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如今的征西将军手下,兵多将广,粮草物资堆积如山。不夸张的说,宋云祥拔根寒毛,都比各个部落的腿粗。
入夜之后,宋云祥向李中易禀报与会者的情况,他笑着说:“果然不出您所料,北边的几个部落,前几日,已经悄悄的搬了家,躲进了毛乌素大沙漠里头。”
李中易冷冷的一笑,说:“你都在此地快十年了,沙漠里何处有水源,何处可以容纳多少人藏身,只怕是比他们自己还要清楚呢。”
在草原和沙漠作战,作战一直都是次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是水源地和绿洲。
不管是大草原上,还是大沙漠里边,都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李广一直难封侯,就是因为经常迷路,辨认不清楚方向。
如今的西北军中,从讲武堂毕业后,分配过来的军官们,哪个不会使用四分和六分仪?哪个的皮囊中没有指南的罗盘?
讲武堂不可能保证学生们个个都是名将,却可以让大家具备基本的军事素养,不犯太低级的错误。
历朝历代,除了李中易之外,都不重视武将的正规化培养机制。
折家,赵家,符家,都是将门世家,子弟从小打熬筋骨,学习兵书战策,了解风土人情,这才培养出了基本的军事素质。
但是,一家一姓的军事素养,解决不了几十万大军基层军官团整体素质问题。
“大家都到齐了吧?”李中易问宋云祥。
宋云祥抱拳拱手道:“军令如山倒,谁敢不按时前来,那是要掉脑袋的。”
李中易点点头,率先迈开步子,去了旁边的院子。
院子的周围,两步一岗,一步一哨,明卫暗哨,戒备森严。
李中易缓缓走进院子,就见近两百名将校,站得笔直,向他行注目礼。
“大家都不须拘束,各自找位置坐下吧。”李中易摆了摆手,走到院子的中央。
只见,院子的中央,摆了一个硕大的军事沙盘,沙盘上星罗棋布的点缀着各种标记符号。
李中易双手抱胸,专门找大沙漠里的绿洲和水源地,这些地方不被人破坏了,大军进去沙漠才有保障。
“开始吧。”李中易成心想看看征西将军府参议们的水平,他坐定之后,就不发一语。
“毛乌素大沙漠,方圆五百余里,沙漠之中,共有大大小小的水源地,三十余处。根据随军参议司的想定,靠近沙漠边缘的几处水源地,肯定会被那帮家伙破坏掉。破坏的手段嘛,除了泡进尸体之外,就是想方设法的掩埋了。”
“针对情况,参议司提前做了准备,征调了三万头骆驼,定做了十万只水囊。另外,还养了十万只羊……”
李中易喜欢听战前的物资准备情况,汇报得越详细,他就越开心。
在京城的讲武堂里,李中易经常挂在嘴巴边上的一句话,便是:没饭吃,没水喝,还打个屁的仗?
敢于勾结太原和契丹的部落,也不是傻子,常居的大沙漠,是他们天然的安全屏障,谅汉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然而,时代不同了,汉军作战,早就有了一整套的作战标准。
地形不熟悉,没有充足的向导,物资储备不足,哪怕蛮子们再作死,汉军也不可能冒然进入沙漠去送死。





逍遥侯 第1544章 忠臣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逍遥侯最新章节!
“据查,逃入沙漠里的部落,共有五部,其各族老小,大约十二万人,战士约三万人。考虑到,沙漠里的绿洲和水源地十分有限,容不下太多的人。随军参议司认为,我军只须出两万骑兵,即可将其全面歼灭。”
“我军骑兵的标准装备,骑弓一,步弓一,战刀一,短刀一,袖弩一,小标枪三支,小盾一面,战马三匹,骆驼一匹。水囊7只,干粮为二十日的烙饼,备用的羊肉干四斤,防晒头巾和白袍两套……”
作战装备和行军装备,洋洋大观,可谓是应有尽有,李中易满意的直点头。
如此超豪华的武备,齐全的后勤物资,一人三马的机动力,加上充足的军饷,极高的荣誉感,颇有点武装到牙齿的派头了!
