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太上宝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一炁化三清

    李浩成从细节进行推算之后,又是想起了大唐和佛门的那段恩怨情仇,不禁暗暗吐槽:‘话说回来,大唐王朝这么吊着佛门,而佛门也一直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两个势力到底在搞什么鬼啊’

    说起大唐王朝和佛门的关系,就是一笔烂账。

    当初仙秦破灭的时候,大唐王朝的兴盛,佛门是出了大力的,但后来大唐开国之主因为自身地理位置,以及限制佛门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倒向仙道,把佛门坑的不要太惨。

    加上一切其他因素,万年前仙秦灭亡之后,佛门最顶级的战斗力,基本上被限制在西方梵州之中,能够走出西方梵州,不是些不成气候的二三流佛门势力,就是独自一人的佛门散修。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以至于后来,坑了佛门一次的大唐王朝几次抛出橄榄枝,佛门都记吃不记打似的的选择帮大唐王朝,一次次作为大唐平衡仙道势力的重要筹码。

    在李浩成从陆平表字推敲大唐上层变化的同时,蔡英和陆平也是进行了一番友好交流,当陆平听闻是李浩成帮助蔡英突破大儒之时,颇感兴趣,就是一观李浩成留在他本命画卷当中七言绝句。

    蕴藏在七言绝句当中属于李浩成的意志气息,早在他书写完成的时候,就是被李浩成收走,后来又经过蔡英突破的人道秩序气息洗礼,这首七言绝句已经成为了蔡英的东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平念了两次,顿时大为赞赏,点头道:“好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言却是堪破我画道突破文心最大的问题。”

    说着,陆平看向李浩成目光顿时柔和了许多。

    儒家画道本就是将眼前所见的景象,心中感受灵韵,借助纸笔绘制而出,如何选景,如何融入情感和思想是一个画道修士需要钻研的东西。这点正如李浩成这首绝句前半段描写的那样,处于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是完全不同的,这其中固然有庐山山势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却也有人心主观意念的异象。

    后半段,在陆平看来更是点睛之笔:你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是局部的景色,以此作为出发点的感受,必然带有片面性。唯有跳出庐山,从外整体的观察,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真正的样子。

    而这样的思想,恰好正是吻合画道的精髓,毕竟画道修士修行,可以将自己融入到景色当中,细细感悟其中的灵韵灵性,却不能沉迷于其中。

    就好像修行之人一样,你早期跟着别人学习修行的功法和道理,却不能沉迷于前人的道途,别人的总归是别人的,你一味的追求别人的道路,最后只可能把自己限制死,或者成为第二个“他”。

    而很多画道修士就是这样,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画作之中,也知道如何调和自身情感和思想与景色




第七十一章 名声四起
    时光流逝,距离蔡英突破大儒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李浩成也是关门闭关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横卧在家中,束发不带冠,手捧《书法九势》的复刻本,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他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但每一次看,都能有一些新的书法体会。

    伸手在半空中虚画两笔,道道犹如龙蛇一般的墨痕涌动,白光宝华飞舞,却是第四境笔走龙蛇。

    “还是差了一点点啊!”李浩成叹了口气,说来也是可笑,明明有着避神幡这样的书道法宝作为辅助,并且凝聚的是书道文气的他,四绝之中书法却只是排在第三。

    不过,仔细想一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四绝之中,棋道因为太虚法、灵觉、心算能力等等外加条件的缘故,就算是大儒,李浩成也有信心坚持很久,若是再加上玉符清光的辅助,就是棋道大儒来了,李浩成也有五成胜算,因此棋道堪称李浩成棋画书诗四绝之中,最厉害的一项。

    紧随其后的是画道,同样因为幻术和太虚法等等外加条件,画道一入手,李浩成就有了不小的成就,加上后来蔡英突破大儒的感悟,更是让他原本虚幻的画道境界得到了巩固,如今的李浩成已经将画道四大境界统统掌握,开始尝试开辟画中天地。

    再接着才是书法,李浩成原本的字最多说是一句工整,毫无灵性风骨可言,是过去三绝之中根基最差的一个,哪怕有着诸多外力辅助,如今也只是将四大异象领悟,距离将四大异象融为一体,达到堪比画中天地的书道境界,还是差了不少。

