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一件件受伤的瓷器,在耿海胜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绽放艺术的魅力。
在锔瓷技艺中,最为上乘的工艺是“膛内锔”,顾名思义是在受损器物的肚子里面打锔子,从外表看上去,既没有锔子,又几乎看不到裂痕。
“许多人怕手艺传给徒弟,饿死师傅。我不一样,我希望锔器艺术能在这样一个的春天里真正复兴起来。手艺的传承只靠一两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希望对锔瓷感兴趣,并有志传承这门老手艺的人一同努力挖掘和传承这门手艺的精髓,让锔瓷这门古老而又传统的手艺保留能够下来。”耿海胜希望把锔器艺术这门传统工艺永远地传承下去。
吉呈轩民间技艺馆是威海首家无门槛的手工技艺馆,是用红砖大瓦房的厂房改造而成,主要展示、传承和传播威海地区的锔瓷、刺绣、手勾花等具有威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还可以实际操作学习,喜欢传统技艺的各位看官可以过来“看看门道”。
一碎为二的瓷碗是如何修复到滴水不漏的呢
1、找碴
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2、捧瓷
将瓷片对起来,先对大的再对小的,先对锐角再对钝角。使其严丝合缝,然后再用线扎紧,让绳子形成米字型。
3、打孔
打孔是锔艺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薄薄的瓷器,只有毫厘之差,锔透了就算输。这时候,是考验锔艺人用金刚钻做瓷器活的关键阶段,需要心如止水,心物合一。
4、上钉
锔钉制作最能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和破损程度来计算。
5、密缝
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铜钉氧化后膨胀,破碎的裂缝不断融合,裂痕就会慢慢变小。最后再倒水检验。
清朝时期,“锔瓷”技术开始分化为两大类,一类叫做“行活”,也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
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等,“秀活”也逐渐成为古董古玩行里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
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锔瓷这一行当逐渐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门派,山东的金钢钻为皮钻,河南的金钢钻为弓钻,河北的金钢钻为砣钻。
而三大门派的三种金钢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打孔钻头的材质却是一样的,都是钻石或金钢石,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也大同小异。
如今他的第一个作品,至今珍藏在身边,那是曾碎成七瓣的两个指头宽的茶杯,大小不一的锔钉,密实地布在裂缝之上。
那个锔补完成的茶杯,跟他现在的任何一件作品相比,美感全无,但正是这一个一个的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小锔钉承载着他的梦想,也激励着他不断创新和进步。
锔补的工具简单来说就是:钻子、锔钳、镊子、钩子、钉锤。
黄先生介绍,锔补的常用工具包括钻子、锔钳、镊子、钩子、钉锤等几样,而细分的工具可以有上千种。每一次锔补,工具都要摆放有序,整整齐齐。对于锔补行当而言,最基础的要求就是锔后不漏水。
手法上,首先是找碴对缝,密合处的缝补要求用手指都摸不出来。将碎裂的器物以胶布粘合或绳子“打绊”固定之后,以金刚钻钻眼,钻眼只能打到三分之二,先上锔钉的左脚,用钩刀钩住比划出右脚位置,剪钉后再上右脚,最后用小锤细心敲牢。
黄先生今天手里需要修补的是一件碎成三瓣还有缺口的柴窑茶碗。拿到器物,他先审视一番,构思好修补方案以后,便开始剪钉、打孔、锔钉。
锔瓷常见的工艺有三类,分别是:锔钉、包口和镶嵌。今天的这个器物有个缺口,于是要增加的一个环节就是镶嵌。
根据缺口的形状,黄先生镶嵌了一片荷叶和两只青蛙,给深色的瓷碗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意趣。
整个过程里,黄先生一言不发,手上不紧不慢,行云流水,工作室异常安静。
锔后不漏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好的锔补作品一定会耐人寻味,别有另外一种珠联璧合的美,按黄先生的师父王老邪的,就是“缝补生命,修复艺术”。讲到这里,黄先生呷了一口茶,讲:学锔活儿只需要七天,
第七十七章 锔瓷(4)
整块铜片完成之后,恰正如壶上本身镌印的祥云模样,其拟态和意韵兼俱相似。瓷片断开处,关向伟在瓷胎里打下暗眼儿,埋进铜柱。再将祥云铜片覆在缺口上,从内侧将铜片焊接在铜柱之上。一朵祥云飘游在壶上,古意盎然,浑然一体。
瓷器破损严重,釉面有较大缺失,如何在把瓷器复原到原有模样的基础上让其艺术性再提升一个档次根据破损形态走势,将锔艺图案设计成竹子,既掩盖残缺釉面,又让瓷器产生独具韵味,取名“疏竹月影”相得益彰。
