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御炎
萧如薰称赞了李昖的忠义之心,盛赞他为『小中华之主』,赏赐钱赏赐物,还赐给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忠义之邦』的书法送给李昖。
一千二百八十九 李昖抵京(下)
得到皇帝亲笔墨宝的时候,李昖感动的直接掉眼泪了。
他在朝鲜使馆隔壁的别院内面朝皇宫方向跪地磕了三个响头,向大秦皇帝表示自己的感激之心,并且请求尽快朝见大秦皇帝,他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心意给皇帝陛下知道了。
对于李昖的忠诚,萧如薰看在眼里,非常高兴,于是宣布接见李昖,在生日之前请李昖吃顿便饭,共叙君臣之情谊。
李昖得知萧如薰要请他吃饭,大喜过望,让随从烧水,沐浴更衣浑身薰香,打扮得干干净净十分正式,然后前往赴宴。
萧如薰在自己的御花园内设宴招待李昖,李昖跟着内侍抵达御花园面见萧如薰之后,很正式的用君臣之礼拜见萧如薰。
朝鲜国王李昖拜见大秦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礼数十分周全,跪伏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身后朝鲜臣子数人也一起跟着李昖磕头,口称万岁万万岁。
萧如薰哈哈一笑,亲自上前扶起了李昖。
李卿不必如此多礼,这不是正式朝见,这只是一顿便饭,咱们两个人的便饭,不要搞得那么紧张。
李昖忙说道:臣不敢,这是君臣之礼,礼不可废。
哈哈哈哈,好吧,李卿坚持,朕就不多说了,来,李卿入座吧!
萧如薰指了指给朝鲜君臣数人准备的座位。
李昖在萧如薰下首左边第一位坐下,右边第一位坐着的是作陪的大秦首辅王锡爵,然后就是一些朝鲜官员和大秦官员。
上次一别,还是前明万历二十一年的事情,距今已经七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一切都变得太多太多了,此番见到李卿,朕不胜感慨啊!
萧如薰拉开了话匣子。
李昖忙说道:朝鲜两次有难,全赖陛下全力相助,朝鲜上下对陛下感激之心可昭日月,朝鲜愿永为大秦边疆之国,为大秦戍守边疆。
这话说的就很有水平了,反正萧如薰听的是蛮愉快的。
哈哈哈哈,有李卿治理朝鲜,朕是放心的,朝鲜国内最近可还安好?
托陛下鸿福,朝鲜一切安好,地方已经全部稳定下来,一切都已经恢复成战前的样子,并且日渐繁荣昌盛,这都是陛下的功劳。
哈哈哈,你啊你啊。
萧如薰笑了笑摇摇头:别把什么事情都往朕的脑袋上扣,朕一个人可办不成那么多事情,这可全靠将士们用命啊,这下子北边的女真被消灭了,隔海相望的倭国也被消灭掉了,大秦和朝鲜可就都安稳了。
李昖忙说道:是,陛下关爱朝鲜,为朝鲜所做的一切,朝鲜百姓都记在心里,这不,臣在朝鲜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传来了要为陛下设立生祠的消息,臣一并应允,让他们为陛下设立生祠,年年为陛下祈福,祈祷陛下万寿无疆。
萧如薰满脸笑容,指着李昖笑道:朝鲜有如此有德之君,何愁国家不繁荣昌盛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一餐饭萧如薰吃得很开心,至于李昖他们是不是很开心,萧如薰就不知道了,饭桌上是不谈这些的,等饭后散步消食儿的时候,萧如薰才和李昖说起了一些具体的事情。
朕听说你在朝鲜国内号召民众种植花生和大豆,这样很好,朕很高兴,大秦现在不缺粮食,就缺这些能榨油的东西,可偏偏除了大秦之外,其他地方都不怎么种植。
所以朕着急啊,想买都没地方买,看着子民们吃着干巴巴的粮食瘦得皮包骨头的,朕是真的非常着急,有你和朝鲜带头,朕就不怕没有后来者跟上,你做得很好,朕和大秦都要感谢你。
萧如薰对这李昖如此说道。
落后萧如薰半个身位的李昖忙说道:这是为臣者应该做到的事情,朝鲜得到大秦的庇护得以渡过难关,举国上下对大秦之感激可昭日月,区区一些大豆和花生,又如何是困难?
