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学习缂丝的年轻人不多,更何况还是一个大男孩,最初他被引荐到缂丝老师面前时,还是个一个大学生,书生气十足。
唐代的缂丝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缂织技法主要受织成锦和纬锦方法的影响,一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
做一个缂丝团扇前,先要构思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团扇,框边是五边形的或是梅花形还是其它。
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
苏州古城区的一条小巷子中,门外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小院内织机沙沙作响。提到缂丝或刺绣,大多数人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女子坐在绣架前,执着绣花针,用五彩丝线绣着一幅美丽画卷;但是今天看到的画面,是一个80后大男孩做在织架前。
学习缂丝的年轻人不多,更何况还是一个大男孩,最初他被引荐到缂丝老师面前时,还是个一个大学生,书生气十足,如今他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缂丝,并不断的创新。
缂丝,是一种曾用于制作“龙袍”,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丝线在数十个梭子和不同织法的交替运用下,天马行空无所不能。
几年前,在苏州大学织染专业学习的郝乃强初见缂丝,便明白了这是江南手艺人对经纬交织技艺最高标准的呈现,一见便钟情。
随着技术的熟练,郝乃强想要尽可能在原材料上寻找到新鲜的素材。“当时正值江南春天,柳树的新芽让我突然想到能否用柳枝来代替丝线进行缂丝。”
说做就做,他挑选粗细均匀的柳条,去皮、风干、织造。
织造时要小心翼翼,避免丝线被柳枝划破。最终这匹以丝为经、以柳作纬的缂丝成品,因为柳枝本身的韧度和肌理构造出了充分的空隙,非常适合做成茶席和茶具隔热垫。这套缂丝柳枝茶席便成为了他毕业创作的一部分。
郝乃强特别喜欢故宫的扇子,这个原由是有人找他做仿制一把故宫的缂丝藏扇开始。
当时有个再国外上学的姑娘,想要一把故宫缂丝藏扇。他非常清楚这个任务有多艰巨,本想婉拒,但姑娘一再恳求,说不求一模一样,做得像就好,他才决定一试。
仅凭一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扇面缂丝进行得还算顺利。扇框的制作一波三折,好在经过朋友点拨也终于开窍。但最后将扇子交付给姑娘时,却因为初次尝试制作在细节处的一点不到位,姑娘说不满意不要了。“自己尽心尽力去履行的一个承诺,中间所付出的心血就被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了结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从那以后,倔强的郝乃强潜下心专研,并且成功复制出了多把故宫缂丝藏扇。
2014年复缂的故宫纨扇,技艺精湛,尊享典范,惊艳四方。
郝乃强的工作室有不少受他之邀而来、与他共事的缂丝老手艺人们,传授给他许多缂丝的技巧和经验。
而郝乃强则继续实践着自己对于缂丝的新鲜想法。在缂丝图案上他们以一些近代名家的书画来替代传统的纹样图案;有人想到了将羊绒用在织造中,结果织出来的面料与传统缂丝织品相比手感柔软又细腻;用缂丝面料来做ipad包和玩偶,传统缂丝也在他们手里被赋予了这个时代的气息。
郝乃强说,从事缂丝是源自内心的热爱。“所以,我从没认为做这门手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我不懂做生意,我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该如何帮助老缂丝手艺人改善环境。”
缂丝工艺,最早可溯源至汉魏时期,至宋代发展最为鼎盛。
初见缂丝,浅学者可能会将其与刺绣或织锦混淆,实际上,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制造工艺上,缂丝都更胜一筹。
所谓缂丝,是一种以生丝在织机上呈经线分布,再在其上以熟丝纬线穿梭织就的织品。讲究“通经断纬”,意即经线为底,不断连绵,纬线造型,随心截断。经线由无数条细密的生丝组成,在一梭一织之间逐渐融为一体,形成纯色底布,色彩各异的纬线则在匠人的精妙手法下渐呈华美之姿。织就手法独到,成品两面图案完全一致,妙入秋毫。
一幅优秀的缂丝作品,讲究视觉上立体生动,触感上柔韧贴服,被称为“织中圣品”。
&
第七十三章 缂丝(3)
因为祖上不要说修,做也做过。经过接洽,他前后五次进京。先到故宫仔细研究实物,发现龙袍破损严重,衣袖、胸前、腰间都有碗口大的洞。
故宫方面要求他先做一块与乾隆龙袍一样的布料。他回到苏州后,花了几个月时间制作了一块用在龙袍上的布料,故宫博物院的同志看了很满意,这才签下修补龙袍的合同。
虽然修补过程中没有多大的压力,但修补龙袍也绝非易事。比如故宫方面要求修补龙袍达到与原件同样的技术标准。最难的就是要将丝线做旧,看不出修补痕迹。
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用的丝线在缂制之前也必须做旧,这就增加了一道程序,也需要花更多的功夫,这也是他们王家几代人钻研出来的技艺。
