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这似乎与自己之前认为的,夏国是外强中干的这个论点,有些出入。
夏国的百姓即便是不能搞懂发电厂,飞艇制造等高科技的所有原理,似乎,也不是李唐的百姓,甚至军官能比较的,他们在于秋入主洺州的第二年大多就脱盲了,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也在不断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
拖拉机的车速并不算快,但也不慢,比马车是一点都不差,十几里的路程,以夏国良好的道路条件,不过是一刻多钟的时间而已。
而在这一刻多钟的行驶过程中,李渊心里的震惊,却是越来越大。
他没有忘记,这只是夏国治下的一个县,而仅仅是一个县,通往农田的道路,也都是平整坚硬,甚至还比较整洁的水泥铺就的,这十几里路走过来,他至少看到了好几处大的路口,而这些路口,居然也全部都是水泥路。
也就是说,李渊现在走的,并非是一条专门铺设前往发电厂的主干道,而是武安县周边众多公路中的一条。
而且,在道路的两侧,他还看到了其它的一些机器,比如,耕地耙田的手扶拖拉机,才农历四月下月而已,他们种植的许多作物,就已经要开始种植第二季了,很多这样的机器在田地里忙活。
还有抽水的抽水机,几乎也是不停的在运转,那些挖的笔直整齐的水道,让李渊丝毫不怀疑,夏国可以在比较干旱的北方,将所有的农田都种上水稻,因为他们的水利灌溉设施条件跟的上。
不多时,县城到了,各个农夫由于居住的地方不在一处,而先后下车回家,并没有目的地的李渊,在打听了一下武安县城内的情况之后,选择了在一处人流比较多的闹市下车。
距离他们只有一百米不到的位置,三辆边斗摩托车也停了下来,朱荣和属下几个士兵从车上下来。
“头,咱们还是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逛么”朱荣属下一个连长向他问道。
“夏王是这么交待的,咱们就照办吧!一会他们要是去什么限制区域,咱们再上去表明身份。”朱荣答了一句之后,便给大家打了一个分散监视,暗中保护的手势,几人顿时向街道四处散去。
李渊的身旁,万贵妃等人跟着他在街道上走了一小会儿之后,顿时有种自己在繁华的东市逛街采买的感觉,夏国产出的任何商品,在夏国境内的零售商铺,都是同步上市的,也就是说,洺京有什么,武安县大概也就有什么,只是因为门店的大小不一,储备货物的数量会有所差异。
比如衣服鞋子,同码的件数会少一点,被人买走了之后,需要一两天才能补进一些货物,同款同码一次都不能买太多。
金银首饰等等方面亦是如此,一款,可能只有一两件。
当然,即便是这样,这边的绝大多数商品,也会比长安两市街头上的丰富,高端许多。
因为那边基本只会卖夏国上市超过了一个月,销量和市场反响不错的货物,很少有夏国这边的刁款,个性化产品。
后宫的这些女人能亲自上街买东西的机会不多,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她们顿时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开始燃烧,搞的许多店铺的掌柜以为,她们是外地刚来夏国的土包子,却不想,她们是生活在长安的最顶尖层。
而那些年龄不大,都还没有醒事的皇子,就更加不懂得克制自己的**了,在经过一家零食铺子的时候,他们怎么都不肯继续跟着李渊往前走了,要进去买东西吃,而李渊只是在店门口往店里扫视了一眼,就点点头同意了。
因为,那些零食的包装,模样,连他这个老人家也十分好奇它的味道,数百种没吃过的食物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那种视觉冲击,直接让他感觉自己的肠胃都空了。
然而,
第四百三十七章 小钱而已?
以这个时代的人们金融知识的匮乏,几乎是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摸清楚银行各种经营套路和赚钱的套路的,尤其是夏国本土的银行。
因为,其经营管理上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王朝的管理制度,李渊连朝廷的事情都还不能全部搞明白呢,更何况是夏国银行呢!
在长安银楼的参观,只是让他见识到了银行大致的办公流程和办公环境而已,而在武安县一个营业厅的柜台,李渊算是见识到了夏国银行的营业窗口办理业务的流程,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营业厅里站了一会小儿之后,他又被人家以老弱对待了。
“您老人家要办业务么您先办吧!我们年轻人多排一会儿没事的。”一个穿着十分普通,在柜台前排队准备办理业务的黑脸汉子道。
“呃,我就是看看,你先来的,你先办吧!我得先看看钱是怎么存取的再做决定。”李渊把身子往旁边让了让道。
他让李德全将万贵妃和一干皇子都安排到了旁边一处餐厅用饭,身边也就朱荣他们远远的顶着他的四周,看上去,倒像是他一个人来银行办业务,而按照夏国的敬老习俗,他是可以插队先办理的。
见李渊推让,那年轻人也就不客气了,朝他们点了点头之后,在柜台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向柜台里穿着看上去很干练的一个女工作人员道,“我存钱,存一年的定期。”
说完之后,他就啪啪啪从他看上去质量并不怎么好的衣兜里拿出了好几叠钞票出来,李渊看到其中有一扎很厚的,居然都是一百文面值的。
此刻,即便李渊是皇帝,也不得不对这黑脸汉子高看一眼,其貌不扬,穿着更是普通,甚至有点破烂,可一出手就是几十贯,这什么意思装成穷人来存钱的么
看来,夏国的治安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嘛!
