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碧水蓝烟
吃完庆功宴,肖瑶给工匠们结了工钱,专门跟工匠里的老者说好不许把这里的一切向外说,并额外给了一百两封口费让他给徒弟们散发,工匠们高高兴兴地走了。
小翠,刘管事一家和五个庄丁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赶快搬进新居,肖瑶硬是拖了十天,一来让房子的油漆味再放放,二来为了买些东西把房子再好好布置一下。她带上小翠和刘嫂专门赶了三辆马车到京城去了一趟,让各人按自己的喜好选购了各自房间纱窗的纱和窗帘布料,买了许多绸缎布匹,以及一些房间摆设,厨房用具。还到邻村种棉花的农户家里收购了许多棉花。当然所有的东西都由肖瑶买单。
小翠和刘嫂再叫了几个村里针线好的妇女,用全新的棉花和布料,缝制了几十床厚厚的棉被,褥子和床单。肖瑶按人头给庄园里住的每人发了一套新被褥和床单,剩余的叫小翠暂时收起来。她还决定给屋里招两个小丫鬟,不能老让小翠伺候自己了,小翠也该享享清福了。
一切准备齐备,刘嫂选了一个好日子,放了一挂鞭炮,大家欢天喜地的搬进了新居。
新房,新家具,新窗纸、窗帘,连被褥都是新的,窗明几净的房子让人的心情分外高兴,大家进进出出都在笑。
肖瑶当天下午派小翠给大家指导着把每个屋都有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大铁家伙装满了锯末点着时,大家心里的兴奋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连刘管事都忍不住和儿子,庄丁们一起欢呼起来。小翠和管事娘子兴奋的脸都红了。这个东西竟是个取暖炉!这个冬天可以暖暖和和舒舒服服地过了。
肖瑶给每个屋里安装的大铁桶一样的大家伙,正是她让秋生在京城找铁匠按她画的样子定做的锯末炉子。
说起锯末炉子,还得说一说肖瑶的姥爷姚洪汉老先生。
期间,姚洪汉下放到兰州七里河区土门墩的一个木材加工厂当厂医,厂子里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锯末,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堆废物。
有一个老工人因为孩子多,负担重,每年都为买不起冬天的取暖煤犯愁,兰州的冬天比西安要冷很多。肖瑶的姥爷常常借钱给那个工人。
有一天,老工人对肖瑶的姥爷说,自己琢磨了很久,想做一个烧锯末的炉子取暖。这个想法得到肖瑶姥爷的大力支持,找熟人给他弄来了一个废弃的大铁皮油桶,老工人又找铁厂的朋友给油桶配上了炉盘和炉盖,在油桶一侧的中上部钻一个碗口大的洞,焊上十几公分长的一截铁烟囱,封入火墙中。(蓝烟交代:所谓火墙,就是中空的墙,一堵墙中间是空的,一直到屋顶处做一个出烟口,这堵墙相当于一个炉子的烟道,既最大程度保留了烟的热量,让两边屋子都暖和,又能让屋子干净没有烟味,兰州原来许多平房都盖有火墙。)桶底部中心处钻一个两公分直径的圆洞,在油桶底部再接焊一个高约五公分的底,在焊接的桶底前面开一个三公分直径的圆口,做成可以盖上和打开的点火口和封火口,样子和作用同铁炉或蜂窝煤炉下面掏炉灰的地方。
用时,先将炉盘都取下,用一根和桶底的洞口一样粗细的木棍或铁棍插入洞口放直,正好在圆桶的圆心上,将锯末装入铁皮桶,装满夯实,这时再将木棍或铁棍慢慢抽出,形成一个长圆空道直通炉门。放上炉盘,盖好炉盖,用一把刨花或一张纸点燃,从桶底的炉门塞进去,炉子就点着了。
这一大桶锯末,放开烧可以烧十小时,采暖面积可达六七十平米,若用时打开,不用时封上可以烧一天一夜。(晚上睡觉时自然是封上的,这个蓝烟亲自用过。)
老工人的发明既简单又实用,比那些烧烟煤或无烟煤的人家不光省了钱,还方便!暖和!干净!一炉锯末烧完,只有半簸箕的灰。
厂里的职工看了以后,纷纷效仿,家家都自制炉子烧起了锯末,老工人为了感谢肖瑶的姥爷,精心做了一个炉子送给他,姥爷一家在兰州生活的几年,冬天一直都用它,肖遥的母亲在回忆兰州的生活时常常跟肖遥说起它。后来姥爷工作调回西安,搬家时也舍不得丢掉它,一起带了回来。因为在西安住的是楼房,冬天有暖气,也没有地方找锯末,所以一直就在外面的门房里闲置着,肖瑶小时候见了,不知这是个什么东西,曾问过姥爷,姥爷也许是很怀念在兰州的生活,详详细细地给肖瑶讲了锯末炉子的来历和使用方法,这让当时十来岁的肖瑶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从王府逃走时,把铁炉留在了栖霞院,肖瑶一直想找工匠给自己做一个铁炉,后来发现这里到处都堆的锯末,灵光一闪想起了姥爷家的锯末炉子,于是画了样子让秋生找工匠去做,做好一个,肖瑶还让秋生按她写的方法试着点着用用,结果秋生说很好用,肖瑶就让秋生给店铺留了四个,其余全部送回农庄。
