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至于李中易自己,也搞到了一套军中高级将领才有资格穿的明光铠。可是,重达20多公斤的铠甲穿到身上后,他连走路都很吃力,就更别提拔腿逃命了。

    出于好奇心,李中易把皮甲架在草人上,让郭怀站在一百米开外的地方,拉弓放箭。

    验证的结果,令李中易非常失望,那只箭不仅直接射穿皮甲,还飞出去好几米远。

    郭怀退到两百米远的地方,再次放箭,皮甲依然被洞穿,只不过,扎入并不深。

    李中易手里拿着皮甲,脑子里灵光一闪,只有逃命的时候,才会担心有人在身后放箭。

    与其是这样,不如把身后的半副皮甲挪到前边来。说干就干,李中易找来几个军中的皮匠,让他们拆开身后的半副皮甲,安装到前边来。

    这一次,郭怀直接在两百米外拉弓放箭,皮甲依然被射穿。可喜的是,箭头仅仅穿透了几厘米而已。

    看来,改进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

    李中易开动脑筋,又找来铁匠,让他们敲打出一块铁片,镶嵌在两个半副皮甲之间,然后整体用麻布兜捆扎起来。

    这一次,郭怀直到一百三十米处,才射透夹了铁片的加厚皮甲。

    郭怀见李中易为了普通士兵的性命,居然如此用心,不由大为感动。

    不过,郭怀也提出了专业性的意见,李公,此甲固然防御力大增,只是混战之中,由于胸甲过厚,重心靠前,很可能会影响到士兵挥刀劈砍的自如度

    李中易只是笑而不答,据他的了解,守城的时候,给守军带来最大伤害的,就是城外的弓驽或是投石车。

    不过,河池县城深处陇上腹地,山道崎岖狭窄,周军的大型投石车,根本无法越过八百里秦川。

    河池县是方圆几百里以内,最大的一个县,因为是蜀军的后勤大营,又有重兵驻守,附近十里八乡的富人因为安全感的问题,纷纷住到了县城里头。

    这么一来,县城里就聚集了大约十万多人,从而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战时繁荣。

    人多力量大,李中易借着检校河池捉守使(代理河池警备司令)的名头,召集来几百个穷人家懂针线的妇女,让她们配合铁匠,帮着改动皮甲。

    工作期间,李中易不仅管饭,还每人发放五十文一天的工钱。

    要知道,因为年年战乱,即使是所谓的普通富户,也不过是混个温饱,略有盈余。

    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决定,就是好政策,一大帮子妇女,干劲冲天,不出七天,就把所有的皮甲改造完工。

    乡兵们从来都是冲锋在前,逃跑在后的炮灰,将军们眼里的易耗品。

    如今,穿上从未配备过的加厚皮甲,乡兵们的精气神,立时变得昂扬。

    李中易上辈子就是名医,真正的名医,必须精通心理学。

    在他看来,不管皮甲的最终效用如何,因为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乡兵们自己的安全感直线上升。

    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接下来,李中易把领来的精制长枪弓弩以及刀盾等物,发放到了乡兵手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大强度集训,李中易手下的乡兵,已经变得整齐划一,颇有些强兵的姿态。

    美中不足的是,乡兵们的服装,还是七零八落,各色各样。

    关于服装问题,孟仁毅告诫过李中易,一旦乡兵们统一了制式的服装,就不可能再是乡兵的编制,而是正规禁军了。

    私建禁军,按照朝廷的法度,那是要掉脑袋的谋反重罪,连孟仁毅都不可能罩得住。

    好在,李中易改造皮甲的时候,统一选择了黑色麻布作为加厚皮甲的兜袋。只要不看下半身的装束,大家彼此之间,很容易就可以辨认出谁是友军。

    接下来,郭怀领着弓驽兵,训练大家的服从性。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弓驽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按照军旗所指的方向,分三排,依次射击。

    李中易则亲自训练刀盾兵和长枪兵,战术动作的要领,也非常简单。

    刀盾兵就两个动作,左手盾侧挡,右手刀狠劈。

    长枪兵的战术动作,就更加的简单粗暴,以45度角,狠狠地刺杀。

    为什么不是30度角呢?

