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聊天群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叫天

    在宋代时,也出现了一些非官方性质的报纸,称之为小报或者新闻。小报的发行者自然是有新闻渠道的人,主要报到官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官报不准备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项。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梳理到这里时,崇祯皇帝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这一点可以借签。

    小报一般都不会被朝廷所允许,会被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不过这东西也禁止不了,最多是减少一点传播规模而已。

    在大明朝,邸报则由通政司负责,理论上要皇帝或者内阁同意才能下发。另外,从大明中叶开始,就出现了《京报,内容多为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

    这已经差不多和后世的报纸相同了,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惊讶,对于这种民间办《京报这事,他不查还不知道。

    不过眼下这《京报的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不说内容如何,主要是这受众限制,只能是官吏士绅和识字的商人而已。如果要是其他老百姓也能看报纸,那就好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嘴角一撇,露出一丝苦笑。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普及教育,让所有人都识字才行。但如今这个时候,可能么?

    既然不可能的话,让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也可以啊!崇祯皇帝继续梳理着这个想法。可第一,识字的人为什么要去念给不识字的人听?更为关键的是,不识字的人为什么又要花时间来听呢?

    至于第一个问题,倒也好解决,可以让各级衙门专门抽调一个官吏来干这事,每天固定时间读报。但第二个问题,似乎无解,难道现场发红包,抽奖什么的来吸引听众?呵呵

    崇祯皇帝摇头,觉得这个思路根本就是扯淡。他皱着眉头,正想另外再想办法时,忽然脑中灵光一闪,不由得眼前一亮。

    那四海楼说书匠不就是和这个差不多,也是把书上的知识说给别人听么,不管识字不识字,都会去听,还得掏钱给他!

    啪地一声响,崇祯皇帝兴奋地拍了下手,吓得边上负责梳理的几个宦官吓了一跳。不过他们抬头看到,皇帝一脸高兴的样子,心中才算是松了口气。

    崇祯皇帝站了起来,兴奋地在殿内来回走着,思路继续接着刚才的想法。寓教于乐,呵呵,寓教于乐,还有,广而告之,公益广告,对,就把这些结合起来,搞不定就能一边赚钱,一边引导舆论,解读朝廷旨意。

    那这事怎么运作比较好呢,要让大部分百姓都能听到!崇祯皇帝想着,思绪急转,想着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崇祯皇帝才算有一个他认为可行的方法。于是,他立刻下旨,传兵部给事中刘懋觐见。

    刘懋原本被安排了差事,要成立大明路桥公司,革新现有的驿站系统。如今的他,还在京师招募人手,选取南边合适的地段作为第一块试验田。

    原本他的处境很糟糕,不但府门口门可罗雀,别人见了他就给他脸色看,背后骂他,甚至有几个还当面挤兑他,让他下不了台。可自从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顿时情况为之一变,而且完全是变成两个极端了。

    不但到他家来拜访的人开始排队,甚至只要他一公开露面,同僚们就会热情地打招呼,就跟亲兄弟一样。那些曾经公开为难他的人,更是向他赔礼道歉,设宴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种种,都让刘懋很是感慨。以前自己裁撤驿站,是那样的待遇;如今这驿站革新方法变了后,得到的待遇竟然如此地天差地别。皇帝之能耐,真是达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境界,让人佩服万分!

    有时候,刘懋在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这事,也很是好奇。皇帝如此年轻,为什么脑子如此好用?另外,他也奇怪一点,为什么皇帝以前好像没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如今却有这种手段?这真得是好奇怪!

    这个时候,他忽然接到旨意,说让他即刻进宫觐见,不由得有点好奇,又有点期待,皇帝找他,不会是还有什么好办法吧?

