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任县委书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厍建玉
“好啊,恭敬不如从命。所谓美食,在不同人的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一些人可能认为美食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千古流传、不断革新、反复研磨,被普遍赞誉为美味的经典口味,比如八大菜系,皆可称为美食。”上官书记说。
“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美食是在吃一种理念,在吃理念的这些人当中,多是为了健身,为了延寿之目的,才坚持不懈地吃,久吃生情,故视之为尤物。还有一部分人家庭贫困,捉襟见肘时,口中常年的寡淡,则认为美食就是多放油,多放肉。”上官书记说。
“比如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而在我看来,美食就是在吃一份回忆,在我还是懵懂少年时,就认为最美味的食物是吃完饭后,奶奶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锅巴粥。”上官书记说。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饭煲,都是用土坯砌成的老式灶台,塞一把柴禾,炊烟袅袅,井罐中的水烧得滋滋的响,奶奶用半个葫芦做成的瓢,舀一点水,淘一点米,直到最后将米中的沙子都筛出来,淘好的米倒进灶锅里,加适量的水,就开始往灶膛里一把把地塞柴火,烟雾缭绕中,看着米煮开花了。”上官书记说。
“奶奶就赶快将米舀起来,放进一个专门盛饭的簸箕里,簸箕下面放一个大大的瓷盆,牛奶一般粘稠的米汤,就顺着簸箕缝隙流进瓷盆里,这米汤就是做锅巴粥不能缺少的元素。”上官书记说。
“沥出米汤后的饭,只是个半成品,将米饭重新入锅焖煮。用筷子把米饭划拉成一座小山似的,然后拿筷子在上面插许多小洞,奶奶说这样做的饭才不会夹生。待到米饭煮熟时,将上面的米饭铲进簸箕里,留下的是贴着锅底的一个很大的漏斗型锅巴,这又是锅巴粥的另一必备元素。”上官书记说。
“将锅巴轻轻铲起来,用锅铲捣碎,倒进温热的米汤,用文火再慢慢煮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锅巴粥就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让浓浓的锅巴香弥漫我的嗅觉和身心。锅巴粥稠稠的,粘粘的,闻着
第509章 土灶锅巴粥(二)
“上官和冷省长讲的好啊,讲出来一种生动的、幸福满满的回忆。”纵捭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路宜军说。
“你也讲得不赖啊。”省委书记上官云飞说。
“谈起锅巴粥,我们都兴致勃勃。翁书记啊,趁着这大好时光,你是不是讲一讲你的锅巴粥故事呢”路董事长说。
“好吧,感谢小刚,钱县长,跟我们上了一道锅巴粥美食,打开了我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对于我来说,锅巴粥似乎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但不可替代的外婆的滋味,就在这浓香的粥里被喝进了心间。”市委书记翁敏杰说。
“我还是说说记忆里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的那碗锅巴粥吧。很小的时候,在我们老家农村,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基本上没啥零食吃。顶多也就是烤个红薯,这还不是天天有的,得看季节。要么就是一把花生,或者是过完年以后,来几块糯米糖,仅此而已。”翁书记说。
“而每天都有的,那就必须说说锅巴粥了。最好吃的锅巴粥,莫过于晚稻刚刚下来,用新米煮的锅巴粥了。最好吃的锅巴粥,必须是用农村的土灶,用大铸铁锅,用稻草做燃料,这么做出来的才地道。”翁书记说。
“锅巴粥很简单,什么都不加,只有大米和水,就这两样。一般农村的土灶,有两口锅,前面一口是大锅,后面挨着烟囱的是小锅。一般都是加水和大米在大锅里,烧开一会儿。然后把大米捞出,放在后面的小锅里面,堆成小山状。剩下的米汤盛出来,备用。”翁书记说。
“然后,一般接下来,就是用大锅做菜什么的,火主要是在大锅下面烧,剩下的热量才是经过小锅,慢慢闷熟米饭。
等到菜做得差不多了,米饭也闷熟了。把米饭盛出来,小锅的锅底就剩下厚厚的一层锅巴,闻着就是那么的香。”翁书记说。
