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这样一路走一路收人,三天后终于赶到了前屯,鲁之甲本来就是在这里安排辽人的,就问询卢象升是不是把十三山人都安排在这里,卢象升道:”入关,原来安置的人也一起入关。“

    袁崇焕急道:”难道关外一城也不守吗“

    卢象升答道:”皇上有旨,京畿东有大量荒地,可用于安置辽人,山海关外不准有辽民屯田。“

    袁崇焕自己假传圣旨骗了鲁之甲,自然不相信卢象升的话,于是说道:”下官斗胆请




第十九章 新兵的拉练
    进到大军营里后,每个籍贯牌子分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排着一长条的桌子,每个桌子后面都有一个识字较多的近卫军官兵,桌子前面有嗓门大的士兵在大叫:”各位辽东汉子,请每个人找三个认识自己的人,来到桌子前面登记姓名和原来的住址,请排好队,谢谢各位的配合。“

    这是朱由校能想出的最好的甄别方法,众人和乡邻们一起来到桌子前,一个个地登记名字和原来住址,登记过后,就会有近卫军官员将他们带到另一个地方,等待进行身体素质的测定。

    曹文诏主持这项测定,测定共分三项:跑步,举重,投标枪,这样可以基本测出速度,力量和爆发力。三顶测定均达到标准的,就会有人将他们引入另一个地方,开始进行文化测试,无论文化测试结果如何,他们都可以当正兵。而只有达到两项标准的,就会直接编入辎重营,一项达到标准的,或者是一项都没达到标准的,那就询问是否是读书人,如果不是读书人,就只能失望地离开军营,但军营外面会有人专门等着他们,将他们集在一起,到时会成为京畿东部辽民屯营中的劳力。

    当然,如果你有一项特别突出的,那就不用管你是几项达到标准了,直接有人将你引入一个房间,你将会成为奇兵营的一员。

    许显纯带着锦衣卫,分散在各个场地,虎视眈眈地看着辽民们。特别是那些没有找到三个熟人的,更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按着刀柄靠近,询问原因,只要答话时有慌张的迹象的,那绣春刀就抽了出来,拷子也拿了出来,随时准备动手。如果解释清楚了的,那就登记名字,然后加入辽民屯营,而解释不清楚的,那就直接用拷子将两手指连住,抓进去开始审问。一天下来,也真的抓住了十来个后金谍子。

    三万多青壮,用了一千多近卫军士兵登记,也一直忙了一整天才基本上弄完。结果选到了两万八千正兵,让曹文诏对辽民的身体素质赞叹不已。杨三在旁边哀叹道:”身体差一些的,大多已经死了,现在剩下的当然身体好呀。“

    辎重营一共有七千人,打回去屯营的只有区区八百多人,而里面竟然找出了十几个秀才,还有一个举人,这些都特别标出来,由卢象升亲自带着。

    在山海关休息一夜后,两万八千正兵按籍贯进行简单地编队,千人一队,然后每队派了一旗近卫军,每个近卫军带领三十多个人,开始进行简单的训练。

    而卢象升带着骑兵,领着辎重兵们先行出发,第一天走了三十多里路,骑兵们每人领着十个辎重兵,开始扎营。辽民的服从性很好,按照骑兵们的指点,按部就班地扎好帐棚,然后开始埋锅造饭。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卢象升留下一旗骑兵,一名秀才和五百辎重兵,在当地买来米粮蔬菜,等待后面的正兵们。

    三天后,曹文诏带着十队正兵吃过早饭后正式出发,开始进行野营拉练。每人携带一餐的食物,晚餐要在三十多里外的营地才有,大家除了带上食物和武器,盔甲全无,所以很容易就走完



第二十章辽东第一大侠
    原有的近卫军已经有四成多都获得了刺杀二级勋章,这次扩军以后,朱由校强调,所有的正兵军官都必须是获得了刺杀二级勋章的人,这也让士兵们明白,要想当官,多拿饷银,那你先拿到刺杀二级勋章再说。

