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少林寺为佛教盛地,有少林武功,自然不会或缺佛法。证道院是少林高僧修行佛法的地方,凡是能入证道院,一定是在佛法上有了相当的造诣。证道院不传武功,只传佛法。院门前的对联是“佛门广大,普渡众生。”这正是佛门所持的主旨所在。
当有犯戒弟子需关禁闭之时,忏悔堂则应运而生。该堂弟子必须是严守本寺戒律的,武功在戒律院中属中游水平的,他的职能好比监狱的看守。忏悔堂门前的对联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普渡众生”,救众生于苦海之中,自然需要解除众生的疾苦。药王院主要研究少林寺的传统医术,药王院首座是全寺最精通医道的高僧,他的职能是为受伤的少林弟子治疗。
当有少林高僧坐化,便由舍利院超度圆寂高僧亡魂的。凡是寺中有道高僧,死后都将进入舍利院火化,然后将其骨灰藏于寺后塔林之中。舍利院弟子还兼负全寺的清扫等勤杂事务,因此院中弟子大都武功低微。舍利院只有一种武功,那就是“铁帚功”。正因为舍利院不传武功,所以院中弟子只能靠到各院干活时看见的一些招式来自己练习。所以一旦有天资和悟性极高的弟子,往往武功能够自僻蹊径。
少林寺所有的武功秘笈和佛学经典,均会放于藏经阁。藏经阁弟子的主要职能是在阁外看守经楼。每日只有一次机会进入藏经阁,那就是做日常的清洁和书籍整理工作。藏经阁弟子武功不高,但大多是寺里轻功出类拔萃的弟子。又由于能每日接触浩如烟海的武学书籍,因此只有天资极高的弟子能够自习成材。藏经阁首座是寺里资格最老的僧人,并且不会武功,这就决定了藏经阁是不传武功的。但是舍利院和藏经阁却往往是寺中隐藏高手的地方。
能进入达摩院是寺中武僧的最高荣誉。达摩院只有八个席位,集中了全寺武功最高的八位大师,主要研究本派最精奥的武学。此次王九来此的目的,便在于空性长老,他亦是达摩院中八位大师之一,且其执掌戒律院!
王九此次之行的难度可见一番!
但王九仍然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的脚下。而如今,却有一位年轻英俊的胖和尚坐在他的面前。
“在下藏经阁云游归来的僧人如画,方才在下观施主手法甚是巧妙,心中窃喜,所以坐此与施主聊聊。”这和尚如画道。
王九笑了,露出雪白的牙齿拱手道“在下雕虫小技,实不劳如画师傅关注。”
而这王九的笑容,如有拨开云雾之感,发自内心,隐隐有影响别人心神之能,却让如画愣了一下,直让如画更觉这算命先生不可小觑。
“施主实在过谦了。洒家觉得施主绝非一名简单的江湖术士,”如画笑道,“不若施主帮洒家算算,看看洒家能否证道成佛”
王九哑然失笑道“‘证道’,这却为道家;‘成佛’这为佛教。何时佛与道已成为一家之说了”
如画却板着脸孔道“何止道、佛,儒释道都可三教并举,难不成你不知晓”
王九瞬间起身,拱手向如画道“请恕在下才疏学浅,愿闻其详。”
如画却是笑得如同得逞的贼人一般道“儒释道‘三教并举’,其实基中并无很深的沟壑,但究其存在,却是有其深远的意味……”
按照如画的说法,“三教并举”的意味便在于
首先,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三分天下,虽然其间常有高低先后之争,但均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力量。
其次,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甚至还有所抵牾。不过在魏晋,乃至隋唐,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
第三,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
最后,由于自南北朝起玄学的消退和经学的东山再起,尤其是王通、韩愈等人对新儒学的发展,直至程朱理学,儒学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促使三教在隋唐之后朝儒家倾向的势头也愈来愈明显。
第117章 殊途同归
如画这胖和尚是口沫悬河,两片嘴皮子直扯得是天翻地覆……
按如画所述,创这儒释道三教并举的并非他人,正是如今这明启王朝明太祖朱无璋。
朱元璋曾经入寺为僧的经历,使他洞悉儒、道、佛二教阴翊王化的玄机,深知道、佛二教内部的弊端,并力行整顿。在此基础上,明太祖朱元平日进而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
上有所好,下必应之。
这儒释道三教并举,也便有了存在的土壤……
王九静静地听着这如画胖和尚口沫悬河地喷着,不时还为他添上一杯茶……直至那门口忽然传来吵杂声,却见之前那被王九摔出门外的贼眉鼠眼之人,鼻青脸肿地带着数名手执兵刃的大汉,闯入酒肆之中,见到“铁口神算”的招牌,便直接嚷道“就是那人……”
如画说得正是兴起,回头一望,却见有人来寻麻烦,不禁大怒,直接喝了一声道“滚!”
