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港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绿稚

    陈佳夕不用想也知道,第二天的报纸会如何写她。

    “她回来了?”陈佳夕无神地问道。

    工作人员是一路看着陈佳夕成长起来的,其实两个女孩互不相识,不过是站在了两个集团的对立面上而已。陈佳夕只是学义的一颗棋子,而陈敏娇却是天娇背后的下棋人。

    “你又何苦同她作比较?”工作人员端上来一杯水,递给陈佳夕。

    陈佳夕接过,机械地埋头饮了一口,凉白开却品出苦涩味道,“她为什么要回来?”

    弱者最擅长模糊自己的不足而从别人和外界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

    陈佳夕捧着杯子的指尖用力得有些泛白,她有些魔怔了,“她好好地在国外不好吗?为什么要回来?还偏偏在这个时候回来。”

    “阿美姐,你说啊。”陈佳夕像个木偶似的看向她的助理,“她就是针对我吧?对吧?”

    阿美姐摇了摇头,不做声。

    陈佳夕若是肯好好走自己的路,也不会落得现在的局面。

    休息室的门被推开,有人急冲冲地走进来,面色难堪,“佳夕,老板让你以你的名义,发一则道歉通讯。”

    “道歉?”陈佳夕的脸色惨白,“同谁?”

    那负责传递消息的男孩看着自己的脚尖,“同,同陈敏娇。”

    啪嗒。

    杯子摔在地上,玻璃四散开。

    “为什么?”

    “之前你有次采访,提及了她,并不太好。”

    那时候她年轻气盛,觉得自己背后有学义撑腰,天不怕地不怕。一时没管住自己的脾气和欣羡,说错了话。

    一开始他们还担心天娇会有所动作,哪知道陈敏娇就此销声匿迹了,毫不在乎。于是陈佳夕放下心来,并且越来越狂妄。

    现在,居然要她对陈敏娇道歉,当着所有人?

    陈佳夕说不出话来。

    “老板的意思是,找个时间让你和她见见面。避免闹得太难看。”

    对于学义来说,一个女演员的自傲和尊严根本不值钱,值钱的是名声。现在陈敏娇带着大奖回来了,俨然有再往上冲的势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陈佳夕攀住陈敏娇这根枝,让陈敏娇拉她一把。

    大家都是大陆女,又都是港姐走出来的,怎么说也得念及一两分情面。

    “我知道了。”陈佳夕咬唇,神色黯淡。

    -

    “子豪哥,你跟那昨天那女仔认识?”四眼仔腆着脸凑过来问。

    陈子豪正埋头清算着最近的账单,听这一问,手顿了顿,“她认错了。”

    一年多的时间,够陈子豪从一个什么也不懂虎头虎脑的大陆仔黑瘦鬼,变成有些精壮的小大哥。刘五爷很是重用他,觉得他识人眼色,够醒目,也不怕死,有些能力。

    “我让你做的事做了吗?”陈子豪问。

    四眼仔算是他的心腹,两个人刀山火海里闯了过来,是湾仔磕过头拜过关二爷的兄弟,所以陈子豪很是信任他。

    四眼仔阿裤点了点头,“钱都寄回去了。豪哥,不是我说你,老往内地寄钱干嘛?你阿婆不是早——”

    陈子豪盯了他一眼,“废话少说。”

    亏心事做多了,能够想到的慰藉就是给原来的村子寄点钱,少几个人饿肚子也好。

    -

    “所以,那个推拿店是学义的?”陈敏娇捧着一杯红茶蜷缩在沙发上,腿间盖着一条藏青色毛绒披肩。

    张伯点了点头,“我找人打听,是这样说的。开业来闹了好几次事,这种地方,小姐还是少去得好。”

    陈敏娇听得张伯的劝诫,并不羞于打小报道,“你家少爷推荐的。”

    杜风是个什么人,有几斤几两,张伯心里还是清楚,他老派地为杜风开脱,“男人嘛,都如此。小姐别太挂记在心。”

    陈敏娇哭笑不得,杜风这样跟她又有什么关系?

    “对了张伯。”陈敏娇叫住转身想去忙的他,“叫阿菲帮我收拾下行李。”

    “去哪儿?”