    最后是因为一首七言绝句而传出的诗绝名声,这东西李浩成自己心中有数,虽然他自己写的诗词还算颇有灵性,但比起专业的儒道修士,最多说一句中规中矩,若是没有记忆中地星诗词作为底牌,这东西就是虚幻的泡沫,一戳就破。

    “咦。”隐约听到敲门声的李浩成眯起眼睛,伸手抹去半空中的墨痕,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前去开门,就是见到除去王润德外,另一位稍有地位的好友柏绍钧,诧异道:“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不能来!话说,元宗你可真厉害,我才离开几天的功夫,你就成了四绝书生,并且我还听闻蔡英大儒突破和你有些关系。”柏绍钧被李浩成引入其中的时候,笑着问道:“这是不是真的啊”

    “也就是机缘巧合啦!”李浩成笑着回应,随后问道:“今天你不会又是来劝我去你那书院的吧!”

    “我倒是想把你这位被清襄大儒称为三十年内,有可能突破大儒的天才人物,拉进我的学院!可是我这那座小庙可容不下你这尊大神!”柏绍钧耸了耸肩,随后略微调侃道:“不过,比起我,王润德应该才是最伤心的那个吧!”

    “还好!事后他曾经送了些典籍过来,但我们的关系也就那样!”当初的事情也是差不多传开了,李浩成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就是直言不讳的回答,然后去取茶叶,同时随口问道:“话说,你今天来不会单纯是来找我闲聊的吧!”

    “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柏绍钧拍了拍脑袋,在李浩成泡茶的同时,拿出五五份请帖,道:“你恐怕不知道,在你闭关苦学的这段时间,你的事情已经传开了,在方圆百里之内,你也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了,甚至有数位宿老当中称赞你,这不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不好找你,就都找到我早来了!”

    “你就不会帮我拒绝了吗”李浩成挑了挑眉头,有些不喜,但手中茶水还是十分自然的递了过去。

    “能拒绝,好拒绝的,我自然不介意帮你拒绝。”柏绍钧接过茶水,叹了口气,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地道,但是没办法,人生在世人情往来,总是要做出一些取舍,就好像过去的王家,就好像现在的他。

    抿了一口茶水,柏绍钧有些无奈道:“我现在来找你,显然是这五份请帖的主人,都是我没法拒绝的存在,所以我也只好厚着脸皮来找你了。当然了,最后你去不去,是你的事情,我也只是个传信的而已、”

    “都有谁”李浩成眼睛暗了暗,心中略有波动,眼前



第七十二章 太平山图
    随着李浩成将自己的私印盖在请帖之上,一缕气机落下,融入请帖之中,引起百里之外李家一分名单的感应。

    名单上写着李浩成姓名的那一栏,顿时散发出莹莹的光辉,这是一种气机感应的手段,一直待在边上的执事见状就是命人在归云台在准备一个位置。

    毕竟宴会上很多东西都是平日少见的珍品,蕴含的元气和灵机都是比较浓郁的东西,这些东西肯定都是有定量的,每一笔花销都是需要计入账中,根本不会在这方面,给执行者随意记账,捞取油水的机会。

    除此之外,李家作为修行儒道的世家,对于礼仪是比较关注的,同时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是专门往文雅方面靠近,比如这次聚会的临高台,就是源自于儒道小诗经《乐府》当中的一篇: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这也导致位置的安排,必须比较谨慎。

    如此,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九州越是高级的宴会,越是需要提前通知,而被邀请人,也需要提前告知自己会不会去。进而,又是衍生出一系列的方便法门。