这一声在这酒肆中却未起太大波澜,但对那贼眉鼠眼的一伙人来说,却如当头棒喝!直接如喝醉酒一般,气势汹汹地来,屁滚尿流地“滚”了出去……
因为这如画直接用上了佛门“狮子吼”的功夫,运音如一线,直接对上了贼眉鼠眼的一伙人,而对酒肆之中的其余人没多大影响,只是觉得这“滚”字稍有点响罢了。
并且这贼眉鼠眼一伙人,也只是在这少室山脚下捞偏门、混饭吃的而已;待见到那“铁口神算”之人前面一名气宇轩昂的胖大和尚,除非他们不想在此混了,敢在少室山脚下撩拨和尚!
“好俊的‘狮子吼’!”王九赞道。
“但你的太极云手画圈的功夫,却丝毫不逊于这佛门‘狮子吼’啊,”如画和尚毫不在意地道,“在我看来,你却是处于‘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
“此话怎讲”
“就如你现在,虽然是在我眼前,但始终觉得你如一团混沌的雾气般,让人看不透,”如画道,“我这行走三年之间,你是唯一一位让我看不通透之人!”
“所以你便来找我聊聊”
“那么你说呢”
“……”
当晚,这“铁口神算”的王九便被这胖大和尚如画请入嵩山少林寺,与这胖大和尚如画秉烛夜谈。如画大和尚实在是对这“铁口神算”王九充满了好奇心,而这王九亦正好想入嵩山少林寺。
即便王九亦未有想到,就如他瞌睡,恰好便有人送来了枕头。
然而世事就是如此的奇妙!
但这如画大和尚,却告诉了王九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便是儒释道的并举。
这让王九却是有了极大的兴趣。
唐高宗年间,达摩的第五代传人弘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目的是为了考验他两位高徒对佛法的理解,这两位高徒于是分别作了一首偈。
神秀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与慧能这两首偈,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如何修行佛法,神秀主张要勤坐禅,慧能却觉得没必要,这在当时佛学界可是属于离经叛道,他的依据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慧能的《六祖坛经》中。
《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可以归纳为“三无”无相、无念、无住。
所谓“无相”,就是超越客观世界,因为诸相非相,你看见的相都是表相,都是虚妄,所以你要看破。这与《金刚经》的“无相论”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无念”,就是超越主观心念,换句话说,要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刻意为之,是一种积极但被动的心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比如泰山崩于前,不是要你不变色,你该变还是变,但是变完之后该吃吃、该睡睡,丝毫不受影响,这个便叫“无念”。
而这是不是便是与“道家”的清静而无为极为相似
所谓“无住”,就是一种随缘的状态,这个不好理解,做一个比喻,就好像自己是一面镜子一样,万事万物都会映在镜子中,但是都留不下一丝痕迹,这叫做“用心若镜”,“无住”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但“用心若镜”,最初却是道家庄周曾提到。以道家的说法来解释“无住”的状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庄子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但巧合的是,儒家的程颢、程颐和王阳明也同样有着类似的比喻。儒、释、道不约而同的都认为人心的修为应该要达到镜子般的境界,这却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再回至神秀与六祖慧能的佛偈来看,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树是空,明镜台是空,身心空,尘埃空,唯独没说那个“佛性”也空,他和神秀其实都认可佛性的存在,只不过一个说要逐渐唤醒,一个说要当头喝醒,然而佛陀却说“诸法无我”,既然“无我”,哪来的“佛性”
但无论如何,佛教徒自佛陀那里提炼出了一个叫“佛”的东西作为永恒的存在,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坐禅还是不坐禅,本质上的逻辑都是通过“我”的修行来成为“佛”,换句话说,就是“佛我合一”。
而在儒家阵营里,我们同样也惊奇的发现,不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他们都是在苦苦地追寻那个“天理”,朱熹认为它在身外,而王阳明认为它在心里,尽管思路完全相反,但他们都奔向了同一个目标,叫做“天人合一”。
再如道家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可以说它们殊途同归吗
第118章 又见庐山云雾茶
随着靖康之役战乱的结束,永乐帝朱棣励精图治。三年时间已过,明启王朝内政逐渐稳定,而百姓亦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自这嵩山少林寺络绎不绝前来拜山、烧香的善男信女,便可略见一斑!
