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有限无敌
到了驿站门口,燕王朱渊下来周围看了看,驿站规模不大,只有十几间屋子,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房间。
朱渊看了看身边陪着的房山县令问道:你是房山县令?
那个县令四十多岁,听这个年轻的钦差问自己赶紧躬身回答道:回钦差大人,下官正是房山县徐有道!
朱渊点了点头:你的驿站就这么大吗?我们全体七百多人,这也住不下啊!
徐有道为难道:钦差大人,这也没办法,房山县人口少,县中只有这么一个驿站,不行请钦差的属下去城中校场扎营!
朱渊一听让自己的人去野外扎营,气道:放屁,让本王的人去扎营?将你的县衙倒出来,让本王的人居住!
徐有道一听这个钦差这么说赶紧哭丧着脸说道:大人,就是下官将县衙倒出来也不够住啊!房山县衙还是嘉靖十年修的,这都一百多年了,早已经年久失修,并且也没有这么多房间!
朱渊听这个县令哭穷,还不相信,拉着县令来到县中的县衙观看。到了县衙门口朱渊才发现,那个县令徐有道并没有撒谎,房山县衙真是破旧不堪,门口的三级台阶早已经没有了,已经漏出来地基的夯土。大门口两个廊柱的漆都已经掉落,其中一个柱子还从当中断了,没办法用了几个棍子支撑着。
县衙大门上面的牌匾斑驳不清,只能隐约看出县衙两字,从县衙门口往里看也是破败不堪,地面上的红砖少了一大半,地面上坑坑洼洼漏着泥土,几个半死不活的衙役站在门口,看到县令回来赶紧跪地磕头。
朱渊出身富贵,还是第一次见过这种叫花子般的县衙。在他印象中官衙都是高门大户,门口站着威武的衙役,看到外人来了都龇牙咧嘴,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但是面前这个县衙可倒好,如果将门上的房山县衙那牌匾拿掉,完全就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土地庙。
朱渊指着县衙问道:徐有道,这就是你的县衙?你就在这破地方办公?
徐有道愁眉苦脸的说道:回大人,正是如此!
不对啊,本王在京城听说过,一个七品县令每年俸禄一千二百银元,你怎么过的如同穷鬼一般?
大人,俸禄是足额实发的,但是这些钱要供养下官一大家子,其中轿夫随从帮闲这些都需要下官出钱,所以一千二百银元也是将将够用!
朱渊听徐有道这么说皱眉道:徐有道,你是不是以为本王年纪小不知道,父皇当年在广州就已经下令,所有县中胥吏的俸禄都有国家财政出!
徐有道这时才知道面前这个年轻的钦差是皇帝的皇子,不过徐有道官小职微,也不敢问为何钦差换成皇子了,现在听钦差大人问起赶紧大倒苦水。
大人有所不知,县中有国家财政拨款的只有六十五人,但是房山地处京师重地,每年徭役繁重,同时还要征收粮饷处理地方事务,这六十五人除去县丞主簿典史三班班头六房书办,还有三个师爷,只剩下四十九人,实在不够用啊,没办法只好由县里雇佣帮闲白衣等百余人。
朱渊一听这么小一个房山县就要自己雇佣一百多个帮闲,这钱都从哪里来的?
国家不给你们拨钱,也不许收火耗,这些雇佣人手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朱渊并不是什么都不懂,这次起行前也找人恶补过地方财政知识,知道从父皇推行新政以后,地方财政最大进项火耗已经没了。现在这个房山县还有钱自己雇人,一定还有其他进项。
徐有道看了看朱渊,这件事他本不想说,但是钦差问起没办法,徐有道只要将实情说了。
钦差大人,国家是不许收取火耗,但是本县还需运营,没办法只要从当地大户借钱!
借钱?你的县衙都穷成这样还有人借钱给你?
