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还有些人却是被钦差大人最后的话吓到了,现在得知朝廷根本没有办法,钦差大人真的




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
    报名的第二天,从迁安来了很多辆大车,将报名的一家家人或者一个个人运往迁安。因为只需要带被褥铺盖,换洗衣物,所以一辆车子坐一家人很轻松,距离又不远。等到地主们气急败坏地想要拦车时,锦衣卫绣春刀一抖:“凡涉建设铁矿事宜,皇上有旨,敢阻拦者死。”

    这些地主发现,这些锦衣卫现在的样子可不象在招工时的和善了,一时不敢再拦。一名锦衣卫小旗喝道:“我们修了几日善,竟然还有人敢阻拦皇差,可真是不要命了。”

    众地主这时才想到锦衣卫的赫赫凶名,也是奇怪自己竟然有这么大胆子。还是有不甘心的远远地喊道:“你们把我们的佃户拐走了,我们要去京城告状。”

    那小旗叫道:“要告状何必要到京城,钦差大人就在卢龙县城,你们去告吧。另外玉田县也是一样,都没有佃户了,你们自己去收庄稼吧。”

    众地主这才想起,钦差大人就在卢龙县城,这样的事找他正好合适。等他们急急赶到卢龙县城时,被门子告知,钦差大人偶感风寒,目前不能见他们。不过锦衣卫指挥同知吴大人可以抽空见他们一面。

    听到是锦衣卫的人,大家心里多少有些哆嗦。不过佃户都走了的事还是太过重要,于是大家请求拜见吴大人。

    吴孟明倒是热情地接见了各位地主,他让人端茶送水,很是热络地招呼着各人落座。其中有一人道:“指挥使大人,小民有要事相求。”

    吴孟明连忙申明道:“我不是指挥使,我只是指挥同知,这个可千万不可叫错。”

    那人谄笑道:“同知大人高升指日可待,我等先叫指挥使,可不是个好兆头。”

    吴孟明大笑道:“好口采,好口采,不过还是不要叫借的好。你们有什么事,说来听听。”

    那人道:“昨日各处张贴告示,招收人去迁安开矿,我们的佃户丢了租田,直接去了迁安,这样我们的田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秋收,粮食可就要坏在地里了。请指挥同知大人为小的作主。”

    吴孟明打了个哈哈道:“这个本官只怕是爱莫能助,锦衣卫是侦查不法事的,这事不归我们管呀”

    另有一人道:“大人,接佃户去迁安的可是锦衣卫的人呀。”

    吴孟明叹了一口气道:“你看,这就是官小的坏处了。本官只是个区区锦衣卫同知,不是我的部下作的事,我管不了呀。”

    地主们心中暗骂,这卢龙县里锦衣卫中你的职最高,你管不到才有了鬼。不过暗骂归暗骂,总不能直接斥责他撒谎吧。

    那人道:“大人,佃户抛租也是不法事,请大人严格执法,将他们抓了回来。”

    吴孟明道:“锦衣卫不管这样的不法事的,我们只管谋反,通谍,通匪等事,职权所限,这种事应该找钦差大人才行。”

    那人道:“我们求见钦差大人,可是钦差大人偶感风寒,没法接见我们。”

    吴孟明给他们出主意:“我看你们不如上京去告状,皇上如果听说这样的事,一定会把佃户都抓回来的。”

    众人心里叫苦,先不说到京城告御状是否有用,就算有用,这一去一回,等皇上命佃户回乡时,那庄稼就全完了。这损失难道你能找佃户给你赔偿他们用什么给你赔偿。

    大家都觉得很憋屈,道



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
    吴孟明笑道:“本官倒是愿意做个中人,正好有人愿意买点地。”

    那人立即反问道:“现在种地没有什么赚头,他为什么不去做水泥生意呢”

    吴孟明不好意思地一笑道:“是位宫里的公公,得了些钱,不敢露富,所以只能在这乡下地方买点田地。不管怎么样,总比埋在猪圈里要好一些吧。”

    众人这才释疑,既然是宫里的公公,那钱来路可能就不大正,当然不敢去开厂弄得尽人皆知。在乡下买些田地,也是个生钱的买卖,虽然慢了一些。

    吴孟明道:“水泥作用大,需求量更大,从京城到山海关要修铁路,还要修官道,总不能从京城里运水泥到这里,所以就是在卢龙开上十个水泥厂也是不够用的。各位可想好了,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

    又有人问道:“大人,那今年的收成眼看着就没了,公公还愿意买地吗”

    吴孟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公公说了,可以按天启三年正产量的五倍来购买田地。”

    明朝的土地价格简单地说是先升后降的,洪武年间田地一亩一两银即可,后来逐渐上涨,最高达到一亩四十多两。后来又下降,而现在的市价大约是二到三两。如果按天启三年正产量(赋税什么的都不算)计算的话,一般的田可以达到十块钱一亩(五两银)。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市价。

    吴孟明又笑道:“公公自然是不知道田价的,所以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众人大喜,不过心里也明白,卖了田地是要给指挥同知大人一些过手费的。于是有人就试探道:“不知大人认为实价应该是多少”

