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他又赶往兵器局,天气已经渐渐热了,他身上出了些汗,很是不爽,心里又恨恨地咒骂了几句。
进到兵器局内,自然有人将他带到皇帝的实验室外。皇帝正在与方以智讨论铅字的问题。方以智认为用铅活字就很好了,而朱由校则认为直接先用铜活字或者铁活字作为模板
第五十二章 专利第一案(二)
张惟贤大喜过望,正要开口谢恩,朱由校又开口道:“可是不罚你吧,那朕的圣旨又会有谁听呢”
刚刚漫起的狂喜如同被浇了一盆冰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张惟贤明白,皇帝还是要惩罚自己,以便给天下人做个样子。他心中恼恨,却不得不说道:“陛下,本来就是老臣的错,请陛下重重责罚,以儆效尤。”
朱由校点点头道:“按律令,违反专利法最高可以流放。国公一直忠心体国,朕就网开一面,听说英国公府在保定府有三千顷地,是吗”
张惟贤不敢否认:“臣下在保定府有三千顷地,愿意献给陛下。”这话说出来,心里在滴血。
朱由校摇了摇头:“朕并不想要卿家的地,只是保定府的那三千顷地朝廷想要按照市价收回来,然后分卖给当地农家,这是一件有利于百姓的好事,朕相信张卿家不会拒绝吧。”
张惟贤连忙说道:“此事利国利民,臣下自然是愿意的。”
朱由校道:“朕就知道英国公心系朝廷,不过你要放心,朕以后会补偿你的。”
张惟贤道:“陛下,臣的一切都是陛下所赐,臣不需要陛下补偿。”
朱由校点了点头:“那就这样,先要委屈英国公,罚款和收地之事都会有报纸上登出,其它的事以后再说吧。”
张惟贤又叩头谢恩后退出。出了兵器局大门上了马车后,他恨恨地一拍座椅,心里一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他吩咐随从道:“让人去见北直隶巡查使,绝好时间,我亲自出京城和他见一面。”
几天后的周报上,刊登了第一宗专利案的整个过程。英国公府如何购买有专利权的机器,然后如何仿制,朝廷如何将罚款交还一部分给专利持有者,都写得清清楚楚,宛如一篇话本。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而在这篇报道的下面,又有英国公府感念朝廷减租的诚意,有意襄助,将其位于保定府的三千顷地无偿捐献给朝廷,以便分给无地贫民耕种。朝廷不忍要英国公府做出如此大的牺牲,用市价购买了英国公府的土地,将之发卖给保定府的无地少地贫民。
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英国公府仅仅因为仿制了三台机器,不但交了三万块钱的罚款,而且还被迫交出了保定府的三千顷地。而因为别人的仿制,印刷机的专利持有者就收到了专利局交给他们的一万五千块钱。
这下天下人都明白了,朝廷所说的这个专利法是确实要来真的,这天下能比英国公府更厉害的就只有皇室了。原来观望的人有许多立即蜂涌入京,只想尽快将自己的独立秘技申请专利,然后转变成实实在在的钱财。
专利局一时人满为患,特别是有些人去申请专利时,发现自己以为的独门秘技竟然已经由别人先申请了。这条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让一些还在衿持以为反正是自己的,终究跑不掉的人也慌了神。
专利局人手不够,只好向皇帝申请调派人手。朱由校将国文院的学生都派到了专利局,让他们去进行专利登记。而专利登记规定必须用清晰明白的白话,让国文院的学生
第五十三章 带路党引起的思考
科技进步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朱由校对专利局局长王徵说道:“仔细搜集整理专利,做好分类工作,要让人可以来此处进行检索。不过现阶段最可能来检索专利的只能是朝廷的各个部门。你自己是个懂行的,哪个专利可能哪个部门会用到,你心里是有数的。要积极地牵线搭桥,这是对两方都有利的事。”
王徵是天启二年进士,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天启四年,他继母去世,按律应该丁忧三年,结果皇帝改变了丁忧规定。他的父亲见儿子五十二岁才中进士,如果丁忧三年后就已经五十七岁了,于是要求他只守孝一月。
他与孙元化关系极好,对西方科学很有兴趣,并且早已信教。朱由校向皇帝请求把他调入到兵器局,朱由校答应了,正好要组建专利局,于是调他当了专利局局长。
王徵答应道:“陛下,检索之事已经在进行。臣觉得有些专利可以用于兵器局的,都会让专利持有者和孙宾客进行协商,现在已经有两种专利和兵器局商洽成功了。”
朱由校有些好奇,问道:“这两项专利是干什么的,是不是与蒸汽机有关”
王徵笑道:“陛下,不是蒸汽机的,是火铳的。听说是可以连发的火铳。”
朱由校想起了以前看过的迅雷铳,那种火铳确实可以连发,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燧发火铳造出来后,兵器局就停止了对迅雷铳的研究。
朱由校认为,在雷汞造出来之前,连发枪终究不可能真的强过单发的燧发枪,所以他现在只想造出雷汞,可惜,他知道雷汞的化学式,却完全不知道如何造出它来。
他才几天没有去兵器局,兵器局竟然开始研究连发火铳了,可见孙元化还是很负责任的。
第二天,他来到兵器局,才知道兵器局要的专利是一种火铳的转向装置,原型还是迅雷铳,只不过一枪击发后,可以利用火药燃烧的能量将下一根铳管直接推动到待发射的位置,而最前面的铳管还是只有一支。他看了一会叫道:“这不就是转轮枪吗!”
