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长公子的贴身丫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雨叮咛声声坠

    “陈太夫人?”唐焕缓缓出声,眼眸中神色不断变幻。

    陈家可不就在河中吗?申王虽被唐焕封为河中节度使,但也不过是个虚职,从未真正去过任上,也更别提沾什么兵权了。

    陈家一向不与宫中往来,平常节礼也是中规中矩,如今却特意讨好皇后……

    皇后那里送了重礼,想必太后那里也是少不的了。

    又或者,太后根本早与陈家有所联络。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未必是申王的意思。否则,刚才申王就该有更好的说辞才对。

    刘皇后垂头抿茶,不再说话。她知道以唐焕的心思,此刻怕是越想越复杂。反正,太后本就与陈家暗中沟通过,是什么心思想必唐焕也清楚了。

    她将这件事扯出来,夸大了说,就是让唐焕防备些。而且,也能弱化申王在这件事情上的主动性。这样,唐焕更加要防的,就是太后和陈家,而非申王了。

    抬眼偷觑了申王两眼,刘皇后见他汗湿了额发,不由轻笑。今日过后,他该更加感激自己才是。

    “皇后之言有理。”唐焕终于开口,“申王妃既已病重,需要静养,实在不宜远行。五郎以为如何?你若有心送申王妃回河中休养,朕也必然准旨。”

    申王哪能不明白刘皇后这番话是在替他解围,赶紧伏地道:“王妃居洛多年,早已习惯洛阳风情。乍然回河中,只怕未必适应。况且重病,理当静养才是,实在不宜轻动。”

    走出唐焕的宫殿,申王只感觉有如重生了一般。刚才若非刘皇后突然出现,替他解围。他真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命走出这皇宫。

    想起不久前被诛的睦王,申王便觉得一阵心寒。兄弟之间,猜忌至此,也是悲哀。当然,人都是相互的。唐焕对他不信任,他也就谈不上对唐焕有多深的兄弟之情。

    长出一口气,申王继续前行。待完全冷静下来,申王的脑中,还有心里,念着的,便都是刘皇后的影子。

    甚至,在心底深处有了一丝妄念,若她是自己的王妃就好了。

    正文 第204章:讨乱无功

    眼看着便要离开内宫,忽有一小奴追了上来,忙喊道:“大王留步。”

    申王转头看去,见是一陌生小奴,不由疑惑,“何事?”

    那小奴上前行礼,“皇后的意思,命申王过宫叙几句话。”

    申王脸色诧异,但皇后这样吩咐,他也不敢违命,赶紧随着那小奴去了玉轮宫。

    按理说,外臣是不好轻易见皇后的。但刘皇后在宫中地位不同,加之刚才的事,申王心中已有了几分明白。

    “申王请坐。”隔着垂帘,刘皇后语声轻婉。

    “谢皇嫂。”申王的目光透过垂帘,看向那一抹娇影。

    “唤你前来,不为别的事情,方才与陛下也已经提及。既然申王妃更适合在洛阳养疾,陈太夫人之前送来的礼物,我也不好再收下。所以,便烦请申王带回。”

    刘皇后音落,已有小婢将几只精致的木盒呈到申王跟前。

    申王连忙起身道:“皇后不必如此,区区小礼无需奉还。陈家那边,我自有计较。”

    “哦?”刘皇后接话问道:“不知申王……有何计较?”

    “这……”申王一时哑然。

    他只是觉得皇后不需要退这些礼物,但其实心里也还没有主意。

    刘皇后不由轻笑起来,“申王的心意,我领了。但一样归一样,这礼交由申王府处理,是最好不过。至于,陈家那边,怎么处理自然是申王的事。”

    申王见刘皇后执意,只得应声,“是。”

    “说来申王妃的病也是反反复复,总不见好。”刘皇后转了话题,“申王可要多关心关心申王妃才是。”

    申王抬眸看了一眼垂帘后的身影。

    帘后响起金盏碰撞之音,刘皇后再一叹,“今冬格外地寒冷啊,但愿申王妃的病能早些好起来。不然,若辜负了即将到来的暖春,




分卷阅读210
    就可惜了。申王说,可是这个道理?”

