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以免今后西魏强,而明清弱时,南京再次走向与清联合,避免西魏国没有帮手的尴尬境地。
当然这样一来,孙可望便不可避免的会做大,今后想摆脱西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现在高义欢已经奈何不了孙可望,便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孙可望是否会做大的问题,而是须要考虑眼下,是否应该各取所需。
先稳定四川,减少孙可望对四川的威胁,同时获取云贵的铜矿,使得魏军有足够的铜,来实现兵器的变革,无疑附和高义欢的利益。
出于多种考虑,高义欢决定答应孙可望的条件,只是这个条件孙可望还认不认,那就不知道了。
此时在西军撤离川南后,魏军迅速控制了川东和川南各地,不过像石柱播州,以及四川西南部数个州府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则依然在明军和土司的控制之中。
高义欢并没有立刻就去解决这些明军和土司,因为他们所处之地,大多在群山之中,只能慢慢分化瓦解,很难一战而定。
十月底,在斥候禀报,孙可望攻下贵阳,主力向西南运动后,高义欢留下王得仁镇守重庆和川南,便让金声桓回师湖广。
高义欢也带着大军返回成都,准备整合四川,然而他刚到城都,关中就有消息传来。
第683章班师回朝
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掌控,高义欢将蜀王宫,改成了他在成都的行宫,并打算长住一段时间,等候四川局势彻底稳定后,再返回关中。
只是没想到西安来的消息,却打乱了他的部署。
高义欢才回到成都,陈名夏就告知他,西安传来消息,说是满清唆使漠北蒙古南侵关中,草原上有异动。
高义欢就知道,满清不可能让他修养生息,只是没想到满清的动作居然这么迅速,而且居然能够说服漠北蒙古。
两年前,高义欢在汝南与多铎激战时,南京没有帮他,是漠北蒙古南下,攻入山西劫掠,替他解了围,可现在漠北蒙古却又成为西魏的对手。
虽然高义欢在关中留下了近十万人马,可是基本都是驻守于各个关隘和城池的步军,而长城防线太长,一旦出现一个缺口,没有一支机动能力够强的马军,来围追堵截破关而入的蒙古马军,魏军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
魏军刚占据关中不久,要是让蒙古人杀入关中,烧杀抢掠一番,那西魏国的威严就扫地了。
多尔衮这个龟孙,还真会给他出难题,不让他休息一阵。
此时,在成都行宫内,高义欢与陈名夏梁以樟坐在书房中商谈。
高义欢看着两人,然后开口道:草原上异动,蒙古可能入寇关中,孤王有些不太放心,准备近日返回西安。
陈名夏道:西安是我大魏国都,关中乃畿辅之地,不能有失,臣也认为大王应该返回王京坐镇。
高义欢微微颔首,孤准备近日就动身,选虎克胜选锋龙骑四军,还有一部分关宁降军,孤王准备带入关中。这样一来,在四川留下的人马,大概就只剩下三万多魏军,以及一万多降军。四川刚刚拿下,局势还很不稳定,孤王着实还有些不放心。
梁以樟道:现在孙可望进入云贵,四川境内只有镇雄府的沐天波扬展还有些实力,但是沐天波一心想着收复云南,对我大魏应该没有多少威胁,况且即便真的开战,有三万精兵在,加上入川到路在我大魏之手,他们人力财力兵力都不及我大魏,顶多在川南有所摩擦,但绝对不可能威胁成都。
高义欢与两人商议过,陈名夏跟随他回西安,而梁以樟则以西魏国大学士的身份,出任四川总督,另外刘黑子的属下季国风则出任四川布政使,原来大顺的礼府侍郎扬永裕则出任按察使。
高义欢见梁以樟颇为自信,脸上微笑道:先生有信心,那孤王就不多说,这里只交代三件事情。
梁以樟拱手道,大王请吩咐!
高义欢站起身来,负手走了几步,然后停下步子道:第一件事情是关于孙可望。雄镇府的沐天波和杨展,暂时不要动他们,留着他们作为与西军间的一个缓冲。对于西军,孤王的想法是,既然解决不了,那就各取所需。牛金星已经去联络孙可望,孤王回西安后,这件事情由先生全权处理,若孙可望能同意称藩,四川可用少许粮食,换取云贵的铜矿和茶叶。
说着高义欢顿了顿,目视梁以樟道:孙可望这个人十分的狡猾,就算是称藩后,也需要防着一点。毕竟流寇不像我们大魏,他们走哪儿吃到哪儿,打仗不需要那么多准备,一旦让他发现了什么良机,他未必不会上来咬我大魏一口。
四川环境封闭,北面和东面都是魏国的版图,西面是藏区,而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民早已没有了吐蕃王朝时代的野心和侵略性,同样比较安全,只有南面的西军是个威胁,只要处理好这个威胁,四川就基本安全了。
梁以樟点了点头,臣明白了!