孙元化一直端详着皇帝的脸色,一听到他叫出声立即问道:“陛下,什么是转轮枪陛下会造吗”
朱由校笑笑道:“没有,朕突然想起了一种武器,和这个有点象。会造也没有用,专利费你还是要付给别人才行。”
孙元化得意地笑道:“陛下,我们连人都招入到兵器局里了,不过专利费我们还是付了他的。”
不过他接着就一脸心痛地说道:“如果陛下会造的话,我们就可以不用付专利费了呀。”
朱由校佯装怒道:“好呀,原来你们是想把朕当免费的劳力使用,不行,朕也要专利费。”
孙元化笑道:“陛下,天下都是您的,所以您的专利费也是您自己收了的。”
朱由校听到此话,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面说为什么中国带路党多,一有改朝换代,总会出现大量的汉奸或者带路党。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因为那个国家不是自己的,终究只是皇帝的,一家一姓的。
而欧洲的情况却与中国大不相同,在各种战争中,大量的贵族死亡,其死亡比例远超过平民的死亡比例,就是因为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国家,而且贵族都认为权利越大,那责任与义务也越大。
第五十四章 刑罚世轻世重
等朱由校来到别墅时,徐光启,叶向高,孙传庭竟然都在。朱由校奇道:“孙卿竟然有时间来京师大学堂”
孙传庭笑道:“正好今天公事处理得差不多了,听说研究院有些课很有意思,想来听听学点东西。”
朱由校点点头道:“确实,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今天朕想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困惑,想要来请教叶师和先生,你也听听,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孙传庭道:“跟着陛下,臣能学到更多东西。”
朱由校没有理这个生硬的马屁,说道:“朕觉得我们的朝廷结构有些不大合理,想要专门让一个部门负责审案子,可是一时又找不到那么多会审案的人,众卿可有教我”
叶向高问道:“陛下,如今审案有三法司,可以互相监督,这不是比一个部门审案子更好吗”徐光启和孙传庭也觉得是这样,不明白皇帝为什么想要一个专门的部门审案。
朱由校道:“三法司审案,只是在京城里才会有。三堂会审,确实可以互相监督,但也会出现一些情况,比如大家都不想担责任,或者互相之间有不同意见,往往是以官职高低为准,这个不好。而在下面就更差,专职审案的只有通判。县里就只有县令审案,县丞协助,这不好。县令一般是进士出身,学的是文章诗词,又如何能精通法律呢”
叶向高道:“下面也会有巡按御史,他们也可以审案的。不过陛下所说,倒是很有道理的。有些官员,只知道诗词文章,对于民政一窍不通,更不用说审案了。小民受了冤屈,确实无处可申。”
徐光启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专门让一个部门来管理审案,然后这个部门在各府县设置机构专门管理审案,让县令之类的官吏不再管理审案的事情”
朱由校道:“就是这个意思,朕的意思是让大理寺负责审案,都察院监督,刑部办案,三者各负其责。大理寺则在各省,府,州县都设立分支,这样就是所谓的垂直管理。”
几人很快就明白了垂直管理的意思,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叶向高问道:“既然陛下有这个想法,那就颁布圣旨,不就可以了吗”
朱由校道:“光颁布圣旨有什么用呢审理案件的人从哪里来”
叶向高奇道:“原来不是有审理案件的县丞,通判,巡按御史吗让他们都归入大理寺,然后派到下面不就行了吗”
朱由校道:“这些人不专业,朕想要在吏员学堂先培养一批专门学法律的学员,然后再设置这样的机构,但是又觉得我们的律条有一些应该要修改才行,这样一来,要花大量的时间。朕粗略地算了一下,修改法律就算一年,学法律的学员就算三年,那也至少要四年的时间。而朕想越快实现这种制度越好,所以这个矛盾不知道如何解决,才来问众卿的。”
叶向高道:“陛下,臣知道陛下求全求好的意思。但臣以为,我们可以先改组机构,同时修改法律,招收学员。以前大家都是用县令审案,也没有出多大的漏子,难道这四年就不行了吗”
&n
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刑部尚书盛以弘道:“陛下圣明,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秋官?司寇》阐明了“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我大明战胜蒙元,当时形势严峻,所以治国用重典,现今天下清明,可以用中典。”
这就有些尴尬了,本来朱由校的意思是要改变刑罚世轻世重这个原则,而盛以弘则明确指出,这个原则很好,最多只需要将原来用的重典改为中典就好了。
叶向高上前道:“陛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轻重不同的刑罚措施,并且严宽相济,体现了一定的人伦精神;也是礼法结合,相互为用的原则。这是刑罚世轻世重好的一方面。但是根据具体的现实需要来调整适用刑罚,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谁来界定应该宽还是严,这会导致审理的**。”
徐光启也上前道:“陛下,法定于一,律条规定如何便是如何,不可于一时期进行重典,一时期又用轻典,这样就将律条置于可以随时改变的地位,臣以为不妥。”
朱由校之所以要改这一条,就是因为后世的严打。朱啸天作为警察,曾经和父母讨论过严打问题。他认为,每一次严打,也许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得社会清明,但结果却是在大约二十年后,又出现一波较大规模的反弹现象。
朱啸天曾经说过:“刑法第三条中明明规定了罪行法定的原则,但我们在执行时还是用的封建社会的刑罚世轻世重老一套,这样会有效果才怪呢。”
当时在旁边的朱啸启听得半懂不懂,却记在了心里。而在这个世代后,孙承宗在给他上课时讲过,大明律条遵循的是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他当时听在心里,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将这条朱啸天很鄙视的这条原则废除掉。
