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邻居是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魏仁浦咂摸了一下,他虽然看了多年,也觉得这两本书最有用,但是却没有像叶华这么一针见血,他忍不住含笑。

    说得好,这两本一是道家,一是兵家,和儒家没有什么关系!老夫宁可去拜祭老子圣人,也不会去拜祭孔子!孔夫子一生碌碌无为,处处碰壁,学他,连家都治不好。还奢谈什么治国?

    魏仁浦对儒家的厌恶,那是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

    而且他好容易打赢了南唐,正准备携着大胜的威风,施展拳脚,争取更上一层楼,王溥和范质就搞出了这么一手。

    一下子就把老魏的功劳给抵消了。

    而且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王溥他们还有后手呢!

    魏仁浦已经得到了消息,范质给郭威上书,建议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光揽天下贤才,还建议给晋王安排师傅,讲授经学,启宏听闻

    一连三招,招招都直指核心。

    叶华听魏仁浦抱怨完之后,只剩下钦佩之情。

    朝中这帮家伙,果然没有一盏省油的灯!

    魏相公,那个,陛下信任你,倚重你,如果觉得不合适,你去建议就是了,何必跟我抱怨,我实在是爱莫能助!

    少耍滑头!

    魏仁浦怒道:你小子不会不清楚,这三件事,老夫挡得了吗?

    自从唐末以来,天下混乱,割据纷争不休,武人纷纷掌权,征战连年,百姓困苦不堪。用儒家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礼乐崩坏,需要圣贤之道,来教化人心,让天下由乱入治。

    哪个皇帝不求天下太平,不想社稷安宁?

    难怪郭威会迅速点头。

    至于扩大科举,网罗人才,也是郭威心心念念的事情,眼下朝中缺少文官,又有那么多政务,交给军头只会出乱子,必须重用文官。

    再有,给柴荣找师傅,培养储君,也是应有之意,郭威不但不会拒绝,还要主动挑选最合适的人只是魏相公,好像不太合适啊!

    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师道,尊师重教。虽然君臣有别,但某些重臣一旦成为天子之师,就可以用师道来约束劝谏天子。

    话语的份量和寻常大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老魏能当上三相,是靠着从龙之功,定策之力。

    假如柴荣登基,他的地位就要打折扣,假如再让那几个人抢在前面,成了储君的师傅,未来的朝堂上,哪里还有他的位置!

    虽然文官们表面上和和气气,温文尔雅,但是真正涉及到利害之争,绝对比武人来的凶狠险恶多了!

    两者就好比学术辩论会和街头打架斗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叶华,你要是能帮着老夫,把这事搅黄了,我,我欠你一个人情!

    以魏仁浦的身份,说出我欠你人情,基本上就等于以后老夫会鼎力相助,咱们联手吧!魏相公已经发出哀求了。

    天赐良机啊!

    叶华盯着地上的砖,仿佛要用目光穿透似的。

    魏相公,你看了两本书,其实我觉得你该再看一本!

    什么意思?魏仁浦怒道:别打哑谜,老夫懒得费心思!

    叶华很认真道:除了道家和兵家之外,儒家也有价值,儒家告诉我们如何维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在家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朝廷,要君贤臣忠,心怀苍生。神州大地,如此庞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自从汉唐以来,历代都尊奉儒家,作为显学,其中的道理魏相公不会不明白吧?

    嗯!

    魏仁浦重重吐出胸膛里的浊气,脸色阴沉,他显得很不满意。

    道理好说,魏仁浦是真的瞧不上儒家的那一套。

    尤其是龙蛇起陆,天下归一的时候,让儒家大行其道,只会影响扫清**的速度。魏仁浦也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大局。

    冠军侯,老夫的身份,实在是不方便,你要是能联络将领,一起阻止此事,那就功德无量了。

    呵呵,陛下做决定的时候,根本没有问我的意思,这种事情陛下也不会问我,说了还不如不说!

    唉!难不成朝堂要成为酸儒的天下吗!魏仁浦气结,猛地一拍桌子,胡子撅起老高,更上了年纪的山羊似的,来回乱动。

    叶华突然笑了,那个魏相公,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魏仁浦眼睛放光,计将安出?

    以儒治儒!