徐有道看到朱渊生气,也低着头不说话。边上于成龙久在地方,虽然县衙的行政运作他不懂,但是民间一些陋规还是知道一些的。
于成龙来到朱渊身边低声说道:王爷,虽然不让收火耗了,但是县里还是要收赋税的,所以县中在缺钱时就去借钱,将收税的权利抵押给大户,反正县中只管数额,钱够了就行,至于从谁手中收的,收了多少这些就不归县中管了。
朱渊一听这还得了,国家新政中赋税征收是按土地要钱,现在房山县可好,将收税的权利抵押给个人,这不就将本来全民征收的赋税强加到那些无权无势的小百姓头上了吗?
朱渊刚要发火,就看于成龙对自己连使颜色,示意自己不要管。朱渊看于成龙有话要说,只要压下火气,将于成龙拉到一边,然后低声问道:老师,可有什么事要跟学生说!
于成龙低声说道:王爷,房山县这里不是个案,可以说全天下都是这样,再加上王爷这次的差事是河南贪腐案,房山归北直隶管,不归王爷该管啊!
可是老师,难道就眼看着这个房山县如此曲解朝廷律法吗?
于成龙叹了口气说道:王爷,其实这也并不能怨房山县,前明县级赋税每年给本级留下一成,用于每年县衙的用度,可是万历年间为了三大征,开始就将所有赋税都收了上去,然后按照每年的用度申请下拨。但是上缴好说,想要下拨就难了。所以这些知县为了县衙的运营,每年都要多收取赋税的一成到两成。崇祯五年后开始征练饷和剿饷,北方各县更是征收不上来,没办法只好将税收交给专业收税人来收,实行包税制。但是这样钱是收上来了,北方各省也就烽烟四起了。
老师,父皇不是在广东就废除三大饷了吗?
王爷,废除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就难了。包税制已经实行多年,各地都有一批既得利益集团,想要完全废止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朱渊听于成龙这么说叹了口气说道:老师,这才离开京师多远就碰到问题,那你说河南的问题是不是比房山这里还要严重?
王爷,正因为河南水太深,所以王爷到了河南要多看少问,咱们只要将实情汇报给陛下就行了,怎么决定是陛下的事情!
朱渊现在只有十五岁,还处在那种为国为民的愤青状态,并没有被这个社会和官场所同化,现在听于成龙这么说十分不满意。
老师,可是父皇说了要给河南百姓一个交代,难道咱们去看看就回京吗?
于成龙听朱渊这么说苦笑道:王爷,从古到今就是这个样子,官场就如同黄河一样,绝对不会成为清水一潭的。
朱渊听于成龙这么说也是十分失落,站在县衙门口半天,也没了继续收拾徐有道的心情,挥挥手让徐有道回去,朱渊自己也回到驿站休息。
第八百六十一章 流民
朱渊第一次深入的了解基层是怎么回事,房山的冲击对他很大。朱渊小时候锦衣玉食,长大后一直在朱宏三身边,童年在广州和南京渡过,青年在北京渡过,这三个地方都是朱宏三势力的核心所在,那些官员恨不得将自己最光辉伟岸的一面展现给皇帝看,自然刀切豆腐两面光。
可是离开京城就不一样了,房山这里才距离京城五十多里,就灾民遍地,流民四起,和朱渊在朝中听到的那些完全不同。
于成龙看到朱渊意识消沉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其实顺天府这里还算不错,最起码房山距离京城比较近,南方运来的救济粮还能漏些到县里。如果那些偏远州县,比如山西和陕西的州县,人吃人的情况都有,情况比这里差上万倍。
朱渊的钦差队伍第二天出发南下,徐有道前来送行,朱渊根本没见他,弄得徐有道好不尴尬。
中国北方经过十多年的战乱,再加上满清占领的那几年大搞跑马圈地,各府县人口逃亡很多,也就形成了大批的流民。在靠近京师的顺天府保定府还差些,因为临近京师,地方官自然不想让这些流民耽误皇帝陛下的愉快生活,所以派出巡检司和地方衙役将这些流民要不安置地方,要不直接驱赶到河南,反正朝廷有法令,河南那边需要大量的人口,将这些流民都赶去河南正好省些麻烦。
朱渊一行在经过真定府也就是后世的石家庄,周围大股流民开始增多,当然和前明那时数十万上百万流民穿府过省的情况不同,现在流民都是分为数十上百人不等的小团体,在沿途各府县地方官的驱赶下,慢慢的沿着官路去河南,至于有多少人能活着到达河南,那就不是地方官管的了。
朱渊的队伍足有七百多人,并且都荷枪实弹,一看就不是善茬,所以官道上的大股流民看到官府的军队来了,纷纷逃到远处躲避,只剩下一些老弱站在官道两旁,希望能从这些官老爷手中乞讨些粮食。
朱渊站在马车上看着两边的流民,一个个真如骷髅一样,一些妇女上衣完全没穿衣服,但是已经饿得半点羞耻心都没有,一双眼睛空洞的看着车队,企图要些活命的粮食。
朱渊在明代虽然算是成年,但在后世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初中生,那里见过这个。这时队伍前面传来一阵喝骂声:你娘的,这帮路倒尸,还不快滚开,挡了大爷的路不知道吗?
