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漫客1
“李兄弟,你应该站在这里。”
李信皱了皱眉头,开口道:“侯将军,你也是侯爵,年纪又比我长,应该你站到前面。”
侯敬德呵呵笑道:“李兄弟你封地多少顷”
李信皱眉想了想,开口道:“好像是十五顷。”
“我家只有十顷地。”
大晋封爵位,虽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但是同爵位的封地却是不同的,就拿侯爵来说,最上等的侯爵封地在二十顷以上,最典型的就是平南侯府,一顷地就是五十亩,平南侯府因为立了大功,家里最少两三千亩地,也就是超过五十顷。
这是最顶尖的侯爵。
次一等的就是李信这样的,受封十五顷永业田,叶家的叶璘,也是受封了十五顷。
再次一等的就是忠勇侯侯敬德这样的,受封十顷地,这是地位最低的侯爵。
侯敬德呵呵笑道:“如今勋贵在朝做官的不多,除了平南侯之外,勋贵之中就数李兄弟你最为贵重,你就不要推辞了。”
李信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站在勋贵第一位。
也就是武官第一排的第五个。
李信的旁边四位,都是大晋军方的顶级大佬,其中禁军大将军裴进,赫然在列。
不一会儿,宦官萧正迈步走了出来,高声唱道:“陛下驾到…”
一身玄黑色龙袍的太康天子,在太监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御阶上的龙椅。
天子落座之后,文武百官很有默契的跪了下来,山呼万岁。
李信也跟着跪了下来。
私下里的时候,他可以不讲究,但是在这种文武百官都到场的大场面,如果再不讲究一点,那么以后就不能怪太康天子做事不讲究了。
天子淡然的挥了挥手:“诸卿平身吧。”
“谢陛下。”
天子坐在龙椅上,往下瞥了一眼,瞥到了站在第一排的李信的时候,他先是错愕了一下,然后才看到李信是站在勋贵那一边,于是淡然一笑。
“诸卿,今日是八月初,暑气渐消,天气也爽利的不少,朕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不少。”
太康天子微笑道:“前些日子朕去见了一次陈国公,叶老爷子如今仍旧身强体健,真是我大晋之福,陈国公有意收下一个弟子,将他一身兵法传下来,这是我大晋的大事,朕准备办一次秋猎,顺便主持陈国公收徒,诸卿意下如何”
按理说,这种事情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但是偏偏就有人站了出来。
御史台的新任御史大夫杨荣。
这位御史大夫,也是在御史台混了一辈子的狠角色,先前严牯任御史大夫的时候,他是御史中丞,老严牯辞官之后,杨荣就理所当然的进了一步,成了御史大夫。
他今年才五十岁出头,算得上很年轻的御史大夫了。
这位御史大夫出班,对着天子弯身道:“陛下,近来南方有涝,北方有旱,西南一带还有地龙翻身,臣以为此乃不祥之兆,陛下当斋戒沐浴,焚香祷祝上天,以求上天赐福,不应该再到处游乐射猎,以免招来更多的不祥。”
后世每一个人都知道,天灾就是天灾,但是这个时代的人是不会理会这个的,从一本叫做《春秋繁露》的书问世之后,世界上所有的天灾,都会被归咎到人的头上,而这个人,自然就是天下的共主,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了。
不仅读书人信这一套,就连某些皇帝自己也是信的,不过不管信不信,皇帝都必须要认这一套理论,因为这套天人感应的理论,是“天子”这个说法的来源,是“君权天授”的根基。
当初就是某位坏心眼的皇帝为了巩固地位,炮制出来的这套东西,最后却成了所有皇帝的枷锁之一。
太康天子愁眉苦脸的说道:“杨卿,各地有灾祸,朕该赈灾的都赈了,该免税的也免了,总不能把一切都怪到朕的头上吧”
杨荣直接跪了下来,低头道:“请陛下,为了大晋的江山社稷,为了大晋的亿万黎民着想!”
