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到了乾隆年间,作为史上出了名“讲究”的皇帝——乾隆皇帝,认为“玻璃”或“琉璃”发音不吉利,正式命名带工艺的琉璃为“料器”。自此,料器这个名词正式被写入史册。

    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年是料器制造的巅峰时期,当时制作和存放料器的厂房、库房就多达42间,年产数万件典礼品、陈设品、装饰品和佛堂用品。乾隆二十年特传旨做料器鼻烟壶500个、器皿3000件,以备赏赐之用。可见当时料器的生产力与地位之高。

    清宫廷造办处生产的料器质量上乘、色彩丰富,光单色料就有30多种,还有金星、揽料、缠丝等,造型也极富中国特色。当时,套料可以套2-8种颜色,体现了料器的最高超技艺。




第七十四章 料器(4)
    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风格独特、技艺复杂,要经过熔料、吹珠、沾蜡、灌把儿、攒活、染色、上霜、制叶、拧须和组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

    其中吹珠、沾蜡、染色、上霜都是常家拿手的绝活儿,只传家人,不传外姓。由此其制作出来的葡萄各具特色,如《玫瑰香》深紫透亮,白霜尚存,颗粒饱满,含汁欲滴;《白马牙》一色碧绿,珠长粒疏,肥硕逼真,惹人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常家唯一健在的传人常玉龄老人打破门户观念,开始招徒传艺,把绝技传给了许多外姓青年,使“葡萄常”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葡萄常”的传统品种以单串葡萄为主,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发展出了许多新品种,如壁挂葡萄、盆景葡萄、葡萄架、葫芦架以及其它多种规格的系列品种。

    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轻人“烧玻璃”,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

    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料器这门技艺,当时她根本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跟料器这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的她带着两个儿子坚守在料器这门行当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

    刚入行的时候,邢兰香按照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师从田文元,三年出徒时,因为她勤奋好学,又喜欢这一行,所以技术已经很完善,喜欢钻研做一些复杂的料器,也不管级别和收入,在北京料器厂专捡复杂的活儿来干,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标兵,在1979年料器厂成立技术科的时候,她不出意外地进入了这个部门,与一众料器大师一起学习钻研,设计新的料器产品。

    她现在回忆起刚刚学习的那几年,也觉得真的不容易:“工作环境不好,那时候都是用油灯,车间里都很脏,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脏,每天下班都是一脸油污。

    而夏天就更难熬,守着火炉子干活儿,特别热,身上都长痱子。”邢兰香告诉记者,当时和她一起进料器厂有26个年轻人,最后大概留下的不到10个,能坚持下来的都算对料器真正有兴趣的。

    但是虽然很辛苦,但是料器厂还是给予了邢兰香不少职业上的自豪感,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是厂子最红火的时期,当时北京料器厂每年有许多外宾来参观,因为跟其他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同,料器因独特的工艺,要求制作时间快,一般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作品,复杂一点的也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十分便于供人参观。

    而外国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中国传统手艺,邢兰香现在还记得当时基辛格来厂里参观时还买走了一条龙。邢兰香如今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还充满满足的笑容,她说厂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来人,加上一些厂外负责外包制作的足有三千多人。

    这样的繁荣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逐渐衰败,1992年的时候面临市场困境,北京料器厂施行了转产,绝大多数员工都转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热爱这行的老工人都掉眼泪,打心里难过。

    邢兰香当时不到50岁,算得上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实质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传承人了,她当然也很舍不得,只是因为感情的缘故,她看着工厂销毁或变卖设备和工具于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来没扔,办了退休就与北京料器厂作别了。

    没想到机缘巧合下,1993年一个美国人看中了料器产业,来北京开了一家外资企业,请邢兰香出山,邢兰香放不下这门手艺,决定到这家美资企业工作,带团队,教徒弟,设计新产品。