    而军官的勋章等级使得士兵对军官更加服从,在战斗中就更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

    将士兵们安排好以后,卢象升带着赵率教,李承先,鲁之甲,杨三,刘伯泽等人进了城,朱由校要接见他们,了解第一手资料。

    建极殿后的云台是一处三楹小殿,与乾清宫仅隔着一道乾清门,是平日接见大臣的地方,今天朱由校在这里接见众将,已经算是大大提高了规格。

    众人行礼后,朱由校命赐坐。卢象升大大方方地坐好,其他人却都局促不安,王承恩道:”都坐好了,不要君前失仪。“

    朱由校道:”大家不要局促,赵卿你先把情况说一下吧。“

    赵率教立即跪倒,朱由校道:”不要动不动就跪倒,站直了,别叭下,说吧。“

    赵率教爬起来,满脸通红,说道:”草民跟随袁佥事和李游击前去十三山,共带兵六千人,在前屯遇到鲁游击安置辽民,袁佥事命鲁游击带兵两千跟随,就一共有了八千兵……“

    朱由校打断他道:”暂缓,赵卿为何自称草民“

    赵率教跪倒道:”陛下,草民本来是辽东副总兵,辽阳城破,草民潜逃而去,于是丢了官职。“

    朱由校道:”你起来吧,前罪已罚,鲁游击,你本来是去安置辽民的,为什么要跟随袁佥事去十三山“

    鲁之甲站起来说道:”袁佥事说陛下要他节制关外各部兵马,前去十三山,小的不敢不从。“

    ”朕并未给他节制关外兵马之权,你怎么竟然就相信了他的话“

    鲁之甲跪倒在地,说道:”臣要看圣旨,袁佥事不让,并威胁要杀臣,臣不得已,请陛下恕罪。“

    朱由校问道:”赵卿李卿,鲁游击说得可是真的。“

    赵率教和李承先见不是事,也跪倒在地道:”当日袁佥事确实如此说过,臣等也不知他是否有旨。“

    朱由校哼了一声,说道:”都起来吧。赵率教,你继续说。“

    赵率教打起精神,将一路上过程说了一遍:”……李游击与草民带领四千兵马前去十三山……“

    朱由校又打断道:”你们有八千人,为何只去一半到十三山“

    赵率教道:”袁佥事说要在宁远守城。“

    ”守城要四千兵吗“

    ”当日李游击亦曾如此说,袁佥事说要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就留了四千兵。“

    朱由校看向鲁李二人,二人拼命点头,表示赵率教所示无错。朱由校面无表情地说道:”继续说。“

    赵率教被打断了两次,原本想为袁崇焕讳,有些地方模糊过去,现在却不敢再这样,于是老实地一五一十地说完:“……袁佥事不听,坚持要带青壮一起回山海关……袁佥事要带兵攻击西面的建奴,却大败而回,青壮也被冲散……袁佥事欲要杨大侠带他夜半突围……袁佥事从敌军中间缝隙插过去,却遇到了卢学士带的近卫军。”好不容易说完,总算是松了一口大气。

    朱由校一直没有再打断他,听完后,一个个点名问道:“可有遗漏”众人皆说没有。

    朱由校心里很烦,东林党吧,原来在教科



第二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
    杨三又叩头谢恩,朱由校等他站起来后说道:“杨大侠要加入近卫军,朕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过朕倒是另有想法。如果杨大侠能加入锦衣卫,专门在辽东联络各地志士,然后投奔到关内,是不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杨三想了一会道:“臣略通武艺,经十三山之战,才知道武艺在战阵中作用终究有限,如果能在辽东奔走联络,当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臣愿意加入锦衣卫。”

    朱由校又问道:“刘秀才可愿意加入近卫军”

    刘伯泽惊讶地站起来道:“陛下,生员手无缚鸡之力,加入近卫军只怕会……只怕会……”

    朱由校笑了:“近卫军中也可以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的,朕将会在军中设立参谋部和后勤部,这两个部门都不用上阵杀敌,是要用脑筋的,刘秀才不是正好很会用脑筋吗”