“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小孩都会向大人要那么一小块,一嚼,满嘴脆香。然后,把刚才盛出来的米汤倒进小锅,把锅巴弄碎一点。稍微煮开,这锅巴粥就做成了。不要任何的菜,不需要任何的调味料,这样的粥,我一个人可以喝三碗。”翁书记说。
“米汤中饱含各种营养,是锅巴粥的精华所在。这样的锅巴粥,可以热着喝,香。也可以凉了再喝,甜。唉,现在,想喝这样的锅巴粥,就很难了,也是很不容易了。现在农村也是普及电饭锅了,很少有人这么做锅巴粥了。这种味道,大概只能留在回忆里了。”翁书记说。
“柴火灶锅巴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香喷喷的锅巴粥,比正常的米饭还好吃。它的特点是,一香,典型的农家柴火锅巴味。二酥,它是粥,但比粥料细,吃起来更爽口。三甜,不用放糖却又一丝丝清甜。那种纯天然的香甜酥脆,久久耐人寻味。吃上一碗清香原汁原味、风味独特的家乡锅巴粥,那种感觉,不仅让人流口水,而且让还人爽得像神仙。”翁书记说。
“卢市长,你也讲讲吧。”路董事长说。
“好吧,我就跟你们讲一下回老家的故事吧。以前,有段时间,我特别忙,很长时间没有回家看父母了。我决心抽空回家,一路上,车窗外向后倒退的树影提醒我,快到家了。家乡满眼的金黄,灿烂得有些炫目。满目的青葱,让我感觉到了生命的蓬勃与活力。回家,真好!”市长卢向阳说。
“我父母问我回家想吃什么,我说,我就吃锅巴粥。我到家时,已经是炊烟袅袅了。从菜园子里摘来的青翠的白菜苔,从房梁上取下的薰得黄黄的腊肉。恩哼,看着就叫人开胃。”卢市长说。
“当时的天气,阳光灿烂,早春的风拂过面颊。空气清新,这是天然的氧吧。腊肉的香味随风送来。我有点流口水了,没有拿筷子,伸手拈了一块放进嘴里。母亲在一边看着微笑,满脸的慈爱。父亲马上递过来一双筷子,让我不要慌,慢慢吃。”卢市长说。
“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早已经不会用大锅来煮饭了。每天用一小碗米就着电饭煲煮点饭。吃饭的碗也是一次比一次买得小,买得精致。但是并不能吃出家里粗瓷大碗的香味来。”卢市长说。
“母亲不像我们那样煮饭,电一插上就可以不管了。母亲用柴火一点点把米煮沸,然后用一个大筲箕把米滤出来,留下煮米的汤,我们称之为米汤。曾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就着米汤,我们就可以下饭。大口大口吃,吃得很快。一会一
碗,一会一碗。唉,那感觉,已经多少年找不回来了。”卢市长说。
“说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说到锅巴粥。言归正传,滤完米后,母亲把滤出的米再放到锅中,这样小火烧个十来分钟。让锅里的饭起一层锅巴。然后,把上面的米饭铲出来。留下那一大块锅巴。接下来,母亲在灶下烧柴。父亲拿锅铲用力在锅内来回碾压,边碾压边把米汤放入锅中。”卢市长说。
&
第510章 土灶锅巴粥(三)
“沈主任讲的好啊,洪部长,你是不是也讲一下呢”省委书记上官云飞说。
“我就跟你们讲一下,我们那个小城的锅巴粥故事吧。土坯房,小天井,土灶台,甜井水的年代,家家户户吃饭的时候,将焖好的米饭倒到筲箕里,只留下锅底一层锅巴,再将米汤倒进锅里,用锅铲铲起锅巴在米汤里搅和。”纵捭集团生产经营部部长、矿业公司工作组副组长洪旺盛说。
“煮锅巴粥其实不用再放柴火,只要把灶里的余火翻一翻,等饭吃完了,粥也好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土灶台在城市里已经找不到了,但我们小城人,仍然坚持用各种方法,还原制作这道经典美食。”洪部长说。
“如今,大家的饮食吃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挑剔。就越发让人怀念起以往的粗柴火饭、锅巴粥。柴火饭,顾名思义,就是在土灶台上烧柴草做出来的米饭,锅巴粥算得上柴火饭的副产品,就是做柴火饭时贴锅烧出来的焦黄的锅巴,加米汤小火熬煮而成。”洪部长说。
“米汤从何得来做好吃的锅巴汤的精髓,就在这米汤上头。习惯土灶台做饭的主妇,都会‘捞饭’。也就是米下锅了,烧开一会,清水变成乳白色的汤汁,为了保证做出来的米饭不稠不烂,要把米汤舀出来一些,舀出来多少,全是经验。”洪部长说。
“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饭熟了,松软适中,有劲道。饭盛尽以后,留下一层香脆的锅巴,干吃齿颊留香,如果加米汤一煮,即便是有锅盖掩着,也难挡香气逼人。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妹妹一起,吃饭的时候就跑到附近的外婆家,吃大铁锅熬出来的锅巴粥。”洪部长说。