    当时她的退休工资只有200元左右,而这家企业给她开的工资是一个月一千多元,年终奖还有一万多,她对此十分满意。而美国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每年出口大量的料器产品,这让邢兰香对于料器的市场也有了很深的感触。

    就这样过了大概十年,邢兰香再次迎来一次抉择。2003年的时候,在政府推动下,料器厂的厂房被改造成立了京城百工坊,邀请北京当地各行手工艺大师入驻成立工作室,料器厂的领导找到了邢兰香,希望她重新回来,因为除了她北京就没人能担得起料器这一行了。

    邢兰香经过思考,也面对着美国老板的加薪挽留,最终决定来到京城百工坊,一是报答北京料器厂对她的培养,二来是想为这门手艺的继承多做点工作。

    到了百工坊后,她的两个儿子刘宇和刘星也开始正式从事料器这一行,他们打小就在料器厂玩耍,都接触过料器,所以上手也快,一家人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始打造料器邢的品牌。

    为了立足,他们开始创新料器行业,最主要的就是开拓了“私人订制”的模式,根据客户的要求,要么是照片,要么是样品,甚至一句话的描述,邢兰香也会尽量满足,邢兰香说料器这一行手艺,做人物是最难的,她对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几十年创作中突破了做人的难关,“从来没有人退过货,都很满意”。

    顾客除了北京当地的还有很多外地的看到介绍专程来北京制作,甚至有不少来自国外,邢兰香告诉记者有很多日本人看上了料器的色彩和质感,专程来找她做和服上的饰品。

    “料器自明末清初就开始出现,到康熙年间兴起,那时候紫禁城里成立了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作料器。”邢兰香向记者介绍,当时料器是皇室专用,民间是不允许制作的,跟其他当时的工艺品相比,料器色彩丰富又鲜艳,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后来进入民间后迅速走红,而北京料器自然而然就带上了皇家风格。

    料器分三大类,分别是料兽、料花和料珠。顾名思义,料兽就是动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则是花卉,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实技术含量是最入门的,因为是用一些很简单的料器片拼装起来的,而料珠则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

    制作料器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火的高温熔化材料,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塑形,完成之后冷却即成产品,工具也就一些镊子剪刀一类。

    听说去料器仿佛很容易,但其实却是一门相当不易掌握的手艺,古时称“火里求财”,因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造型,所有的活儿都得在脑子里,很难修改,而且废品率很高。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料器这门技艺,当时她根本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跟料器这行结下了不解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1)
    蓝桉的同事出差,送了她一套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遐迩闻名、作为无锡三大特产之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明代作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和王思任的《文饭小品》中,都曾记载当时的人游惠山,要买泥人等玩具,说明到了明代,惠山泥人已经很流行;它最初的产生,一定要远早于此。

    但是,惠山泥人到底是怎样起源形成的,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本文想就此作一点探讨。

    说起惠山泥人,在我们脑中便会浮现“大阿福”的形象。确实,在惠山泥人中,最早产生、最常见的,应该是童子的形象,以前的文献中称其为“泥孩儿”。关于惠山泥人中的“泥孩儿”,笔者见到两条资料。

    第一条是秦琦的《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的一首,诗云:

    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郎爱美人能试马,侬怜稚子独骑牛。

    在很长的时期里,苏州木渎一带的“泥孩儿”的名声,要远盛于无锡惠山。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金盈之《醉翁谈录》两书中都说当时的泥孩儿“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宋代诗人许棐有《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塐恣华侈。

    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钱锺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一书中选了此诗,并注诗中“牧渎”一词为“牛喝水的小河”,有学者指出此注有误,牧渎即木渎,全诗所咏,即为用苏州木渎之泥塑成的“泥孩儿”。

    一直到清乾隆时期,杨伦在他的《芙蓉湖棹歌》中,还是说“尽叫捏像苏州好”。而上引《惠山竹枝词一百首》的作者秦琦是清嘉庆时人,上引诗中说“泥孩工致胜苏州”,说明这一时期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惠山泥人作品,已和苏州的不相上下,甚至是略胜一筹了。