李信看不下去了。
有些人做的太过分了。
“陛下,臣以为,杨老大人说的不对。”
李信出班,低头道:“承德年间,我大晋就风调雨顺,到了太康年间,怎么就处处灾殃了”
杨荣怒声道:“这正是上天示警!”
李信冷笑道:“老大人的意思是,陛下德行不足,惹到了老天爷震怒,所以大晋四处灾殃”
杨荣闷哼了一声,对着天子低头道:“陛下,老臣只是说请求陛下焚香敬天,别的话,都是这位靖安侯说的。”
在这个时代,除了皇帝本人,没有人敢说皇帝的不是。
即便闹得天怒人怨了,也是圣明天子手底下除了大奸臣,天子被蒙蔽了。
李信深呼吸了一口气,对着太康天子说道。
“陛下,臣以为其中必有人假报天灾,意图不轨,臣请彻查此事!”
第386章 君臣默契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在这个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年代,欺上瞒下是常有的操作,只要你能在一个地方彻底吃开了,谎报灾情,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有些地方连续十几年旱灾,百姓们依旧活蹦乱跳的。
但是以往那些人谎报灾情,大多是因为想要捞钱,而现在太康朝新立,四下就灾情不断,这就不仅仅是要捞钱这么简单,而是有人要针对这位登基大半年的太康天子。
至于动机…
如果不是那位就藩广陵的齐王殿下贼心不死,就是平南侯李慎在背后先下手为强了。
太康天子闻言,脸色骤变。
这位太康天子皱了皱眉头,转头看向御史大夫杨荣,沉声问道:“杨卿,你呈报的这些灾情,确都属实么”
杨荣也有些愣了。
他们御史台风闻奏事,说话从来不讲证据,他自然不敢确认。
天子又转头看向尚书台的张渠,开口道:“张相,这些灾情应该都是各个地方呈到尚书台,再有尚书台转呈上来的,张相确认属实没有”
张渠摇头道:“陛下,近来朝中事务繁重,老臣不及查实这些灾情,但是户部派下去赈灾的,还有尚书台的御史随行,那些御史都写信回来说…没有什么问题。”
天子冷冷一笑。
“如果朕没有记错,从今年开年到现在,大晋举国上下要赈灾的地方已经有超过十处,朕原先还以为是流年不利,现在经靖安侯一提,朕也想明白了其中的猫腻。”
天子不轻不重的看了杨荣一眼,开口道:“御史台的人信不过了,刑部。”
刑部尚书周迁低头出班。
“臣在。”
“命刑部去各个地方查证灾情是否属实,如有不实之处,立刻将当地地方官署一应官员,就地解职,拿进京城问罪。”
“臣遵命!”
天子说完这句话之后,沉默了一会儿,淡淡的看向杨荣:“从前杨卿借天灾说事,说朕失德,朕想问杨卿一句,朕哪件事情失德了”
杨荣哑口无言。
这位太康天子即位以来,可以说是乖巧听话,基本上都是按照几位宰相的意思处理朝政,一时半会叫杨荣说出什么具体的错处,他还真说不出来。
天子深呼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杨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朕不为难你,如果刑部查出各地灾情属实,朕便焚香祭天,向上天请罪,如果各地灾情有瞒报之处,那杨卿你这个御史大夫,也就不要做的。”
杨荣长叹了一口气,低头道:“臣,多谢陛下。”
天子又扭头看向李信,李信也恰好在这个时候抬头,两个人默契一笑。
接下来,就是大朝会一些常规的的事情,这场朝会一直从早上开到了中午,中午的时候,天子就跟文武百官一起,在未央宫用饭,一直到了下午未时,大朝会才散了去,文武百官各回其职。
李信与刑部尚书周迁,被留了下来,叫到书房议事。
两个人并不是一起进书房,而是依次进去,先是这位周尚书被叫了进去,说了大概小半个时辰之后,他才从天子的书房里走了出来,这个时候李信在门口等候,见到这位略显瘦弱的冬官尚书之后,李信对着他拱了拱手。
