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豪格眉头一挑,济尔哈朗眼睛一眯,狗奴才,这个建议不错!

    侯方域忙点头哈腰,两位王爷只是一时心急,不然静下心来,一定能想到,奴才不敢居功。

    ~~~~~

    朝鲜原是大明属国,后来迫于无奈,才向满清称藩,不过朝鲜其实一直看不起满清,心中甚为怀恋明朝,记着明朝的再造之恩。

    朝鲜对于满清占据中原,一直都比较抗拒,心里始终不认为满清是中原正统。

    其国王就有,中土万里,尽被腥秽,一隅海东,独保干净。之语。

    这话一方面是朝鲜认为中原被满清占据,是披上了一层污秽,整个中国文化,遭受了玷污,另一方面,则是朝鲜人自认为他们保存和继承了中原的文化,有点日本人说正统东移,我承华夏的意思。

    正是这种不将中原当中国的想法,才为后来朝鲜不将中国放在眼里,埋下了种子。

    在他们看来,失去自己衣冠,剃着辫子的中原人,已经不能称为中国人,甚至到近现代也是如此,给中国取了不少蔑称,而追随根源,就是满清对中原的征服,逐渐造成了日本朝鲜等国对中国的轻蔑。

    八月底,朝鲜平安道,川宣郡,城门大开,穿着官袍,腰间缠着革带,头戴乌纱帽,完全是一副明朝官员打扮的朝鲜官员,站在城门外,迎接大清国肃亲王豪格的到来。

    在处理完代善的事情后,豪格与济尔哈朗一商议,做出了三个决定。

    第一个决定是让侯方域给西魏传递消息,只说他们处境比较危险,济尔哈朗相信只要透露这点消息,以高义欢的阴险狡诈,必定会增强对河东的压力,避免多尔衮吃掉他们。

    第二个决定是放何洛会回北京,告知多尔衮,他们只是自保,没有开战之意。表示他们在沈阳不会另立朝廷,名义上依然服从北京。

    只要不开战,那家眷就不会受到生命威胁,豪格的军心就能相对稳定。

    第三个决定就是出兵占据朝鲜,结束朝鲜名义上的臣服,直接控制朝鲜八道,获取朝鲜的人力和物力来养兵。

    这时豪格穿着一身铠甲,在众多骑兵的簇拥下进入城池,朝鲜官员低头相迎。

    等豪格进入城门,为首的朝鲜官员抬起头来,正好看见了骑在马上四下张望的侯方域,朝鲜官员脸上顿时露出鄙夷之色。

    朝鲜官员一眼就看出,眼前之人不是满人,应该是个投清的汉人,于是毫不掩饰眼中轻蔑嘲笑之意。

    侯方域顺着朝鲜官员的目光看见自身的满衣,又摸了把脑袋后的鼠尾小辫,立刻明白对方目光中的含义,娘希匹,居然看不起我!

    侯方域心中一阵愤怒,忽然打马追上豪格,谄媚的笑道:王爷,朝鲜小邦,对大清一项阳奉阴违,奴才有一策,可帮助王爷迅速分清忠奸,彻底控制朝鲜!

    豪格不喜欢侯方域,但还是问道:什么策略?

    侯方域想起朝鲜官员鄙夷的目光,娘希匹,居然看不起本公子,他咬牙切齿道:大清入关之初,曾短暂的推行过一次剃发令,奴才以为完全可以在朝鲜推行剃发令。朝鲜人剃发易服,就是屈从王爷,不愿剃发,那就肯定心怀明朝。这样的人,都该杀啊!

    豪格眉头微皱,目光看见向街道两旁穿着明朝特色服饰的朝鲜人,眼睛不禁一眯,觉得侯方域讲的还是蛮有道理~




第759章治好多尔衮的狂躁症
    时间到八月底,北京的多尔衮终于弄清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然后不可避免的又砸了几个古董瓷器,整个人才慢慢冷静下来。

    这时摄政王府邸,多尔衮听了何洛会的陈述,明明豪格和济尔哈朗已经放弃了兵权,返回北京,却被一个叫侯方域的人阻止,让多尔衮暴跳如雷。

    现在大清已经不比往日,向南打,没灭了南京,抗住大清一次南侵的明军,对于清军并不像以前那么恐惧。

    向西打,却被魏军击败,魏军不仅不怕大清,隐约间已经有了反攻的态势。

    此时大清国早已有些镇不住场面,如果大清国还是一体,那对抗西魏和南明两家联手都不在话下。

    可现在豪格和济尔哈朗跑去沈阳,等于就造成了分裂,大清国实力立刻大损。

    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大清国窥视西魏和南明的版图,两方都怕挨揍,那现在情况就出现了反转,大清国开始担心西魏,甚至是南明,窥视它的版图,要开始研究怎么保持现有的地盘了。

    大殿中满是破碎的瓷器碎片,十多个穿着黑色官袍,头戴碗帽的清国官员,低头垂手,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安静许久后,多尔衮一脸怒气的问道:科尔沁和漠南的王公怎么说?