    就这么想着,他匆匆赶到紫禁城,由宦官通传,带着他去了文华殿。

    崇祯皇帝满面笑容,看到刘懋进殿见礼,不由得有点诧异。前些天的时候,自己召见刘懋,那精气神似乎被什么吸干了一般,可如今,那神态神情,啧啧,真是换了个人一般。

    这感觉,其实也有他自己心情好的原因。在刘懋见礼之后,崇祯皇帝便开门见山地说道:朕有了个新想法,要让卿去办!

    下一更估计在11点前后。




333 侠之大者(第四更)
    刘懋一听,当即大喜,皇上有新想法,那肯定是绝妙的!他连忙一躬身,恭敬地回道:臣恭听圣音!

    崇祯皇帝点点头,便给他说道:卿现在驿站系统内挑选一些口齿玲珑之才,另外再聘请一些说书先生,专门培养这些人说书,并要撰写一些受百姓欢迎的故事,用于在人流量大的驿站开讲说书

    刘懋一听,不由得无语,原本万分期待的心情顿时回落了不少。还以为皇上又有什么非常好的点子,没想到却只是想让驿站内多个说书先生而已!

    这么想着,他脸上多少露出了一丝失望,或者失落。虽然很细微,却还是被崇祯皇帝捕捉到了。

    呵呵,小瞧了这点子?崇祯皇帝心中一笑,也不生气,继续说道:当然了,朕这边也会给你一些故事,嗯,是长篇的,让驿站系统内的说书者去说书。不管是谁,只要想听,都要收费,但价格要让普通百姓都能承受得起。当然了,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可以用免费试听的促销手段吸引人流。

    臣遵旨!刘懋听了,躬身回应道。虽然这事很一般,但既然是皇帝吩咐下来的,执行便是。

    崇祯皇帝看着他,忽然声音提高了一点道:不过这说书,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说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广告时间

    说到这里,他看到刘懋看向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他就马上解释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这个就有要求了。平时一些朝廷重要的旨意,要在这说书停顿期间进行解读,让来听书的都能听懂,了解朝廷的旨意。至于商业广告,嗯,也可以接一些。就是说某个商家的货物不错,某个酒楼的什么菜好吃之类的,替他们说话,自然也要收取他们的费用。

    刘懋呆住,这说书竟然还有这样的方式?似乎似乎也能赚点小钱?不过他也明白,皇上这次叫自己来,要在驿站系统内筹划这么一个说书的事,估计十之**的目的还是要解读朝廷重要的旨意。不过,这事,有必要么?

    至少目前的刘懋,并没有认识到这事的重要性。或者说,这个时代,还没有人认识到,通过这种手段去影响舆论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最后想了下,又给他吩咐道:说书的收入,一半用于驿站改善役夫的生活,另外一半要上交内库。嗯,朕并不是白拿的,至少朕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提供故事给驿站说书去说,这个,就当是版权费了吧。对了,要是其他地方的说书者也盗用朕的故事来说,就去拆了他的台,这是不允许的!

    刘懋又是无语,皇上编故事给说书人去说?这这事靠谱么?有几个人会来听?

    至少在刘懋看来,这事有点不靠谱了。他不认为,皇上能编出精彩的故事,就算有皇上编书这个嘘头,可故事不精彩的话,能坚持听的人,终归会很少的。那几个收入估计都不够忙这事的本钱,还想一半入内库,一半改善役夫的生活,甚至还担心别的说书先生来盗用故事!

    皇上啊皇上,臣知道您理政是厉害,也有不少奇思妙想,可终归人力有限,您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擅长啊!得,这事还得自己好好用心,找些靠谱的编写故事者来编故事为好!

    他正这么想着,忽然好像听到皇上在唤他,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走神了。

    刘懋顿时吓了一跳,连忙躬身请罪。

    崇祯皇帝心中那会不知道自己说得这事,在他看来会不靠谱,要是真吸引他的话,会走神?呵呵,你等着瞧吧!

    于是,他从御案上拿起七八页纸,吩咐边上内侍转给刘懋,同时说道:这是朕刚写的故事,最开始的几章,你且看看如何?