“周尚书。”
周迁连忙还礼:“李侍郎客气了。”
李信笑着说道:“陛下与周尚书说了些什么”
周迁略做犹豫之后,回答道:“无非是让我刑部查明各地灾情真相。”
李信呵呵一笑:“周尚书准备怎么查”
“自然是照实去查。”
李信摇头道:“周尚书是朝堂里出了名的耿直之辈,晚辈在这里劝周尚书一句,周尚书听一听”
李信现在在朝廷的地位超然,虽然官职没有到极点,但是只简在帝心一条,就让他隐隐有自成一派的味道,周迁也不敢怠慢。
他拱手道:“李侍郎请说。”
李信面色肃然,低声道:“周尚书记着,到了底下,无论那些人是不是谎报灾情,都必须是谎报灾情。”
“十一处出了灾情的地方,最少要有一半以上是假报的,周尚书明白了没有”
周迁抬头看了李信一眼,若有所思。
“李侍郎的意思是”
“这关系到陛下有没有失德。”
李信面色严肃:“如果刑部也说各地有了灾情,那陛下应该如何自处,难道真让陛下祭天请罪不成”
“陛下才登基半年,尚未有什么国策下发,便真有灾情,也跟陛下没有干系,陛下把这件事交到周尚书手里,那就是信任周尚书,陛下不能明说,但是周尚书应该心里明白陛下背后的意思才是。”
周迁深深皱眉。
如果这是另一个人跟他这么说,他多半是嗤之以鼻的,但是这位兵部侍郎,是陛下面前最大的红人,他的意思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代表陛下的意思。
过了片刻之后,他才缓缓的说道:“这种大事,陛下没有文字下来,刑部不敢颠倒黑白。”
李信微笑道:“这种事情,陛下不可能给你留字,不过我却可以给周尚书写一封信,如果事发了,周尚书尽管推到我头上就是。”
关键时候,敢于给领导背黑锅,是一个优秀员工的必备素养。
说着,李信淡然道:“再者说了,这些人,多半是真的谎报灾情了。”
周迁犹豫了很久,最后开口道:“如果查明了各地确有灾情,又不能直说出来,那那些受灾的地方,岂不是要生灵涂炭”
“那你就回来,私下里跟陛下说。”
李信面色平静:“到时候就算户部不给钱,陛下也会从内帑里出这份赈灾的钱。”
周迁这才对李信拱了拱手。
“多谢李侍郎,受教了。”
李信也对着他拱手还礼,两个人错肩而过。
李信迈步走向天子的书房。
书房里,天子正在把玩一件玉器,见李信进来了,天子脸上露出笑容。
“那些文官太过骄横了,不是长安,朕一时半会也想不到该怎么治他们。”
李信低头道:“御史台是文人喉舌,掌握了御史台,陛下以后就好过多了。”
天子点了点头,笑着问道:“那个周迁”
“陛下放心,臣已经跟他把话说明白了。”
李信笑了笑:“无论如何,这件事情也不会影响陛下的名声,只要刑部的消息传回来,陛下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撤了杨荣。”
这是君臣两个人的一场双簧。
天子感慨的拍了拍李信的肩膀。
“长安你回京之后,朕做事就得心应手了很多。”
“陛下夸奖了。”
天子顿了顿,开口问道:“长安你说,如果各地的确是谎报的,该是谁下的手”
李信沉默了一会,然后缓缓说道。
“不管是谁,都只能算到齐王殿下头上去。”
第387章 朕之兄弟也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历来夺嫡,没有哪个人成功之后会温情脉脉的,太康天子之所以放老四出京,没有动手,是因为这会儿他还没有坐稳。
而这件挑拨各地谎报灾情的大锅,只有两个人能背的起,一个是平南侯李慎,另一个就是这位曾经的四皇子姬桓,在不能立刻跟李慎翻脸的情况下,这件事不管是不是姬桓做的,最后都要扔到他的头上。
天子沉默了一会儿,最后长叹了一口气:“恐怕天下人会说朕太过凉薄。”
李信微笑道:“不妨事,到时候由臣来对齐王府下手就是了。”
靖安侯的意思是,这口锅,我给你背了。
天子微微皱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