    在实践中,陪练的乡兵自己说,45度角的刺杀,长枪正好对准的是胸腹上部。在大日头下,枪尖上闪烁的寒光,清晰得见,令人情不自禁地就想躲闪。

    杀!在刺杀的同时,必须大声喊杀。

    按照李中易的要求,喊杀声必须达到声嘶力竭的程度,才算是过关。根据他的实地观察,往往喊杀声越是震耳欲聋,乡兵的士气就越是振奋。

    李中易自己不懂武术,军中也没有武林高手,不可能教乡兵们太过复杂的搏斗技巧和动作。

    不过,按照李中易的上辈子培训护士的方法:简单的工作,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后,很多技术熟练的护士,即使闭上眼睛也可以准确的完成一整套肌肉注射的动作。

    用木刀对练的过程中,李中易发现刀盾兵,挥刀砍劈的时候,由于动作距离过长,很容易反被对方所伤。

    只可惜,现在的蜀**队里边,剑,这种兵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中易感到十分遗憾,难怪罗马军团的士兵,都是左手盾,右手短剑,显然有其科学性。

    半个月后,已经进入八月下旬,前方的秦凤两州依然没有传来周军进攻的消息。




第51章 起火(求推荐票)
    有一天睡到半夜,李中易突发奇想,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搞了一次夜间紧急集合。

    结果,却令他大吃了一惊。由于只点了少量的照明火把,很多乡兵象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根本无法正常列队。

    李中易研究之后,这才发现,他又犯了形式主义错误。这个时代的草民,因为营养长期不良,夜盲症成了大面积存在的普遍现象。

    据郭怀介绍,现在的两军作战,一到夜间,就必须停战,各自守好营寨,严禁士兵四处走动,以免发生自己人因为恐惧而互砍的营啸悲剧。

    第二天起,李中易每天都让人买一些猪肝回来,让厨师用猪肝菠菜新鲜鲫鱼苍术加枸杞,混在一起熬汤,强迫乡兵们每餐喝一碗。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下,猪和羊,这两种生物。

    在这个时代,由于后蜀国内的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田地,养羊的成本跟着越来越高。

    羊肉,因为价格昂贵,一直是达官贵人们的美食,普通草民根本吃不起。

    上等人,不吃猪肉,还有个骚味很重的问题,口感很差。

    羊则不同,早在周朝以前,北方民族就掌握了骟羊的技术。在公羊很小的时候,就割上那么一刀,彻底解决了羊肉的膻腥问题。

    可是,猪肉则不同。首先,母猪肉,皮粗肉厚,蒸不熟,煮不烂,咬不动,根本没办法吃。

    虽然蜀国到处都有公猪,可是,几乎没人知道,阉割小公猪的技术。

    所以,带有浓厚膻腥味道的猪肉,即使是下等人也难以下咽。

    李中易虽是名医,却不是兽医,对于阉猪的手法,他也是一无所知。

    夜盲症说起来吓人,实际上,对于营养丰富的现代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只不过,直到明朝末期,也几乎没人懂得如何治疗夜盲症。

    李中易算是个特例罢了!

    他的想法其实很朴素,打了败仗的人,如果只能白天逃命,那就太浪费宝贵的逃跑时间了,晚上可不能待在原地等死啊!

    进入九月初,前方终于传来军报,张永德率领三万周军精锐,从凤祥府出发,已经抵达了凤州城下。至于赵匡胤的动向,却无人知道。

    从这天起,前线的军报,每天象雪片一般,传到河池县城,又由河池转去成都。

    李中易虽然不懂作战,却也可以想象得到,身为名将的赵老大,多半是在耍什么阴谋。

    由于城内驻扎着重兵,河池附近方圆几十里以内,都没有盗匪出没的消息。

    大战已经开始,乡兵们表面上看起来,基本算是训练有素,却还都没有见过人血。

    出于对赵匡胤的忌惮,李中易也没胆子,带兵离开县城较远的地方去剿匪。

    万一中了埋伏,让周军包了饺子,白白的送了命,那也太冤枉了吧?

    乡兵们变成纪律严明的部队之后,李中易没办法检验他们的真实战斗力,就琢磨着,安排以火或是队为单位的集团对攻,也就是群殴。

    李中易很无耻的向军官们提出一个口号,不敢群殴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中易在营区里组织了一场别看生面的群殴锦标赛。