说着容易做着难啊,当年朕做将军的时候,也没想到有做皇帝的这一天,做将军的时候觉得做皇帝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富有四海,掌控一切,手握生杀大权,出口成宪。
可现在才发现,做皇帝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天天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鬼晚,那乾清宫原来是皇帝的寝殿,到了朕这里倒好,直接给改成办事官署了。
各个部门的官员都到这里来搞个办事处,直接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办公,就为了省点儿时间,早上中午在朕这里吃就不说了,一忙起来,别说晚上,那夜里面都要吃东西。
所以朕这个御膳房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厨子侯着,忙的时候他们轮班,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三拨人,四个时辰一拨人,给官员弄吃的让他们填饱肚子继续干活儿。
朕呢,他们睡觉的时候朕在批阅奏折,他们醒着干活儿的时候朕还要批阅奏折,现在朕是真的感受到了这前明太祖皇帝为什么说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苦啊!
萧如薰一脸苦笑,看起来是真的很苦涩。
朕现在是真的羡慕那些江南的富家翁,可以睡到自己想起来的时候再起来,也不用熬夜,想吃吃想喝喝,哪像朕,忙起来吃喝都没有滋味。
萧如薰又添了一句。
不过别说久经考验的王锡爵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大秦官员都知道皇帝在装逼。
同样身为上位者,李昖更是能感受到这其中满满的志得意满的炫耀的味道。
正是因为陛下如此辛勤劳累,大秦天下才稳如泰山,大秦国才如此强盛,陛下累了,天下百姓一定轻松了。
李昖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大秦臣子们应对皇帝装逼的标准解答方式。
虽然听了很多次,但是萧如薰还是很高兴,哈哈大笑一阵,拍了拍李昖的肩膀。
你我同为一国之主,这其中苦楚是可以感受到的,朝鲜是小中华,朕对朝鲜的期望很高,你要好好的做,不要辜负朕对你对朝鲜的期待。
李昖心中暗喜,连忙称是。
不过正当李昖心中欢喜的时候,萧如薰忽然开口说道:朕之前曾听闻你上书让大秦册封次子光海君李珲为王世子,因为战事繁忙,没有精力顾及,就一直搁置了,现在正好你来了,咱们说一说这个事情。
李昖心中咯噔一下。
太高兴了,把这个事情给忘了。
一千二百九十 李昖的心思
关于李昖后继者的问题,无论是原先还是现在,都不算是一个小问题。
作为中华的藩属国,前明和大秦都掌握有对朝鲜的宗主权,宗主权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大义名分,这是宗主权最主要的意义。
大义名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是整个宗主权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这个部分,宗主权还真不算什么东西。
但是有了大义名分,宗主权就变得非常实际了。
这具体体现在前明和大秦对朝鲜国王继承者上的话语权。
朝鲜从李成桂建国以来就是明朝的藩属国,连国号朝鲜都是朱元璋决定的,之后历代国王都是明朝派官员去宣布册封,然后朝鲜国王才能名正言顺的行使统治权。
这就说明朝鲜国王的即位需要两个步骤,一个是得到内部的承认,得到上一任国王的许可,然后是明朝的承认,得到宗主国的许可,派人册封,则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这个词儿看起来不重要,但是在政治生活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政者一定有敌人,如果不能做到办事名正言顺,就一定会遭到反对者的反对。
举着名正言顺的大旗反对你,总能找到支持者。
所以历朝历代办事总要讲究个名正言顺,否则这位置做的不踏实,办事也不踏实。
朝鲜国王就是如此,深度汉化之下,很多东西也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没有大明朝的册封,就算你得到上任国王的指定即位了,也一定会有人反对你,推翻你,李昖的后继者光海君李珲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他的事情说起来还是脱不开那个大环境大背景。
朝鲜的王位继承也是和中原帝国一样,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一个规矩,李珲在做光海君的时候,为人贤明,仁厚,名声很好,相比于他的兄长临海君李珒,他的名声要好太多了。
而且这个兄长还曾被加藤清正俘虏过,直接丧失了继承王位的可能性,而李珒之下,最有人望继承朝鲜王位的就是李珲。
壬辰倭乱之中,朝鲜王室之中唯一表现尚可的就是李珲,李昖撒腿跑路的时候,李珲被留下来统筹朝鲜还能指挥的三道,给当地人以信心,让他们相信国家还没有灭亡,因而成为大量朝鲜民军的精神领袖。
后来萧如薰率军入朝,李珲也多方面协助过萧如薰作战,和柳成龙一样都属于难得的能干的队友,因此萧如薰离开朝鲜的时候,也对李昖赞赏过李珲的能力,称李昖有福气,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萧如薰清楚的记得李昖当时的表情不太自在。
完全不像一个父亲听说别人夸自己儿子那样有骄傲的感觉。