看来这时代也有些人持相同的观点,吾道不孤也,他欣慰地想。
盛以弘只是本能地反对皇帝将这个原则改掉,他以为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自己的观点,不想内阁两位都反对自己,一时不知道是要坚持呢,还是妥协呢。
看这样子,还是妥协吧。他打定主意,不再开口反对,当然也不能出言拥护,不然会被攻击为曲意媚上。
方从哲一直默不作声,他倒是支持盛以弘,但看这形势,自己还是不要说话的好。
朱由校道:“乱世用重典,也许有他积极的地方,但法律最重要的一点,朕认为法律最重要的就是要是刚性的,不能具有随意改变的性质。而刑罚世轻世重则将法律视为可以随意改变的,这样会使得在审理过程中留出了官吏上下其手的余地。所以朕觉得必须废除这一原则,使得法律具备它应该有的严肃性。”
这番话使得绝大多数大臣都同意废除刑罚世轻世重的立法原则。因为大家发现,按皇帝说的意思,法律是刚性的,就表示皇帝也不能够干涉到案件的审理过程,应该判什么都要遵照法律来实施,不再存在法外开恩的可能。
而大理寺卿吴仁度是最支持的,因为上次审理延庆卫不法事时就曾经反对过陛下想要重刑惩罚的意思。
朱由校见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于是说道:“那就这样吧。每件案子审理后,如果事主不
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
这第一篇本来就不是朱由校所愿意写的,而是叶向高所提的要求。他来自后世,对于孔子,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抵触情绪,能够写到这个样子,已经是很不错了,而听杨鹤的意思,自己把孔子还拨高得不够,不能让他或者他们满意。
而叶向高在下面也是大急。好不容易说动皇帝,将此篇列为第一,不想杨鹤竟然还不满意,如果真的惹恼了皇帝,到时第一篇的地位都不可得,那就不好看了。
杨鹤继续说道:“春秋时期,天崩地解,礼崩乐坏,天生我孔子,不仅克己复礼,而且居仁由义,特别是把道德的种子根植和内化于人心,使人明了克己复礼和居仁由义之所以然,从而增强了人的自信和自尊,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规模和气象,这就是所谓的“道著于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刘宗周也上前道:“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良知者,生而即有、不假外求者是也,即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无论世道如何,在如同日月般道德明灯的光照和指引下,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有了为何和何为的内在依据和强大动力,而且使我们有了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种共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种宗教和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和超越的基础。而这一切,皆是我们的圣人孔子所赐!故而请陛下改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由校道:“可是如此赞孔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会不会贬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往圣呢”
刘宗周道:“如此盛赞孔子,但却不会贬低往圣,亦非关闭来者优入圣域之门。相反,往圣因孔子发明而更为圣,来者因宗法孔子而优入圣。此皆无乖乎孔子之为圣,此即前元武宗所说的“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由此而言,而刘谐所说的“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站不住脚的。”
朱由校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眼光看向叶向高和徐光启。
叶向高得此机会,立即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已经将夫子拨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觉得不够,一切但凭圣裁。”
徐光启道:“臣观西方,他们亦有圣人,而孔子是儒家道统自觉的担当者,从而在宇宙间确立了基本的天道与人伦,使人生社会有其价值之维系。我们将夫子拨高,也未尝不可。”
朱由校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将夫子拨高,那我们将第一篇改为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吧。”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圣明无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些人竟然流出了眼泪,使得朱由校相信,这应该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他本来对孔夫子的一点点抵触情绪也于此烟消云散,在他想来,自己不过中人之资,难道这满朝的大臣见识都不如自己,何况还有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在内。只能说是自己的认识并没有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