    刘伯泽听着就有些动心,于是说道:“但凭陛下安排。”

    朱由校对赵率教道:“你先带他们去军营吧,明天朕再下旨,卢学士和杨大侠你们留一下。”

    赵率教带人退下后,太监宣骆思恭和骆养性进见。骆养性已经在十天前回到了京师,递上了一封请罪的折子就在家里等候处理。

    骆思恭见礼后被赐坐,而骆养性进了云台,跪在地上就开始叩头,边叩头边哭道:“微臣有负圣恩,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等他叩完头后冷冷地说道:“起来吧。”

    骆养性爬了起来,朱由校看着他满脸的泪水,不由得有几分好笑,其实骆养性在辽东做得还不错,只是离朱由校的要求还差点儿,所以他想给骆养性摆下脸子,让他能更警醒些。

    想到这里,他继续说道:“骆卿前往辽东,一年有余,刚去之时,就立下了功劳,而辽沈之战亦多有建树,为何广宁之事,竟然成了这个结果。”

    骆养性又要跪下,朱由校断喝一声:“站着说。”

    骆养性跪了一半,别扭地站起来道:“启禀陛下,臣在辽东窥探敌情,联络辽民,但我们将情报送到王巡抚处时,巡抚大人根本就不理,斥之为荒唐,这样锦衣卫在辽东根本就无法和军队配合,请陛下明查。”

    朱由校沉吟一下道:“朕有一个想法,专门在辽东设一个锦衣卫的镇抚司,与南北镇抚司平齐,二位爱卿觉得如何”

    锦衣卫再设辽东镇抚司,等于是对锦衣卫的扩充,对于锦衣卫来说当然是好事,骆思恭还没开口,骆养性抢着说道:“专设辽东镇抚司,则可集事权于一,对于辽事当有极大好处,然臣以为,灭掉建奴之后,当将辽东镇抚司裁撤。”

    骆思恭恼火地瞪了儿子一眼,心里气苦,只好说道:“臣也觉得战时可以专设,战后自当裁撤。”

    朱由校将两人情形看在眼中,对骆养性更是高看了一眼,这人倒是有些觉悟,但他的想法当然与两人不同,于是笑道:“还未设立,就议裁撤之事,为之过早。既然二位都觉得好,那就这样吧。骆养性升为指挥同知,专管锦衣卫辽东镇抚司,吴孟明任辽东镇抚使,另有杨三本为辽东人,任辽东镇抚司千户,他手下还有些人,让他自己来上报,骆卿给他们安排任职,最少都要是百户。”

    &n



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
    朱由校接着说道:“而最重要的是军户之事,朕想废除军户制,然此事多艰,如何措辞而改祖制,如何整顿分田,如何使其不扰地方而又能安居乐业,这些事都要麻烦孙师。军户制度不改,将会是提高我大明军力的最大阻碍,建奴区区几万甲兵,竟然能够席卷辽东,将大明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这是一个警钟呀,希望孙师能帮朕想出一个好主意来。”

    军户制度,是太祖所创,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而孙传庭在延安府改屯田,其实就是一个尝试,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但朱由校知道不可能延安府行,其它地方就一定行,还是要多多考查论证,才能得出结论,然后小心地慢慢推广至全国,所以孙承宗巡边可以说是事关重大,稍微有点问题,那就不是小问题,军户们揭杆而起那都是有可能的。

    孙承宗道:“那臣先巡陕西,看一看延安府的情况,然后再到各地,看一看有哪些异同,听取文官和军户的意见,一起报与皇上圣裁。”

    朱由校喜道:“孙师能如此想,那朕就放心了,这事不要嫌细,越细越好,引起的扰动越小越好,大家都满意,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事不要急,慢慢来,朕寻思用三年甚至五年时间解决此事,先谋划好,再就可以一鼓而下了。”