“我外婆家那时候吃饭的人口多,每顿饭做下来,都会烧出厚厚的一层锅巴。那时候,不论外婆家做了多好吃的新鲜菜都不能吸引我,大家都去吃饭了,只有我蹲在灶头边,听着锅里噗突噗突的声音,就等着锅巴粥熬好。”洪部长说。
“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吃锅巴粥时,我总是偷偷的从厨房的柜子里,端出外婆自己腌制的豆腐乳,一块就足以搭配一碗粥。一口下去全是锅巴的香味,再抿一下,腐乳的鲜味也散开来,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倍增,一碗一碗直到吃撑了。”洪部长说。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走过那么多城市,也吃了不少美食,可怎么也找不回,当初蹲在外婆家土灶旁边,喝锅巴粥时享受到美食的满足感。”洪部长说。
“为了迎合市民的饮食需求,我们小城不少土菜馆,现在纷纷将锅巴粥作为一道特色菜肴。年轻人吃了很稀罕,中老年人却觉得还差了点味道。毕竟土灶台已经消失,制作方法也有了简化改良。年轻人吃着现在的锅巴粥,已经觉得是美味,老年人也能从中回忆起往日的味道。”洪部长说。
“子奇啊,你说一下吧。”上官书记说。
“我跟你们讲个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不是阿拉伯的故事,而是中国的故事。有一家人,媳妇很贤慧,对婆婆非常孝顺,一家三口,和睦相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叶子奇说。
“有一天,儿子外出做事。很久了都没回来,家里存下的米不多了。媳妇只好一面出去干活,一面省吃俭用。本来两人吃米,现在只煮一个人的量了。每天煮好饭,媳妇总是把米饭全都捞起给婆婆吃,自己只吃剩下的米汤。”叶主任说。
“难得一片苦心,邻里也都常夸媳妇。可不知怎的,婆婆却越来越瘦,而媳妇倒越来越胖。邻里还以为媳妇只是作表面,暗地里虐待婆婆。偷偷观察了好几次,每次都见她把饭全捞给婆婆吃,自己只吃剩下的米汤。大家没话说了,只是很奇怪。”叶主任说。
“一天,她丈夫回来了,见家里一切都好,很高兴。当他拜见母亲,一看母亲瘦得像柴棍,又转头看看身边的媳妇,胖乎乎的。心里气坏了,顿时火从心头起,打了媳妇一个耳光。”叶主任说。
“丈夫说,你这贱人,这段时间,你是怎么虐待我母亲的,你给我好好交待。他媳妇顿时傻眼了,自己辛辛苦苦供养婆婆,反被诬认虐待,心里可委曲呢。媳妇哭道,夫君,你可冤枉我了,上天可以作证,我对婆婆可从没虐待过。”叶主任说。
“可她丈夫始终不信,又说,你还抵赖,你看母亲大人瘦得皮包骨,而你却吃得胖乎乎的,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媳妇又哭诉说,你真是天大的冤枉啊,这些天来,我给母亲吃的是干饭,而我自己喝的却是米汤呀。”叶主任说。
“这时候,婆婆也说话了。婆婆说,儿呀,不能怪媳妇,这些天也够难为他了,她没虐待过我,我每天都是吃的干饭,她就喝一点米汤。儿子听了还不相信,对母亲说,:“母亲,您犯不着为她辩护啊。”叶主任说。
“正在这时,左邻右舍来了好些人,大家听到媳妇的哭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连忙赶过来看看,得知原因后,都极力为这媳妇辩护,她丈夫看众人都一致肯定,是这样的坚定,这下不信也信了,知道刚才冤枉了贤妻,连忙赔礼。”叶主任说。
“可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大家谁都不知道。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远房亲
第511章 联系贫困户(一)
为了真正打好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必须领导带头。县委要求,包括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每一名县领导,必须联系一户贫困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脱贫。还必须帮贫困户找到一条能可持续发展的路,让贫困户在脱贫后,不能再返贫。
我们不能把脱贫致富仅仅当做目标,我们必须协助贫困户,帮贫困户找到永久的脱贫致富致富之路,让贫困户真正走在小康之路上,助推贫困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还要求县扶贫办,把全县最贫穷的一户安排给我,我得给大家做一个示范。脱贫致富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不是一场儿戏,不能有丝毫马虎,不是光喊口号就能解决的。我得实打实向大家展示贫困户的脱贫过程,让大家口服,然后心服,然后满怀信心地去干,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即将奔赴德国,争取客商克思曼来我县投资办厂的前夕,我再次来到了对口联系的贫困户家中,查看脱贫进展情况。