    申王垂下眸子,迟疑着应声,“皇后说地有理。”

    “有理没理,申王心里分明。有时,为大局着想,舍一二小节,才是上上之选。”刘皇后微笑道:“不耽误申王去照顾申王妃了。”

    闻言,微怔的申王连忙起身行礼,“微臣告退。”

    眼见着申王的身影走远,刘皇后的眸中映出极盛的光芒。

    终于走出皇宫的申王,脸色有些凝重。

    刘皇后的意思再分明不过,或者也就是唐焕的意思。

    申王妃不能再留,陈家也注定会受到唐焕冷待。而太后……

    申王不敢再想下去,无论如何,他心中是感激刘皇后的。至于申王妃,他虽然不至于那般狠心,但为了保全申王府上下,他也只能牺牲她了。

    蜀中刚刚平息,因为韦昆的死,又生了几场小乱。魏王被迫留在蜀中善后,年节都无法回洛阳。

    秦绍携诏赶往邺都后,迟迟安抚不了乱兵之心,也无法以武力拿下邺都城,丝毫没有进展。

    又各地,频传灾报。

    这个新年注定过地不安,唐焕也没有心思办什么年宴,行事也低调起来。接着,两件不大不小的事在前廷与后宫稍掀波澜。

    久病的申王妃最终没能熬过去,薨了。

    太后病急,唐焕却说太后需要静养,不许人轻易出入。

    青葵与唐玉和也已经有一段时日未见了,人虽未来,但每日一封平安书信却依时依刻放在她寝屋角落那张固定的案上。

    “晋王这几日频频被传进宫中。”乙清在堂内缓声禀道:“邺都那边的形势怕是更严峻了。兵乱天灾,各地流民四蹿,谣言也传地厉害,现在连洛阳城中都有些人心惶惶。”

    青葵放下手中书卷,看着院中迎春初绽的海棠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啊?”十松的声音有些诧异,“难道那些乱兵还想攻进洛阳不成?”

    玉冬开口,“都已经起兵了,不是奔着皇都而来,又是为了什么?”

    十松道:“那要是真攻进来了,咱们可怎么办?”

    乙清回答,“现在还不至于,只是秦绍那里久攻不下,只怕其他地方也该蠢蠢欲动了。”

    十松的声音更加惊恐起来,“那到时四面起火,不是更糟糕?公主。”

    十松向青葵道:“咱们要不要去吴国避一避啊?”

    乙清抬手便敲了十松一脑门,“吴国隔着洛阳山长水远,这个时候哪里都不安全,还怎么去吴国,亏你想地出来。还有,你这话若是被晋王长公子听到了,我怕你十颗脑袋都不够用的。”

    闻言,十松不禁缩了缩脖子,连忙摆手道:“我……我就是瞎说的。”

    玉冬看着两人,沉默起来。

    “吴国现在也不是太平之地。”青葵转头看了一眼玉冬,“几位公子因争储位,也是乱糟糟一团。”

    玉冬垂着眸子,不知在想些什么。

    宫中议殿,唐焕听着众人的议论声,脸色很不好。

    “秦将军携陛下之诏出兵两月有余,竟是迟迟拿不下一群乌合之众,军费倒是流出去了不少,贼方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再这样下去,怕是秦将军的人马都该动摇了。”

    “到底还是年轻了些啊。”

    “他若有自知之明,当初就不该在陛下面前信誓旦旦。如今倒好,白白费了这么多时日与军备。邺都没震住,其他地方也开始小闹了。”

    “陛下。”徐王向唐焕道:“臣等并非怀疑秦将军的能力,只是贼众声威壮大,还需尽快压制,否则祸延他地,后果不堪设想。”

    洪照英看了看徐王,又看了看晋王,继续沉默。

    “陛下,还当尽快另遣能将前去平叛才是。”终于有人忍不住提到了点上。

    “没错,陛下。既然秦将军没有这个本事拿下邺都,就当另遣能人。”

    有人开了头,其他人也都跟着附和起来。

    “咳咳……”唐池突然重咳起来,咳着咳着,脸色都青白了。

    旁边的侍宦见了,连忙吩咐人唤医师。

    眼见唐池离开,唐焕的神色阴晴不定。

    众人虽然都说应该换掉秦绍这个平叛主将,却无一人敢说出晋王的名号。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唐焕也明白大家的意思,就是没人说破。

    而且刚才晋王身体不适的小插曲,多多少少让众人的脸上,又添了一层阴云。

    散去众人,唐焕只留下了徐王与洪照英两人。

    正文 第205章:晋王受命平乱

    唐焕开门见山,“如今朝中无将可用,两位爱卿有何高见?这替换秦绍之人,又当选何人?”

    徐王与洪照英相互看了一眼,只听唐焕接着道:“朕欲亲征,如何?”

    “陛下不可冲动。”徐王道:“洛阳乃成国根本,纵然四方有变,陛下还当居洛震慑诸地。平叛邺都贼兵之事,遣臣将便可,无需陛下亲动。”

    唐焕叹道:“秦绍讨乱无功,魏王与伐蜀大军尚在蜀中,朝中实在没有可以重用之将。朕不亲征,还能遣何人?”