    陈敏娇拿小银勺搅动了下杯中的红茶,“去趟内地。”

    “这时候去?”张伯有些不解。

    陈敏娇笑而不语,想起今天的事。

    杜风的安排算快,元何青也着实想见她,这第二天就让两人会面有了个约会。毫不起眼的茶餐厅,惬意的下午,两个人谈论的事却是别人不敢想象的存在。

    -

    “要到内地去发刊?”元何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小姐,《电影杂刊》的本埠销量的确不错,但是发刊到内地,应该是困难重重。”

    不管是从商业角度考虑,还是从政治角度考虑。

    听着元何青说出跟杜风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话,陈敏娇忍不住叹了口气,“元生别急,先吃茶。”

    “今年一年,内地的观影人次数估摸着可以破200亿。”这是陈敏娇记忆中的数字,由于还未有去内地彻底考察,所以应该有一些偏差。但是按照两个世界的进展速度来看,大体上应该是一致的。

    元何青的茶呛在了喉咙里,他咳嗽一声,“这样的多?”

    对于人口数不到千万的香港来说,亿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惊人了。

    “内地电影竟然这样发达?”元何青对内地知之甚少,只是有些朋友在。若一部电影的门票按香港的票价来看,折算下来,就得至少六七百亿的票房。那还是人民币。元何青想着汇率,他前几天看金融新闻,说是汇率比达14比1。元何青绞尽脑汁得算着,得出的答案又让他咳嗽了一声。

    近八百亿港币!

    八百亿!

    内地还真是一个香饽饽。

    “元先生,你还好吗?”陈敏娇关系道,但是她眼中更多的都是戏谑。

    “陈小姐,你着实吓着我了。”元何青那书生模样得脸被这巨大的金钱数字给震得通红。

    “太热?”陈敏娇明知故问。

    元何青摇头,“你知我是关注欧美电影的人。这好几百亿,分明已经是欧美几年的票房总额了。”

    他不敢相信。

    “元先生,你想岔了。”陈敏娇轻笑,“别说欧美了,内地连港台都不见得比过。有时候阿,放电影都是分毛不取,不见赚钱的。”

    门票也不过一毛




分卷阅读71
    一张,内陆那点消费水平,陈敏娇心知肚明。

    “那?”元何青想不明白了,就这点赚头,那还去内地干嘛?

    陈敏娇纤细手指抬起筷子夹了口虾皇包,咬住,破皮,嫩汁四溢。

    “元先生,别忘了你的本行。”

    元何青思索了下,脑子里瞬间明朗了。对啊,他们只是想去内地卖个杂志罢了。一年两百多亿的观影人次,足以显现出内地观众对于电影如饥似渴的热情了。一旦杂志打入内地,那么销量也将会十分可观。

    但是,要怎么打入?

    “我这次来,就是想邀请元先生,和我一道去内地走一趟。”杜风不行,他不懂电影,也没用得上的内地人脉。背景也不好看,去了内地谁知道会出什么事?他阿,最好还是在香港乖乖当自己的地头蛇。

    “好。”

    两人又是一番闲谈,定下了几日后的内地之约。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酒酿小丸子每天的地雷,偷偷看一眼留言发现你真的坚持不懈投雷。还有一些一直留言的id,从开头陪我到现在。今天一整天在动车上,回家后休整以后争取找个时间为大家加更。么哒。

    观影人次数据来自百度电影票房吧的统计。

    第48章

    三十八

    1978年的末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年,港英政府宣布开放外国银行在港设立分行的条件, 开放银行牌照。

    而有一家银行立刻踩着东方入驻香港。

    庆业银行,于1918年在伦敦成立,开创者乃华裔人士。几十年过去, 庆业成为了在纽约,孟买等地都有所上市的国际领先银行。庆业早期试图与花旗一同成为了华夏首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 但由于一些失误和政策限制, 计划失败。现在,庆业趁着东风强势闯入香港银行界,并且携带回了大批银行人才来到香港,其中不乏浸淫华尔街的高手。

    同时, 以“威尼斯之女”称号重回香港影视界的陈敏娇又再次消失在了大众视野里。但在陈敏娇的授意下, 《最后的弗拉门戈》在天娇旗下的的个别影院开展了类似“点映”的放映模式。

    《电影杂刊》附页赠有观影优惠券,只有凭借观影优惠券才能够知道《最后的弗拉门戈》的准确放映时间和放映地点。杜风一开始是质疑这种方式,但陈敏娇的坚决不妥协。《最后的弗拉门戈》放映版权是她靠着和保罗的关系低价拿下的, 连她片酬的零头都不到。陈敏娇最后还是选择在香港放映《最后的弗拉门戈》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粉丝和影迷的期待。

    热爱的电影的人会购买《电影杂刊》,毕竟这是全香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最为权威和精彩的电影杂志。