    吴孟明笑道:“我想**块钱应该差不多了吧,取个中间数就行了。”

    虽然吴孟明开口就要了一块五,但想到市价,大家心里还是火热。八块五的地价,只怕真的现在不容易遇到了。

    又有人道:“我们自己当然也要留一些田地,田地不能尽卖,这样就会有些地没办法连起来,这样公公会不会觉得不方便呢”

    吴孟明皱着眉头想了一下道:“公公又不会自己种,他只要看田契就行了,管它是连着的还是分开的。”

    而有人终于发现了问题:“大人,公公买了田,到哪里找人去种呢佃户都去了矿上”

    吴孟明笑道:“你们只知道北方地广人稀,地都没人种,可知道南方现在是人多地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地可种。公公从南方迁人过来帮他种地,还不是小事一桩。”

    众人知道自己比不过公公,没办法从南方迁人来种地,心里谩骂了一会,又有占了公公便宜的小得意。大家要回去和家里商量,和吴孟明约好,明天一起来出契。

    吴孟明等大家都散了后,来到后衙客房中,杨涟正在和县令下棋,见他进来问道:“吴同知,办得如何了”

    吴孟明躬身道:“一切不出钦差大人所料,他们果然想要卖地经营水泥生意。小的答应他们地价是八块五。”

    杨涟摇摇头道:“这是皇上圣明,不是我的主意。”

    县令有些担心地问道:“水泥真的那么好赚钱吗,他们到时亏了只怕要怪朝廷骗他们。”

    杨涟笑道:“做生意谁能保证一定赚钱,不过水泥这东西,只要他们不走歪门邪道,倒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今年京城的水泥厂已经赚了八十多万块钱了,这还是



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二)
    杨涟道:“我叹的不只是我,还有宫中的公公也跟着背锅,皇上的名声亦有受损。想要办件好事,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吴孟明心想,还不是你的那些朋友和同僚,象王洽,以及被赶回家了的邹元标,孙慎行等人,不断在传皇帝的坏话,工匠皇帝据说便是从江南传来的。

    杨涟又叹了口气道:“反正骂名我来背,成了是皇上明见万里,出了问题就说是我这个钦差乱来。耕者有其田,为了这样的理想,就算是遗臭万年,又算得了什么。”

    县令肃然道:“文孺公,请受我一拜。”说罢大礼拜下。

    杨涟连忙扶起他道:“,。皇上这两句诗可真是说到了臣的心里去了。要做成一些事,总要有些人去牺牲。我杨涟的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吴同知,玉田一有消息就要报来,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千万不能因为他们那边影响到这边。”

    吴孟明回道:“钦差大人请放心,两县隔得远,而且之间有锦衣卫精兵把守,他们通不了消息。”

    杨涟苦笑道:“我一直不喜欢东厂和锦衣卫。现在才知道,缺了你们这些人,有些事确实不大方便。”

    吴孟明脸上有些不大自然,他赫然笑道:“我们本是皇上鹰犬,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杨涟这才知道自己的话有些伤人,他连忙道:“不是因为对你们有偏见,只是我们一直认为有三法司足矣,锦衣卫之类的并无存在的必要。现在才知道,要对付这些人,还是只能由你们来。”

    这话其实并不比先说的话好多少,有些恶人还需恶人磨的意思。吴孟明知道他是个真性子,只好把他的话当作赞扬,不再作声。

    第二天,众地主一起来到县衙门,在县令的见证下,将自己除了口粮田以外的地都卖给了宫里的杨公公,代杨公公签名的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吴孟明。而吴孟明答应,会与专利局联系,购买专利技术,在卢龙开办三座水泥厂。

    而这时,铁路刚好修到丰润县。因为钢铁不足,修路工人干脆放了两天假,但上面要求,不得出丰润县境,要能随时回来干活。

    才放了一天假,丰润县各地就有人开始叫喊:“铁路上的人迅速回去,要干活了。”

    等这些人赶回来时,发现还是没有运来铁轨。而这时京山铁路指挥使将他们召集起来道:“接到上面的通知,铁轨要二十天才能运到。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一段时间铺得越来越快了,钢铁厂造不赢了。”

    众人大笑起来,不过想起是按天计算工钱的,又有些担心。

    指挥使接着说道:“这二十天,哦,说是二十天,谁知道二十天行不行。就算它二十天吧,大家都在这里发闲,虽然吃的少不了,只怕还是有些不大愿意。所以我们准备在这二十天去卢龙和玉田,去帮他们收割庄稼。工钱还是按铁路上的算,包吃住。”

    众人这才放心,收割庄稼是他们的老本行,自然是不担心的。于是兵分两路,一路去卢龙



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三)
    众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这世上竟然有这样的好事,平日受够了高利贷之苦的农民们不敢相信。

    这时管事又道:“皇上心里想着你们,不忍心看着你们受苦,所以皇上减少了自己的用度,省出自己的钱来买地。就是想让你们都有自己的田地,皇上管这叫做耕者有其田。”

