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南皇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赵奔三

    首先,太子李承乾本就是储君,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背后更有母族长孙氏为依靠,登基之后,至少稳固皇位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李承乾在早期的时候也很争气,尊师重道,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于李世民的考核,也做的有模有样,李承乾的几次监国也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可以说李承乾的监国不居功,不炫耀,进退得当,深得李世民的喜欢。

    可惜在后期却是画风一变,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不喜欢中原文化,反而崇尚突厥文化,还喜欢偷百姓的牛煮来吃,结果在一次逃跑途中从马上坠了下来,被马蹄踩断了脚踝,从此落下了跛脚的毛病(李承乾的腿残疾的具体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奔三在这里取此种说法),更是性情大变,睚眦必报,没有人君风度,更和称心搞在了一起可以说,就算没有李贞这件事,他这个太子也当不长。

    接着是李泰,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最受李世民喜爱,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后来更编辑《括地志,在士林中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果他继位,将得到整个士林和世家的支持。但李泰同样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胆大妄为,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如果由他继承皇位,那他的兄弟们一个都别想好活——就算不死,也至少得是一个终身囚禁的下场。

    第三个是李恪,在皇储之争中,李恪同样也有机会。他是李世民所有儿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甚至连李世民都称赞他‘英果类我’。更身负杨李两大皇族血脉,尊贵无双。

    如果继位的人是他,那他将得到前隋遗族以及隋朝遗臣们的倾力支持——不要以为隋朝灭了,前隋杨氏一族就败落了,这是不可能的。那毕竟是一个皇朝,还是曾经一统天下的皇朝,虽然被大唐取代,但他们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样的底牌,谁也不知道。

    另外朝中还有不少前隋时期的遗臣,如果结合起来,同样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可惜,身负两朝血脉,是他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唐朝中虽然有前朝遗臣,但更多的却是靠着造隋朝的反而上位的,他们绝不会允许自己辛辛苦苦推翻的隋朝后人,继承皇位,哪怕他同样也拥有李氏血脉也不行。

    最后是李治,李治同样是李世民的嫡子,与李承乾李泰一母同胞的血亲兄弟,不过和两位哥哥不同,李治前期的表现相当的低调,史书上的评价是‘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都是对他品德方面的称赞,对于他的能力却没有做太多的描述,加之他年纪太小(贞观二年出生,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那时候他才十五岁),按说太子之位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李承乾和李泰斗的太狠,双双同归于尽,李恪被立为太子又会遭到满朝群臣(尤其是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皇储之位是怎么也轮不到李治来坐的。

    至于李贞

    李贞背后并没有什么大势力,他的母族燕氏虽然也曾经辉煌过,不过到了唐时已经没落,整个母族中只有一个燕敬嗣算是高官,也不过是鄂郓二州刺史昌平郡公罢了,虽然也算显赫,但相较于那些顶级家族还差了一些。




第二百三十二章 只缺少一件大功
    第二百三十二章只缺少一件大功

    但在所有皇子中,李贞其实才是最让所有人看好的一个。母族不强,也就意味着继位之后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的祸事。自身又能力极强,英明果断,所有人,包括世家在内,其实在心里他们都相信,如果李贞能成功坐上皇位,那大唐绝对会迎来一个比之现在还要繁盛的盛世。

    要说李贞唯一的缺点,那就是他不是嫡子了

    不要以为嫡子和庶子都是皇帝的儿子,没什么区别,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商朝末期,微子启微中衍(宋微中)以及受德(纣王)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

    那继承王位的为什么不是微子启和微中衍,而偏偏是年纪最小的纣王?就是因为在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相当于嫔妃)的身份,后来被立为王后之后才生下了纣王所以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庶子,纣王则是嫡子,按照立嫡不立掌的规矩,纣王登上了王位,于是商朝六百年江山被周朝夺去。

    就算是在民间,族长之位也只能由嫡子继承,至于庶子在分家的时候能给你几亩地,就已经算是宽厚了。

    李贞现在也是这种情况,甚至比微子启都要糟糕,因为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在嫡子长子都在的情况下,皇位是怎么也轮不到排名老八的李贞来继承的。

    但李贞的能力太出众了,出众到就连李世民都可以忽略嫡庶长幼之分——甚至产生了,如果不立李贞为太子,那简直就是大唐的损失此类的想法。

    只是他上面还有几个哥哥皇位究竟能不能落到他手里,未来还不一定呢。

    这么多皇子都有继位的可能性,彼此混战,令人眼花缭乱,以胆大心细著称的程咬金,怎么可能会这么快做出选择?当然是等局势明了之后再做出选择了。

    而如今的局势已经开始明了——李贞已经将诸位哥哥弟弟都给甩在了身后。

    原本李贞继位的可能性虽然也很大大,但前面毕竟有李承乾等人还在,而且他本身的功劳也不显著,难以为不知情的人接受——李贞虽然也曾经参与了灭突厥之战,更独自治理突厥一年多,挑拨回纥薛延陀大战,最后渔翁得利,一举平灭了威胁草原安定的最大的两个隐患。