“根据随军参议司的判断,咱们需要派出大部兵力,提防北边的契丹人,所以,参议司的建议是,召集草原上的各部,每部出三千人,协同我汉军主力,埋伏于灵江谷中……”
李中易大为满意,夫战,未料胜,先算败,方为正道理也!
草原上的蛮子们,敢于不听话,背后没人挑唆,谁信呢?
从草原各部,抽调勇士参战,除了防备他们暗中搞鬼之外,也有让他们表态站队的意思。
以往,唐军出击的时候,往往只把蛮子们当作是替补的偏师。战胜了,还好说。一旦战败,率先反水的就这些蛮子们。
如今,李中易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战之时,一律让协从的部落,率先对敌人发起进攻。
即使,这帮家伙临阵反水,也会因为被夹击,而损失惨重。
客观的说,李中易从来没有相信过草原上的异族人。所以,胆敢背叛他的蛮子们,到目前为止,都被杀得很惨。
远的不说,沙角部落七万人,除了女人和不高于车轮的小孩子之外,都被杀得一干二净。
蛮族,畏威而不怀德,李中易的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再也难改。
躲进大沙漠的蛮子们,看起来有十几万人,实际上,沙漠里除了沙子和狂风之外,能有啥?
显然,有人是想把他们当作是诱饵,想骗汉军入伏尔!
派大军进入沙漠,去进攻十几万人的几个部落,只有疯子才会这么干。
但是,兵者诡道也。敌人越是疏忽大意的地方,越有可能被汉军钻了空子。
只有铁和血,才会让蛮子们的脑袋更加清醒。
“此次进兵,由宋大总管领兵进入沙漠,皇上坐镇银州,总控全局。”
李中易微微一笑,这一定是宋云祥的主意。也是,他这个皇帝,若是进了沙漠,天知道会出什么事?
“轻兵突袭就由我来代劳吧!”灵州军甲厢副都指挥使薛胜利,霍地起身,急切的想抢头功。
经过整编之后,朝廷禁军的野战力量总员额为四十万,西北方向就占了十万。
如今,各个州县的防守力量,已经全面由各地乡军接手,朝廷禁军只专注于战略打击的方向。
李中易创造性的组建了以村为单位的乡军之后,朝廷禁军也就从繁冗的地方守备事务之中,脱身出来。
通俗的说,镇压叛乱,抵御外侮,才是朝廷禁军的主要职责。
朝廷禁军职业化、正规化、集约化的好处,异常之明显。方圆五百里以内,必有一万步骑混编的精锐野战部队,枕戈待旦,时刻备战。
不夸张的说,这五百里的范围内,从叛乱发生,到大军赶来镇压,顶多只需要十天而已,打击的速度非常之快。
精锐野战部队负责打击敌军的主力,召集来的乡军,则控制道路,抓捕信使,看守俘虏,分工清晰明确。
李中易敢于限田,垄断粮食贸易,开办皇家钱庄,彻底剥夺乡绅们的特权,这一切都和各亭各村组建起来的乡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李中易笑了,说:“那是我的活计,都不许和我抢。”
“啊……”众将都惊呆了,皇帝居然要亲身涉险,这怎么可以呢?
“皇上,您乃万金之尊,岂容半点闪失?”宋云祥十分佩服李中易的胆量,但该劝,还必须劝。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朕意已决,不须多言。”
这么多年以来,只要李中易下定了决心,必定是九牛拉不回。
见皇帝执意要进沙漠,宋云祥没了招,只得让随军参议司,修改作战计划。
其实,参议司早有备用作战计划。只是,进军沙漠的主帅换成了皇帝本人,制订计划的参议们,禁不住的肝儿颤了。
万一,皇帝在大沙漠里出了不可测的大事,上头追责下来,他们几个小小的参议,焉有命在?
这几个参议,专门去找了宋云祥,开诚布公的说:“宋帅,某等万万不敢在作战计划上署名。”
宋云祥看眼他们几个,淡淡的说:“天塌下来,自有本帅撑着,与你等何干?”
