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东急忙上来揽了文景,替她作解释。说明这女孩儿并非他(她)俩的亲生骨肉。&ldquo;她是我们的朋友的遗孤,早已父母双亡。她的父亲就死于白血病。&rdquo;<o:p></o:p>
&ldquo;大夫,救救这可怜的孩子吧!你们实在不知道她是怎样的优秀、怎样的聪明!她虽然刚刚上了三年级,作业本上却尽是老师批下的优和甲。我家中经济不宽裕,没有作室内装潢。她就鼓励姐姐说咱用奖状来装饰咱们的家!姐姐领一张奖状,她就领两张!她才上三年级,人生才刚刚开始呀。生命簿子刚刚展开,怎能就上呢?&rdquo;文景不停地呢喃。她满怀希望却又不无绝望地望着大夫手中的笔。那笔迟迟不肯在处方上落下。<o:p></o:p>
&ldquo;那么,你们的大女儿是亲生的么?&rdquo;大夫身旁一位穿白大褂的女护士问。<o:p></o:p>
&ldquo;唉,对我妻子来说,都如亲生的一样。&rdquo;吴长东解释道,&ldquo;哺乳延长了母亲给娃娃的输血期,老二吃的奶比老大都多呢!&rdquo;<o:p></o:p>
听了吴长东这话,文景感动地握紧了丈夫的手。在她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时刻,他的答真比她自己的答都和得体!<o:p></o:p>
女护士的目光中也频频射出了敬意。<o:p></o:p>
然而,医生脸上却始终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冷峻,他将写好的处方揭下来,郑重交到吴长东手里。说:&ldquo;尽快到首都慈幼医院血液科做个详细的检查吧。这是我给你们写的介绍信!&rdquo;<o:p></o:p>
<o:p> </o:p>
※※※<o:p></o:p>
<o:p> </o:p>
首都慈幼医院血液科的一纸诊断书更如晴天霹雳,将陆文景和吴长东打入了十八层地狱。<o:p></o:p>
经过抽骨髓化验,几位专家确诊海纳患有高血氏病。这是一种由于基因缺损引发的血液病。专家见文景和吴长东忐忑不安、茫然不解的样子,就换一种通俗的说法给这期待的父母作了解释:&ldquo;我们每个人血液中都有一种打扫红血球和白血球尸体的酶(这种酶叫脑苷脂酶)只有这种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血液的新陈代谢才得以顺利进行。可是,这种酶在小海纳的血液中不够使用。因而就导致了血液新陈代谢的功能失调。&rdquo;<o:p></o:p>
&ldquo;从我们身上能提炼出这种酶么?&rdquo;文景因极度紧张、脸盘儿都有点儿变形。她下意识地往上挽了下衣袖,恨不得马上就从自己胳膊上抽取闺女需要的血液。<o:p></o:p>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原来这种病的发病率只有万分之一,极为罕见。目前医学界对此尚无良策。<o:p></o:p>
&ldquo;我们给娃最好的营养,最好的照顾,能坚持多久呢?&rdquo;吴长东问。<o:p></o:p>
&ldquo;这种病的后期会侵蚀骨骼和肝脏、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唯一缓解的法子是孩子身体支持不住时,切脾保肝。即便如此,恐怕也只能活到十一、二岁左右!&rdquo;<o:p></o:p>
&ldquo;不,不。我们要奇迹!&rdquo;文景大声嚷叫道。&ldquo;我们要奇迹!&rdquo;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由于极度的神经紧张,往往引发歇斯底里的症状。在这时,文景已失去了正常的逻辑思维,把无辜受折磨的女儿的不幸,误解成了医生的过错和无能。<o:p></o:p>