在其有大片花草形状的破碎茶杯上,根据造型特点镶嵌上一片荷叶或一朵花,让其融入整体时,又多了亮点;一个被磕碰掉带竹枝造型的壶盖,利用锡补工艺重塑竹枝结构,与原器物完美契合,即美观和谐又不失实用。
当通过手艺人的技艺让金属与器皿完美融合时,不仅是恢复器皿过去的形态,更要让器皿加入匠人的智慧之后多一份难以言喻的“残缺美”,这是手艺人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寒来暑往,溽暑盛夏,沉得住心气,耐得住寂寞是一个锔匠基本的特质。为了让工作少受干扰,杨培皓一般都会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埋头苦干。
锔瓷不仅锔的是破碎物件,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从杨培皓的工作经历中发现,锔瓷不外乎两种目的,一种是审美观念的追求,另一种则是感情维系的纽带。
修复的许多物件并非是因为其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物件与主人天长地久形成的无可替代感情,另一种修复的意义则包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有些人故意把黄豆放入茶壶,经过密封后,加入水使其涨力把壶的表面撑破,再在天然花纹上锔上美丽的图案,以达到艺术观赏效果。每一个破碎,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次修复也传承着“锔物惜福”的传统哲学思想。
做了几十年的锔瓷,手上的功夫无需多说,最困扰他的还是设计这一环节。他所经手的每一件器物,破损的位置、形状、尺寸都各有不同,如何根据这几点进行巧妙的构思,对匠人的审美意识、设计能力都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有一只茶盏,底部破损,金宁给镶上了一只银鱼,倒上茶水,便是盏中游鱼。像这等修复题材贴合、寓意吉祥,且画面灵动。
文化修养,毋庸置疑,现在锔瓷行业已经没落了。金宁所修复的主要是一些祖传的物件、价值不菲的古董。这也要求他除了手上技艺、审美意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对于众多传统图案的制作与运用,金宁早已烂熟于胸。他自言对于中国数千年瓷器文化的了解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看着他摆出一堆碎瓷片,细诉每一片的名称、年代、派别、用料以及图纹的寓意,却能从中看出他的用功之深。
和锔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金缮。金缮是运用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名称,需要一定审美的一门技艺。金缮源于中国,本质上是修复的范畴。
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漆缮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不仅仅用于陶瓷的修复,还可以应用于对竹、木、牙、紫砂、玉器的修复,同时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亚洲人的审美理念。如果采用得当的手法、优雅的设计,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
用金缮修复,多数人看到的是金漆或漆色的装饰效果,很少有人关注漆在结构基础上起的作用,漆的粘性大,稳定,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用金漆修复一般周期在20天左右,最后金漆的部分大约5天可以完成,之前的漆的基础部分要花半个月左右,而这部分工作是隐藏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不容易觉察到。所以金缮工艺也叫漆缮工艺。
漆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每个器物都有生命,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人使用,难免磕磕碰碰,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总会遇到一些事,难免伤害或者折损。
漆缮代表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与精神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由此获得升华,反而超越原有的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
源自于中国,经过时代变迁和发扬,在海外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各自的金缮流派。因为金缮修复需要利用大漆的粘性粘接碎片所以适用于胎体粗糙的器物如陶器、紫砂。
但是因为随着中国制瓷业发展,胎体细腻坚实逐渐金缮修复在中国没落。相对而来的是锔钉修复瓷器。