    一旁的谭泰沉声说道:摄政王,科尔沁的几位王爷表示不支持庄王和肃王,但也不想参与此事。

    多尔滚脸上满是愤怒,豪格和济尔哈朗加起来,影响力不小,弄得蒙古的王公,都不听他这个摄政王得号令了。

    这个苗头一开,那还得了。

    多尔衮眼中满是杀意,已经决定必须杀死豪格和济尔哈朗这两个蠢货。

    忽然多尔衮扭头看向跪在地上的洪承畴,咬牙切齿道:洪学士,你不给本王解释下侯方域的事情吗?

    洪承畴额头冒汗,他感受到多尔衮身上浓厚的杀意,这个时候,他也不怕得罪人,必须要为自己辩解了,王爷,臣却有失察之举,可臣也不知道侯方域为何会突然跑去投靠庄王和肃王。说起来,侯方域还是英王引荐给朝廷的~~~

    两年前阿济格坐镇淮安,遥控满清与南京的议和,结果议和之事泄露,南京迫于舆论的压力终止了议和,而南京方面的代表侯方域,因此受到牵连,被人视为国贼,他在南京混不下去,就跑到了淮安,阿济格便收留了他,并将他引荐给了满清朝廷。

    洪承畴的意思是,他只有失察之罪,其它一概不承认。

    洪承畴,你什么意思!坐在一旁的阿济格,拍案而起。

    多尔衮一阵头疼,他估计这事洪承畴应该确实不知情,不然没必要留在这里。

    好了!多尔衮怒声制止了阿济格,看向洪承畴道:本王革去你大学士的职衔,你可有意见。

    臣认罚,臣谢过王爷的宽恕!洪承畴忙磕头,心头松了口气。

    阿济格瞪了他一眼,然后对多尔衮道:摄政王,豪格和济尔哈朗也没多少人马,我愿意率两白旗,擒下两人回京,接受处罚!

    多尔衮沉着脸道:英王你可有把握!

    阿济格道:豪格济尔哈朗,以及两蓝旗的家眷,都在北京,本王押过去,不信他们不就范!只要联系一两员将领背叛豪格,本王有六七成的胜算!

    谭泰脸上一惊,英王,肃王那边散播消息,说摄政王要害他,他迫不得已才出走,并非真心对抗朝廷。还说礼亲王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被摄政王气死。现在肃王表明不想开战,我们那家眷威胁,恐怕会遭受八旗王公反对啊

    八旗间关系复杂,基本都是沾亲带故,两蓝旗的眷属中,也有其他各旗的亲人,所以必会有人反对。

    多尔衮正在气头上,听了谭泰的话,忽然拿起一个茶杯,猛砸在地上,无耻之尤!豪格居然如此污蔑本王,本王必须灭了他。英王,你按着你的意思去办

    多尔衮正说着话,贝子屯齐却慌慌张张的跑进大殿,他没注意殿中气氛,直接急声道:王爷,河东急报!

    多尔衮闻语皱眉,接过奏报,展开一看,半响无语,他脸上肌肉抽搐几下,终于不再说出兵沈阳的事情。

    阿济格见多尔衮神情,不禁问道:摄政王,什么事情?

    河东来的奏疏,似乎一下治好了多尔衮的狂躁症,他深吸一口气,将奏疏递给阿济格道:你自己看一看吧。

    阿济格接过来一看,面露惊色,高义欢增兵河东了!这事太巧了吧!忽然阿济格暴露道:豪格与高蛮子勾结呢?

    多尔衮不语,半响才脸颊鼓动,牙齿咬碎道:出兵盛京的事情,暂时取消,现在本王无法出兵,必须要先应对河东的问题。

    那豪格的事情,就这么放任不管?阿济格愠声道。

    多尔衮自然是想活剥了豪格,可是眼下他确实不能在西魏威胁河东的情况下,再对豪格出手。

    而且,多尔衮已经觉得事情蹊跷,高蛮子增兵的时间也太及时了。

    多尔衮甚至怀疑,豪格确实是与高蛮子勾结了。这个蠢材,大清的败类,满人的满奸,本王一定要杀了他。

    豪格夺回兵权后,满清唯一能够机动的七万人马,一部分回到蒙古各部,一部分被豪格带到沈阳。

    多尔衮已经没有机动兵力,不可能在河东开战的同时去对付豪格,他只能强忍着怒火,恨声说道:自然要管,先下一道明令,豪格济尔哈朗损兵折将,罚两人去盛京给太祖太宗守陵。然后命令封锁山海关,并禁止科尔沁部给盛京输送物资,等本王击退魏军,夺回蒲津关,再来收拾他!

    下明令的目的是向外界否认,豪格与他分裂的事情,不让西魏和南明看出大清国的虚弱。

    封锁盛京,则是为了逼迫两蓝旗的旗人,背叛豪格。

    眼下多尔衮只能先这样处理,他说出来后,长出一口气,走到地图前,沉声道:细说下河东的情况!



