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绿稚
然而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最为惊人,文化入侵更是后世不断被人提及的问题。
现在,一个《香港杂刊》想要进入内地,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一次都需要审核,绝不允许有一星半点涉及到分裂国家民族的东西。
让内地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香港电影,不失为以后的事业做出的一种很好的铺垫。所以上面点头同意了,所以陈敏娇他们成为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是这螃蟹得小心吃,陈敏娇当然心里有数,有她在,有元何青主管着,《电影杂刊》就绝不会有走向歪路的一天。
这是他们给予港澳事务办事所的诺言。
尽管如此,但陈敏娇和元何青还是在内陆跑了好些日子。内地就是这点麻烦,办一些事,总是要度过好些个弯弯绕绕,解决许多流程,折腾来折腾去,才能够搞定获得最终结果。
杜风听完颇有些感慨。
“只希望这一步,没有走错。”
“作为交换,《电影杂刊》必须定期在刊物中发布同内地相关的影视讯息。”陈敏娇提起这事。内地□□把内地电影的一手独家新闻交给了天娇,为的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效应。大家互惠互利,钱不是重头事,别的才是。
他们下了车,杜风为陈敏娇拉开车门。
“之前元生不是失败?”
元何青早就动过进内地采访的念头,但是总是被拒之门外。非内地记者是不具备采访资格的。
陈敏娇说了声谢谢,跟着杜风领着元何青往大厦里走,三人在电梯口驻足等待。
“《华夏电影》的主播找人拨下了这个许可。”陈敏娇拍了拍元何青的肩膀,“现在我们元生啊,可是香港第一人啰。”
叮咚。门缓缓打开。
元何青不住地扶着眼镜,对于陈敏娇的夸奖有些害羞。但他同样是喜悦的,作为一个电影的狂热爱好者,能够有次殊荣,实在是幸事。
杜风定下的位置靠窗,他打了个响指,有人上菜。楼下,港湾两岸都是激动倒数的人们,楼上,三人举杯畅饮。
“敬1978。”杜风翘着腿说。
“敬改革开放。”陈敏娇撑着下巴,她望了眼窗外,好似可以望到深圳和广州,又好似看到一条巨龙,在一片废墟上慢慢苏醒。
“三。”
“二。”
“一!”
酒杯碰在一起,是1979到来的声音。
作者有话要说: 注1:瞎编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1979年才有杂志可以进入内地,比如逃港者列孚创办的电影杂志。这里在平行世界在时间上有所提前,请勿深究。
注2:这个平行世界的娱乐界全洗盘靠我虚构,但是政治军事什么的还是保有一份尊敬叭。这里没有过分虚构,邓爷爷的确是在电影事业上给予了当时的中国非常大的助力,力排众议推动了好几部电影在全国的公开上映。
第49章
四十九
1979年的开头, 天娇又陷入了紧张又繁忙的阶段。
杂志方面,《每日港影》和《电影杂刊》维持稳定步伐缓慢发展着, 后者更是一直在筹备着进入内地市场改版的计划。《电影杂刊》将会单独分出一个栏目用来阐述和内地影业相关的资讯,也和大家分享在内地各大制片厂采访得到的结果。
电影方面,天娇在1978年全年赚的的票房和院线分红已算得上高昂, 但这样的利润在陈敏娇做主买下几台拍摄机器后又瞬间被削减了许多。
现在的香港,大多数人拍电影靠的就是租赁器材, 而非像后世一般, 艾丽莎人手一部。
陈敏娇提出购买摄影器材时引起了一些争论,以郭飞敬为首的导演觉得这样做有些浪费金钱,但作为设备科管理人员欧阳攀却是十分赞同。欧阳攀是杜风不知从哪儿挖来的设备高手,对于目前全球的影视行业器材发展状况都有所了解。以他的观点来看, 拍电影本来就是一个烧钱的工作。租赁当然划算, 但是对于天娇这种有极高的远见和发展空间的公司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摄影器材也并不算是浪费。
在非本公司人员使用拍摄器材的时段,还可以将器材再次租借给别人。
陈敏娇更是补充, 从他人处租借器材固然是好的, 但是万一从中出现一些问题,反而是得不偿失。