“可是……”
“没有可是。咱们这支队伍,从来没有追究下级军官的传统。没错,作战计划是你们制订的,却是本帅批准的,懂么?”宋云祥心里比谁都清楚,万一皇帝出了事,他和他全家的脑袋肯定不保。
不管是哪个皇子继承了皇位,都会拿宋云祥的全家老小开刀,不可能有例外。
问题是,军中拍板的人,只能有一个。皇帝慎重考虑后,决定的作战计划,改无更改的可能性。
话虽如此,宋云祥还是想去找皇帝碰碰运气。
李中易见宋云祥来了,知道他是想劝,就笑着说:“十余万大军在外,两万精骑在侧,又是有心算无心,我很少打这么顺心的仗。”
得,皇帝给面子,已经解释得如此清楚了,宋云祥也不劝了。
“臣本微末小吏,蒙主上不弃,屡屡超拔,擢为封疆。臣粉身碎骨,难报圣恩之万一。请主上允了臣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替臣尽忠,和您一起进沙漠。不然的话,臣宁愿全家死绝,也绝不敢奉令。”宋云祥双膝跪地,死死的抱住李中易的右腿,放声大哭。
李中易也知道宋云祥实在是有些为难,便蹲下身子,搀住宋云祥的胳膊,笑道:“蠢才,说的像是生离死别一般,晦气之极。哭啥呢,还不滚起来?”
宋云祥一直大哭,就是不肯起身。
李中易想起来了,不由气乐了,抬腿一脚,踢在宋云祥的屁股上,骂道:“兀娘贼,非要挨了踢,心里才舒坦了?滚吧。”
挨了踢后,宋云祥真的舒坦了,爬起身子,美滋滋的走了。
一旁的近侍们全都看傻了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是摸不着头脑。
下值后,带御器械近侍长李五十九,含笑揭晓了谜底:没资格挨踢的臣子,也配称为心腹重臣?
哦,原来如此啊,难怪宋云祥哭着喊着,求官家踢他的屁股来着。
皇帝御驾亲征,征西将军府岂能等闲视之?
送宋云祥,一直到参议司的小参议,反复则折腾作战计划,惟恐出现算漏了的情况。
“必须多备水囊。”宋云祥一样一样的核对着作战物资,沙漠缺水,那是要人命的大事。
“禀宋帅,水囊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十只,不能再多了。再多,外围的十几万主力部队,无人保证人手一只水囊了。”
宋云祥点点头,又说:“马匹和骆驼,必须一匹匹的检查,发现病弱的,有暗疾的,不能丝毫犹豫,必须剔出。”
“喏。”
“拓拔勇那里,有何异动?”宋云祥始终对改名为李勇的拓拔勇,很不放心。
只是,皇上显得异常信任拓拔勇,宋云祥也不好说啥。
负责监视的拓拔勇的人,抱拳禀道:“完全正常,他一直窝在他自己的小院子里,从不出门。”
宋云祥点点头,李勇所居的小院子,就在将军府内,即使李勇有心,蛮子们也没办法进来此地。
如今的李勇,已经是朝廷禁军的马军厢都指挥使。禁军整编之后,厢是比军更高一级的存在,属于方面大员的范畴。
安排妥当后勤物资和人员之后,宋云祥把两个儿子找来,仔细的交代他们,“都听好了,在主上的身边伺候着,一定要放机灵点,随时随地充当主上的眼睛和耳目。非常时期,不要怕闹,捅破了天,自有老夫顶着。”
宋云祥追随于李中易的左右,已经十几年了,自然了解皇帝的脾气。
皇帝是个异常念旧之人,宋云祥的两个儿子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受皇帝的召见。
宋云祥年近四十岁,只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跟着皇帝进了沙漠,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与皇帝患难于共。
别的人,宋云祥不知道,他绝对忠诚于李中易,属于彻头彻尾的帝党。
如今,已经不是以往,皇长子也有十四岁了。哪怕皇帝有个闪失,偌大的帝国不愁后继无人。
这年月,十四岁已经可以娶妻生子,算是成年了!
宋云祥的各种部署,李中易自是了如指掌,他叹了口气,说:“忠也。”
既然劝不动李中易,宋云祥的做法是,坚定的和皇帝站在一起,生死与共!




逍遥侯 第1545章 买皇帝的女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逍遥侯最新章节!
晚唐的黄巢起义,席卷了大半个唐朝的疆域,连唐都长安都拿下来了。
起初,黄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身死族灭的下场。。
没有战略指导的战役,无论打赢多少次,只要输一次,就完了!