几位专家摆摆手,示意吴长东快扶失去理智的妻子病房去。<o:p></o:p>
到病房,看到纳儿在酣睡中。脸上现出娇柔而潮红的笑靥。文景的烦恼和愁绪稍稍消退了些。但是,当她慢慢儿俯下身来,轻轻将手掌放到海纳的额头上时,小额头炭火一样的灼烫一下将她的手反弹起来。新的恐怖又把她推到了痛苦的悬崖边。原来孩子面颊上那灿然的桃红是病魔作弄出的骗人的把戏!<o:p></o:p>
&ldquo;海纳,纳儿&rdquo;<o:p></o:p>
&ldquo;不,你不是妈妈&rdquo;孩子的嘴唇在翕动,&ldquo;我不跟你去!&rdquo;女儿一激灵睁开了兔子一样的红眼,惊恐地辨认眼前这女人是谁。可是,她还没有准确地认出是文景就又昏迷了去。<o:p></o:p>
&ldquo;这是神志不清时的谵语!&rdquo;吴长东无奈地说。<o:p></o:p>
孩子的昏迷仿佛传染了文景,她亦感觉头重脚轻眩晕起来。这时那窗帘的轻微晃动、白色被单的嗦嗦发抖,在文景眼中都变成了怪异的现象。一向不信鬼神的文景这时高度地警觉。她觉得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在挟持海纳,死神正与她争夺这**的小囚徒。文景庄严地跪在孩子床前,急切地拉着纳儿的手,把脸贴近孩子的掌心道:&ldquo;我知道这女娃儿来到世上,是一种触犯会道德的结果。可是,老天呀,要责罚也只能责罚她死去的父母啊!这孩子是无辜的啊!&rdquo;她以一个慈母心灵的渴望、高度的精诚祈祷着,&ldquo;老天哪,难道您觉得对这小人儿的惩罚还不够么?如果您认为还惩罚得不够深重的话,祈求你把这灾难恩赐到我头上吧。&rdquo;<o:p></o:p>
吴长东见这母女俩的情况都极其糟糕,急忙跑到医办室陈述孩子的状况。直到他再一次把专家请来,文景的理性才渐渐跳出魔幻的桎梏。<o:p></o:p>
专家确诊孩子的脾脏已极度肿大。必须先退烧、输血、输氧。然后做切脾保肝手术。<o:p></o:p>
<o:p></o:p>
这样,文景母女在北京儿童医院住了将近四十天。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吴长东给她买的金项链、和母亲送给她的一对玉镯子。
走出吴庄(二十七)触景动情
<b> </b><b>二十七<o:p></o:p></b>
<o:p> </o:p>
夫妻之间有什么是非可理论?既有当初的选择就该为当初的选择隐忍和承受。漂亮而又聪明的姑娘怎么可能没有任何背景呢?你选择了她就该放弃与她争论是非短长的原则和习惯。这样的婚姻才会稳定。出于自尊和虚荣,赵春怀拒绝接受这一公理,果断地与陆文景离了婚。他的父母又大张旗鼓地为他在全公范围内选美了。殊不知追求绝对的完美,结果是失去了完美。<o:p></o:p>
这对陆家老俩口儿是沉重的打击。女儿付出了青春美貌、付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好容易离开了贫穷的吴庄、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并且在陌生的环境里打开了局面,在省城西站创造了小小的辉煌,使爹娘在吴庄人面前能挺直脊梁,如今却说离就离,又沦落到当初的出发地,开头又重复到结尾,这是怎么事儿呢?这种下场叫世人怎么看呢?<o:p></o:p>
然而,当事人陆文景对婚姻的失败却麻木了许多。除了愧对海涵和海纳、对那小兄妹有梦魂萦绕的牵挂外,文景如同夜游人一般蒙里蒙怔的。她丝毫没有考虑这件事的后果,更不考虑别人怎样评说。在她的意识里,既然赵春怀不能承受她带给他的屈辱,提出要离异,并且自己也同意,那就情理、天经地义。双方都是种解脱,有什么不好呢?至于靠自己一个弱女子的力量怎样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怎样将童稚的海容供养成人,她都还没来得及考虑呢。<o:p></o:p>