当初盖房子时,肖瑶就给每间房子设计了火墙,所以炉子一拉回来,直接就让工匠把烟筒封入火墙。
一直不明白肖瑶为什么让城里的店铺不停地送一车车锯末回来农庄盖房做家具的锯末也被肖瑶宝贝一样收入库房的刘管事和小翠他们,直到这时才明白肖瑶的意图。
怨不得小姐给每进院子都盖了一个放满锯末的大房子呢。原来是为了各房用起来方便。
小姐咋就啥都知道,啥都想的这么周到呢小翠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她对小姐简直太崇拜了。
肖瑶住的院子里,她设计了一栋三层带大晒台的单面楼房。房门前是宽大的装有半人高雕花木栏杆的游廊。底下两层住人,上面一层做客房和贵重物品的库房。
房子,是按一梯六户的格局设计的。楼梯在中间,每层
第九章 发展养殖业
眼看已经十一月初了,京城的孙老板已经几次让秋生捎话该供应火锅底料了,肖瑶由于忙着房子的事,一直拖着没开始做。而且因为忙着盖庄园,把采蘑菇,种蘑菇的大好时机也给放过去了。
庄园一安排妥当,肖遥抓紧时间开始安排工作。
肖瑶让刘管家给自己院子里招了两个负责给自己和小翠洗衣服,打扫房间,看管锯末炉子的小丫鬟。一个负责看院门,清扫院子,烧洗澡水的妇人。和一个负责做饭的妇人。这样就把小翠完全解放出来,让她领人炒制密料。
肖瑶让刘管事的娘子刘嫂在村里的佃户中找了十个手脚麻利的村妇,五个人让小翠带着在第二进院子,肖瑶专门建的大厨房里炒火锅密料。五个人由刘嫂带着,再租五头毛驴,在第一进院子的磨房里,磨面和磨玉米糁。她准备把地里出产的粮食让秋生在铺子里卖,铺子本就是两间相同的宽大门面房,从中一分为二,一边卖菜,酱,火锅底料和锅,一边专卖米面油和各种豆类等杂粮,米,面主要卖农庄自己产的,(现在农庄暂时还没有生产出许多小麦,水稻还没收获,可以先从别的农庄进货。)杂粮和油脂秋生可以自己掌握从农户手里收购。至于铺子的人手配备,由秋生自己做主,该添几个人,说一声就是了。
肖瑶在十月中旬就捎话给秋生,让秋月准备做火锅底料的事。她嫌全部从京城进调料太费事,费车。就把一般调料的炒制交给秋月在铺子后面雇几个妇女做,秋月本是熟手,只不过按肖瑶的配方教会雇来的人就行了。小翠带人炒的密料用马车从乡下送来,秋月只需按肖瑶写的比例给每罐加入拌匀就可以在前面铺子里出售了。
秋月终于有了事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让哥哥找人在第二进院子里盖了大厨房,砌了十个炉灶,跟十个住在附近的贫家小户的妇女说好。单等肖瑶一声令下,就可以开工了。
十一月初,肖瑶终于捎来了配料单,并带话说可以进料开炒了,要求秋月单独做账,货款和铺子里的其他买卖分开,进料银子可以先从秋生那里借出,待售出底料挣下钱再归还。火锅底料的钱,由秋月单独收存上交。肖瑶也是为了培养秋月独挡一面的能力,她觉得秋月是个有想法,有奋斗目标的女子,不该被这个时代的封建思想给埋没了。
当初肖瑶随口说的吉祥菜店的招牌,现如今已改成“吉祥粮油菜食店”。店面也重新粉刷一新。别看店面不大,也不起眼,还不在正街上。京中除了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大多百姓都不知道这一字号,可在京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大知名酒楼的掌柜心中,可是大名鼎鼎!这里有他们在别处花多少银子也买不到的新鲜东西。
因了店铺的名气,店铺掌柜的王秋生也有了不小的名声。附近的地痞流氓几次想寻衅闹事讹些钱去,都没敢下手,他们摸不清掌柜的是什么来历。开这么个小铺面,却常常有达官显贵人家的管事的进进出出。因此自开张以来,铺子里的生意,虽因无菜可卖,帮肖遥订购瓷器、铁器外带锯末等,萧条了几个月,现在重新开起来,依然是顺风顺水的。
秋生经过历练,也越来越成熟了,不仅把铺子里的生意,自己采买的货物,经管的账目料理的井井有条。还把给农庄采买调料、长期大量收购锯末、兼管农庄送粮,送菜,送调料的车夫和马匹的吃饭,休息和饮水事宜,都办的有条不紊,妥妥当当。现在妹妹的调料采购,和账目问题他也是全力支持。正像肖瑶期待的那样,成了肖瑶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十一月中下旬,农庄迎来了第一次试种水稻的收获季节。
肖瑶和刘管家带着五个庄丁一起来到了田间地头,帮着种稻的佃户收割,晾晒。让肖瑶高兴的是,水稻不仅试种成功,产量还不低,亩产带壳稻八百多斤。也就是说净产量怎么也有六七百斤。肖瑶按当初的承诺给种稻的三户人家按麦子的最高亩产量,每亩兑现了四成麦子,还额外给了每亩四钱银子,作为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冒险的奖励。让他们给田施好肥,休耕几个月,明年开春种蔬菜。三户人家都高兴的不得了。三户人中,有一家是收了菜又种水稻的,两种新品种他家都种了,获益最多最大。高兴的逢人就夸跟了好东家。