相类似的,还有李自成。一片石大战,李自成输给了吴金联军之后,就一败涂地,再无翻身的机会。
李中易看得很清楚,偶然击败几次契丹人,这个很容易。想要一战定乾坤,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契丹人采取不战而撤的策略,汉军除了徒耗钱粮之外,还可能因为深入埋伏,或是被切断粮道,而导致惨败。
这也是汉武帝晚年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汉军来,匈人走!汉军退,匈人来!
反反复复的草原游击战,将强盛的大汉帝国,拖得精疲力竭,无力再战。
既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李中易就需要厚积薄发的战略。大汉朝有幽燕十一州在手,契丹人无法直接南下,而只能选择从太原侧击华北平原,或是袭扰西北秦夏之地。
傻子都知道,李中易平定了江南和蜀地之后,太原的刘汉政权必为下一个目标。
所以,银夏地区乱了,草原各部被汉军要全部消灭他们的谣言,蛊惑的人心惶惶。
李中易明白得很,耶律休哥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拿下太原,彻底关上契丹人挺进中原的大门。
西北不宁,何以伐太原?
太原不下,契丹人稳如泰山!
这些都是军事常识,无论是李中易,还是耶律休哥,都不可能不懂!
太原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李中易却没有直接去打太原,而是高高的举起了屠刀,把不想臣服的西北蛮子各部,杀得血流成河。
七万人的沙角部落,杀得只剩下了女人和小孩子,这极大的震慑住了西北各部。
草原上,别谈什么仁义道德,礼仪廉耻。李中易有能力杀光他们,他们就只能趴在地上,乖顺的称臣。
有朝一日,大汉帝国衰落了,他们就摇身一变,成为给帝国送葬的最凶残的敌人。
晚霞映衬下的银州,到处都是人,将并不宽敞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
大汉朝的征西将军下令,草原各部的长老和族长们,必须于今天日落关城门之前,赶到银州将军府。
宋云祥有言在先,不来者,即视同叛逆,全族鸡犬不留。
所以,害怕灭族的,琢磨着捞点好处的,想看看风色的,别有用心的各个部落,长老和族长们全部来了。
这么多有钱有兵的土皇帝来了,银州市面上物价,居然涨了五成不止。
李中易是个格外重视民生物价的皇帝。银州城里的粮食和菜价,刚有一点上升的迹象,皇家专营的粮行,就已经飞马传书,让附近各城的粮行往银州送粮食。
官营粮行,早有规定,若是市面上的粮食涨幅超过了50%,有人必须掉脑袋了。
官营的商业机构,必然有老鼠,这是不可能禁绝的。小贪点,能干实事,还是好掌柜。
尤其是,粮食专营的体制之下,各级粮行的大掌柜,对于政权的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李中易向来喜欢抓牛鼻子,他对于粮行的要求,就一条。粮食不够供应或是粮价大幅度的上涨,他就摘了掌柜和大管事的脑袋。
对事不对人。对人就很难管了,那么多的掌柜和大管事,他也管不过来。
中原地区的大官僚大地主,在乎的是,司法特权,土地兼并的便利性,免税的特权。
草原上的长老和族长们,最关心的则是,草场是否肥沃,部落断粮的时候官府是否会接济。
俗话说的好,万贯家财,带毛的不算。带毛的,指的就是牲畜。
在这个缺少兽医的时代,牲畜虽然可能因为疫病而大面积的死亡。
更可怕的是,寒冬降临之时,大部分牲畜被活活冻死了,草原各部来年靠啥生存下去呢?
自从本朝建立之后,宋云祥就是征西将军了。在他的主导之下,凡是顺从朝廷的部落,到了饥荒之时,都会官营粮行的人,送粮食给他们,以度过难关。
所以,官营粮行承担的不仅仅是平准粮价的重任,还有维持汉蕃友好关系的战略意义。
李中易身穿一袭青袍,轻摇折扇,领着张雪仙从将军府的后门,溜到了街上。
随行的人,除了带御器械的近卫之外,还有颇超勇,也就是骑兵厢都指挥使李勇。
故地重游,李勇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年的银夏之地,乃是党项人的天下,党项人里又是拓拔家说了算。
如果不是拓拔彝殷太过于专横贪婪,颇超勇也不至于走上反对拓拔氏的道路。
谁能料想得到呢,党项八部内讧,却白白便宜了李中易。
宋云祥派人监视李勇,李勇岂能不知,他不过是有意装糊涂罢了。
这都啥时候了,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谁敢忤逆当今圣上?