她清楚一套器材的价值,但是更加清楚一套器材将会在以后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1979年, 香港的器材租赁业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世界十大摄影机生产商有三大都来自德意志, 然而这一年不知为何,在香港开设代理商供应租赁的这三大德国公司都被人叫了停。就此,日本摄影器材在这一轮风波中于香港电影界崛起。然而过渡阶段里, 有许多电影都因此而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受到了影响。
陈敏娇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才提出了这个议案。但是她显然不能把理由直接告诉别人。
一番争论之下,杜风咬牙,敲桌同意了陈敏娇的提议。
在他的授意之下,欧阳攀和陈敏娇共同前往了德国购买器材。香港虽然有电影器材的代理商,但是这些代理商全部都只租不卖,更是没有权限能够将自己库房里的器材售卖出去。陈敏娇和欧阳攀只能去德国。
卡尔蔡司,徕卡,施耐德。
这三大品牌从德国开始,却没有止步德国,而是美名享誉世界。这时候,佳能还在研发气泡喷墨打印机,索尼还在痛电视机作斗争,松下更是还没改名,依旧顶着nanal的名号。日本唯有一个尼康,以f系列称霸了135专业相机市场,却也依旧还没成功打入摄影行业。由此可见,这德国三大公司,几乎是独占鳌头,吞并了整个世界电影行业的部份利润。
在翻译和介绍人的引导下,陈敏娇与欧阳攀抵达了德国卡尔蔡司的库房。一听他们是要来购买摄影器材的,那主管亚德都惊讶了几分。再一听他们是华夏来的,亚德更是睁圆了眼。
分卷阅读73
只是送上门的钱没有不赚的道理。
亚德拉开库房的大门,欧阳攀这个器材狂魔完全被吸引了注意力,就连陈敏娇也少不得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惊到。
大大小小的器材摆了一库房。
这一间房,得值得上好多个亿了吧?
果然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技术就是最赚钱的存在。没有技术,就没有后续的一切。
亚德领着他们往内走,他指着一个大家伙说,“陈小姐,欧阳先生。我觉得这一款摄影机十分适合你们。”
欧阳攀上前一步打量了一番,“color-king?这是你们家的最新产品吧。”
遇上识货的人,亚德的心情都好上了几分。
“是的,欧阳先生有眼光。”亚德对于自己家的产品十分自豪,“这是78年初的新款,镜头捕捉速度灵敏,饱和度高,有效抑制胶片噪点,还附赠了取景器和小屏导演监控框。”
陈敏娇可分不出好坏,她又不是摄影专业。欧阳攀看向他,她就给了欧阳攀一个鼓励的笑容,让他不要在意,继续和亚德讨论。
技术宅的优点就在此刻显现了出来。
“好莱坞这些年,似乎减少了对卡尔蔡司的使用。这款新的color·king,应该也很少被正式用于拍摄吧?”欧阳攀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
亚德的脸色有些难堪,他叹了口气,“是的先生,你没有说错。color·king主打的优势和另一家公司的新品撞上了,他们的价格更加低廉一些,因此。”
亚德的话没说完,但是听的人都已经懂了。
欧阳攀更是知道,他说的这一家,就是徕卡。
本来他们也是有选择徕卡的可能的,但欧阳攀一直坚决表示要购买卡尔蔡司。电影人,有时候是要为信仰充值的。更何况,他们可以捞得一点好处。欧阳攀绝不是一个脑子里只有器材得家伙,他知道这一次是为了公司而来,而非单单为了他得那一点小小的喜好。
“color·king 的租赁情况不尽人意?”
亚德点了点头。
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不如,亚德先生把color·king这系列器材的租赁线交给我们。”欧阳攀给了陈敏娇一个眼神,后者上前一步,“香港的电影市场需要这样的器材。”
事实上是,善于跟风的香港电影市场,需要他们用来拍电影的器材。
只要他们能够使用color·king拍出一部叫好又卖座的精品,那么就不愁这个器材是否在香港能够拥有市场了。
他们就是市场的风向标。这样一来,天娇也可以同技术方面挂上钩,对以后的发展也有利。再说了,不知道为何这一年后面德国的器材公司会停止一段时间的租赁供应,但应该只是一些市场上的手段。而如果他们能够把color·king这样的器材握在手中并且有权租赁出去,那么也会对日本方面的片刻垄断造成打击。至少不会让他们一家独大。
“不过贵公司可以再慎重考虑一下。”陈敏娇笑起来的样子就好像是盛满酒杯的清酒,越品越觉有味。
“欧阳,你再挑挑。”
欧阳攀环顾四周,提起了color·king旁边摆放的一个小型便携摄影机。他把机器扛在肩头,看上去游刃有余。欧阳攀注意到陈敏娇的目光,打趣地问她,“试一试?”