    不过这些功劳在外人看来,其实都是李靖和李绩的,李贞只是挂了一个名头罢了,虽然可能也有贡献,但要说这些全都是他的功劳,只怕也没有几个人服气。

    另外就是一些技术上的贡献了,只是这些贡献大部分都是有军事目的的,很多不为外人所知

    外人知道李贞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李贞超能赚钱,而且能赚很多很多的钱。而不论是赚钱能力还是科技研发能力,都是士林最讨厌的东西——何况,他们本身就很讨厌李贞,如果这时候传出李贞被立为太子的消息,相信整个士林都会爆炸的,就算是李世民也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李贞现在无论是军政财都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份功劳,一个大的足以让整个士林闭嘴的功劳只要他能立下这么一件大功,李世民再借此机会将他立为太子的话,到时候就算是士林,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也就在这时候,李贞亲自领兵攻打南洋

    而且看情况,目前进度不错,虽然初期遇见了不少的麻烦,但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全都克服。少年军也逐渐适应了南洋的环境条件,攻打速度将会大大增加,如今已经灭掉了林邑,下一个目标也已经确定

    只要李贞真的完成了横扫南洋的壮举,为大唐拓土三千里,那么李世民一定会将李贞立为太子,这是毫无疑问的,届时挟着横扫南洋的大功和威势成为大唐太子,相信任谁也说不出一句反对的话来。

    这也是世家和儒家之所以着急和李贞作对的最主要原因——李贞和他们并不是一路人,如果李贞真的成为储君,甚至成为皇帝,那么可以想象的是,整个儒家和世家都要遭受重创。就算不用别的招数,只要李贞不再重用世家和儒家子弟,他们的影响力必然将会下降,只要这个过程持续二十年以上谁还认识你啊?问田书苑才是当官的最好地方。

    可是偏偏,李贞是有这个能力的,而且可能性极大——问田书苑正源源不断的为他培养人才,每年都有数百优秀学子从那里毕业,这些人在地方上稍微一培养,就是能臣干吏,再混个七八年的资历,基本就会被招进朝中为官到时候哪里还有世家儒家的立足之地?

    同样的,这也是程咬金光明正大的支持李贞的原因。眼看着李贞的壮举就要完成了,这时候不好好递投名状,更待何时?

    何况,程咬金的儿子也都和李贞交好,如今更是在天策府做事,他们已经注定要被绑在了李贞的战车上了,只有李贞继承皇位,程家才能继续繁荣下去就算是为了自家的未来,程咬金也必须要不遗余力的帮助李贞。

    程咬金,你放肆,储君之事何等重大,又岂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李正道也急了,站出来厉言呵斥道。

    如果李贞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世家为了未来不被淘汰,那就只能行险走最后一步了。但是

    彼时无论行动成功还是失败,都势必要引起大唐的激烈反应,世家都要和大唐对上,甚至还可能会和大唐正面开战——虽然说世家拥有颠覆大唐的力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大唐也不是好惹的,歃血盟和儒家的势力,真的就一定能干得过大唐吗?

    就算大唐真的被颠覆了,世家的结果也未必就会强到哪里去——至少也得是一个元气大伤,说不定就会彻底衰败下去,被新兴世家所取代,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所以,除非逼不得已,世家是绝对不会走这一步的,但如果真的被逼急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世家这头饿狼?



第二百三十三章 你竟然反水了……
    第二百三十三章你竟然反水了

    所以说,如果李贞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世家就必须有所行动了。因为一旦李贞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他的太子之位将会无比稳固,未来荣登大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一旦李贞真的成为皇帝,那他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清洗内部——攘外必先安内嘛。至于这个内部是谁,不用猜都能猜的出来。

    只可惜李正道的呵斥实在是太过无力,程咬金针锋相对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说?试问当今诸位皇子之中,论及贤明,论及对大唐的贡献,有哪一位比得上越王殿下?

    崔鸾大声道:那都是天书给他的,是镇元大仙给他的,功劳是镇元大仙的,不是越王的。

    尉迟敬德紧随其后反问道:那镇元大仙为什么不将天书给别人,而是将天书给越王殿下。何况,就算镇元大仙将天书给了你,你会这么无私奉献奉献给朝廷吗?

    我当然会。

    你可以用良心发誓吗?房玄龄追问道。

    我崔鸾登时哑然,这时候的人还是很迷信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他又怎么敢发这样的誓言?万一遭报应了怎么办?

    哼李世民不满的哼了一声,心中十分不爽。

    父皇,儿臣以为,八弟英明神武,功劳无匹,太子之位非八弟莫属,若是八弟成为太子,儿臣无话可说,否则,若是别人当了太子,儿臣第一个不服。

    哗~

    群臣又是一阵哗然,就连长孙无忌也绝望的闭上了眼睛,因为说这话的不说别人,正是四皇子魏王李泰可是

    这怎么可能呢?

    这是此刻所有人的一致想法,你们可都是皇子啊,你们应该是竞争对手啊,我们正打算扶持你上位呢,你倒好,直接反水站到李贞那边了这还怎么玩儿?