中日地理位置相近,且日本几千年来的日用陶瓷发展中一直以陶器阶段为主导,因此日本具有几千年的金缮历史。在日本金缮一词称作金继,主要流派有3个“蚊足”“无衣”“百川”三大个流派。
其中以“无衣”流派修复最为精彩被称作艺术上的再创作。无衣流派名字出自中国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无衣派名字的由来,也可以看到与中国关系密不可分。无衣流派其修复特点是将陶片、瓷片缺少的部分补上后,以漆器从新制作釉色,釉色明暗对比强烈犹如再给茶碗穿上一件衣服,创作特点刚猛,如秦风无衣中所属内容。
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中日韩三国移民较多的地区,金缮修复是有段位考级的。因为中国本土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所以中国无段位制。2003年在日本金缮的段位考级为
1段:蚊足金缮、百川金缮、无衣金缮运用自如、会基本时绘
2段:在金缮基础上可以对陶器进行锔钉修复、漆雕、锡补、无接金属包口
3段:可将32片以内不同器物的碎片用金缮和明锔和暗锔修复成为一尊器物
4段:可将32片以上不同器物的碎片用七宝烧和玻璃与锡器粘结铸造成一尊胎体在其基础上修复称一尊器物
5段:具有鉴定中国古陶器、古瓷器中级水平,具有鉴定日本陶器瓷器高级水平,可以灵活分辨70种金缮修复流派。并且可以灵活掌握25种流派修复方法。
6段:具有鉴定中国古陶器、古瓷器高级水平,具有修复竹木牙角等非陶瓷器物的能力,对于壁厚2毫米陶瓷片具有做穿龙锔的能力。
7段:可将32片以上不同器物的碎片用微铸或以榫卯结构制作成一尊器物
&nbs
第七十七章 锔瓷(5)
以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再用世上最贵重的黄金敷在破碎的伤痕上,宛如被太阳光芒吻过。
邓彬说:“用金,其实是一种态度。残缺的东西常常给人破败、阴暗的感觉,面对残缺,应该用世界上最光明正大的物质,最像太阳的光芒,也就是黄金,这样一种至阳的东西去修补至阴。这是对残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接纳。”
金缮是将“受伤”的器物复原,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金缮师也会受伤。
金缮以天然大漆作黏合剂,大漆极易引起皮肤过敏,就是老师傅们所说的被大漆“咬了”。
邓彬说第一次接触金缮,为防被漆咬,戴了两层口罩和手套,竟然无恙。隔着手套毕竟手感不对,便大胆地去掉了防护。
在他完全放松警惕时,突然全身起了红疹,奇痒难忍,医生也束手无策。
辗转打听到一个偏方,说螃蟹汁能治漆咬。可当时才五月,上哪儿找螃蟹邓彬想“虾蟹不分家”,便买来鲜虾捣烂敷身上,结果天气闷热全身发臭,红疹依然未退。
没法子,只好硬扛过去。如此反复发作两三次后,有了抗体,方才好受些,可手臂却留下了蛇皮般的伤痕。
为什么被漆咬还如此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呢
邓彬说:“喜欢了就做下去。金缮非常迷人,一般的修复都是掩盖残缺、美化残缺,金缮却坦然接受残缺,在无常的世界里恪守对美的初心,化残缺为美。”
从无瑕到残缺,再到涅盘重生,是物的一场修行。
那一道道闪着金色圣光的伤痕宛然在目,静穆而寂定,是苦难岁月里历练出的云水禅心。
“比起修复器物更重要的,是修复人心。如果器物对物主有情感上的意义,价值就无法估量。”
在邓彬看来,每一道残缺,都藏着一段往事;每一件器物,都寄托着一份深深的感情。
“有的朋友突然就把东西寄来了。我想他们的心理大概和求医一样,希望有医生能收下,否则就等于给它判了死刑,所以我都尽力去修复。”
修复器物,其实是修复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补回人对物的那份“惜物之心”。
从自学金缮至今,邓彬成功修复了2000多件器物。而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只普通的超市售卖的碗,底部印有“微波炉专用”的字样。
这只碗价值不过二三十元,可是物主却花了几十倍的价钱来修复,当时邓彬非常好奇。
后来碗的主人告诉邓彬,她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爸爸长大。有一次生病,妈妈知道了不远千里赶过来照顾她,这只碗便是妈妈当时买的。妈妈回去后,她不小心把碗摔了,非常痛心,希望邓彬能将它修复。
修复要好几个月,期间妈妈与继父感情破裂,巧的是,碗修好的当口,妈妈跟继父和好了。她觉得这个碗太有意义了,给人破镜重圆的惊喜。
常怀感恩之情,常怀惜物之心,纵使人生无常,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一直有人希望邓彬把残缺的部位艺术化处理,做成花、荷叶、蝴蝶等形状,邓彬统统是拒绝的。
“金缮的初衷是正视残缺,坦然面对不完美。任何改变残缺本来面目的做法都是生了嫌弃心,金缮就从‘尊重‘变为‘粉饰‘,背离了金缮的初衷,这是我不愿意做的。”
邓彬修复后的器物,残缺的伤痕清晰可见,宛如书法般的线条带着浓浓的中国韵味,或如惊鸿翩然游于九天之上,或如闪电啸然划破沉沉暗夜,或如空山中溪水涓涓而流,或如秋风里落叶萧萧而下......
如此灵动的线条,是邓彬面对残缺所尽的最大的善意。那如何把握线条的轻重缓急、顿挫方圆呢邓彬说来源于古人的智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