陈敏娇赶紧摇了摇头,摆手拒绝。
她是知道摄影器材的重量的,别说是肩扛了,光是手持她就受不了。所以她对欧阳攀是由衷的佩服的,这家伙现在居然顶着肩头的器材走了起来。
“这个就很好。”欧阳攀看向陈敏娇,“重量适中,适合肩扛也可以手持。防抖技术目前来看也不错。”
没有稳定器的纯人工拍摄是非常考验摄影师的稳定能力的,肩扛和手持很容易造成画面的抖动。防抖是必须的功能。
“还是买一些稳定器吧。”陈敏娇做主,让亚德给他们介绍能够适用于欧阳攀手上这个名叫lighter的摄影机的稳定器。
手持和肩扛可以造成一些视觉上的真实感,加深观众的观影体验与代入情绪。比如说后世的导演娄烨,他就偏爱于手持和肩扛所造成的那种镜头晃动感,有一种纪实的美。但如若为了追求风格,长达两个小时的晃动有时候是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的,所以稳定器不可缺少。
“我推荐这个。”亚德同二人招手,展示着面前的大家伙,“这是我们和美国合资做的一个摄影机承托器,十分平稳和顺滑,在推拉摇移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配上lighter,可以说是完美了。”
陈敏娇看向欧阳攀,后者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请问价格?”
亚德摸了摸鼻头,他干这一行许久,见多了面对高昂价格而退缩的人,“陈小姐,我想你应该有心理准备。”
陈敏娇觉得好笑,好在这一年天娇赚了许多钱,再怎么肉疼面子上也是能够维持冷静的,“亚德先生,你直说就好。”
“color·king全套,即带上镜头,加上现场收音固定麦克风,配上监视器。我们对外的售价是一千二百万港币。”
得,《捉鬼靓女》的票房没了。
“ligter的机身不贵,小百万,但是重头出在镜头上。如果要配齐各个焦距段的镜头,再加上稳定器,应该也有小千万。”
除此之外,陈敏娇他们还要买胶片回去。德国的胶片是要比本埠的贵些,一卷胶片要到一千五港币,而最多只可以拍摄四五分钟,这个时间长短需要配合机器来看。一部电影少说也有九十分钟,再长些就是一百二十分。看上去好像一百几十卷就够,但通常来说,一部电影的拍摄素材的时长,往往比真实呈现的时长多出好几倍。为了避免剪辑时出现素材不够用的情况,导演们一般选择绝不浪费景和演员,多拍多剪多选择。
这么一算,一部电影在胶片上就得花去二三十万。这也是为何当初陈敏娇要了几十万的投资,没拍几天,钱都折给了胶片。
要了命。
陈敏娇皱眉,“如果我们拿下代理并且能够保证业绩呢?”
亚德想了想,“这个我需要和上面商量一下。”
“自然。”陈敏娇把碎发卡在耳后,“能够达成双方的共赢是最好的。”
两天后,陈敏娇和欧阳攀坐上了回港的飞机,至于器材,走的是水路。他们以共计两千万的价格拿下了那天看下的器材,并且附赠一些小型可使用的器材。并且和卡尔蔡司签订了合同,如果1979这一年之内租赁器材的利润达不到某个数值,那么陈敏娇他们就需要为卡尔蔡司补上这一部分。
这一年,算
分卷阅读74
作是他们的试用期。
陈敏娇开玩笑地问欧阳攀,“两天花两千多万,什么感觉?”
欧阳攀叹了口气,“贵是贵,但是心安了。”
是这个道理。华夏人爱买房,求得是一个安稳。而对于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来说,摄影器材就是他们得的家。
“这下,终于可以好好拍新电影了。”
欧阳攀有些好奇,“你要拍新片?”
陈敏娇点了点头,“来当我的摄影师?”
“好啊。”
飞机从云层划过,留下一排痕迹。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更新晚了,给大家道歉。这一章的评论晚一点会发红包补偿。另一更要再等一下。
第50章
五十
“《侠盗》?”杜风看着面前陈敏娇拿给他的剧本, 皱了皱眉,“你要拍武侠片?”
陈敏娇颔首, 半点客气也没有的拉开凳子坐下,“嗯,一句话, 给投资吗?”
杜风的指尖捻着那剧本的第一页边角,皱着眉问, “导演你找谁?”
如果是有名的大导演, 杜风还想着能赌一把。
纤纤玉指对准了她自己的胸膛。
“你自己?”杜风惊讶了起来,半是劝阻半是朋友间的打趣,“不当个演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