    收好私印,李浩成就是取来笔墨纸砚,准备作画题字,作为这次宴会的礼物,可画了几幅,都是差了点什么。

    不是李浩成画的不好,他的画道境界配合心中百千道韵,想要凝聚出一卷可以入目的画作不要太简单,甚至强行吧各种道韵纠缠在一起,做出一副蕴含画中天地的画作,也不是不行。

    可如此一来,所成之画,总归是难等大雅之堂,对于李家这样儒道正统的修士而言,很多时候,画中的含义,要比画作的技巧,以及画中天地,更加重要。

    可,那种东西本身是来自于各人本身的文思修养,李浩成自身基础在于仙道,一切感悟也是以仙道为主,太虚法再怎么玄妙,也无法改变李浩成自身的思维模式,他自身的哲学理念同以人道为主的儒家理念,虽然称不上南辕北辙,却也差距颇大。

    非要强求,对那些积累不如他的,或许还能隐瞒一二,甚至能够有所收获,而对于超过了李浩成的,不仅不会有太多感悟,反而有可能看出李浩成的根底。

    思想来去,李浩成觉得自己与其耗费心力,凝聚感悟作画,倒不如选择一处本身隐隐与人道秩序、或者儒道气数相合的景色,参考山脉景色之中,凝聚的人文灵性,将其拷贝而出,凝聚成画。如此一来,外人观赏的时候,一样能够有所感悟,并且对自身思想境界的要求低了很多。

    ‘至于取景的地点’李浩成想了想,发现最适合的地方竟然是临高台所在的太平山。

    ‘临高台上送上太平山景,倒也不差!’李浩成笑了笑,就是收拾东西,动身前往太平山。

    …………

    太平山,位于平安镇东边三十里外,山势不高,三百丈出头,内有太平山顶、炉峰峡、歌赋峰、观龙角和奇力峰几大景色,其中临高台建于太平山顶,但有意识的是,太平山顶,并非太平山最高所在,太平山中高度最高的是龙角峰。

    龙角峰陡峭,四周藤蔓丛生,好似百千万蛇纠缠其上,峰顶又有一块昂然挺立的巨石,高数十米,底部有几十平方,越是向上,越是纤细,整体呈现弯角状翘起,顶部宽一米见方,远远望去,酷似犀牛角,又似乎独龙角。

    “可惜了!”站在龙角峰顶,李浩成望着那块形似龙角的巨石,在其中感受到一股似蛇如龙的气息,他以玉符清光观照此地山势,就是看到太平山附近村庄气息同太平山互相交汇,通过龙角峰四周藤蔓向着峰顶汇聚,堆积在龙角奇石之中,在称呼的影响下,隐隐有向龙气蜕变的迹象。

    这显然是一位堪舆高人在太平山指点风水造就的景象,可惜的是,如今太平山处于大唐天柱的辐射范围内,龙气霸道桀骜、又怎么可能允许周围有第二股龙气孕育,就算是在弱小也不行。



第七十三章 理欲之观
    “哪位大师在龙角峰上作画”

    李浩成刚刚把画卷收起,就是听到一声长啸,随后一道道浩然文气升起,化作重重山势,向着李浩成碾压而下,观其威势,大约是学士顶峰的程度,可加上临高台上凝聚的气机辅助,哪怕二者还有着一段距离,李浩成也是忍不住皱了皱眉。

    想来也是,再过一段时间,临高台就要开宴,此地自然有李家之人把守,李浩成这幅画引动太平山地脉变化,龙角峰灵机倾泻,李家若是毫无反应才是怪事。

    避神幡飞出,一个个怪异的字符如飘雪般簌簌落下,层层叠叠,漫空飞扬,互相组合成一篇篇锦绣文章,拦下浩然文气,轻声道:“柳元宗见过先生,不知道先生是李家那位大学士”

    “四绝书生柳元宗”脚踏青云,身穿儒袍的中年男子看着李浩成有些诧异,随即看到龙角奇石的变故,就是更是惊讶道:“这是……”

    本就打算交好李家的李浩成直接将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并且小心翼翼的将手中画卷递了过去。

    中年男子接过画卷,缓缓展开,就是看到一副恢弘的太平山景,甚至比起现实当中的山景,李浩成画的这幅画,更多了一股霸道,他眼睛一凝,有些可惜道:“蛟龙之气当真是可惜了。”

    说完,中年男子将画卷交回,拱手自我介绍道:“李家李初平见过元宗学士。”