    青雀,你李世民同样是被李泰的话语震住了,实在是不能理解。

    他知道李泰对皇位是有想法的,也因为储君之位而和李承乾斗的头破血流,如今好不容易李承乾被废了,按道理说李泰应该勇猛精进,更进一步争取太子之位呢,怎么眼看着就差最后一步了,他怎么放弃了呢?不但放弃,反而还推荐了李贞,这实在是太难以置信了

    儿臣觉得我四弟说的对,父皇,儿臣也觉得八弟当太子才是最好的。李恪自然不会让李泰专美于前,连忙站出来道:请恕孩儿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也是孩儿心里的真心话。在所有皇子中,有能力角逐皇储之位的人不多,无非就是大兄儿臣四弟八弟以及九弟五人而已。

    其中大兄已经被贬,剩余四人中,九弟尚且年幼,基本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剩下三人中,儿臣自认无论是能力学识抑或着魄力都不下于四弟,相信四弟同样也是这么想的,无论我们两人谁上位,另一个人都不会服气。

    唯有八弟,不但才能远超儿臣与四弟,更有镇元大仙庇护,本身也是极为聪慧之人也只有八弟被立为太子,那才是真正的众望所归,不光是儿臣服气,相信其余兄弟们也都不会有一点意见。

    所以儿臣恳请父皇,不论是为了天下江山社稷,还是为了平息儿臣们不该有的念头——儿臣请求父皇,立八弟为皇储儿臣无怨无悔。

    李泰紧跟着跪下,口中高呼道:儿臣无怨无悔

    恪儿,青雀,你们李世民心中很感动,因为玄武门之变,他最讨厌的就是儿子们兄弟之间手足相残,所以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不希望出现儿子相争的局面,他比谁都知道兄弟相争是多么的惨烈和痛苦。

    也因此,在历史上李承乾和李泰相爱相杀几年,结果落得个同归于尽,白白让李治捡了便宜。而之所以选择李治,不是因为李治的才能有多强,而是因为李世民太清楚自己的儿子们了,几乎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无论日后谁继位,其余的兄弟都不会好过。

    也只有李治在这方面还算好一点,至少在仁孝上没有缺点,不会为难其余兄弟,这也是李世民立李治的最重要的原因——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世民看的很清楚,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李承乾和李治一个都活不了,而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活下来。历史上也证明了李世民的决定是对的,李承乾早于李世民先瞢,这个就不说,李泰李治继位后,可是活的相当滋润的,只可惜他的命也不好,在永徽三年的时候就挂掉了。

    这也是让李世民最为惊讶的地方,自己这两个不含糊的儿子,竟然一致推荐李贞为太子,其中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手足和睦,让得李世民龙心大悦:哈哈哈好,好啊,你们都是父皇的好儿子,父皇很高兴哈哈哈

    杜如晦见状,大喜,连忙站出来问道:陛下您的意思是

    说实话,李世民还真有些意动,不过想了想,觉得还是等李贞立下大功,再进行册封为好,至少那时候不会有人说闲话。

    诸位爱卿言之有理,不过贞儿毕竟远在南洋,此时暂且压下,待贞儿回来再说吧。

    这话说的这和直接答应下来有什么区别?不就是时间上的早晚罢了。

    皇上英明杜如晦大喜,他知道李贞的太子之位已经是三个手指头捏鸡蛋——十拿九稳了,只需李贞得胜归来,挟着大胜之势成为太子,谅谁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不过,这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段时间,世家不可能让李贞这么顺利当上太子的,他们接下来势必会有大动作,甚至直接派人刺杀李贞也不是不可能看来,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小心一点了

    心中如此想着,杜如晦暗中捏了捏腰间的一枚玉佩,这是一枚玉佩,但也并不只是一枚玉佩



第二百三十四章 立后
    第二百三十四章立后

    皇上不可自古以来立长立嫡,越王殿下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嫡子,贸然立其为储君,恐怕会遭天下人反对啊。这是李正道想到的最后一招了,如果这一招还不能劝住李世民的话,那他就真的只能认输,迎接李世民那恐怖的惩罚了。但是这一招可不是那么好破解的啊。

    崔鸾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连忙道:皇上,李大人此言有理,立越王为储,于礼不合啊。

    还请皇上三思,越王不适合当储君啊。

    皇上,你固然能强行扶立越王,但你能堵得住这天下的悠悠众口吗?

    越王殿下虽然有功,但也有过,非人君之资也

    一时间,所有反李贞联盟的人再次活跃了起来,不得不说李正道这个理由找的太好了,直接从礼法上阻止李世民的决定,就连李世民都没有法子应对了,但他又不想向这些人妥协,一时间陷入了为难之中。

    也就在这时候,房玄龄给侍立在旁边的王亭初使了一个眼色,王亭初扫了一眼下面,看到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向李世民劝谏,便悄悄的提醒了李世民一下。得到首肯后,轻移脚步来到了房玄龄的跟前。

    房玄龄凑到他耳朵上,悄悄道:王公公,如此如此
1...180181182183184...4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