还有,一般的缂丝作品,1厘米的经线上需要缂上40条纬线,而龙袍则需要100条。所以手法上必须拉紧,又不能破坏已经十分脆弱的原件上的丝线。
他和儿子媳妇几个人一起,花了10个月时间,每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才完成了龙袍的修补工作。乾隆皇帝的龙袍修好后送到故宫,他们看了都非常满意。此后故宫博物院多次找我来修补龙袍,还曾派来一位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来我们工作室学习缂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还与王氏缂丝世家王嘉良缂丝工作室在苏州合作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主要对考古出土文物中,辽、金、元时期的缂丝品种以及明朝以后早已失传的多种缂丝工艺进行研究。
主要根据缺损的程度而定,有的是一条龙或龙的头、身子缺损了,有的是花缺了片叶子……修复龙袍有的需要半年,有的需要做一年,一定程度上修复一件龙袍比重新做一件龙袍还要难。
现在,这些事都交给儿子他们去做了。去年儿子王建江就去故宫博物院呆了40多天,专门为了修复清乾隆福寿绵长屏条。
那是2003年开始为首都博物馆复制的1956年定陵出土的一件明万历皇帝穿的缂丝龙袍。其实那是件衮服,就是皇帝的礼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礼服。
民间俗称的龙袍分为朝服和便服两种,有青、红、黄三种基本色,在这三种颜色的基础上根据颜色的深浅不同分出很多种颜色。每件龙袍长2.8到3米,皇帝穿着时需要穿一双跟高20厘米的特制鞋,并且要穿类似现在裙托一样的东西把龙袍撑住。
这样穿才能凸显皇帝的高大威猛和霸气。不过,皇帝只有上朝时才穿,平时是绝对不会穿的。另外,龙袍的正反面是不一样的。
正面是一条金色的龙,里面则是银色的繁体“龙”字,而这两面是缂在同一层,有些人仿制龙袍,只能把这两面分别缂在两层上,只有他们家传的手艺才能缂在同一层。这件衮服应该是最尊贵的礼服之一。
接到任务的这几个月里,儿子王建江王昌江五次上北京,就仿制龙袍一事和首都博物馆进行研究商讨。他们还专门去定陵看了那件需要仿制的衮服的原样,那应该是明代万历皇帝穿过的一件最奢华的“龙袍”,这件已经风化的龙袍以龙、寿、蝙蝠和火焰图案为主,而且其龙身均为翠绿的孔雀羽,也称“孔雀羽翎龙袍”。
有一年的时间是在研究如何运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及破解将十二条龙用孔雀羽翎组合上乘金线缂织而成的“症结”。
因为在复制品用料的选择和颜色的把握上,绝对不能出差错。而那件十二章祝寿如意的衮服极尽奢华,以十二条团龙为主,每条龙体都要以孔雀毛缂织,辅以金线织成的279个万字、256个寿字以及日、月、星、如意、蝙蝠等。
为与原件缂织技法一致,我们采用平织、盘梭、搭梭、字母经等7种织造技艺,光日本进口的金线就用掉了10万米,孔雀毛用了6000根。一家5位缂丝传人用了整整三年才制作完成。
织成后,真是再现了珍品数百年前的风采,龙体雄伟,盘踞于各个小的龙袍片上,金光闪闪,栩栩如生。这件作品获得十三届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后来儿子及家人还复制了乾隆皇帝的龙袍。
那个年代,教学模式仍是最传统的口传心授,通过边看边做的方式来学习。据说缂丝这一行,通常情况下要“看”到三年以上,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图案和样式。
今天看来这种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却保证了这一代手工艺者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学艺阶段在技法上往往是遵循着师傅的规矩。他虽然出生于缂丝世家,9岁就上机学做缂丝,但一直对父亲传授的技艺方式尝试着进行变化和创新,三异针法就是您独创的。
年轻人总归要与老师傅们有所不同。三异缂丝就是一面是金线,一面是银线;一面是一种图案,另一面又是另一种图案;缂丝的制作者的图章,一般是一面正的,背面是反的,而运用三异针法做出来的全是正的。
发明这个针法可能受双面绣的启发,当时他在吴县缂丝总厂,接到一个活,要求有这样的形式,厂里有几位老同志都不会做,就交给了他。
他开始研究的时候是用的两层的布,当中是空的,但他们说不算的,要用一层面,我就想办法,反复试验,试了半年终于成功了。在缂织《祝寿图》作品时,我就用上了三异缂,即一面为秀色可餐的寿桃,一面为豪迈的书法“寿”字,且正反面的印章一致。这件作品之后获得多个大奖。
还有一个技法就是人物的眼睛,一般人们做“眼仙人”通常的做法是用一种线来完成,而他是用八种线,这样就把眼睛做活了,你会发现,你走到哪儿,那个眼神就会跟你到那儿。
但在那么小的一点空间,要用八种线来做,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也想来学,他就告诉他们,如果你能用八种线来做,那你就自然学会了。
他记得东山紫金庵中有闻名遐迩的彩塑罗汉,其中有一尊罗汉的眼神就会按观者的视角而移动,他当时想怎么会这么神,他就经常在工作之余到紫金庵去观察揣摩雕像的造型和面部神态,用于缂丝的人物开相中。
那幅作品完成后挂在墙上,一些内行的老师傅看了之后,甚至吓得都逃走了,因为那个眼神会跟着你走的。
一般的缂丝都是两根翻,拉挂缂丝最多可同时在6根翻上打结,拉挂出的缂丝作品更具立体感。当时在吴县缂丝总厂的时候,接到一个日本的订单,和服腰带上的图案如菊花等花卉要求有一定的立体形。他也动了不少脑筋,就用拉挂的办法,做出的效