朱渊一听说话这个就是随行护卫的那个副团长丁长生,这个家伙心是怎么长得,这些流民如此可怜还要喝骂他们?
朱渊对身边的护卫说道:去,将丁团长找来!
一会儿的功夫丁长生来了,丁长生本来出身陕西军户,后来参加了流寇,是当年朱宏三在信阳俘虏的流寇之一。丁长生在军中资历很高,如果放到地方部队妥妥的一个团长,但是在禁卫师中要低半格,所以才混上一个副团长兼营长。
丁长生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腱子肉,来到朱渊身边拱手问道:王爷,可是那帮路倒尸妨碍王爷的观瞻?下官这就派人将他们撵走!
朱渊知道这些禁卫师的营团长都是父皇的绝对亲信,所以话并不能说重了,只好语重心长的说道:丁团长,这些人如此可怜,就不要在驱赶他们了,将我们带的口粮分给他们一些!
丁长生一愣,问道:啥?王爷,你说将咱们的口粮分给他们些?
朱渊坚定的点点头说道:对!
王爷,咱们刚出真定府,距离前面的顺德府还有上百里的路程,口粮给这帮路倒咱们吃什么?
丁长生出身陕西军户,明末战乱就从陕西开始,丁长生自然见惯了这种要饿死的流民,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没想到这个小王爷良心发现,非要救这帮穷鬼。
朱渊这一路上就对这个粗鲁没学问的丘八不待见,但是没办法,这家伙是父皇的心腹,还是派来保护自己的,所以朱渊强忍着不满意说道:丁团长,本王是钦差,是这支队伍的主管,现在命令你去将粮食拿出一半送给那些流民!
丁长生是这支队伍的三把手,自然知道朱渊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这支钦差队伍的实际负责人是燕王的老师于成龙。所以丁长生用眼睛看了看于成龙,询问应该怎么办!
于成龙叹了口气,他知道现在道路上的流民足有上千人,在远处观望的流民还有几千人,自己带来的这些粮食实在如同杯水车薪。但是现在朱渊爱心泛滥,自己也没办法当面回绝朱渊的意见,只好对丁长生说道:丁团长,你去看看队伍中还有多少粮食,留够咱们到顺德的份,其他都分给流民吧!
丁长生看到于成龙发话了,没办法只好带着一个排的士兵去分发粮食。
朱宏三对待自己的士兵向来不错,食用的都是广东产的精米,同时还准备了大批腊肉等副食品,现在全都便宜那些流民了。
这些已经饿的只有一口气的流民看到有吃的,如同饿狼一样纷纷扑了上来,不管大米腊肉还是生的,直接打开口袋就吃。丁长生看到流民越聚越多,不敢在这里停留,赶紧将粮食放在地上然后护着钦差队伍冲出人群。
这些粮食成了吸引鲨鱼的美食,周围很远处的流民看到这里有吃的,也开始聚拢过来,一些身强力壮的男丁开始抢夺那些老弱手中的粮食,一开始只是抢夺,紧接着就有人被杀,一时间流民群中一片哀嚎声。
但是粮食只有这么些,流民却有五六千人,那些没抢到粮食的人重新将希望放到那支队伍身上。一些不怀好意的流民开始抄起木棍石块准备抢粮食。
丁长生早已经预料到这种结局,这帮饿死鬼肯定不会罢休。丁长生看到那些流民不怀好意的聚拢上来,直接命令手下士兵开枪,一时间枪声四起,大批流民被打死在当场。不过火枪一响还是有些效果的,剩下的流民开始四散奔逃,毕竟逃跑还能挺几天在饿死,对上火枪根本半点活路没有。
朱渊看到眼前被打死的上百流民,还有远处那些因为抢粮食被打死的流民,没想到自己只是想给他们一条活路,竟然害他们送了性命。
丁长生这时骂骂咧咧的走了过来:燕王,老。。下官就说过,这帮路倒根本不能可怜,你看到了吧,这帮家伙就是蹬鼻子上脸,依着下官的意思都杀了得了,也还能为地方官减轻些麻烦!现在倒好,咱们一半的粮食都没了,这里距离顺德还有上百里的路程,如果路途中出现什么问题可怎么办?