藏经阁,又名法堂,建于元室王朝至正年间,藏书八百万卷,为少林僧人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而王九正被如画安排在西禅房的一个小小的独居室。藏经阁前碑刻很多,这也是少林寺“三多”(碑多、塔多、壁画多)特色之一。其中有一幅十二棍僧救唐王的壁画,却让这王九感叹这少林寺实在不愧为江湖武林的泰山北斗,底蕴深厚异常!
如画和尚去他师傅那交差,游历三年归来,自然有不少事情要予他师傅交待。所以如画命知客僧安顿好王九便离去。
而那王九便在这藏经阁四周游荡。
在此留宿的善男信女还是不少,而王九在三三两两的信徒之中尚不算起眼。唯有起眼的是他嘴角的大麻子和盘起的头发中的一缕白发。
在倭国忍术之中,对易容亦有所涉猎。王九原本是位年轻人,但发间那缕白发,却将他直接带入了中年。
易容,不仅要求形似,更追求神似。
中年相对青年,历经世事沧桑,自然多了一丝成熟与稳重。而王九走南闯北,尤其去年还随船出海至倭国,却将这中年人的饱经风霜演绎得入骨三分。
确如人生如戏。
王九看了藏经阁前的壁刻,转至藏经阁门前,却见藏经阁门前数名和尚正摆着茶档在那聊天,不禁凑上去。
“这个茶,是庐山云雾茶,而这云雾茶别有蕴味。这茶是一位来自于江西的一位客人所赠。”正中那泡茶的是位知客僧,脸上的皱纹极多,说他五十亦可,八十亦可,却是很难看出真正年纪。
而旁边的围着三位大和尚,坐在侧边,正待这老知客僧泡茶、品鉴。
原本王九只是随意扫了一眼这数人,但那“庐山云雾茶”数字却刺到了他的神经,瞬间让他想起如今仍在庐山茶园的任罄以及自己与任罄一起在那茶园时的日子……
一晃,那两人茶园的日子至今已近三年了,时光飞逝,但那些快乐的时光却依稀在眼前。
罄儿,如今你在那茶园,还好吗
王九正在那驻足思量,忽然听到一侧传来苍老的声音
“施主,不若来此饮一杯茶”
王九一侧头,却见正是那居中泡茶的老知客僧正在唤他。
王九连忙拱手道谢。而前面三名和尚连忙让开一个位置予王九,那老知客僧以一竹夹夹着一杯茶置于王九面前。王九直观那茶的颜色,却见绿中带黄,清澈见底,而那香气却有幽幽的兰香,便道“这正是那庐山云雾茶。”待得一口而尽,在咽下之前,那茶水却在口中转了圈,醇厚的味道溢满两颊……
王九拱手向那老知客僧道“确是好茶。”
老知客僧笑得脸上皱纹如同花骨朵般绽放道“适才看你,听到‘庐山云雾茶’便驻足,便知你至少懂茶,再观你望、闻、品,无一定阅历如何知晓但你说这是好茶,似乎还有所保留,却是为何”
王九哑然,未曾想这老知客僧对自己只是略有保留地判断,便刨根问底,殊不知自己便是在那庐山茶园出来的!
“在下曾品过庐山云雾茶。云海茫茫,大雾弥漫,造就庐山云雾茶独有品质,”王九道,“而品质尤以海拔高、终日云雾不散的汉阳峰与五老峰所产的茶叶最好。”
“那你看我这茶却是哪里产的”老知客僧问道。
“品不出,但应该不是汉阳峰与五老峰所产,”王九道,“那两处的茶,醇厚且甘鲜。而你这茶,醇厚是有,但尚不够甘鲜。”王九本不欲揭开此茶的不足,但这老知客僧却老是刨根问底,王九无奈,却只能实话话说。
王九话毕,另外围坐喝茶的三名和尚脸色骤变。
老知客僧哈哈大笑道“你这小子,却是真懂茶,甚合我意。”
王九站起拱手道“小子唐突了。庐山云雾茶,不仅有产地之分,尚有时节之分。以每年清明节前后的茶叶为上佳,也最贵。之后为清明茶、谷雨茶、夏茶和秋茶。而您这,应为谷雨茶。”
老知客僧点了头道“孺子可教也。我却之前从未见过你,如何称呼又自哪来啊”
“在下姓王,人家都称我为‘九哥儿’,”王九道,“在山下,见到贵派刚刚云游归来的如画师傅,与他聊得甚是入巷,他便叫我上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