    “柳元宗见过初平学士。”李浩成同样拱手示意,随后就是同李初平闲聊起来,二人一个见多识广,有着三个世界的积累,一个根基雄厚,又是数十年的钻研经验,倒是越聊越起劲,知道天色微暗,才是反应过来。

    互相交换了名帖,李浩成就是才是回到自己在平安镇的家中,静候临高台宴会。

    ………………

    临高台,说是台,其实已经胜过了一般的庄园,李家以太平山顶为中心,向外扩展大约百亩的土地,根据山势变化,依托山水自然,建立楼阁亭台,石子小径。

    这地方平日是不开放的,唯有在特定的时间,手持请柬的人,才能进入这里。

    交付请柬和礼物之后,李浩成走入其中,还没走几步,就是嗅到了一丝丝淡淡的墨香,同时感受到凝聚在临高台周围的稀薄文气,这股文气看似稀薄,实则坚韧,依托于临高台,却也超脱于临高台。

    眼中清光浮现,视野变化,就见浓郁的文气冲天而起,浩浩荡荡的笼罩四方,无数文章、念头在其中互相碰撞、排列、组合,在几道意境深远的文气支撑下,构建成一套以儒家理念为基础的简陋秩序。

    “前一段时间看到李初平借助临高台之力威势浩大,还以为是依托于山势阵法,如今看来却是借助这股文气才对,不过此地文气浓郁,文思充盈,哪怕普通人在这里待久了,也会心神渐开,要是常驻,自然越发向学,倒是有些类似于神道庙宇圣地的感觉。”心里感叹着,李浩成已经知道,临高台的力量来源,并不是什么阵法、阵势,也不是什么天道法理,而是单纯的因人成事。

    李家上千年的时间,一次次的邀请诸多学士在此诵读文章、作诗辩论,无数文气碰撞,理念融合,融入临高台的泥土、砖石之中,渗透入周围林木、花草里。同时临高台的存在,随着一次次诗会、宴会的举办,临高台的名声也是不断向外传播,成为周围最大的文道盛会,无数人文气息汇聚,温养其中残留的思想文气,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最后,再加上漫长的岁月堆积,才形成了临高台如今的气象。

    “不过,这种变化虽然玄妙,但见效太慢,不适合神道。”李浩成分析出其中利弊之后,就是被上方的一股气息吸引,据他所知,那里是这次宴会的举办地点,不过此时上空文气激荡波动,令四周思想、秩序为之荡漾。

    “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这么早就有人在上面,讲经论道了”李浩成有些奇怪,赶忙上前查看。

    就是看到两个儒生在那里互相探讨,这两个儒



第七十四章 梦蝶晓梦
    李浩成这次是真的受到了惊讶,他刚才为了观察李家大儒文气蕴含的道理,可是以玉符清光加持双目,按道理上来讲,一切隐身神通在他面前都应该失效才对,哪怕他刚才的注意力被李家大儒吸引,也不应该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有人靠近自己身边才是。

    可偏偏眼前这位大儒,不仅靠近到自己身边,而且在他出声之前,自己受到玉符清光加持的灵觉,竟然没有丝毫的感应,这还是玉符清光第一次失利。

    目光凝视,李浩成仔细观察,就是发现眼前这位大儒的气息合于天地,整个人不似实质,给人一种介于虚实有无之间的奇妙感觉,看上去似乎真实存在,实际上只是一道念头的显化,但这又确实是他的真身,这种奇妙的现象让李浩成低头思考,片刻才是轻声道:“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意念合天地,造化返自然这是道家梦蝶之道前辈你……”

    “你看出来了”那位修行梦蝶之道的大儒有些稀奇,看着李浩成的眼神颇为玩味道,用眼神制止了他后面要说的话语。

    同地星不同,九洲无论是仙道还是道家,一开始追求的都是炁,只不过仙道是以炼气得道,而道家是以人道悟天道,他们将人道视为一种特殊的炁。因此,像梦蝶之道这种偏向于心的道家理论,是佛道理论撞击后产生,这种理论在道家当中的地位,类似与李浩成现在在儒家的地位——不入正统。
1...7778798081...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