对于这一点,萧如薰很快就理解了,因为在父亲之上,李昖还有朝鲜王的身份,一旦和这个身份牵扯上,一切就都明白了,为了权力,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故事屡见不鲜,放在李昖和李珲身上也是这样。
因为在壬辰战争中李昖的糟糕表现,朝鲜民军当中很早就出现了要拥立李珲废黜李昖的声音,这让李昖万分警惕,等战争结束朝鲜恢复安定之后,李昖直接废掉了李珲的一切权力,让他老老实实的做他的光海君。
尽管如此,李珲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让不少朝鲜文臣看到了希望,他们自发的支持李珲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对李昖而言,李珲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的正妻王后一直没有生育,李珲和哥哥李珒是王后抚养长大的,李珒没了继承王位的可能,那么李珲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可是李珲的致命缺点就在于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因此在讲究立嫡立长的朝鲜,李珲有天生的劣势。
不仅如此,李珲还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名声太好,超过了李昖,让李昖感到危机重重。
因此尽管在战争之中,李昖为了安抚人心下了教旨册封李珲为王世子,并且派人向明廷请求册封。
但是当时,明廷内部也因为国本之争而对立嫡立长的事情相当敏感,这个关口,明朝文臣自然不愿意让藩属国开了先河。
于是李珲受到国本之争的牵连,连续五次被明廷拒绝册封,这其实也正好顺了李昖的意思。
李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相当消极,他认为他还活着你们就要继承人,这完全是在咒他早死,于是他还曾经阻挠过求册封的队伍,现在明廷直接拒绝,他高兴还来不及。
本来以为这个事情可以一直拖下去,并且倭乱之后,他那位不能生育的王后一直有病,病情反反复复,身体越来越弱,眼看着快不行了,李昖已经有了要再娶王后挑战嫡子的想法。
结果在那个档口,明万历二十六年,明秦鼎革,半年的功夫,二百年大明轰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明秦国公萧如薰建立起来的新的大秦帝国。
朝鲜内部一片混乱,好不容易度过了和秦的关系危机,女真人接踵而至,朝鲜再次面临亡国之危,但是到底在大秦的帮助之下保住了统治。
一切还没来得及恢复安定,李昖的王后就在颠簸之中病死了。
这一病死之后,李昖终于等到了重新娶妻的机会,于是立刻寻觅新的王后人选,意图冲喜,隆武二年三月,李昖迎娶了新王后,迫不及待的多加努力造人,终于,在李昖出发之前,新王后怀孕了。
这个消息可谓是石破天惊,李昖兴奋不已,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秦出发,打算亲自和萧如薰解释这个问题,争取萧如薰的支持。
和明廷一样,萧如薰的大秦也是支持立嫡立长制度的,他早早册封了自己的嫡长子萧振邦为皇太子,为天下表率,李昖相信萧如薰会支持自己。
结果现在萧如薰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情,李昖觉得自己有必要和萧如薰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出发之前,王后怀孕了。
李昖小心翼翼的看向了萧如薰的脸色。
萧如薰并没有什么很惊讶的表情。
哦?王后怀孕了?李卿迎娶继后不过两月,王后就怀孕了?
李昖忙说道:正是如此,臣即位以来,先王后一直无所出,臣没有嫡子,深感遗憾,所以一直都希望可以有个嫡子继承王位。
一千二百九十一 李昖的今天,朕的明天
李昖这话一出口,就在打量着萧如薰的神色,他很紧张,不知道萧如薰对此会做出什么反应。
当然,萧如薰的反应没让他失望。
立嫡立长这是规矩,应该遵守。
萧如薰点了点头,又说道:不过你之前已经下令册封光海君为王世子,光海君朕还有印象,为人贤明能干,还很有人望,一直也没有犯错,之前你们送来册封请求,朕可是打算同意的。
李昖心中狂跳,暗叫不好。
如果大秦正式册封的话,光海君的储君位置就稳如泰山无法动摇了,这对于他而言可绝对不是好事。
多年的疑虑早就把父子之情磨得一点不剩,李昖现在是拿敌人和仇人的态度对待李珲。
陛下,那件事情是臣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为朝臣所逼迫,不得不那样做,李珲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臣还健在,还能有所出,若王后这一胎生下嫡子,臣还是愿意将王位传给嫡子。
这些其实都是借口,萧如薰明白的,李昖不是为了传位给嫡子,而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掌握权力,生怕失去了权力。
同为君主,萧如薰明白李昖的感受。
他开始考虑起了这其中的利弊。
李珲年纪大,经受过磨练,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和施政技巧,历史上李珲即位以后面对明金战事也是首鼠两端的角色。
他是个很会钻营的人,外交技巧很不错,在明金之间的夹缝中求取生存,对明廷的要求多虚与委蛇,和李昖的恭顺相差很远。
而且说白了,萧如薰更希望朝鲜的君主是庸君而非贤君,这样更方便大秦继续控制朝鲜,光海君的贤明在萧如薰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那个还没有出生的『嫡子』,李昖已经这么大岁数了,很难说可以苟到嫡子成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