高义欢接着道:第二件事是关于大魏在四川的行政,孤王以为眼下应该以巩固控制区域,恢复地方生产为主,至于境内的土司,则以安抚为主,等在川蜀站稳脚跟,在逐一击破,切不可贪功。
梁以樟道:臣在四川,准备先用两年的时间,殷实府库,训练军队,同时招募和鼓励土民下山开垦荒地,鼓励土汉间进行交易,减少土汉矛盾,等时间成熟,再继续推行改土归流。
高义欢微微颔首,西南地区土司众多,西魏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必然会与土司产生冲突,甚至会引发土司叛乱。
天启年间,爆发的奢安之乱,就前后持续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
高义欢听了梁以樟的话,知道他心中有数,遂即道:最后一件事,便简单许多,就是必须要加强四川与外部的联系,把四川生产的物资运出去。这就需要修复连接汉中的栈道,还有造船,沿江而下,将货物运道湖广。
梁以樟道:等府库充盈后,臣会按照大王的意思,加固栈道,保证四川与关中和湖广的联系。
高义欢走过来,抓住梁以樟的手,郑重道:那孤王就将四川拜托给先生了!
臣定不辱使命!梁以樟正色道。
高义欢使劲摇晃了几下他的手,那好,今日就说到这儿,等会儿孤还要交代将领们几句,先生就先回衙处理事物吧!
几日后,成都北郊,大队队的魏军士卒,推着骡车,牵着战马,正徐徐向北进发。
此时在城外长亭处,梁以樟领着众多留蜀的官员和将领相送,高义欢与众人说了几句,便将留守四川的两员大将王得仁和白旺叫到一边。
参见大王!两人齐齐行礼。
两位请起!高义欢令他们起身,然后嘱咐道:这次本王班师回朝,四川的防务两位将军要用心。若是真出了什么大变故,你们只要记住,成都不能丢,入川的道路不能丢,孤王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增援你们,你们记住了吗?
大王的嘱咐俺们铭记于心。
高义欢拍了拍两人肩膀,缓缓道:四川,孤王就托付给你们了!
说完,高义欢便翻身上马,梁以樟等人躬身拱手,高义欢一扬马鞭,便追上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北而去~
第684章嫂嫂也在
时间到十一月中旬,天空中雪花飞舞,关中大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
在通往西安的官道上,数万大军脚踩着薄雪,顶着寒风向前挺进。
高义欢骑在战马上,观察着这官道两侧,白雪皑皑的原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出现一个村落,炊烟袅袅升起,看样子已经有了些生气。
看来近一年的时间,李先生治理关中,还是颇见成效啊!高义欢嘴里哈出白气。
陈名夏脸颊冻得微红,吐着白气道:关中乱了多年,土地多,人口少,藩府组织百姓耕种,靠近渭河水系的良田种麦子,差一点的田地,便种棉花,还有玉米和番薯。明岁之后,渭河平原上的粮食能够满足关中六成的消耗,剩下四成则从湖广和四川转运。不过粮食上虽有缺口,但是棉花收获后,则直接卖给西安附近的工坊织出棉布,然后销往西域蒙古乌斯藏,换取牛羊马匹还有毛皮,总的算起来,收支应该能够达到平衡。
高义欢问道:关中生产的棉布,应该是比不上江南的货物吧。这些棉布能有竞争力么?
陈名夏道:江南的棉布确实要好于关中生产的棉布,他们的货物不仅精美,而且还比我们的货物便宜。在关内,我们的货物基本都没有竞争的能力,不过关外的蒙古人,对棉布的要求,并不像关内那么高,粗糙点没关系,能穿就行。我们现在是占据了距离近的优势,加上藩府对关税的调控,让关中生产的棉布,能占据一席之地,但想要彻底竞争过江南,臣以为不太可能。
陈名夏是江南人氏,对江南经济发达,棉纺丝织的厉害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高义欢沉思着点了点头,江南纺织历史悠久,关中刚刚起步,只要能生存下来就行,不用急于一时。
陈名夏道:其实藩府要扶持关中的棉纺工坊,还是有很多办法的,但是问题在于,藩府只能控制藩国之内的事情,还不能影响外部。我们不转卖江南的布匹,别人会进行转卖。现在口外对蒙古人的贸易,大部分都是被山西的晋商把持,他们在江南拿到物美价廉的货源,最远能够卖到罗刹国,把我们在口外的生意都抢得差不多了。
这还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满清对蒙古的影响力,要比西魏大太多了。
晋商借着满清的庇护,在口外贸易时,比西魏国的商队更安全,而他们手中的货物,又比西魏的好,那西魏便很难竞争过晋商。
这次满清唆使蒙古入寇关中,就是商队,发回来的消息。高义欢沉声道:商队去口外,不仅能够为藩府带来高额的收益,同时还能收集口外的信息。因此藩府必须要给商贾一些支持。现在看来我们货物,成本高,品质差,是一个短板,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个优势。货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终究是受制于人。不过我看除了货物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提高大魏在口外的影响力。
陈名夏道:大王真是一针见血,要是我大魏的影响力足够,能够震慑住周边蒙古,将晋商挤走就不成问题。不过想要解决蒙古,震慑周边蛮夷,却并不容易啊!