贫困户户主叫谢达富,四十五岁,妻子尤美春,四十二岁。他们有六个孩子,前五胎都是女的,第六胎是男的。如果第六胎是个女的,估计他们还要生下去,如果再是女的,他们会一直生下去,直到生个男的为止。
在谢达富一家看来,家里必须有一个男孩。不仅是谢达富一家有这样的想法,很多农民家庭都有这样的想法。
谢达富的父母亲都在,他们一家共十口人。他们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留田的粮食,自留地的蔬菜,屋前午后放养的鸡子和两头猪。
前几年,谢达富跟人抬水泵时,把腰闪了,急性腰背部扭伤,因没有及时检查治疗,就落下了后遗症。不能干重体力活,稍微一用劲,就疼痛。时不时需要热敷理疗,口服腰痛宁胶囊,伸筋丹,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治疗,并外敷通络去痛膏等等。
另外,谢达富父母亲的身体也不太好。父亲患有哮喘病,据说是十几年前,一次严重的感冒引起的。刚开始以为只是小小的感冒,并没有重视,干咳了40多天,村医务室实在控制不了,建议去乡卫生院,卫生院检查是支气管炎。
乡卫生院输液后,干咳症状得以缓解。但每到初冬天气变冷,又咳得严重了,并伴有发烧,头痛,全身无力,老是喘不过气来。白天的时候还好一点,一到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喉咙里就发出那种沙沙的声音,很难过,有时还感觉喉咙里有血腥味,每次都是靠输液缓解。
但症状稍好,还是干咳,有点喘,偶尔有点泡泡痰,发作前几分钟,往往有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如鼻痒、眼睛痒、打喷嚏、流涕、流泪和干咳等等。
谢达富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疼的厉害,有时会出现红肿等现象。进入秋冬季后,天气逐渐转凉,阴雨天气增多,就会出现病情加重或身体不适的症状,导致在突然寒冷时会发生关节痛。
无论是谢达富的急性腰背部扭伤也好,还是谢达富的父亲哮喘病、母亲风湿性关节炎也好,在他们的现有条件下,都是一下子不能治疗好的病,但不管怎么治,都要花钱,而谢达富一家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
不仅如此,谢达富的六个孩子中,一个在职业技术学院上大一,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两个上小学,还有一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五个孩子中,或多或少需要钱,而谢达富一家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
他们家的房子盖在一个山坡上,由于本身经济条件有限,再加上超生处罚,家里家徒四壁。还欠了亲戚朋友不少钱,无力偿还。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房子里阴暗潮湿,墙体开裂,漏风漏雨,住房条件很差。由于猪圈挨得很近,猪屎的臭味扑鼻而来。
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落实措施,谢达富一家,要想脱贫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我们初步总结,农民致贫,至少有十一个原因。
一是家庭人口较多,土地面积较少,老龄人口和小孩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二是家庭人口较少,无青壮年劳动力,生产生活困难。
三是小孩较多,学生较多,家庭日常开销支出巨大。
四是知识文化水平低,全家多为文盲半文盲,发展观念和意识不足。
五是长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大量医疗花费致贫。
六是无专业技能,不具备劳务输出的条件。
七是土地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防汛抗早能力薄弱,农业收成不稳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