    “陛下。”徐王跪地道:“臣有肺腑之言,又恐陛下见怪,所以迟迟未语。可事关成国大计,臣也只能直言了。朝中还有一将可用,只看陛下是否愿用了。”

    唐焕默了一阵,“徐王说的是晋王。”

    “正是。”徐王劝道:“眼下正是用人之时,陛下还当顾全大局。一旦邺都情势恶化,再遣晋王去,只怕为时也晚。”

    “陛下。”洪照英也跪了下去,“徐王之言不无道理。晋王本陛下义兄,成国未立,已随武皇征战天下。正因如此,其百战威名振于四方,若令其平叛邺都,必定顷刻荡平。”

    话语一顿,洪照英接着道:“陛下所虑,不过是晋王威名过高,有碍陛下。但如今洛阳城已有晋王两位公子,晋王自当尽心。若陛下还是不放心,大可立即下旨,将汴州晋王其余家眷悉数接入洛阳城安置。”

    徐王看了一眼洪照英,附和道:“洪枢密所言,正当要处。还请陛下三思,早解成国危困。”

    徐王的话,唐焕可能还不怎么听地进去,但洪照英的话,却令唐焕动容。洪照英跟随他



分卷阅读211
    多年,一直忠心耿耿。经历一系列变故,唐焕真正信任的人已经没有几个,洪照英却算得一个。

    其他朝臣听闻陛下下旨令晋王领兵赴邺都讨乱,纷纷松了一口气。

    保住成国,也就保住了他们自己。

    至于晋王的下场如何,他们没空关心。

    唐池才将将回到晋王府,圣旨便到了。

    “郎君。”孟冬急匆匆来到唐玉和的寝屋,看向正在处理密信的唐玉和禀道:“陛下已下诏,令晋王赴邺都平叛乱军。”

    闻言,唐玉和的神情并没有意外。

    孟冬又道:“府外的守卫兵士又增加了,还有,听闻陛下另下诏,令晋王府其他夫人与公子立即赴洛。”

    唐玉和终于搁下手中的笔,轻笑起来,“有些意思。”

    孟冬看了看唐玉和的神色,“晋王已经在准备了,郎君……不去送送?”

    唐玉和清淡地扫了一眼孟冬,孟冬立即垂下眸子赔罪,“奴多嘴,请郎君责罚。”

    唐玉和将桌面上一封封好的信递给孟冬,“交给寿昌公主。还有,让她府里的人都醒着神。不要让其他人,趁乱钻了空子。”

    孟冬接过信,连连应声,“是,郎君。”

    心里却大松了一口气,如果不是看在寿昌公主的面子上,郎君刚才还不定会怎么责罚他。

    徐王回到徐王府,徐王妃迎了上来,替徐王取下外披,“怎么样了?”

    徐王点头,神情有些疲惫,“都按照夫人的意思说了。不过今日如果没有洪照英说话,陛下只怕未必会答应。”

    徐王妃轻笑,“洪照英也是聪明人。”

    徐王坐下,看向徐王妃,有些迟疑,“其实只要待魏王回洛阳,咱们倚着皇后与魏王便能高枕无忧。如今却将身家性命押在晋王身上,会不会太冒险了?”

    徐王妃神情淡然,“郎主这些年来,哪一次不是赌的身家性命?若是赢了,后辈安享。若是输了,咱们也享了这么多年的富贵,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徐王点点头,“夫人说地有理。更何况,是太妃的意思,自然不会有差。”

    徐王妃微笑起来,“我这辈子,最佩服的女人,便是姚太妃了。”

    徐王也含笑道:“我这辈子,最大的运气,便是娶了夫人这样的女人。”

    两人相视而笑。

    晋王府,唐玉项看着穿戴好盔甲的唐池,红了眼圈,急步上前拜下,“父亲一定要平安归来,孩儿等着你。”

    唐池扶起唐玉项,似乎有许多话想交待,但最终也只是拍了拍唐玉项的肩,“好好看着府里。如果你母亲她们也来了洛阳,不必紧张,该如何便是如何,不要违了规矩便是。”

    唐玉项神情一愣,随即点头,“是,父亲,孩儿记住了。”

    点点头,唐池转身大步而去。

    出了府门,唐池看到一众亲随上前行礼,“大王。”

    唐池看向其中一人,“卫郎也来了。”

    卫刚捷跟随唐池多年,既为心腹,也是知己,两人多次并肩作战,有着过命的交情。
1...9596979899...1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