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窃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霜色十字

    对于曹旭来说,看官职不用管其他,她只要知道议郎是要在洛阳干活的就可以了。

    要在洛阳,就表示曹操得回来了。

    曹操确实得回来了,他在谯县住的不错,日子清闲,每天凭着心情,或与两三好友小聚,谈天论地骑马射猎,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捧着书晒着太阳过一天。

    吃穿不愁,邻里友好,也没有任何糟心事。

    但这不是曹操想要的生活,他看起来悠闲淡定,实际上却是最想要回来的人。

    他心里有这个国家,他看着这个国家一点点的糜烂,自己却只能在乡下清闲度日,什么都做不了,曹操的心里比谁都痛恨比谁都着急。

    但他不能对此有任何表现。

    他知道曹嵩在为他的事情努力,他必须安静本分,只有这样事情才好解决,如果他上蹿下跳,可能就真的很多年都不能回来了。

    果然,曹操安分的待着,曹嵩前后加起来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就帮他搞定了影响。

    要知道与他同期受到牵连的人,死掉的那些不算,其他丢了官职打回老家的,可还继续闲着呢,看样子闲一辈子也不是没可能的。

    不过看着那个议郎的官职,曹操心里一笑,他知道这官职怎么来的。

    曹嵩怕他再打死人呗。

    因此能撸袖子干架的官职是不敢给他找了,如同洛阳尉这样管治安的就更别想,好好做个议郎吧。

    议郎是言官,既有好听的名声,又不容易沾上大事。

    至多也就口头得罪人,曹嵩觉得只要曹操别再把人打死了,他总有办法糊弄过去的。

    皇帝对曹嵩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毕竟曹嵩会弄钱,而皇帝爱花钱。

    一个既不想好好治理国家,又想要大笔花销的皇帝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找个能给他弄钱的人。

    曹嵩弄钱很有一套,至少他不会用直白强硬的手段,一边引来一片骂声一边手头也没宽裕多少,因此皇帝是很喜欢他的。

    这不,曹嵩做了几年的大鸿胪,大司农都换了好几任了,最后兜兜转转,皇帝还是把曹嵩丢回去继续做大司农了。

    有这么一点赏识在,曹操别闹出大事就行了。

    不过曹操自己心里是知道的,此时就算再让他去做洛阳尉,他也不会轻易把蹇图打死了,不值得。

    他做了这事的后果都是曹嵩帮他承担的,如果没有曹嵩,他可能就真的要在乡野之间一辈子了,值得吗?

    就为了一个蹇图?

    蹇图配不上让他赔进去一辈子。

    想要解决蹇图的问题,方法手段都不止一种,可当时的曹操选择了最直接最激进的一种。

    年轻气盛嘛,难免的。

    不过这次曹操不打算这么做了。

    他依旧觉得现在国家腐朽黑暗,不下狠手整治是不行的,但直接冲动的打死人这种事就不必做了。

    曹操回来了,丁夫人和刘夫人当然也跟着回来了,丁夫人倒还好,刘夫人现在可是个孕妇呀。

    这事也没办法,刘夫人倒是可以留在谯县安心养着呢,可真要这么干,她自己也不乐意啊。

    这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她要是留在谯县,生孩子,坐月子,孩子生下来也小,不能带着一路颠簸,这么算起来的话,她得在谯县留多久?

    不如趁着现在回来,她现在月份也不是很大,路上小心一点就没有问题。

    刘夫人的心思不管是丁氏还是丁夫人其实都很清楚,至于说曹操是不是清楚,那就不知道了。

    曹操回来之后拜见了父母,又给曹旭折腾了一通,之后很快就没工夫想其他了。

    他开始忙碌起来。

    到了谯县要见朋友长辈,到了洛阳就更是如此,而且说起来谯县那里更清闲一点,干什么事都不着急,洛阳就不同了。

    曹操刚回来那段日子,几乎是每天都卡着宵禁的时间回来,他在洛阳也是有不少朋友的呀。

    但其中曹操最重视的是袁绍。

    要说起袁绍的话,其实袁绍的孝期早前就结束了,他毕竟是袁家公子,之前有贤明的名声,后来为父母守孝又显得十分忠孝,是个大孝子,因此几乎是孝期刚结束就被征召做官。

    按照道理来说,袁绍这都在家憋了好多年了,现在有机会重返官场,他怎么也都该赶紧回去努力吧?