    孙承宗见皇帝竟然约三年到五年为期,心中大慰,他一直担心皇帝年轻气盛,想一蹴而就,那就麻烦了。既然皇帝心里已经有数,那就不需要自己多说了。

    孙承宗走后,毕自肃进来了。他是毕自严的胞弟,现任主客郎。进来见礼后,朱由校说道:“毕卿,现在有一个很麻烦的事要交给你,就是在京畿东安置辽民之事。”

    毕自肃道:“陛下,安置辽民之事,一可安辽民之心,二可使其自足,此事于国于民皆为好事,臣不觉其麻烦,愿意为陛下分忧。”

    朱由校笑道:“毕卿觉得不麻烦,是因为不知道这次安置辽民与以往的屯田不大同。徐尚书推荐了毕卿,认为毕卿擅长处理负责的问题,所以才让你来干这件事的。”

    毕自肃有些好奇:“陛下,安置辽民不就是屯田以自养吗”

    朱由校道:“这次朕想要改革军制,准备用几年时间全部用募兵制取代原来的军户卫所制度,所以想先来在辽民中试一下。”

    毕自肃道:“陛下,募兵制自戚帅时就已经实行,只是没有取代军户制度,募兵制臣倒是知道一些,这与屯田辽民有什么关系吗”

    朱由校道:“这个倒是真的有些关系,毕卿你且听我仔细道来。”

    第二天皇帝下旨:着升毕自肃为辽民京畿安置钦差,于永平府迁安县设置辽民安置点,专门安置从辽东逃回的辽民。

    毕自肃来到迁安县,县令前来拜见。毕自肃道:“明府可以先把鱼鳞册拿来,本官要在这里安置辽民,必须先把地方找好。”

    拿到鱼鳞册后,毕自肃仔细审看后,发现滦河边有大片空地根本没有人烟,于是说道:“滦河以西地方,给我划一大块空地出来,专门用来设辽民新村。”

    县令小心地说道:“大人,这里有时会有水患,所以才没有人居住开垦,大人要不要重新选个地方,迁安空地多得很呢”

    毕自肃笑了:“明府请放心,皇上命我建这个辽民新村,那是一定要有水或者低处才行的。



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
    李四清拿了一个下端尖锐的长木杆,一把插在河岸边的泥土中,将木杆上端的小旗放开。那两个太监则推着小车,沿着河岸向两边行去。

    而这时李四清手一指,一组太监带着青壮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太监说道:“对着这个旗杆,向里面走,清理出一条路来。”另一个太监手里拿着司南,小心地向前走去,后面的青壮们则背着长木杆跟上,等太监手一指,就将木杆插在地中。

    每辆小车除了推车的太监外,还有两个太监拿着长木杆走在车子的两侧。推车的太监口里数着数字,旁边的太监则注意不让小车的方向偏得太厉害。

    当推车太监数完了四百零八以后,停了下来,旁边的太监将长木杆用力插在地上,将小旗放开,这时就有一组太监带着人去到旗杆下,开始清理路的过程。

    毕自肃看得不明所以,他倒是不耻下问,对李四清道:”李队公,这车子是为了要计长短吗“

    李四清回道:”钦差大人明鉴,这车轮一圈是五尺,合一步,四百零八圈就是四百零八步,八步用来修路,圣上说,这么远的距离正好保证每家人都有路可以通向各处。“他这里说的一尺是指营造尺,约合三十二厘米。

    毕自肃又问道:”那向里面去的人为什么不计步数呢“

    李四清回道:”往里面去的先要把路开直,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隔六百零八步造出横路,横路也是八步宽。现在先要修好这条路,要开横路还要很长时间,到时依然会用车子来测量距离的。“

    毕自肃点了点头,既然这事李四清已经做得很好了,那自己也就不用操心了。于是转身对迁安县令说道:”明府最多可以招来多少青壮“

    县令心里很是肉疼,一天一百文,那就是一个月三两银,是当兵的几倍(近卫军军饷较多,一个月一两五钱银,一般的边军军饷较少,能有个七八分就很不错了),而且还供一餐饭,可惜自己这个县只是个中县,于是回道:”钦差大人,本县最多能提供两千多人。“
1...2425262728...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