀,总不能又让孙元化来吧,武器还是比较重要,先把建奴灭掉,然后再来搞火车也不迟。他再次慨叹自己权力太小,想做的事总是做不了。等吧,只能继续寂寞的等待了。
此后的日子就乏善可陈了。每天锻炼身体,练习武艺。周遇吉认为,现在太孙对付一个成年人比较勉强,朱啸启已经很满意了,终究自己只有十五岁,而实际是十三周岁。
偶尔去司苑局看看新作物的生长情况,各种作物生长顺利,看情况今年马铃薯应该可以丰收。朱啸启把王体乾狠狠地表扬了一番,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特别强调实验时一定要严格分组,各组条件控制一定要精确,实验记录一定要详细,不能出现模糊的描述性的词语,要用数字描述清楚才行。
偶尔也会去兵仗局看看孙元化研究的情况,定装弹药已经造出了实物,用纸壳包住一定量的火药,纸壳一端连着弹丸,这样使用时,先咬破纸壳,倒少量于火药池中,然后连弹丸和剩下的火药一起放入枪管中,用通条压一下,不要压得太实,然后扣扳机,火药点燃后,弹丸射出,这使得填装步骤减少,火药用量固定而不会炸膛。孙元化还在试验火药池里面的火药和枪管里的分开,据他说,火药池里面的火药细一些,有利于提高击发率,枪管里
第十一章碧云寺游记
碧云寺位于香山东麓,风景优美,是当时人们去得比较多的寺庙。朱啸启来得较早,因为李进忠悄悄说进香一般都是在早上。所以朱啸启瞪了他一眼后还是决定早点来。在山门前下了车,山门为灰瓦卷棚顶,方形门,其前有深壑通以石桥。门前有石狮一对,蹲踞于须弥座之上,雕琢精细。门后有山门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栱,殿内有一对泥塑金刚力士像,力士神情狰狞,栩栩如生。
山门殿后为弥勒殿,殿内有高约八尺的弥勒佛一座。弥勒佛殿后为释迦牟尼殿,亦称丹青阁,为全寺之主殿。也是面阔三间,灰瓦单檐方形庑殿顶,檐下有斗栱。殿内顶为螭龙藻井,殿正奉如来佛,两边菩萨、罗汉俱全,如是上香,一般都是在这里。他们来得太早,张诚应该还没有来,于是留下小李在这等着,他认得张诚,如果来了,就去后面通知。然后和李进忠,周遇吉慢慢踱向后面。
殿后有碑亭,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碑亭后为菩萨殿,面阔三间,灰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栱。殿内供奉有明代五尊泥彩塑菩萨像,两壁塑有高约三尺的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塑像四周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
菩萨殿后为寺后殿,名普明妙觉殿,进得殿来,一个人也无,一般香客,少有到后面来的,只有象他们这样闲逛看风景的才会来。殿后就是有名的塔院,一座座碑塔整齐地排列,给人以肃穆的感觉。碑塔边有个偏殿,很浅,里面只有两个蒲团,一个老和尚坐在里面的蒲团上。几个人走过时,老和尚突然开口说:“三位施主,可否要歇息一下。”这话说得忒没有诚意了,一共两个蒲团,自己还坐了一个,竟然要别人歇息。李进忠示意不要进,朱啸启却来了兴趣,自己身边两位高手,难道还怕一个老和尚,再说,谁会对他不利呢又没人知道自己是谁。于是他挥挥手,慢慢地踱了进去,坐在蒲团上,等着老和尚开口。李进忠和周遇吉站在他身后,警惕地盯着老和尚。
老和尚微微一笑:“施主毋须如此,老衲只是见施主有些面善,想给施主相个面。”
“相面不是道士的事吗,想不到碧云寺的老和尚竟然有此等本事。”
“相面只需要看是否灵验,至于是和尚还是道士,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话倒是在理,是我太着相了。那和尚先就说一下,我今天是来干什么的,说对了,我就相信老和尚相面灵验了。”
“人少,则慕父母。”老和尚笑语道。这句话出自《孟子》,全句是“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朱啸启自然是知道这句话的,心里一惊,他一向不大相信神神鬼鬼的事,但自己穿到一个人身上的事都能发生,使他对这些事现在也有些相信了,这个老和尚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就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看来有些门道。
他端正了态度,恭敬地问道:“法师,上下如何称呼。”老和尚一笑:“老衲法号圆通。”朱啸启心里狂叫:“圆通,我还申通呢,为什么不叫韵达。”
老和尚接着说:“老衲来自嵩山少林寺,在此挂单已有半月,今日见施主骨骼清奇,龙行虎步,隐隐有佛祖之相,所以出言相邀。”
“圆通大师谬赞了,小子不敢当。大师相邀,当有它意,不知可否直言相告”
“老衲一来想给施主相面,二来有一事相求。无功不受禄,还是先来相面吧,施主想问什么呢姻缘还是前程”
“先问姻缘,再问前程,大师可否为我一一道来”
“姻缘之事,当从施主所想,美满可期。前程施主心事清明,当不问可知。”
“我欲行之事,类于挟泰山以超北海,其事之难,难于上青天,请大师指点,可会成功”