    并没有,袁绍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而继续留在家里。

    他对外的说法是,如今世道不算好,他才德平平也无心做官,只想在家安心读书,做做学问。

    然后他就在洛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曹操这次回来,袁绍是很高兴的,他一直很看好曹操,也不觉得曹操跟官宦过不去有什么不对,当然,他也要说几句曹操年轻冲动,但这又不是什么大问题。

    至少在一群朋友里,袁绍最喜欢的还是曹操。

    不仅仅是因为曹操比较得他的心意,更因为他看好曹操的才干。

    袁绍的出身和他的本事就注定了他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事实上他也不可能是。

    袁家已经出了好几个三公,袁绍自认比嫡出的袁术要好得多,他在心里也是默认自己未来也要做到三公的。

    但要做三公并不仅仅是孤军奋战的事情,他手下还得有人啊。

    袁家确实为他提供了不少资源,但这还不够。

    袁绍是袁家公子不错,但他是庶出,过继是过继了,说起来也名正言顺了,可他爹死了呀。

    袁术就不一样了,人家是正经的嫡子,而且不说是父亲家,也就是袁家这边的帮助,就说母亲家那边,也会是袁术的助力。

    难道你以为袁家公子会路边随便拉个姑娘结婚么?

    那肯定也是精挑细选的世家小姐,至少家世得相当呀。

    袁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是比不过袁术的,他也不甘心被压在袁术下面,所以他需要有好名声,他需要有朋友,他需要有真正能办事的助力。

    他所交往的那些朋友,有些是为了名声,有些,则是为了对方真的能做事。

    曹操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很好。

    曹操的出身不太光彩,宦官的后人,这个说过很多次了




分卷阅读40
    ,就算曹嵩做了大司农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如袁家这样的人家是看不上他们家的,但袁绍知道曹操有才干,所以他的想法是,日后曹操是他手下的一大助力,甚至是他非常倚重的人。

    袁绍真的很喜欢曹操。

    尤其是曹操这次回来之后,磨掉了原本过于锋利的棱角,他开始知道分寸了,这就更让袁绍高兴了。

    可曹操却在几次见面之后对袁绍有些不满起来。

    当然,不是袁绍对他不好,相反,袁绍对他很好,甚至爱屋及乌的,连曹旭他都照顾到了,时常有新奇好玩的东西了,就让人送给曹操,实际上那是给曹旭的。

    曹操是感谢袁绍的,但私事和正事他还分得清。

    曹旭察觉到了曹操对袁绍的不同,或者说,她可能是所有人当中唯一一个察觉到的。

    “哥哥说起本初哥哥的时候,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呢。”

    曹操眨眨眼,看向一脸无辜仿佛完全不知道自己说出这话意味着什么的曹旭,心里叹息一声。

    谁说曹旭不聪明呢,她聪明的很,甚至这种事也只有她看出来了。

    可曹操并不打算说:“一点小事,你不要在意,对了,你今日的功课如何了?”

    “书都背完啦,抄写也写好了。”

    好吧,曹操再次叹气,他觉得被请来教导曹旭的那位郑先生估摸着已经绝望了。

    据说最开始郑先生对曹旭的要求除了背诵默写还有释义之外,还要求她写感想,要学会举一反三,除了教的书,另外还给曹旭开了补充的书单。

    现在么,他只要求曹旭会背,懂得大概意思就好了,甚至就连任务量都减少了大半。

    郑先生大概真的是绝望了。

    不过伴随着郑先生绝望之下越来越宽松的要求的,是徐昌那边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标准,神奇的是,丁氏不止一次私下抱怨徐昌那事一般人做不到的,可曹旭每次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大概这就是命。

    曹操夸了曹旭几句,曹旭却又说道:“哥哥有烦恼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又不会跟别人讲。”

    “你不懂这些,”曹操说道:“这是大人的事情,你不用操心的。”

    可曹旭说道:“母亲说我也是大姑娘了,不是小孩子。”

    ……那是丁氏要你好好学管家呢!