“好的,请您出示您的存折和户籍本,我现在为您清点钞票,存入账户。”银行的员工按照程序说了一句之后,就立即开始将那黑脸大汉拿出来的钞票按面值分类,清点了起来。
待得那个黑脸汉子将存钱的折子和户籍本打开,递到点钱的女工作人员面前之后,他又转头看向李渊道,“您老人家瞧见没有,存钱就是这么简单,现在存一年的定期,可是有两分息呢!您把不花的钱存在银行更划算一些。”
李渊点了点头顺嘴向他问道,“年轻人你赚的钱不少啊!是做什么营生的呢”
“您老可别这么取笑我,我就是城外蔡桥村一个种菜的农民而已,哪有什么钱,这不是前些日子将田里的菜收割上来卖了一轮么,得了几十贯小钱而已,和那些真正赚钱的人比,可是差远了。”那存钱的黑脸汉子谦虚的一笑道。
不知怎么地,李渊看到他笑的露出了白白的牙齿的时候,感觉一脸郁闷,很想对他说一句,你们夏国的百姓用词这么不准确的么
几十贯是‘小钱而已’
大哥,你不过是个种菜的农夫而已啊!在关中,这样种菜的农夫,一年也就几贯钱的收入,这还都已经算是中户了,如果积攒几年,家里没有什么病人,没有大的花销了,甚至都能算作富户,你收入比他多好几倍,还“小钱而已”
“那你的菜地,一年可以收获几轮,卖几轮呢”李渊有些郁闷的问道。
“收三季,卖三轮,四月份一季,八月份一季,腊月的时候一季。一年我也就挣这三次钱了,和那些每个月都有钱拿的工人和天天都有钱赚的商人没法比。”黑脸汉子很是实在的道。
他们说话间,那柜台前的银行工作人员已经将钱数点算清楚,帮黑脸汉子填写了存入的票据,并且加印。
黑脸菜农收到了柜台工作人员给自己新添上去了新数字的存折和自己的户籍本,认真的看了一下上面的数字之后,便笑着站起来将座位让给李渊,往外走去。
“每年三季,每季几十贯,一个菜农一年赚一百多贯的收入,可比咱们朝廷的一些有品级的官员的收入还高,我记得,夏国的百姓,只给二十五亩田的吧!”李渊看着那菜农远去的背影,朝刚刚从隔壁走进来的李德全道。
“好像是的。”李德全想都没想就答道。
因为,此前搭车进城的时候,他就已经听那些农夫们说过了。
而这时,李渊才知道,夏国的农夫们为什么那么大方,几十个红果,一下子就拿出来给自己这些陌生的外地人白吃了,人家是真有钱啊!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夏国的治安真的不是很好,一年挣过百贯的人,居然不穿一身好衣服来银行办业务,肯定是怕人抢劫。
可是,当他看到银行门口,一个穿着看上去很普通的妇人,一个人提着一大捆钞票来存钱之后,他不再这么想了,原来,这个黑脸汉子,真是不是夏国很能赚钱的人,因为这个经商的妇人,一出手就直接存了三百多贯。
又完结了一笔业务的那个女工作人员见后面没有人排队了,向李渊问道,“老人家,您需要办业务么”
“呃,我就是想问问,你们夏国的商人比农夫多赚这么多钱,你们的官府不管么”见到那个工作人员给自己做了请坐的手势,李渊顺屁股就坐在柜台前问道。
“可不是谁存的多谁就赚的多,农民百姓也很赚钱的,除了几季田地的收益,他们农闲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去各处工厂做临时工,赚不少工钱的。
而商人,营业额虽然大,赚的多些,但是税也缴的多些。
此外,这些有田的菜农都会养不少鸡鸭牲畜,每年也能卖些钱,最早一批跟着夏王在咱们武安县学习种植大棚蔬菜的这些菜农,一年的纯收入,至少有两三百贯吧!很多在县城里开商铺的小商户,一年也就三五百贯的收益而已,还担一些风险。
对了,您老人家您打听这些做什么”
“我,我就是随便问问,对了,我还有问题要问你,是兑换方面的,要是那拿铜钱兑换成了你们夏国的钞票,以后还能用钞票兑换回铜钱么”李渊问道。
“当然能,咱们银行发行钞票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们交易,发行多少钞票,银行内肯定会有多少铜钱,或者等值的金银等其它金属货币。
不过,您要做大额的兑换的话,需要预约,您在我们武安县的支行,每次最多能兑换五万枚各色金属钱币,在洺京的各处支行,每次能兑换十万枚各色金属钱币,在总行的话,每次能兑换二十万枚各色金属钱币,价值可以达到两百多万贯。”那银行柜台的员工可不像那些农夫们那么没有眼力,见到李渊的气质不凡,知道他可能是外地来的贵客之后,详细的向他讲解道。
“二十万枚金属钱,能价值两百多万贯”李渊听
第四百三十八章 夏国的政治
李渊通过夏国的报纸,多少是知道一些夏国的基本情况的,比如,政治开明,以民为重这些特点。
当然,他内心里,其实是不认为一些小老百姓,能够讨论出什么有效的政治方略的,之所以坐在这里,是想实地感受一下,夏国这样把政事拿来跟小老百姓讨论究竟有什么目的。
毕竟,这又是茶水,又是瓜子,又是水果的,几十上百人一天这么吃喝下来,开销也不小。
可是,才刚刚坐下来,他就不淡定了。
因为,人家讨论的,是雇工的问题。
夏国的百姓,就二十几亩田而已,就已经需要雇工来帮自己做耕种田地,烧火做饭,处理家务的事情了么
那他们和关中的士族老爷,又有什么区别
最关键的是,他们讨论的,还不止是雇不雇人的问题,也不是雇一个人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谁先雇,雇几个人,雇什么人更好的问题。