    而喜欢的她人也会对此有所了解。

    一般观众不愿意买账的《最后弗拉门戈》,这些人, 愿意花费自己的金钱和两个多小时的生命时间去交换一场由陈敏娇出演的人生梦境。

    以最低的成本, 在能够赚取一些利润的情况下,展示了这部电影,也向香港展示了她的演技成果。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拉开了她和别人的距离。《捉鬼》不再会是她的代表作,至少对于这些热爱电影和关注电影的人来说,他们认识了《最后》里的她。

    陈敏娇是踩着1978年的尾巴回到香港的。

    1978年12月31日,星期日。

    她和元何青终于重新回到了这片狭小却又孕育着无限力量的土地上。元何青还在路上同她感慨,在内地错过了香港欢度平安夜和圣诞节的状况,现在又要在途中错过于维多利亚港两旁举行的欢度新年仪式。

    好在他们最后还是赶上了,杜风开着车来接他们。以陈敏娇的身份当然是不太适合挤在人群中参加倒数的,杜风定下了一家餐厅,就在维多利亚港湾旁的高楼上。坐于窗前,正好可以一眼览尽下面的风采。

    车在人群里穿梭,有一些拥堵,杜风亲自开车,掌着方向盘的模样显露出一丝不耐烦。

    “成功了吗?”他想到一个最关键的事。

    元何青看了眼陈敏娇的脸色,清了清嗓子,“成了。”

    他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一份公文,想要递给杜风,却被杜风眼神阻止,这家伙吊儿郎当地看着镜子里的元何青,“元生,我开着车呢。什么东西?你读。”

    陈敏娇收回看着窗外的目光,朝元何青点头示意。

    元何青一副教书先生的模样,扶了扶自己鼻梁上的眼镜,语气中略带自豪地将文件上的字词读了出来。

    “经过广东省港澳工作委员会的讨论和审批,特以准予香港出版的《电影杂刊》一杂志于广东定点报刊发售。也一并允许内地订购者通过港澳台或海外亲友进行代付款订购,以邮寄的方式送予内地。该杂志由华夏图书进口公司负责进口,另,该杂志在内地的销售额度达到……”(注1)

    杜风挑了下眉,“可以啊元生,挺能干。”

    杜风虽未有亲自去参与到与内地相关的商业活动中,但是他也心知肚明能够拿下这一份公文的不易。

    这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除了发布一通文件,还一点风声没有,现在他俩倒好,去了一趟内地,不足三月,就拿下了这种公文。

    元何青腼腆地摆了摆手,“还多亏了陈小姐。”

    陈敏娇可不爱居功,“元生,何必推脱给我。还好你有个好旧友。”

    他们这一次内地之行,并不是一番通顺的。一开始,哪里的门路都行不通,两个人像是摸不着北的羊,一整天都晕头转向。

    好在后来陈敏娇让元何青联系了自己的旧友,他这个朋友可了不得,现在于内地的《华夏电影》一刊当主编,颇有几分地位,能够说得上话。

    元何青一开始还有些腼腆,觉得难做,但是联系后的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那朋友,居然在听说后一口答应了下来。

    元何青还不懂为何,那旧友就提出了一个小要求,想要为陈敏娇做个专访。她在威尼斯的传奇都传到内地来了,旧友更是陈敏娇的粉丝。

    于是陈敏娇半点费用没要,安安生生接受了旧友的采访,并且为《华夏电影》拍摄了好些照片作为专用,甚至拍摄了一张封面。

    互利互惠的事。陈敏娇心里算得清楚,也不会拒绝。

    《华夏电影》的主编果然是个能人,直接带着陈敏娇和元何青去了北京,找上了中央港澳事务办事所的负责人,又联系了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好一番缠斗,终于拿下了这一份公文。

    元何青不知道,陈敏娇却明白为何如此紧要的关头,上面松了口,同意为这一份公文,为一份《电影杂刊》放行



分卷阅读72
    。

    缘由不过是提出改革开放的邓领导人,冷静而睿智,不仅重视经济事业的复兴,更加提前将目光放在了文艺事业上。(注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香港的文化弱就弱在,没有根基。纵观香港的电影,几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谈及了“寻根”这种事。它不像台湾电影,后期寻根文化和乡愁隔着一腔海峡蓬勃地喷涌而出。香港如同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游子养育出的电影人,也缺乏对于一些国家大义的思量。香港电影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在情/色与暴力之上,这是一个由商业养活的地方,电影也是。香港电影人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商业效果,而非文化影响。
1...3536373839...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