稻子收进仓,肖瑶犯了愁,村里没人会舂米,总不能把带壳的大米送到铺子里去卖吧思来想去,这个任务只能交给秋生去做。于是写信让他在京城找一个南方会舂米的人,花钱雇来给村子里的人教会舂米。
刘管事安排一个庄丁带着几个农闲下来的壮劳力,把三十亩地产出的二万四千多斤稻子,(扣除了留种的稻子)全部舂成白米。肖瑶给农庄留了五百斤,剩下的都一车车送到了铺子里。南方的大米多是一年两熟到三熟的,口感没有北方大米香,好吃。而且不够筋道。这在古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而且由于送到北方路远,运费高,价格还相对高些。
肖瑶的米由于口感比较好,又没有长途贩运的费用,产量又是这个时代不可企及的高产,所以同样的价格下,利润本来就高。由于主要是卖给权贵之家,肖瑶让秋生把价格提高了一成。销售情况还是挺好。肖瑶乐得眉开眼笑,她穿到这里,真是种啥成啥,卖啥火啥!钱赚大发了。
累了好几个月,局限于这个落后时代的各种条件,终于把自己的庄园盖起来了。虽然比前世自己的设想差远了,可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够舒服够享受了!皇上住的宫殿虽然够大,够华丽。也没有自己的庄园住着温暖舒适。这就够了。
肖瑶想好好的休息一下,前一阵子太累了!她从来都不是个事事亲力亲为的工作狂。之前的繁忙,是因为盖庄园别人无法代替她,她必须亲自上阵。现在,大事都安排好了。她要给自己放个大假。
庄园里磨面,送粮,送调料,送辣酱,收锯末,养殖场等等杂七杂八的事都有专人在做,刘管家认真管理着。她没什么可操心的。店铺有秋生打理,她也很放心。小翠每天领着五个妇女炒密料,很是尽心尽责。
肖瑶今年在清汤,浓汤,滋补三种火锅底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微辣,麻辣两种口味。这两种口味虽然炒的少,可辣椒辛辣的味道刺激的几个人可没少打喷嚏,流
第十章 都是冲动惹的祸(一)
粗大结实的木桩,牢牢地扎在土里,每隔两米一个木桩,上面用一寸厚两寸宽的木条交叉钉在木桩上,木头框架搭好,肖遥用方便面纸箱的纸板,剪成一个个两厘米见方的小纸片,把提前量好的专门定制的像纱一样的稀疏白布,在四周隔着纸片钉在木桩上,棚顶用织的稀疏的黑纱布盖上。这就围成了一个密闭的黑白帐篷,在布帐篷外,再盖上厚厚的两层草编的帘子,,棚顶用石板压好四角和中间,不让风掀起来。四周则用木条在两桩之间一拦,不让草帘子吹起。地下用土把布和草帘子埋上,上面还要压上大石头。每个棚都留有一个能进一人的窄门,外面用棉门帘子挡着。这就是肖遥苦想了几天,才想出的古代温棚。
这种棚子草帘子可以随时卷起放下,顶棚的黑布也是虚盖上的,没有钉死。白天太阳好时,揭下,晚上盖好压上。白布可以透风,黑布可以更多的吸收阳光的热量。至于草帘子,就是用于防冻保温了。现有条件下,肖遥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为了方便卷草帘,揭黑布,肖遥还专门让工匠做了两个结实的大木梯子。
五个温棚的造价,还是不低的,光木料和布匹就花了不少钱,肖遥算了一下,连工带料,整花了两百两银子。不过两百两现在对肖遥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盖庄园她就花了三千多两银子,(这可是同等规模庄园的两倍还多)肖遥手里还剩不少钱,加上秋生店里生意不错,小翠和秋月的火锅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肖遥不愁钱的来源。她本就不是个守财奴,极会享受生活的,在这艰苦落后的古代,她所有的追求就是尽量让自己过的舒服些。所以花这点钱为自己和大家改善生活,她一点都不心疼。
大棚建起,肖遥在村里找了两个健壮,会种田的妇女,专门在她的指导下负责种大棚蔬菜。
在大棚里,她不光种了先前在露天菜地里种的那几样蔬菜,还种了西兰花,生菜,茼蒿等。她迫不及待地想在吃火锅时,能吃到自己种的绿菜。
安排好这些事,肖遥又开始了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好玩好的美好生活,天气好时,白天在村里村外转转,看看书,晚上练练瑜伽。
眼看到了十二月初,一场大雪将山村打扮的银装素裹非常洁净美丽。肖遥忍不住穿上皮靴带着丫鬟杏儿,跑到村子里观雪景,远远地看小孩子们打雪仗玩雪。要不是碍于这个时代和自己的身份,她真想和孩子们一起玩。
孩子们玩的正开心,突然一个孩子匆匆跑来,对一个小男孩喊道:“虎子,你爹又打你妈呢,你还不快回家!”