丁长生跟着朱宏三转战南北,对皇帝那是无比信服,但是对这个十五六的年轻王爷吗,真是没多少尊重。原因也很简单,军队中都看战功,出身并没有什么卵用,并且朱渊还不是太子,丁长生作为皇帝的心腹自然不太重视朱渊。
于成龙看着絮絮叨叨的丁长生,又看了看朱渊脸色越来越不好,于成龙打断丁长生说道:丁团长,这里没你的事了,你去前面吧!
丁长生抱拳离开,朱渊看着那些死去的流民,好半天才叹了口气问道:老师,以前本王在宫中一直以为有父皇的治理,全天下虽然有吃不饱饭的,但是绝对没有流民了,现在这个样子真让本王大开眼界啊!
王爷,元代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并不是没道理的!
老师,我看广东布政使给父皇上的折子每年都要运到北方上百船的粮食,真定府这里怎能还出现如此多的流民?
王爷,上百船粮食看着很多,但是北方各省流民何止亿万?除了这些流民外还有辽东西北的数十万大军,他们也要吃饭,这上百船粮食真是杯水车薪啊!
提到辽东西北的战事,朱渊不禁问道:老师,学生不懂,为何辽东西北已经没有大的战事,为何父皇在这两地还要保持如此数量的军队。本王听军机处的陈师傅说过,辽东就有新军六万人,其他各种辅助军队八万人,西北有新军五万,其他卫所军巡防营也有七八万,这实在太劳民伤财了!
朱渊提的这点也正是朱宏三和内阁的主要矛盾之一,内阁认为全国已经没有大的战事,现在应该全力发展国内生产,在边境并不用保持这么多的军队。但是皇帝朱宏三就执意要在西北辽东西南保持总数五十多万的军队,这对刚结束战乱的大明王朝实在是一个大包袱。
于成龙也是文官之一,自然也反对皇帝这么穷兵黩武,但是他当着皇帝的儿子能怎么说?没办法于成龙只好叹了口气说道:皇帝陛下依靠那些军队将领起家,自然要给与他们方便,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于成龙不敢说皇帝的坏话,只好将屎盆子都扣在那些军队将领头上。
第八百六十二章 汤阴
朱渊听于成龙这么说也知道原因是什么,不过他作为皇子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反对自己老子的。但是朱渊在心中暗自发誓,如果将来自己有掌权那一天,一定压制那些丘八,让那些军头将银子都吐出来。
离开这些流民后队伍接着南行,经过高邑县后情况越发的严峻起来,官道两边的流民也越来越多,丁长生害怕路上出现问题,所以尽量缩短路程,每日只行进四十里,绝对不在天黑后赶路。
就这样有惊无险的经过真定府顺德府,进入河南省彰德府,也就是后世的安阳市。
彰德当年是朱宏三北伐的西路进军路线,这里当年也集中了满汉军队十多万人,所以在彰德城外也是连番大战。朱宏三的新军是全火器军队,对城墙的破坏力很大,所以彰德府的城墙到现在也没有重建,还是一片片断壁残垣。
按照朝廷法度钦差出行地方政府要负责粮食补给的,但是彰德成了这个样子哪还有什么粮食,最后丁长生没办法都要逼着彰德知府上吊了,才好不容易弄到了几百斤粟米,将将够支撑到开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