陆文景之所以这样,并非思维不够清晰。女性在爱情失而复得之后,常常就忘乎所以了。感情太丰富太专一的女子尤其是这样:一旦旧情复发就象野火烧过枯林,火借风势,势不可挡了;更如吸鸦片者的烟瘾发作了一般,失去理智了。尤其是那天在打井工地上,吴长红艰难地启动双唇,吃力地掀动舌头,说了这样一句话:&ldquo;等着瞧,重新来&rdquo;。这是他从奈何桥头返人世,苏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当时因为他吐字不清,人们都听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不认真追究。但这六个字撞击在文景的耳鼓上却石破天惊,听得特别清晰、特别上心。她握着他的手使劲地点了点头。这句话在她灼热的情感中加了油。她的灵魂、她的生命完全被这&ldquo;重新来&rdquo;所控制了。<o:p></o:p>
吴长红在他家休养康复的日子里,陆文景在自己家做针线活儿。就象未曾出阁的大姑娘盼望喜期将至一般,文景名义上是给父母和海容做棉衣,其实是为心上人千针万纳。绣花的烟荷包、鞋衬子、千层底儿鞋,只要父母和孩子不在身边,她就偷偷儿干起了私房活计。常言道:新婚夫妻甜如蜜,再婚夫妻比蜜甜。每想起她和长红的&ldquo;重新来&rdquo;,南坡避雨窑中的云翻雨覆、如胶似漆就到心上了。文景控制不住自己想亲吻手中的物件。深深地呼吸一口,仿佛吸到了长红的体味。为他纳着千层底儿鞋底子,用樱唇抿一抿那长长的细麻绳,柔情便在心湖中震颤不已。满脑子满眼里都是他的人。他宽大的脚掌、颀长的身躯、他的嘴唇、他的呼吸无不在她的视觉、嗅觉、听觉里。这一切既象整日厮守的父兄那么熟悉、又象邂逅初遇的钟情者那么生疏而有魅力。这种亲切的感觉就如同她久违了的南瓜小米稀饭、田禾野埂上的秋风,是那么质朴甘纯,又那么地久天长。每做好一件后,她就仔仔细细地打点到一个印有双喜字的红花包袱里。如果发现一个线头儿露在外边,她必然要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掉;如果发现了一星浆糊点儿,她必然要用舌尖舔湿了,再用手指刮去。爱人及物,爱物及人。她打点包装这些物件就仿佛修复自己的爱情一样,把整颗心都溶进去了。<o:p></o:p>
生活的轨迹往往是这样,它只按照超常的规律发展,并不以老实人所预测的固有逻辑而行事。陆文景离婚三个月以来,吴长红既没有传书递柬与她商讨过私奔或者幽会的计划,也没有露出任何&ldquo;重新来&rdquo;的端倪。吴庄村人也并没有象文景的爹娘所担心的那样,疏远他们、轻视他们和贬损他们。倒是吴天才的儿子三货动不动来给驴和羊割草、起圈,动承担了文德生前照料牲畜的责任。小伙子加心在意,每天将羊和驴吃剩的蔫草从槽口抱到当院里,让太阳曝晒,准备积攒冬储;而把新割的青草放到槽口,让牲畜们尝鲜。铲粪起圈是又脏又累的活儿,三货照样干得一丝不苟。每当他把驴羊的便溺锄铲成一堆、挑到街门口,再往圈里垫上疏松的干土后,当他关上那栅栏门时还要和驴、羊们拉呱上两句:&ldquo;怎样?三货的态度不比文德差吧?&rdquo;&ldquo;哥儿们如果觉得舒服,就托梦告诉咱文德老!&rdquo;更叫人意外的是一向木讷的慧慧的慧生也伸出了友谊之手,每逢他给自己家挑水时都过来看看文景家的水缸满不满,总是把两家的水缸注得满荡荡的。不仅如此,无论在街头巷尾、路边田埂上,陆富堂都感觉出乡亲们沸水般的热乎劲儿。这让老俩口儿很受安慰。毕竟天下向善的人多,人心都有同情弱者的一面儿。他们后悔自己在遭了难时,误将人世也看得太灰暗了。老俩口并不理会闺女在想什么盼什么,他(她)们有三货、慧生等街坊邻里的照料、有文景和海容在身边儿陪伴便很知足了。<o:p></o:p>