    明天就是郭威动身的日子,叶华,骠骑卫,还要文物大臣都要陪同,次相王溥身为主祭,要负责全部流程,到时候该用什么礼仪去祭奠孔夫子,全都是他说了算,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记入史册,丝毫不能错。

    好在王溥胸有成竹,早就有了腹案,稳如泰山,一点没有忙乱的意思。

    王相公,我以前读过一句论语,叫‘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话当作何解释?

    王溥笑了,难得冠军侯好学,这八佾舞祭祀时的乐舞,按照周礼,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季氏是鲁国大夫,得有四佾,而竟用八佾于家庙,实为僭礼。夫子感叹春秋礼坏乐崩,这就是一例!

    哦!

    叶华恍然大悟,夫子一生忠于大周,偏巧我朝国号也是大周,还真是冥冥之中,早有天数啊!

    王溥似有所得,沉吟半晌,欣然抚掌,赞道:冠军侯解的妙,陛下提三尺宝剑,恢复汉人江山,北却契丹,南服唐越,功莫大焉,正应该祭奠孔夫子,以显示天子圣德,岂不美哉!

    王溥翩然有度,说话好听,讲出来的道理,让人不能不信服,哪怕魏仁浦也被弄得哑口无言,就看叶华这小子能说出什么来!

    王相公,八佾舞是天子之舞,夫子不屑既然孔夫子连八佾舞都不用,让天子亲自去祭奠孔夫子,是不是违背了夫子之心啊?再有,我听闻自古以来,天子有大功绩,当去泰山封禅,把心怀告诉苍天,这才是正办!告诉孔夫子算什么?难道他比老天爷还大?这个恐怕说不通吧?

    听完叶华的话,王溥突然陷入了沉默。而魏仁浦却是心中欢呼,差点喊出来!

    行啊,叶华啊,你小子够厉害!

    魏仁浦故意装成关切,王相公,既然夫子讽刺奸佞之徒滥用天子之礼,那怎么好让天子亲自祭奠,不妥,实在是不妥!我看就算了吧!

    开什么玩笑,王溥立刻反驳道:魏相公,当年汉高祖亲自祭奠夫子,方有大汉400年江山,如今陛下大胜而归,正好效仿汉高祖,怎么能算了?

    这两位争吵,提到了刘邦祭祀孔子,叶华突然道:王相公,当初高祖刘邦,真的去祭祀过孔子吗?




第173章 前科累累的儒家
    郭威听说汉高祖刘邦去祭奠过孔子,立刻来了兴趣,刘邦斩蛇起义,建基立业,开创了大汉400年江山。

    郭威出身寒微,如果能达到汉高祖的程度,做梦都能笑醒了。

    因此郭威煞有介事,要求效仿汉高祖的礼仪,去拜祭孔子。

    皇帝提出了要求,大臣们当然要照做。

    身为朝中的学问大家,王溥当仁不让,可是找来找去,也就只有《史记的一句话。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孔子。

    太牢就是猪牛羊三牲祭品,规格极高,凸显刘邦对孔老夫子的尊重之情。可这句话让郭威有点傻眼了。

    刘邦路过鲁地,去没去曲阜?到没有到孔庙,献了祭品,有没有祭文,对孔老夫子的后人,有没有封赏,孔家后人有没有答谢

    郭威一连问了许多关键的问题,王溥那么大的学问,居然也犹豫了,这些细节谁知道啊?

    这时候魏仁浦发话了,他提前下了功课,把史书找了一遍,然后对郭威道:陛下,史记高祖本纪当中,并没有记载祭祀孔子。

    什么?

    郭威大惊,史记成书于武帝朝,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假如刘邦真的去拜祭孔子,正好给了汉武帝独尊儒术最好的支持,刘彻大可以说高祖皇帝都拜祭孔子,我尊儒术,是效法高祖。

    假如这样的话,整个事情就简单了。

    汉武帝大做文章,史书怎么能不写?

    可问题是高祖本纪居然没有记载,只是在《孔子世家里面,写了简短的一句,连时间都没有,实在是可疑!