“能否成功,非老衲所能知。我给施主说一个小故事吧。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转世,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称之为地藏王,地藏王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今地狱未空,地藏王亦未成佛,然其因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深受世人敬仰,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虽未成佛,胜过成佛。施主所行之事,成与不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去做,做得一事,就得一事功德,做得十事,便得十事功德,未竟全功,然功德已成,亦足可安慰了。”
“谢过大师指点,不知大师所求何事,但能帮忙,当无可推辞。”朱啸启双手合十,深深一礼道。
“老
第十二章读书可以明理
朱啸启平时一看到宝珠,就色迷迷的样子,让女孩子着实腻味。但这次看到朱啸启小小年纪,就敢直斥好象是个大官的人,且言之有理,嫉恶如仇。对他印象大为改观。尤其是走的时候看都不看她一眼,反倒让她对他更是大有好感,心里悄悄地有了朱啸启的一点影子。由此可见,你再喜欢一个女孩,也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有时做出不是很在意她的样子,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哦。
回到宫里,朱啸启仔细地询问了李三才的情况。李进忠倒是知道得很清楚,原来这李三才与东林党的主要领导人顾宪成是至交,时常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其人在淮、徐一带治理漕政,巡抚凤阳诸府长达十三年之久。他在那里狠狠打击陈增等矿监税使的威风,实行了不少恤民的惠政,深得百姓的拥护,名声渐渐远扬,职衔则擢至户部尚书。后来被人弹劾,自己离职卸任,回到通州老家定居了。这人骂太监很厉害,骂皇帝更厉害,万历不参加一些典礼,他就骂万历沉溺女色,不想参加,假装腿疾。听到这一点,朱啸启觉得今天骂他没骂错,万历皇帝他亲眼看到过,两腿不等长,走路本就不稳,李三才总见过皇帝吧,监生骂皇帝假装腿疾倒是情有可原,但你一大臣明明知道皇帝有腿疾还骂人假装,这就是人品问题了,沽名卖直的嫌疑至少是洗不掉的。东林大佬顾宪成竟然和这样的人交好,真是瞎了眼呀。
晦明由李进忠安排进了皇城的一座庙里,这可是真正的家庙,朱家家庙。朱啸启向他讨教武功,晦明传了他一套呼吸吐纳之法,这也是强身健体的内家功法。至于拳法,晦明说自己只会枪法,其枪法据说是传自宋朝杨家枪,既可直刺,也可横打,倒是适合于军中,也不知道一个和尚是从哪里学来的军中枪法。这枪法显然是不适用于太孙殿下的,于是就只好试着练了呼吸吐纳之法,这个法门有一宗好处,就是平时随时可以练习。朱啸启练了几天之后就如获至宝,因为不但平时练习确实有用,而且在练其它功夫的时候使用,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就连跑步时使用,也觉得身体轻了不少,用力少了很多,这样跑步不仅速度提高,而且耐力增加,原来跑两刻钟就累得不想动,现在还觉得行有余力,看来少林功夫果然名不虚传。
在一次为媞媞补充零食的例行外出中,他又来到了万书坊。首先在兵书部没有看到什么新书,于是到别处看了下,结果看到一本《王文成公全书》,是王阳明的书。翻开看看,书分三卷,第一卷是《传习录》,随便看了几句,觉得有些意思,就买了回来。
练功之余,又多了一本书可以看,倒是合了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的道理。很快,他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王阳明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比如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这种说法使得他对《大学》的解释与现在流行的朱熹的解释有很大的区别,朱子认为《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则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而他认为这两者便是一体。
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和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看到这里,他不由得拍案叫绝,前世听人说过知行合一,现今才知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