    管事这样一说,大家才就信了,皇上说的话不会有错,既然皇上都省吃俭用来给大家买地,那这样好的事当然先要谢谢皇上才是。

    于是大家一起跪下道:“皇上万岁!”,“皇上安康”,“皇上大慈大悲”,“皇上长命百岁”……各种他们能想出来的祝福语都说了出来。管事听到长命百岁时心里翻了个白眼,好在这次来的都是自己的手下,不会乱说,不然这句话就可以让人翻出来作自己的罪状。

    管事等大家嚷嚷完后,又说道:“原来说的在这里干活的事,是真的,如果愿意在这里干活的,就留在这里,如果愿意回去种田的,我们送你们回去。大家先想好,明天我们再根据你们的意见决定你们的去留。”

    这些民工们就此开始陷入了迷茫之中。“他爹,你看,这里的住房都建好了,显然是给我们住的,说明他们没有骗人,不如把小二留在这里吧,我们把老大带回去种地。”

    “娘,我不想回去种地,我在这里每天好好干,凭我这身板,一天能挣三百文,种地可没有这么多钱。”

    “当家的,你说吧,要不我们俩带三儿回去,先买上十几亩地,这样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呀。”

    这样的讨论和争执几乎在大部分家庭里都会发生,第二天早上管事来统计时,所有已经成家的男主人和女主人都是要回家的,而无父母的则都选择留在了矿场,家中有富余劳力的也把多余的劳力留在了矿场。

    接下来的母子分别的剧情在各处上演,然后两眼泪汪汪的母亲和满脸憧憬的孩子挥手作别,一边坐上了回乡的大车,一边走进了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希望的矿场。

    同样的事情在香河的京城水泥厂发生着,结果都是类似的,农民们首先选择的是回家买地,而多余的劳力则选择在水泥厂上班。

    而卢龙卖地后的地主,发现本来已经前往迁安铁矿的佃户们又回来了,觉得上了当。一起涌到县衙门找吴孟明。吴孟明笑呵呵地迎了出来,指着身边的两个士子说道:“这是从研究院里来的学生,他们负责指导你们建厂。厂子建成后,交了专利费,你们就可以开始生产了。和铁路配套的公路需要大量的水泥,你们自己掂量下,如何快速产出水泥,不要连京城那边远道而来的水泥都争不过,那就不要怪我了。”

    地主这才安下心来,但听到京城来的水泥时,又犯起了嘀咕,有人问道:“京城里关系要硬一些,他们选择京城水泥,我们如何与他们争”

    吴孟明道:“这个不用担心,皇上有规定,你们提供水泥给公路,如果有两家以上提供相同的产品,他们必须公开招标,根据你们的价格和品质来决定要谁的水泥。只要你们的水泥好,价格



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
    环保局的官员负责管理两件事,一是造纸用水的问题,造纸厂流出的水不能直接排入河中,而要用竹子制成排,然后里面用纱网拦住,经过过滤后才能排入河中。二是对造纸树木的轮伐问题,造纸厂可以砍伐树木,但必须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当年砍伐多少树木,必须栽种多少树木,十年一个循环,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树木来用。

    地主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学生先就有申明,不同意这样的条件,那一切免谈。没有办法,反正栽树也不是很麻烦,那就栽吧。

    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朱由校得到报告后很是高兴,让吴孟明和许显纯他们把事情的经过都写了下来,以作为以后推广提供经验。

    而他最高兴的则是杨涟的变化。杨涟已经从一个著名的谏臣(也就是喷子)变成了一个务实的官员。在卢龙装病的事,对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即使是不喜欢杨涟的人,也一直认为他是个诚实可信的人。所以朱由校对他这种为了办事脸都不要的行为非常欣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脸面都不在乎了,那就是真的很在意自己做的事了。

    在杨涟回京复命时,朱由校升他为督察院左督御史,赏他绸缎十匹,银币一千。而国文院也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请他有暇时来这里讲课。

    杨涟在卢龙和兰田所执行的就是朱由校的耕者有其田计划。当然,这只是一个试点。就是想看,能不能让地主们将财产从土地上转到工业上来,这样就让土地兼并转向卖地办厂,财富集中到工业上来,总比他们不停地买地,农民无地可种要好得多。

    从这两县的试点看来,暂时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这要等到卢龙的水泥厂和兰田的造纸厂真正赚到钱才能形成示范效应。这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天启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些,这才十月,京城已经开始下雪了。而这时平乡县大雪,积雪四尺。山西长治,大雪连下三昼夜,就连山东的文登、荣城都瑞雪三尺。

    其实在八月卢龙,玉田大风雨时,徐光启就和皇帝说过要预防今年冬天的天气变化过大,而且他根据这几年的气温统计情况,推测只怕后面几年,冬雪会来得越来越早,雪线也会越移越南。

    朱由校也是因为听到了这个警告才急着在北方试着推行耕者有其田计划的。因为气候的变冷,会使得庄稼收成大减,佃户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饥寒交迫之下,谁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当然,除此以外,朱由校还想着要从别的地方找到足够的粮食。台湾情况较好,现在除了供应新移民外,还有节余可以运回大陆。但终究开垦时间太短,开垦面积太小,数量并不是很多。于是,朱由校把主意打到了炎热的东南亚。
1...6465666768...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