    说来也奇怪,这穿越之后,对后世事情的记忆,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清晰,难道是两个灵魂融合,记忆力得到了加强?

    不过现在不管这个,至少后世那部有名的《射雕英雄传差不多都记得清楚,顺手就写出来了。虽然是白话,可只要是人,故事的精彩,应该能同样吸引人吧?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了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很精彩!这点,是经过后世无数人检验过的。要知道,后世人知道的事情,听过的故事,远比这个时代的人都多。后世人都能被吸引的如痴如醉,他不相信,就这古代的娱乐水平,就凭古代的那些都市故事,能竞争得过《射雕英雄传?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郭靖的成长经历,鼓励忠厚的品质,提倡侠之大者的行为。这一点,他很需要,很需要用这个故事来改变目前大明的风气。

    他这边在想着,刘懋那边已经拿到了前几章开始看了起来。刚开始看时,一看是很白话的白话文时,他不由得很是不屑。要不是这是皇帝所写,他估计后面得根本不会看,直接就扔了。

    这时他是没办法,只好将就着往下看去。这书说得是宋朝时候的事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

    说实话,故事这东西,剧情要好,文笔同样要好,简单的语句便能勾勒出人物所处的环境,还能把人物的情感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当年的金庸先生就有这个实力。

    看完第一章,刘懋似乎忘记了这是他不屑的白话文,接着往下看,又看了两章后,便急着翻起后面的了。

    正看着,再往后一翻,却是翻了个空,没了!他连忙抬头,却见皇帝正有点戏谑地看着他。直到这时,他才回过神来,再联系皇上前面的一番话。顿时,这个故事,就犹如画龙点睛一般,把整个构思都点活了!

    这么一想,刘懋就激动了,他连忙奏道:陛下,这这故事有多长,是一直这样这样精彩么?

    呵呵,这只是前奏,真正的精彩的还在后面呢!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看到刘懋的前后表情,他的心情很好。

    下一章估计要下午4点左右吧。



334 渡河(第五更)
    就大明朝来说,文化娱乐也有,相比其他朝代来说,更为丰富。就比如说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大明朝所创。另外还有《三言两拍,还有《金瓶梅,还有众多诸如《鸣凤记《牡丹亭这样的戏曲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

    然而,最有名也比不上后世那些闻名世界的小说。甚至后世有一种小说叫做网文,更是中国独霸世界的产物,据说能让国外霸主强国的国民自动戒掉毒瘾,沉迷在小说世界而不可拔。

    呵呵,《西游记是够有想象力了,但是,后世的仙侠玄幻小说,等着亮瞎你们的双眼吧!

    崇祯皇帝得意地想了好一会后,才对一脸期待地刘懋说道:这事,卿就按朕的意思操办起来吧,至于精彩的故事,多得是,不用担心!

    刘懋高兴万分,立刻大声回应,兴冲冲地出去筹备这事了。走的同时,心中告诉自己,就知道皇上找自己,就肯定是好事。果然,没错吧,有是一件赚钱的买卖落到身上了!他浑然忘记了,在这中间过程中的担心和怀疑。

    不过崇祯皇帝这么一来,倒是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当皇帝之余,还得码字的任务。虽然不用像后世那些码字人那样苦逼,得一边想一边写,完了还可能被一堆人,甚至看dao版的人喷,但多少要花去他的不少时间,也算是一件苦差事了。

    这不,此时的崇祯皇帝,就伏在御案前,提着毛笔,开始一口气写书,争取多写点。毕竟这书也不是一本不变的抄袭,像成吉思汗的有些剧情得改改,太美化了不好。还有郭靖,为蒙古效力这段也不行,搁这个时代,那就是通虏,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就在他埋头奋笔疾书的时候,远在陕北府谷县地界和保德州交接的黄河渡口,那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人,而且是各种人,男女老少,或者精壮汉子都有。哭爹喊娘地,训斥堵路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嘈杂地只有近处,用大声喊话才能听清楚。