那个叫虎子的男孩,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撒腿就往家里跑,后面的一群孩子喊着:“虎子妈,拉着少爷往上爬!”那个叫虎子的男孩子,立刻哭了,边哭边跑。
肖遥觉得那孩子挺可怜的,不知这些孩子喊的是啥意思,让杏儿过去问问,杏儿拽住一个小孩问了一会儿,回来一说,肖遥立刻火冒三丈。
因为孵小鸡,种温棚蔬菜肖遥找的都是村里的女人,而且自己亲自和这些女人打交道,加上她在村里招了几个丫鬟到庄园里,村里开始有风言风语传出。虽然丫鬟们一进门她就给她们亮明了自己的女儿身份,让她们不必害怕,但为了保密,她和刘管家都要求丫鬟们不能对外人说,包括自己的家人。所以村里人,一直认为肖遥是个丑陋的男人,那些被刘管家招来的妇女的丈夫,心里不情愿,又不敢得罪管家和少爷。又觉得被东家占了便宜,总凑在一起喝酒,发酒疯,回到家里打老婆。那个虎子妈是这些女人里最年轻漂亮的一个,他的男人也最爱吃醋,稍不顺心,就打老婆出气。村里的孩子们常听见他们家吵架打骂,所以编了那句起哄笑话虎子的话。
肖遥气坏了!她最看不起男人打女人,前世她在街上有一次看见男人打老婆,立即拨了报警电话,一直看着警察来,她才办她自己的事去了。她回到庄园立刻让刘管家派人把那几个没出息的男人和他们的老婆叫来,当场摘下面具告诉他们自己是女的,指责他们冤枉老婆打老婆,应该让老婆打回给他们,可惜那个年代的女人,没有一个敢动手打男人,都畏畏缩缩的躲在一边。肖遥不能解气,让他们几个男人互相打,每人十拳,谁不把打老婆的劲使出来,或谁敢不打,明年就不给谁租地种。几个男人互相打完,保证回家不再找老婆的事,灰溜溜地走了。
少爷是个女人,庄主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姐的事就这样给宣传出去了。肖遥从此干脆恢复了女装,不再带面具,只是每天出门都戴着面纱。村里的流言蜚语很快销声匿迹了。
可因为一时冲动,恢复了女儿身的肖遥,美名却远播开来,周围十里八乡的媒婆们纷纷上门,她悔的肠子都青了,唉,真是冲动是魔鬼啊,自己干嘛要管那闲事还当场摘面具那几个酒鬼可真是害死她了。她让刘管家狠狠教训了那几个人,让他们立刻闭嘴,并且散播自己是胡说八道。可已经传出的讯息,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真是灾难啊!
十二月中旬的一天,肖遥所在的山村,又来了几个不速之客。
一个二十四五,穿锦衣戴高帽贵公子模样的男子。带着两个同伴三个小厮,几个闲汉和一个穿戴花里胡哨四十几岁的妇人,乘三辆马车来到了村口。
因为村子比较偏僻,平时少有贵人来,这几个人一出现,立刻引起村里人的注意。
这几人大摇大摆下了车,就有一个小厮问围观的村人:“你们村李庄主的院子在哪儿”
好心的村民听说是找庄主小姐的,赶紧带路引着一行人往庄园来。
领到庄门前,村民就走了。小厮上前敲门。里面传来一阵狗吠声,看门的孤寡老人万老汉出来开了小门,一看外面站着几个陌生人,就问他们有何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