    在操场里,划出一大片空地,以队为单位,两队身穿皮甲,戴上铁盔,用木刀或是木枪,进行有组织的群殴。

    为了公平起见,李中易安排黄景胜带着他的人,作为现场的裁判。

    李中易规定得很清楚,不管身体的那个部位受伤,都必须马上退出比赛。违规者,一旦被查出,将永远撵出团结乡兵这个蒸蒸日上的小团体。

    打不过是一回事,挨了刀却故意装傻,这个就是至关重要的诚信问题了。李中易绝对不可能容忍这种害群之马,存在于团结乡兵的行列之中。

    根据规则,比赛每七天举行一次。凡是失败的一方,不仅每天只能吃最差的饭食,还要连续帮获胜的一队打七天的洗脚水。

    至于获胜的一队,除了每天能够吃到羊肉以外,还可以每人获得500文赏钱。假如每次都获胜的话,一个月将获得实打实的两贯钱外快收入。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普通步兵,一年只发十个月的饷钱,每月真正拿到手的不过区区二百文罢了。

    团结乡兵更是等而下之,他们属于服徭役,连一文饷钱都没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锦标赛隆重开幕,打群架的惊爆程度,远远超过了李中易的想象力。

    开赛不久,就有人受伤,被抬出了赛场。

    救护营的人就在赛场边上,竹制的担架,经过沸水消毒的麻布条,止血的伤药,甚至是病床,都提前准备了,等的就是这一刻能够派上用场。

    尽管是裹了厚布的木刀,但是,狠命劈在人的手上,也很可能导致骨折。

    没办法,见不了强盗的人血,就先从自己人身上开始吧。

    战况之激烈,使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成了一句笑话。

    一天的比赛下来,一半的人落了败。

    晚上,李中易把败方的军官都组织到了一块,进行战术总结,由书吏记录下来,并且整理成册。

    李中易只是开头做了一个原则性的讲话,然后,就把讨论权,完全交给了这些败军之将们。

    娘的,高小三,临阵的时候,你缩什么缩?要是真的在战阵之上,老子一刀就剁了你个驴操的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粗汉子。

    敌军的长枪兵多,刺的时候,居然分了两层,轮流攒刺。导致我军的刀盾兵,根本没办法靠拢过去贴身近战此人说话很有条理,显然读过书,只是,把对手称为了敌军,好象有些不太妥当?

    敌军以刀盾兵在前,长枪兵在后,还有十个人的替补,随时随地可以补上缺口

    总结会开得很热闹,旁听的李中易,听得津津有味,收获非常大!

    李中易没有看过一部兵书,也不懂古代的战争怎么打,也就没有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总之,就一条原则,只要能打赢,怎么搞都成。

    第二天,郭怀来找李中易,开门见山地说:李公,我们弓弩兵,也要搞那个啥,锦标赛

    和步军不同,弓弩兵的攻击速度快,杀伤力大,射程也很远,没办法演习对攻。

    李中易想破了脑袋,最终,从后世解放军的炮兵射击训练中,找到了灵感。

    第二天,一大早,李中易就安排黄景胜的人,在操练场上,用生石灰画了一个100多米长,仅有三米宽的长方形白色大圈。

    弓弩兵们,还是以队为单位,在军官的口令下,依次从三个不同的方位,列队朝着白色大圈击,白圈内的箭支多寡,作为获胜标准。

    令李中易由衷感到高兴的是,他的弓弩队里面,大部分都是好猎手。齐射的成绩,非常令人满意,落在白圈外的箭支,居然只是一小部分。

    当然了,既然是比赛,就一定有赢家和输家。输了比赛的那些弓弩队,待遇参照步军的标准执行。

    李中易这边练兵,正如火如荼,渐入佳境,前线的战事,却噩耗频传。

    首先,久未露面的后周大将赵匡胤突然率领精兵两万,出现在秦州城下,并展开猛攻。

    守城的蜀军正在拼死抵抗,谁知,被孟昶派来当监军使的赵季札,居然打开南门仓皇出逃,导致军心大乱。

    结果,短短的一天之内,秦州就迅速地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

    秦州一失,成州(今甘肃成县)和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的门户洞开,一日三惊,蜀地举国震动。

    王昭远坐镇的凤州,遭到了张永德的疯狂围攻,求救的军报,以一天十几封的速度,传到后方。

    河池城的形势,陡然紧张了好几倍,孟仁毅已经连续开了两天军事会议。

    李中易因为地位太低,没资格参加高级军事会议。不过,涉及到性命攸关的大事,李中易不可能不关心。

    等会议开完后,李中易就去找孟仁毅打探消息。

    孟仁毅搓了搓有些麻木的脸颊,叹了口气说:三种意见争执不休,一是赶紧北援凤州,一是坚守河池保住辎重大营,最后一个是等朝廷的援军到来。

    李中易眨着眼睛,琢磨了一下,这不还是两种意见嘛,救和守。
1...3334353637...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