    可这时候曹旭拿出来说,这话似乎也没什么不对,曹操看看自家妹妹,已经从十多年前的小团团一个,长成了如今的小少女了。

    那时候他可以把曹旭抱在怀里,真的是很小的一只,现在这孩子都快到他的肩膀了。

    好吧,曹旭长得快是一方面,曹操本身就不高,这也是个现实问题。

    但至少说曹旭不再是小孩子这话是没错了。

    曹操想了想,觉得说一说也没什么:“但不许告诉别人。”

    “放心吧,我不说的!”

    然后曹操就说起了袁绍最近干的事情,他对此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本初的心太大了。”

    袁绍说起来是隐居在家,但实际上他私下里却广交朋友,其中多有党人,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袁绍还广养门客,收留资助家境贫寒的士子们,他虽不在朝堂,但外面提到袁家大公子,都得竖起拇指夸一句。

    袁绍贤德的名声不仅仅是洛阳,天下各处都有听闻。

    曹旭也是知道这事的,曹嵩提到过,甚至还说如果曹操也能像袁绍一样出息就好了。

    这时候曹旭歪头看向曹操:“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然不是,”曹操说道:“我说本初心大,你道他这是学的谁?郑先生给你讲过战国四公子没有?”

    见曹旭点头,曹操继续说道:“他这是学孟尝君学信陵君呢!”

    说起这个,曹旭就更不懂了:“学他们不好吗?”

    不是说这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吗?

    提起这个,曹操冷笑一声:“当然好,但那也得看看时事和自己的身份!”

    战国公子说的可不像是现在,是个人都能称作公子,那时候的公子是真真正正的与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孟尝君是齐威王之孙,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的弟弟,袁绍跟这些人能一样吗?!

    可袁绍一个劲的学他们,没脑子的看了也就说一句,袁家大公子名满天下,是个公认的贤德之人,可有脑子的稍微想想,就都得问同一个问题。

    袁绍你这是想干啥呢?

    你丫胆儿肥了是吧!

    在曹操看来,袁绍现在说是声势浩大了,可实际上他是在自己给自己玩捧杀。

    曹操能够理解袁绍为什么选择这条路,袁绍如果做官,他或许确实有之前不错的表现,但他毕竟在家守孝六年,再回去,即便朝廷看着袁家的面子还是在原有的官职上给他升一升,但又能升多少呢?

    袁绍之前是做了县令回来的呀!

    再高一级其实也没多高。

    而以袁绍袁家子弟的身份,这个年纪却只能做个比县令大不了多少的官,这可真是够丢人了。

    就连他一向看不上的袁术,官职都比他大了好几截,袁绍当然不愿意。

    而且,就算他现在开始好好做官好好奋斗,但实际上这已经晚了,他慢了人家六年,以后也将很难超过,袁绍一辈子都得低袁术一头。

    袁绍怎么能甘心再继续从底层奋斗呢?

    县令这样的官职,说真的,放在普通人家里还能当个官看,放到他们这些人家里,就是个笑话,出入官场倒也罢了,要是过个十年八年再看还是县令,那就真是个笑话了。

    就连曹操都是第一次外放都是做个县令更何况是袁绍?他的家世注定了他不可能接受这种结果。

    所以袁绍走了另外一条路,养贤养名养士,他不成也是个超然世外的形象,若是成了,一入官场就必定是高官厚禄。

    可曹操觉得,袁绍把声势搞的太大了,他知道放却不知道收。

    宦官家的另一重好处是,曹操能打听到不少宦官那边的消息。

    比如现在十常侍对袁绍就很不满意。

    原本袁绍在外面搞风搞雨跟他们都没关系,他们只要让皇帝高兴了就稳当了,可袁绍太过亲近党人,又做的太露痕迹,这就让宦官们紧张犯嘀咕了。

    谁不知道党人就跟宦官过不去,完全是有你无我的架势啊。

    看看前面几次党锢之乱啊!

    血淋淋的教训可摆在那里呢!

    曹操也为此劝说了袁绍,可袁绍压根不听,袁绍觉得曹操在这事上看的还是不够清楚,这是曹操家世带来的限制,他不怪曹操,可也要曹操别管他这事了。

    在这事上,袁绍听谁的?

    他听张邈的,听许攸的。

    这两人的话能听吗!

    在曹操看来,这就是两个只有
1...1920212223...2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