    王溥不愧是学问大家,在短暂的迟疑之后,立刻道:陛下,根据《汉书的记载,此事发生在高祖12年的十一月,自淮南返回长安,路过鲁地,特意祭奠孔夫子的。

    郭威立刻让人去找,《汉书上果然有记载,貌似是真的。

    可魏仁浦又不慌不忙,摆出了证据。

    这次他拿的是《高祖本纪的原文,这上面没记载去祭奠孔子,那这段时间刘邦干了什么呢?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10月的时候。刘邦先击败了黥布,把他打得狼狈逃窜。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打了大胜仗的刘邦,回到了老家沛县,留下了著名的大风歌,宴饮十余日,刘邦担心老家百姓负担太重,要离开,父老百姓哭求,刘邦又留了3天。

    换句话说,刘邦在沛县住了半个月到20天左右。

    期间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黥布于鄱阳。

    樊哙别将兵定代,斩陈豨当城。

    做了这么多大事,刘邦11月回归长安。

    在于黥布征战的时候,刘邦中了箭,在路上伤势越来越严重,转过年,又灭了燕王卢绾。还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

    刘邦的病越来越严重。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

    可刘邦却嫚骂一声,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而后几个月刘邦就驾崩了。

    通读高祖本纪之后,尤其是最后的两年,郭威都感叹良久,刘邦这个皇帝真不容易!

    从起兵抗秦开始,和项羽征战,接着建立大汉朝,又马不停蹄,一直到死,都在为了帝国奔波劳碌,铲除一切祸根。

    或许只有在沛县的时候,面对家乡父老,念诵大风歌的时候,才是刘邦唯一放松身心的时刻一个月的时间,从鲁地到长安,还带着病体,除非刘邦会缩地成寸,不然绝不可能。

    郭威看完之后,已经确定,《孔子世家上面的那句话,应该是假的,不是太史公作假,就是后人填上去的。

    很有可能是修《汉书的时候,给天上的,所以才选了十一月,让时间看起来通顺,但还是经不起推敲。

    原来刘邦没有去祭祀过孔子,想想也知道,如果刘邦祭祀孔子,把儒家看的那么重,何来文景两朝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何以汉武帝雄才大略,要尊奉儒家,还遭到那么大的阻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后世儒家士人,为了给脸上贴金,公然篡改历史!

    这种事情并不新鲜,毕竟在手抄竹简的时代,填上和减去几个字,还是容易的,文化的话语权都在少数人手里,只要他们能够保持默契,就不会露馅,后人也只能将错就错。

    看着魏仁浦和王溥的辩论,叶华想起来后世流传的道德经第14章,写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可是在出土的汉帛书《老子中,写的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和古,一字之差,却让老子的意思南辕北辙。

    众所周知,儒家主张法先王,自然要用古之道,御今之有,而法家强调法后王,则是要用今之道,治理眼下的问题。

    把老子的话改了一个字,就让老子站在了儒家一边,增加说服力,这就是儒家士人的本事!

    由于儒家前科累累,叶华宁愿相信,刘邦根本瞧不起孔夫子,他老人家忙着在家乡饮酒高歌,享受衣锦还乡的愉快,才不会颠颠跑去,拜祭什么孔夫子,还献上了三牲祭品,做春秋大梦去吧!

    王溥被弄得很狼狈,他犹疑地盯着魏仁浦,心说姓魏的什么时候涨了学问,居然能打自己措手不及?

    不像是他能做到的!

    王溥心里不停画问号,他左右看了看,发现了一直老神在在的叶华不会是这小子出的主意吧?

    他倒是有些急智,可年纪不大,听说学问也不怎么样,他如何找出的漏洞?

    王溥摇了摇头,他也弄不清楚,是谁点播了魏仁浦,让他开了窍。

    反正当下最紧要的事情,还是劝说陛下去祭祀孔夫子。

    臣以为,纵然汉高祖未必去祭奠夫子,陛下也应该前往。夫子乃是天下读书人的先师,从汉唐以来,就受到历代礼遇。前朝明宗李嗣源,虽为胡人,也尊奉孔夫子,曾经斩杀乱孔的孔末,授予孔家遗孤孔仁玉为曲阜县主簿。陛下此次驾临曲阜,正好可以封赏孔家,收拾读书人之心,一举多得,臣恳请陛下,务必前往,不可迟疑。

    王溥是个正人君子,难免说话有些棱角,按他的意思,郭威要是不去,只怕连李嗣源都不如了。

    这样郭老大火炭一样的心凉快了不少。

    你们先下去吧,让朕想想!

    把魏仁浦和王溥打发走,叶华也要跟着去,郭威却把他叫住了。

    冠军侯,你随朕去走一走。

1...9293949596...4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