    第二条是清末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一书,其中的“工艺类”有“制泥人”条,中有以惠山泥孩儿向宫中进御的记载:

    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巧万端。至此,命作泥孩儿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帛甚丰。

    以上两条,不是古代文献典籍中对惠山泥人的最早记载,但却可能和惠山泥人的最初起源有关。

    说起这“泥孩儿”,南宋金盈之在他的《醉翁谈录》卷四记当时京师七夕风俗说:

    京师是日多抟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

    在两宋时的很多笔记类的着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记: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南宋末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磨喝乐”条在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后,又说:

    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廷者,以金银为之。谑词云:“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

    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晴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

    南宋“西湖老人”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宋时七夕风俗,京城人家多要去市场去购买泥塑童子——泥孩儿。这些泥孩儿大小不一,精粗不一,自然价格也不一。比较讲究的,会加饰男女衣服,“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

    这些泥孩儿形象生动,招人喜爱,“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引得人如痴如醉,竞相购买。这“泥孩儿”是当时“七夕”节的“节物”;在“乞巧”时,要“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

    值得注意的是:泥孩儿在宋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磨喝乐”,在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又写作磨喝罗、摩合罗、魔合罗、磨合乐、摩孩罗、摩睺罗、摩侯罗等。上引《东京梦华录》中曾专门就此说明道:“‘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明确地指出它和佛教有着某种关联。

    但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和佛教的渊源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学界却又有很多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摩睺罗为佛教神名,又称摩睺罗伽,梵文a,是天龙八部之一,宋元时期的磨喝乐即由佛教的摩睺罗伽演化而来。

    摩睺罗迦原为一蛇首人身形象,因不适于中土,所以逐渐变化,失去固有可怖的形象,而形成一个美妙可爱的儿童形象。

    有人认为,摩睺罗可能是佛子罗睺罗之讹称,佛经中称罗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俗时之子,在佛出家六年后才生,后经修行成佛之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有人认为摩睺罗就是佛教显教中的大黑天——摩诃歌罗,摩睺罗乃是摩诃歌罗的音转。有人则认为宋代七夕的磨喝乐,来源于佛教净土宗宣传的化生童子,含义是祈嗣,即“妇女得子之祥”,这是净土信仰与中国民众心态相契合的产物。

    虽然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是来源于佛教。那么,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无锡惠山泥人是否又是起源于宋时的“磨喝乐”呢

    应该说,在这方面,缺乏古代典籍文献的明确的记载。但是,在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无锡的方言语词中,却留下了某种痕迹。作为我们无锡人的钱锺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有一段十分值得注意的论述:

    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旧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浑名“空头”、常熟人浑名“汤罐”、宜兴人浑名“夜壶”。

    “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正如卢仝《寄男抱孙》:“添丁郎小小,别来吾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或黄遵宪《己亥杂诗》:“‘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闻娘唤女声。”成人语小儿,每一音叠言……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2)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在惠山周围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层1米以下有一层40—100厘米厚的棕黑色的粘土,这就是用来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称惠山黑土。

    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数是其它泥土的2倍,达到8.2。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干燥后不用烧焙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无锡能出“手捏戏文”这样的“细货”,就与具备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关,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惠山古镇是惠山泥人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天时、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

    古镇有园林之胜,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着名的山麓园林“寄畅园”等名胜古迹。

    二有庙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庙宇数十处。三是祠堂成群,各种名臣祠、宗祠、乡贤祠、禅祠108处。

    四有书院之多,尚德书院、二泉书院、紫书院等近十处。而且象惠山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非常频繁而丰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1954年,在惠山一带出土的一批汉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和合二仙”、“猜拳子”。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它的原始艺术生命了。但由于泥人不易保存,容易风化,几百年的实物现在尚存,几千年的就没见到了。

    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
1...3031323334...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