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傩戏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下面对地戏、傩堂戏、变人戏这么三种典型傩戏及其面具分别作一概略介绍并略加论述。
《中国傩戏面具艺术》收录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藏的经典傩戏面具文物图片共计200余幅,从艺术的角度上,诠释了傩戏文化及傩面具的文化内涵、流派分类、工艺流程、传统经典剧目故事等,是一本运用通俗简洁的文字和精选代表性的傩面图像来讲述中国傩戏及其傩面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画册出版物。
让读者在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傩面图像中了解中国傩戏文化和领略傩面艺术的神奇魅力和这些写馆藏文物的独特价值。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
湘东傩面具、泸溪傩面具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技艺。
2006年5月萍乡湘东傩面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作品440尊傩面具的创作人赖明德处士,即项目说明中的“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的继承人,该440尊傩面具之后被萍乡市安源影视城。
傩面具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对傩面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彭国龙入选傩文化传承人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德江傩面具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王国华。
2008年,泸溪傩面具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
傩文化,分为傩三宝,傩庙、傩舞、傩面具。傩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傩面具雕刻更富有重要的意义。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造型面具来刻画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还是道人或是丑角。
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当地的人戴着这种傩面具跳舞。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傩面具傩面具是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属彩绘木雕艺术,分专用傩面具和通用傩面具两种:专用的有杨五、杨四、圣公、圣母等30余种;通用的则主要分为生、旦、净、丑...
各种各样的刻刀有几十把,墙上、地上,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傩面具的成品半成品......蓝桉在傩缘旅游文化产品中心一楼看到一名雕刻师正在精心雕刻面具。他不需要任何图纸,图纸已经印在了大脑里。
在贵州省德江县,傩面具是神灵的符号,有着重要的地位。傩面具作为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
“傩面具以柏杨和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有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简单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复杂的两天能做一面。”雕刻师说。
“傩堂戏面具人物有唐氏太婆、尖角将军、关圣帝君、九州和尚、开山将军、梁山土地、秦童等24个,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华波指着面具介绍。
“傩戏并不等同于‘驱鬼避邪’狭义上的认识,也许只有大家来到德江,才能真正了解德江的傩文化,进而能深入了解傩戏之乡的文化魅力所在。而这也是德江文化发展的一个例证。”
“傩文化的传承,傩面具以其古老的样貌和神秘的气氛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年德江县积极推介傩文化,为手工艺品的宣传搭建各种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傩面具工艺的传承和生产销售。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喜爱傩面具。“华波说。
&nbs
第七十六章 傩面具(3)
赖氏祖祖辈辈雕刻的器物所表达与所遵从的正是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
世事变迁,赖明德依然恪守老祖宗的规矩做事,因为他深知,他手中的器物所表达的是他信仰的家谱、神谱里的“天地国亲师、仁义礼智信”。
“您的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家父一再叮嘱:对祖师爷有恭敬心!”
现在的赖明德,再也不是刚开始从师时白天在生产队做事,晚上偷偷学绣傩面具的战战兢兢了。他的傩面具雕刻手艺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关注。
业务在不断开拓,他的两个儿子——赖光华、赖太平也继承他的衣钵,成为了“处士”,积极地推广傩面具。赖明德依然朴素平和。
在他成为处士的那一刻,他曾像他所有成为处士的先人们一样誓言“弟子之性如天之平,弟子之心如水之清……”。
湘东傩面具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雕比较粗陋,宋雕比较精细,赖师傅制作傩面具以宋代雕法为主,工艺复杂讲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傩面是萍乡傩文化的瑰宝,那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样貌,让人印象深刻。在萍乡,要谈到傩面雕刻大师,不得不提彭国龙。
彭国龙是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雕刻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在傩面雕刻领域研磨近40年,不仅能写诗作画,还精于木工雕刻。
其中,又以傩面具雕刻最为拿手,行内尊他为大师、湘东傩雕第一人。
初见彭国龙,他正拿着雕刻工具在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进入厅堂,映入眼帘的是挂满客厅的傩面具画,赤黑面相浓眉大眼的武将、白面朱唇善良公正的文相、粉面朱唇英俊俏丽的生旦、慈祥善良的老者、青面獠牙的凶神鬼怪……透过这一张张古朴而传神的傩面,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盎然古意。
“我是子承父业,父亲原来也是湘东傩面具的名雕工。”提及自己40载雕刻年华,彭国龙笑着说,自己非常喜欢搞美术,加上父亲的调教,从就迷上了雕刻。
1岁时,彭国龙开始随父亲学油漆、雕傩、绣神等技艺,19岁起外出闯荡,后受聘于广东一企业专门从事绘画设计。
1996年,彭国龙放弃广州的工作,用10多年来打工的积蓄回湘东老家办了个傩面具雕刻厂,006年开始把雕刻好的傩面具推向市场。