用脚趾头去思考,都知道的结果:李勇今日谋反,明日就是颇超家被灭族之时。
李勇追随于皇帝的左右,时日并不比宋云祥短多少,皇帝对草原各部的态度,李勇也看得很清楚。
所以,李勇反复告诫颇超家,朝廷让干啥就干啥,千万不能有怨言。
跟着李中易这么多年,李勇心里异常敞亮,当忠犬才有出路。
总之一句话,皇帝让咬谁,颇超家就去咬谁。假如实力损失过大了,皇帝自然会体贴的予以弥补。
毕竟,草原各部不可能都杀光了吧?
这次,李勇跟着皇帝来了银州,除了颇超家的族长和长老们之外,他谁都没见。
张雪仙发现,李中易逛街有个鲜明的特点,他尤其是喜欢询问粮价和菜价。
“夫君,此地的粮价竟和成都大致相仿,实在是奇怪了。要知道,成都附近可是产粮之地,这西北银州地力贫瘠,亩产不高,何以如此?”张雪仙很好奇的问男人。
李中易微微一笑,这就是官营粮行的厉害之处了。各地的粮价皆不同,官营粮行低买平卖,略有盈余即可。
“此地建了几十座大型粮仓,各地丰收的粮食,一时吃不了的,就运来银夏诸州,囤积备荒。”李中易笑着解释说,“前唐也有存粮制度,但是,粮商嫌弃路远利薄,不乐意运来银夏等地。”
张雪仙读过不少史书,李中易所言的路远利薄,她略微一想也就明白了。
民以食为天,真遇上了大灾之年,非本地实力派的粮商,若敢卖出天价粮,地方官就会动刀子下手了。
“夫君,如今的粮行为何愿意送粮过来?”张雪仙一下子就问了关键性的节点之上。
李中易轻摇折扇,笑眯眯的说:“因为,全国的粮行只能由你夫君来办。若是银州无粮,就有一大批人要掉脑袋了。”
张雪仙听懂了,敢情先后进去的五家粮铺,竟然都是官家垄断经营的私产。
“我刚进开封的时候,有些乡绅不服气,非要私下里囤积居奇。哼哼,结果呢,他们都被砍了脑袋,妻女也进了教坊司。”李中易说的比较隐晦,张雪仙一听就明白了,男人对乡绅们存有极大的恶感。
在李中易看来,两百亩地以下的小地主,大多靠着勤俭节约,头脑灵活,发的家。
乡绅们则不同了,除了少数乡绅之外,几乎个个可杀!
在小农经济时代,皇朝的经济根基,除了勋贵、高官和宗室之外,至少有一半是被乡绅们挖断的。
李中易上台后,各项史无前例的“与民争利”的政策,让乡绅们受损最大,这也是他在民间的声望不高的根本性因素。
在乡下,说李中易坏话的读书人,可谓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目前为止,民间舆论权一直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乡绅们又是读书人的中流砥柱。可想而知,李中易这个开国皇帝的名声,也就被黑的体无完肤了。
不过,李勇却知道,皇帝在草原上的名声,着实不坏。这主要是,跟着皇帝的部族,即使受了损失,也都给了充足的补偿。
就说颇超家吧,这么些年下来,跟在征西将军宋云祥的后头,参与了五、六次灭族之战。每次作战中损失的战士,都有俘虏的精壮奴隶分配补充进来,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两万人。
草原人,就喜欢看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喜欢各种口头许诺。
张雪仙的精神很振奋,但是腿脚不耐远行,才逛了两条街,就嚷着走不动了。
李中易是个疼女人的男人,于是,领着张雪仙进了一家茶楼。两人坐进茶楼的雅间,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人潮涌动的盛况。
这时,居然有人主动凑了过来,想从李中易的手里,买下张雪仙,娶回去当正室。
1...839840841842843...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