“大家不要着急,这两个月抵达洺京的,只是第一批外地雇工,人数也不多,才两万多人,分到咱们县里的只有区区两千人,大多数家庭雇不到,也是正常的。
不过,随着交通集团和劳工署的投入加大,咱们从海外带回来的雇工也将会越来越多,今年至少还有四五批雇工被运送来咱们夏国,咱们先保证每家都能雇到一个合适的,再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大家多雇几个,这样最公平,大家以为呢”在讲台前的那个小伙子待得大家提出了一轮意见之后,向大家讲解道。
李渊本以为他是武安县的县令,其实不然,他只是武安县劳工署的负责人而已,需要跟县令讨论解决的事情,上午就已经讨论完毕了。
而听完了他的讲解,李渊顿时又觉得夏国的人用词是真不准确了。
什么叫‘才’两万多人,什么叫区区两千人
李唐好多个县,都没有两千人呢!而且大多数州,都还不到两万人,你们夏国,一批招工就是两万多人,一年还好几批,这么下去,没两年,就要比关中的总人口数量还多了,不对,其实现在也不比关中的人少。
“可是,怎么才能知道那些家里是更需要的呢还有,先让那些家庭雇工多雇工,毕竟,早雇工,早得好处,大家都想早得好处啊!”有一个妇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道。
“这就需要统计了,咱们可以商量着排一个序,有残疾重病患者的家庭。有老人要照顾的家庭。劳动力不足,且有多个孩子要照顾的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没有老人小孩要照顾的家庭。劳动力足够,想要获得更多劳动力,扩大产业的家庭。劳动力足够,想要减轻生活压力的家庭等等,觉得这个排序没有问题的,可以举手赞同,如果有异议,请提出来大家讨论。”那劳工署的年轻官员伍政在讲台上道。
很快,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但是,也有一些人没有举起手,待得伍政数了数举手人数,记录一下支持率之后,他又道,“那么,请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举手发言。”
顿时便有刚才没有举手的一些人举起了手来,伍政道,“一个一个来,前排的这位老人家您先说。”
李渊身侧不远处一个老头被伍政点到,站起来开口道,“老汉我觉得,要把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家庭,排在有多个孩子要照顾的家的后面,甚至可以排在劳动力不足的家庭的后面。
因为,以现在的政策,对于我们老人家的优待照顾已经很多了,咱们不能总是给国家造成负担,夏王不是还在广播里说了么,孩子,是咱们夏国的未来,生产力是发展的基础。
咱们这些老家伙,不能挡了咱们夏国未来的路,不能让咱们夏国的发展缓慢不前,我建议,集中解决一些生活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的生活问题,生活还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要太麻烦自己家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多干活,做大产业,才能让咱们夏国未来更加好。”
老人发言完毕之后,顿时就有不少人叫好,而李渊看向这老头的眼神,也有了些变化。
而刚才好多举了手表示支持伍政的排序的人,又改口了,转而支持这老汉的观点。
李渊本以为,伍政这下碰到难题,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在朝堂上当政多年的他见过的太多了。
就比如,在老汉发言完毕了之后,又有人说,应该要以扩大产业的家庭为重,因为,产业扩大了,国家的税收就多了,国家的税收多了,百姓的福利,就更加好了,夏王之前也说过,让聪明的人先学习,多学习,先富起来,再带动所有人致富,只要大家实现了富裕,其它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他的论点,也同样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过,李渊却是没有看到伍政为难的模样,因为,他根本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排序,等到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发完言之后,将这些意见都记录在案,直接让武安县的全体老百姓发起了投票。
过往的时候,在夏国的政治上遇到这种有争议的问题,都是用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投票的方式也很简单,大家在劳工署的专项投票箱那边领取票据,填上自己的户籍本上的身份证号码之后,将自己认为对的顺序,按照编号列出来,写在票据上,投入到放在劳工署院内的投票箱里,七天之后,统计票数,最终定下雇工分配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