第七十四章 料器(1)
蓝桉去北京东城区有个叫“百工坊”的地方闲逛,那是北京传统手艺人聚集地,里面有很多常见的景泰蓝、兔儿爷等北京传统工艺品,但其中有一家名叫“料器邢”的店铺显得非常特别,料器是什么还是北京传统工艺。
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说简单点,就是琉璃。在清代比较盛行。有料器碗具,鼻烟壶等。
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
店铺面积不大只有10来个平方,正对门有一个大玻璃工作台,一位中年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轻人“烧玻璃”,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
店主名叫刘宇,是北京料器传承人之一。刘宇介绍说料器是在传统琉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传统工艺,和琉璃一样都是用玻璃料烧制出来的工艺品,在明清时期料器是皇家御用的,只是如今落寞了,在普通人眼中变成了廉价“烧玻璃”。
刘宇说料器制作看似简单,只要一把镊子和一把剪刀在火上把烧融化的玻璃做成各种造型就可以,实际越是看似简单的工艺,越考验手艺人的技艺,他现在教年轻人现场做个料器小鱼,可能2个小时就能教会他,但如果要做成一个可以销售的工艺品,没有10年8年经验积累,是没法出师的。
料器制作全靠手艺人现场发挥,没有图纸也没有模具,就连其中看似简单的配料也很讲究,需要手艺人根据作品需要前期就要想好,按比例配备好,在以前都是有专门的配料师傅负责,现在都要手艺人自己来。
料器在制作过程中还不能有停顿,就像画国画一样,必须一气呵成,没有修改的余地,而且所有工艺都是在火中完成。图中的这朵小花,刘宇只是从火中拿出来剪花瓣,但因为没及时拿到剪刀,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朵花的造型就失败了成了废品。
刘宇介绍说这个店铺之所以叫“料器邢”是因为他母亲姓邢,母亲名叫邢兰香是北京料器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料器制作50多年,在料器界是赫赫有名。
他的技艺也是母亲教的,曾经的北京料器非常辉煌,这个百工坊就是以前的北京料器厂,以前有800多工人,现在就只有他们母子在做这个料器。
邢兰香制作的料器小鹿摆件。
刘宇说他母亲岁数大了,眼睛也不太好,现在基本都是他在店里看店接活,只是如今料器市场很不景气,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
他现在在网上以手工体验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来学,学费也很便宜,一次2个小时左右200块,还可以带走自制的料器作品。来体验的人不少,一个月大概有百来位,但真正想学当成职业的就寥寥无几。
手艺是很不错,创意缺点,只要足够惊艳,总有年轻人会买账,中年人反而会考虑更多不一定买。
料器的话现在有不少喜欢汉服的妹纸喜欢料器做的发饰。古代的技艺一起就是一个圆有一个点被毁了那一切都会崩坏。
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其中参杂有少量在琉璃中出现的氧化铅,最早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着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
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料器一般指的是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中国的料器生产大约约始于元末明初。
料器区别于玻璃和琉璃应从工艺流程上来区分,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着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
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近代指的料器一般指的是以琉璃为原材料,用镶嵌、粉饰、书法绘画等工艺制作的小物件比如鼻烟壶、小动物件等而非指的是珠子。
自2010年至今,普通料器的市场价格每年涨幅近一倍。”对各种料器艺术品情有独钟的小编尤为看好这个小众的品类。近日,日本某拍卖行发布公告,将在1个月后拍卖一批雕花、彩绘的料器制品,引起市场关注。
目前市场上的料器艺术品中,早期作品价格至少有23倍的涨幅。“;料器艺术品仍被低估。”古代料器器近年的行情开始抬头,当代料器的行情也有望因此被带动。
一直到民国,料器始终在低端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说明料器伴随着玉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满足了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的装饰陈设需求。
料器的特性与玛瑙基本相似,不能盘出包浆,也没有玉质的油润性,所以很少有人料器。但是,料器的市场交易价位比较低,如果年份好、品相好的作品,对于一般者来说也是增加藏品品种的一种选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