第760章铁人卫
    西魏国,王京。

    在洛水之役后,关中基本恢复了安宁,西魏的民生和经济迅速腾飞。

    魏军挡住清军的袭扰,并歼灭了数万清军,缴获战马近十万匹,不仅仅是提升了魏军的实力,战争的结果同时也提振了民心士气。

    民心士气看起来是个很虚无的东西,但他对于国家的影响,其实十分巨大,会提现在各个方面。

    对于西魏而言,民心士气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西魏藩府发的银票铜票,百姓逐渐承认,并且开始大规模的流通。

    在洛水之战前,西魏藩府的粮食易票,遭受抛售,银票和铜票也遭受挤兑,王京证金钱庄,为了稳定市场,拿出二百于万两,来兜底粮食期票,兑换银票。

    等洛水之战的结果传来,数万匹淘汰的劣马伤马被拉到王城西市出售,粮食期票闻讯大涨,让高义欢又大赚了一笔,而挤兑银票的百姓见证金钱庄来多少兑多少,又得知魏国大胜,心里一踏实,也就不兑了。

    相比于前方的战场,西魏后方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风险更加巨大,不过幸好西魏的钱庄,只加一倍的杠杆发钞,证金钱庄准备金足够,加上发行本就不多,所以勉强撑了下来。

    满清细作早发现了王京的这场动荡,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关系,并未引起重视,到是江南来的明朝细作,将这一事件报道了南京。

    洛水之战,提震了百姓士绅商贾军队等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魏国的信心,而信心最直观的反应,就是银票和铜票两种纸钞上,藩府通过钱庄发债,也好发了许多。

    百姓对藩府有了信心,西魏藩府从六月间开始,便又悄悄注水二百万两,用于物资的采购,水利和道路的修建,以及给民间作坊低息借贷,来提振西魏国的经济,抵消清军袭扰,给关中带来的伤害,意图迅速恢复地方。

    货币注水后,西魏国境内物价有所上升,不过藩府的大宗采购,激活了民间的工坊,使得雇工收入增加,水利和道路的修建,也使得百姓能多一份收入,而百姓收入增长,对于物价稍微上浮,便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清晨,高义欢穿戴整齐,便出了魏王宫,在卫士的簇拥下,上了一辆马车,前往西安城外,视察城外的军器作坊,为河东之役做好准备。

    马车走在街道上,浑身穿甲的精锐骑兵开道,行人纷纷避让,恭敬的站在街道两旁。

    高义欢闭目坐在马车内,马车穿过林立的商铺,离开王城,前往灞水边上。

    此前,西安城外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此时,马车出了城,城外却多了不少棚户,还有商铺。

    这是随着西安的繁荣,人口增长,城内装不下那么多人口,便在城外形成了不少集市和棚户区。

    高义欢掀开窗帘,看了外面有些杂乱的棚户区一眼,见不少人家居住其中,女人们正用小炉子煮着东西,屋宅前晒着衣物,孩童们站在下面好奇的看着马车和骑兵通过。

    高义欢对于如何解决土地矛盾这个问题,有过许多想法,主要的思路就是推动西魏国商业的发展,将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从而推到制度的演进,使得西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只是眼下西魏国土地矛盾并不尖锐,甚至有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他没想到这种情况下,西安城外也聚集了不少脱产的百姓。

    这时队伍一路东行,来到灞水边上的作坊。

    因为水力锻打技术得到应用,灞水两岸聚集了不少工坊,有数千工匠在此上工。

    每日清晨中午傍晚工匠们休息吃饭时,工坊外密集的人流宛如军营,已经成为西安一景。

    高义欢一行人来到工坊外,先一步赶到的陈名夏陈汇廷等人站在工坊外迎接。

    大王,今日是去作坊,还是去仓库?高义欢下了马车,陈汇廷上前问道。

    去仓库,看看成品吧!高义欢挥了挥手,他很看重军器的生产,经常跑到工坊来指手画脚,肚子里的那点东西,能说的差不多都说了。

    当下一行人来到一座盔甲仓库,里面摆满了成套的铁甲。

    大王,这里有铁甲八百套,都是按着大王的要求打造!陈汇廷指着油亮乌黑的铁甲说道。

    高义欢扭头对身后侍卫道:大吉大利,你们两人穿上试一试!

    两名侍卫一抱拳,便各自挑选一副,在同袍的帮助下进行穿戴。

    高义欢则问陈汇廷道:铸炮坊的铜炮自生火铳的产量如何?

    陈汇廷道:回禀大王,工坊内有熟练的工匠,只是受制于原料,产量始终没法子提高。

    高义欢微微皱眉,牛金星上书,不是说孙可望已经送了一批铜锭过来了吗?

    孙可望窜入云南后,迅速击败了沙定州,几乎控制了云桂高原。

    高义欢与孙可望早就达成了以粮食换铜矿和茶叶的协议,前段时间他接到揍报,说第一批铜锭已经从云南向四川起运了。

    这时一旁的陈名夏开口道:大王,那批铜矿已经运到,不过数量不多。孙可望刚占据云南,练不出多少铜,而且从云南运出来的道路崎岖,所以运送的铜锭很有限

    说话之间,周大利两兄弟,已经穿好了铁甲,走过来,抱拳道,大王!

    高义欢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去,两人胸前都是一整块黑色的板甲,上面印着一头猛虎,还有铁人卫三个汉字。
1...339340341342343...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