    在一处高坡上,一伙人骑着马,就在看着眼前的场景。特别比较关注黄河渡口的情况。

    有二十多艘船正在来回摇摆地渡人,但由于多是小船,一次满载也就是二十来人左右,相对这边的人山人海来说,这渡过去的人数,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在渡口的上游,那里地势平坦。如今又是黄河的干旱季节,水倒也浅得很,最多在成人的腰间左右。架设浮桥倒也容易,眼看着便要加好了。

    盟主哥哥,我们这边的动静有点大,恐怕那洪阎王过不了多久,就能咬过来了!一名高大健壮的汉子向为首那汉子,有点忧虑地提醒道。

    这个盟主哥哥,自然是陕北诸路义军的统领王嘉胤了。他闻声看了眼边上这位左膀右臂,号称紫金梁,被自己封为宰相的王自用,皱着眉头点了点头。那个洪阎王确实厉害,正面基本上就打不过。要不是他,也不用逃出陕北了。

    他转头再看向黄河两岸,发现过去的人实在有点少。正要说什么时,他边上的八大王抱拳领命道:盟主哥哥,晋地那边情况,小弟有点担心。小弟愿为大军打先锋,扛住保德州那边的官军。

    张献忠的意思很明显,他想先带人过河。其他人听了,也不笨啊,保德州那边的官军,难道还有洪阎王带领的延绥边军厉害?另外一人也跟着抱拳说道:盟主哥哥,我神一元已经和洪阎王狠狠地干过一架了,这一次,得我们先走才行!

    盟主哥哥,我部以骑军为多,在黄河这边也施展不开,不如先过去为大军开路!闯王高迎祥原本是个马贩子,因此他的手下,确实是以骑军为多,和神一元的手下为三十六营中骑军最多的两支。

    盟主哥哥

    周围三十六营头领,哪个不怕洪阎王,纷纷用各种理由,甚至**裸地要求先过黄河。一说起来后,你争我吵地,顿时把这个山头也变成了个菜市场,好不热闹。

    就在这时,远处的浮桥终于搭建完成,一阵欢呼声从远处传了过来。而后,在黄河这边,就有了骚动,许多人纷纷想往浮桥上拥,乱成了一团。

    山头这边的首领堆,也有点乱了。在黄河这边,多待一点时间,就多一份危险。如今浮桥一样,还是赶紧走为好。这么一来,这山头吵闹得就更厉害了。互相之间语言中伤,横眉怒眼地也在各个不对头的头领之间出现了。

    王嘉胤听得脑袋都要暴了,他很想好好地收拾一顿这些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威严。可是现实很无奈,大家只是结盟而已,虽然他被称呼为盟主哥哥,这也只是大家抬爱而已。真要撕破脸了,人家带着人马扭头就走,你能耐他何?

    不过他多少是有一些威信的,眼见着乱成一团,便鼓足中气,大喝一声道:都给我闭嘴!

    他这一声狮子吼下,带着一股子愤怒,顿时让所有人都闭嘴了,总得说来,这效果还不错。

    王嘉胤脸色阴沉,扫视了下周围,冷冷地说道:各部精锐先行通过浮桥,其次是随军家属,其他人都留在最后过。至于通过的顺序,抓阄决定吧!谁有意见?

    这么个办法,听着倒也公平。三十六营头领互相看看,最终都抱拳向王嘉胤说道:我(俺)听盟主哥哥的!

    王嘉胤头一抬,让王自用去安排抓阄,自己只是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心中叹了口气。想着他这个盟主哥哥,其实还不如那《水浒传里面的宋头领,前途如何,还是难说啊!

    没多久,各头领纷纷散去,按照抓阄出来的顺序去安排自己的手下过河了。黄河这边乱了一阵后,终于比较有秩序地通过浮桥,往那边去了。
1...127128129130131...6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