高义欢微微颔首,嘴角哈着白气道: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首先我们大魏必须足够伟大,伟大到令诸夷崇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兵事上,全面碾压他们,让他们高度的认同和崇拜我们才行。我们必须在文化和兵事上保持绝对的强势。
陈名夏看着高义欢愣了下,内心忽然有点激动起来,臣明白!就像盛唐一样!
高义欢点了点头,遂即又摇了摇头,唐朝并没有完全做好!
他正说着,抬头一看,远处一座雄伟的城池,已经出现在眼前,遂即笑道:呵呵~到王京了!
十一月间,百姓们忙完了农活,可是距离春节又还早,大冷天的,百姓无所事事之下,便大多在热炕上造孩子。
此时西魏国人口,接近两千五百万,过上二十年,只要平安稳定,粮食充足,估计能涨到五千万。
因为天气日渐严寒,白雪覆盖了城墙屋顶和街道,即便是大白天的,街上也少有行人,城中的居民都在家里烤火取暖。
在魏王宫内,院外的亭子里,朱媺娖赵娟邓氏还有李岩的夫人汤氏和红娘子坐在一个桌子旁,桌子上蒙了毯子,下面放了火炉,几人一边烤火,一边刺绣,一边欣赏着雪景。
李岩的夫人汤氏,刘黑子的夫人邓氏,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同朱媺娖能够聊到一起去,她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说话,有时候还会做些诗词,至于赵娟和红娘子则完全是捧个人场,基本插不上什么话,只是作陪,对她们谈论的雪景和诗词戏曲,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困觉。
这时朱媺娖已经渐渐习惯了在魏王宫中的生活,尽管赵娟与她没什么话说,聊不到一起去,但是对她这个王妃却很尊敬,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不说,见她闷闷不乐,还特意給她找来几位大臣的夫人来陪她说话,让她有了能够交流的对象。
虽说有人说话,排解了她的一些苦闷,但是有时候,朱媺娖还是有些高兴不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让她心中时常感到失落。
此时,高义欢骑着战马,已经到了王宫前,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王宫的修整又有了进展,大门粉刷一新,装上了铜钉,挂上金漆匾额,虽依旧寒掺,但已经有了一点王宫的样子了。
高义欢刚到宫门前,门口值哨的侍卫,立刻就迎接上来,替他牵住了战马。
高义欢将马鞭丢给侍卫,抖了抖身上的雪花,便疾步向后宫走去。
空旷的王宫内,院子和亭台阁楼,都覆盖了一层白雪,别有一番风味。
高义欢刚进入后宫,便见远处亭子里聚集着几个妇人,于是便走了过去。
朱媺娖等人正欢声笑语,坐在一旁的赵娟,手掩着小嘴,打了个小哈气,眼睛眯成一条线,睁开眼时,忽然看见一个穿着金甲,英武不凡的男子走过来,她立刻就站起身来。
亭子里的众人疑惑的看了她一眼,朱媺娖扭过头去,然后顺着她的目光回头一瞅,刹那之间,就一下愣住了。
大王,您回来了!赵娟脸上满是惊喜关切,一脸的柔情。
高义欢微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她和朱媺娖身上,忽然眼中精光一闪,惊喜道:嫂嫂也在!
第685章王宫议事
清晨,天还未亮,高义欢就被女官叫醒,从朱媺娖的栖凤宫出来。
他稍微洗漱后,赵娟带来侍女,端来一碗粥,高义欢直接仰头喝下,砸吧砸吧嘴,问道:这是什么粥,怪骚的。
赵娟笑道:大王征战在外,身子疲乏,妾便特意让人煮的鹿肾红参粥,温补的。大王还要一碗么?
高义欢摆摆手,正色道:不用了,晚上等孤吧!
说完,将碗放回托盘,站起身来,手扶着腰间玉带,便在侍卫的簇拥下,前往奉天殿接受百官朝拜。
此时才五更天,东方刚泛起鱼白,西安城中便活动起来。
要是以前,西安城此时还是一片寂静,但是随着西魏国定都于此,大批的官吏和勋贵家眷迁入城中,以及数万大军卫戍城内外,便给西安带来了增量人口,还有巨大的活力。
城中要去衙门报道的小吏,商铺的伙计,大户人家的护院,工坊的匠人,成为了小酒楼茶馆面食小摊的常客,带动西安城的发展。
这时人从街道上走过,便见旁边的早食摊子,冒着热腾腾的蒸汽,蒸笼被揭开露出拳头大的肉包,一勺热油浇到大碗的面条上,然后端到食客面前,令人食欲大开。
街道上,不时有一辆辆的马车经过,上面挂着各个主人家的灯笼,他们从城中各处,前往一个方向,去王宫参加朝会。
西魏国并非天天都开朝会,而是十日一小朝,三十日一大朝,平时大小政务都是内阁处理,有特殊大事,宫内再敲响朝钟,召集大臣入宫商议。
高义欢离开王京几个月,西魏国的政事,依然能够运转,便是因为西魏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体系,以及对应的官制。
中国制度演化,到宋时就已经相当的先进,明朝内阁处理政务,也不太需要皇帝怎么操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