对长红的许诺,文景总不能死心。尤其是当她从赵春怀家巷口经过与昔日的公婆遭遇,受了公公的白眼或婆婆的讥讽时,那&ldquo;重新来&rdquo;三个字就撞她的心尖儿。她也曾一次又一次地为他设计怎么个重新来法儿。每想到长红生性善良,又遵从传统道德,从不会公开地出轨贩怪,找歪理,是很难走出这一步的。文景就满目凄凉、心如死灰,干什么都没有心劲儿了。一旦从道听途说中得知吴长方与小婶儿红梅花也有一腿,甚至有人还很具体地描述那天在工地上,红梅花揉揉胸脯说奶胀了,要去喂孩子。她刚走不久,一把手就也借故离开了。长红和二虎被挖出来时,两个最该在场的人都没在场,他(她)们在干什么呢?有那爱操闲心的人跟去了,他们从邻街的窗口听见一把手和小婶儿正在她家那西小房子里呼呼喘气呢。向来不爱捕风捉影的陆文景为此信息都激动不已。说实在话她希望真是这样。果真如此,长红与红梅花离婚就有了口实。离了婚的红梅花也就不会孤寂,长红在良心上也就用不着太多的自责了。<o:p></o:p>
对于今后的生活,文景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盘算。海容眼看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吃住就跟着姥姥姥爷,老人们身边也好有个小人儿照应。考虑到自己和长红为了相爱一拆两家,这种毫无顾忌的组在吴庄村人面前肯定扎眼,他(她)们可以远走高飞。现在国家的政策宽了,哪里的黄土不养人?一条出路是通过长红的大哥到省城西山的矿,租间茅棚小屋,买个缝纫机给矿工们做下井时穿的特制袜子,先靠她来养家,慢慢地再给长红找些活计;另一条出路是承包南山的荒坡,夫妻俩筑土为屋、垒石为床,植树造林,大干一场。她不相信有她和长红这两双勤劳的手,就过不上好日子!<o:p></o:p>
苦日子甜日子,眨眼就到了给文德&ldquo;烧儿&rdquo;的日子。文景竹篮里放了香火、冥币和供品望南坡断魂岗而去。未到坟前,脸上已是泪珠滚滚了。说句良心话,文德的早亡留给文景心灵深处的创伤是不可弥补的。这创伤是任谁,任什么喜事都不可修复的。出门之际,老父亲陆富堂要伴随她去,被文景和娘挡住了。每到祭日,爹都不能忘怀。念念叨叨要到文德坟上走一遭。爷俩形影相随,相扶相帮一起干惯了活计。这些日子,爹不是梦见文德冒冒失失把驴车赶到河里去了,就是梦见他骑着自行车上一道坡时,又滑溜下去了;要不就说文德遭了蜂蛰,脸膛肿了。而事实上是他自己牙疼,脸颊有些浮肿。他说他想去会会文德,万一儿子真过不了哪道坎儿,他就去再帮一把。文景怕年迈人看见宝贝儿子的坟头,触景动情,哭伤了身子,就急中生智说:&ldquo;你那儿媳妇二妮正在那儿与文德说心里话呢,你去了方便么?&rdquo;这才将父亲止住。然而一出村口,向西望见上学的路上一群孩子在奔跑,朝东南砖窑场又传来人喊马嘶,南山坡上牧羊滚滚。当文景意识到文德该在的地方再也不会出现活生生的文德时,凄凉孤苦的感觉就油然而生,再也遏止不住那哗然涌出的泪水了。<o:p></o:p>
来到文德坟前,才发现二妮果然在这里。只见她跪在文德坟前,扳了供在砖灶上的烤红薯、烧土豆,照着墓堆旁的纸灰旋风儿又打又骂:&ldquo;死文德,我说不准用擦屁石,你就当了真?偷偷摸摸去立土崖也不和人说一声!即便你狠心让我担这逼死你的罪名,就忍心抛下你那二老爹娘么?你叫文景姐姐走不得走,留不得留,怎么处置哩?你若地下有灵,撞客呀,再撞客了旁人让我看看,对我说句贴心的话儿&rdquo;<o: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