彭国龙回忆放弃广州的工作,他乐呵呵地说:“我还是喜欢搞傩面雕刻,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彭国龙二楼的卧室里,有一只精美的樟木箱,珍藏着一件有人出价5万元他都不舍得卖的“宝贝”。
彭国龙心翼翼地打开樟木箱后,里面是一个已经上漆完工了的傩面具,看造型是个浓眉大眼的武将。
“这就是唐将军,我给取了名叫做‘古傩迎宾’。”彭国龙一脸虔诚地说,箱里的唐将军傩面具是他从事傩雕以来花费心血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古傩面具。
“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彭国龙轻抚着面具说,傩雕的工艺很繁杂,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傩雕师,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彭国龙介绍,一般而言,傩面具的雕刻都要经过7道工序:选材-量材-初雕-细雕-精雕-打磨-喷漆,均为手工制作。如果是用作供奉,还必须要“开光”,即请神、上香,在面具上涂鸡血。
“傩雕的选材基本都是樟木,因为樟木防虫,并有‘纳财’的寓意。此外,所有工序里面最难的就是精雕。”
彭国龙说,有时候为了雕好龙王嘴里的一颗圆球,需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因此,急性子的人干不了傩雕的活。
“除了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大胆创新。”彭国龙告诉记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润下,傩面具的雕刻艺术早已超越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品。
因此,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傩面具雕作,在传统形象中揉入现代元素,并采用新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接近生活、彰显人性。
010年的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上,在短短几天时间,彭国龙带去的几十副经过改良了的傩面具被顾客购买一空,甚至他现场雕刻的不少半成品都被抢购。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彭国龙的生意开始“火”起来,一些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上门要货,他的傩面具逐渐销往广州、上海、香港、北京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仅去年一年就有10多万元的销售额。”傩面具的走俏不仅给彭国龙拓宽了增收渠道,也让当地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此后,不少人纷纷找彭国龙拜师学艺。
“我虽然得过不少奖,也有一些徒弟出了‘门道’,但还得依托这一产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彭国龙感慨道,产业要做大就必须依靠市场,但市场得有公司来运作,只有两者合而为一,产业才能成为品牌,并带来财富。
除了让产品走向市场,彭国龙对自己的技艺传承看得更重,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他这一身技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从事傩面雕刻以来,彭国龙共有徒弟11人,5人已出师,有6人还在学习中。
彭国龙感慨地说:“如果我的技艺失传了,就白忙活了一世,所以我一定要带徒弟,把技艺传承给徒弟,也希望他们学好以后也继续传下去。”
“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要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创新,学习不能停止,我就是到了八0岁还要学。”彭国龙笑着说。
说起“傩”,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流行于江西、四川、甘肃、贵州、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戴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傩神,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在傩的表演中,傩面具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的标志之一。
不久前,在湖南省沅陵县的龙溪口傩文化山庄,蓝桉见到了今年4岁的傩面具雕刻师向清国,并听他讲起了与傩面具相识、结缘的故事。
接触傩面具雕刻之前,雕刻手艺精湛的向清国在沅陵县城的沅水大桥下开了个仿古家具店,以承接古典家具维修、定制仿古家具为生。
00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向清国的仿古家具店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来人叫钟玉如,是县史志办的退休干部,正在牵头筹备成立县傩文化协会。
老人仔细询问了店里每件木雕作品的来历,得知这些都是出自向清国之手后,便问他愿不愿意雕刻一些傩面具。
老人告诉他,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傩戏中使用的
第七十七章 锔瓷(1)
“啪嗒”一声响,随着最后一枚锔钉轻轻按入打好的锔钉孔中,蓝桉看着惊裂的紫砂壶即将修复完成。锔瓷匠人陈建国一声轻笑。
这时,老手艺人都会跟主人讨一杯热水喝,委婉验证紫砂壶是否修复好。
陈建国释疑说,锔好后,逐一检查,确认没有问题,用开水当场检验。开水倒入壶中,会热胀。如果开水不会漏出来,这就算出活了。
锔瓷,是古老的民间七十二行之一,通过钻孔、打钉、补漏,使破损的器物再修复的技术,福州话叫做“锜马钉”,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的身影。
在福建福州,锔瓷匠人已经很少,陈建国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他的工作室却深藏仓山区牛眠山巷中,远离闹市。
不大的工作室里,有陈建国的紫砂壶,也有客人让其修复的物件。这是一间基本不对外营业的工作室,他接的活儿都是经朋友口口相传介绍的。
陈建国表示,现在要努力留住渐行渐远的这项手艺,并努力让这项文化鲜活起来,趁着福建还有一些民间锔瓷记忆,抓紧收集工具、作品、技能技法、挖掘传统文化,不要把遗产变成遗憾。
话虽如此,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祖上虽会这门手艺,可到他这一代已经失传。
陈建国大学本科专业是数学,研究生读的又是建筑学,最开始迷恋寿山石雕时,对雕刻有些许研究,但锔瓷这门手艺,完全是他自己摸索、学习的。
陈建国笑说,最开始从络上找资料学习,初始即使免费锔瓷,别人都不要。后来朋友送他紫砂壶,让他摔碎了去练习,才慢慢起步。
对锔瓷这门手艺,陈建国认为,锔瓷不只是简单的修复,外观、厚薄、裂纹、坯土甚至釉色的不同都会导致千差万别。
其实,锔瓷所需的常见工具并不多,铅笔、镊子、锤子、垫铁、钳子、锉刀、金刚钻等。由于手艺失传,好多工具只能自己手动用砂轮慢慢搓,在陈建国工作室二楼,就着一整套锔补的挑子,被他视作珍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