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皇长子妃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该轮到高桢了。这回先开口的却是蒋二太太:“太后,桢哥儿的婚事,您也该提了吧?”眼睛却已经瞄向赵琇那边去了。
赵琇怔了怔,脸慢慢地红了起来。l
☆、第五百三十九章 议定
赵琇与高桢自小相识,早在不知不觉中,两人的感情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这点高桢清楚,赵琇更清楚。她留意到自家祖母、哥哥态度的软化,也能留意到广平王的格外青眼,便心知自己有八成的可能会嫁给高桢。
嫁给高桢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知根知底,从小熟识,不用担心是盲婚哑嫁。况且她信得过高桢的性情为人,也能体会到他的用情之深。两人平日就常来常往的,往江南去这一年,有一半时间是住在一条船上,剩下的时间还有住在一个园子里的时候,生活习惯上早已彼此熟悉。将来若是成婚,也就是住得更近一些,不会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况且赵琇心里,对高桢还是挺有好感的。这桩婚姻,在她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过她如今只有十四岁,离出嫁还早着呢。她跟高桢心里有数是一回事,广平王与张氏、赵玮心里有共识是一回事,但被外人当面打趣,就是另一回事了。赵琇脸上*辣的,心里还有几分埋怨高桢。不用说,定是他在长辈们面前说了些什么。这该不会让太后、皇帝以及蒋家的人对她产生什么不好的看法吧?
她跟高桢虽说有那么一点儿私情,可真的没有太出格呀!
就在她心中忐忑,脸上爆红的时候,太后慈爱地笑着开口了:“桢哥儿的婚事,确实该提了。拖了这么久,若是再不定下,只怕那孩子就要跟我急了呢。”她含笑看着脸红的赵琇,转向张氏:“张家妹子,你觉得如何?我这个孙子给你做孙女婿。好不好?”
张氏有那么一瞬略有些无措,不过静心一想,这事儿不是早就有定论了么?广平王提过不止一回了,他既有此心,一定会跟太后与皇上说的。想想她去江南之前,太后见她的那几回,那说话的语气。那满含深意的眼神。其实她心里就有了准备。要不是这样,她在嘉定的时候,也不会答应让高桢陪着孙女儿出行了。不过她原本是想着。先把孙子赵玮的婚事定下,再给孙女定亲,没想到太后这么快就提了出来。
不过方才晋见时,太后可是赏了赵琇比大部分闺秀都要贵重的东西。显然是拿她另眼相看的。如今太后避开外人,向她直接提起这桩婚事。不但表达了皇家的意愿,还给了赵家十二分的体面。因为太后没有直接说赐婚,而是问她觉得这门婚事如何,这就有些亲家之间平等商讨的意思了。皇家礼贤下士。他们赵家又怎会不知进退呢?
于是张氏便笑着回答说:“一切任凭太后做主就是。”边说还边看了孙女儿一眼,眼里满是欣慰。
她这个孙女儿,终于也到了要出嫁的时候了。
赵琇的脸已经红得快要滴血了。
太后哈哈大笑。蒋二太太十分机灵地凑趣:“恭喜太后了,又得一个好孙媳。”汾阳王太妃也含笑道贺。蒋六姑娘则抬袖掩了口。吃吃地偷笑。
太后心里高兴,再看向低头羞红了脸的赵琇,怎么看怎么喜欢,道:“好孩子,你别害羞。你可是我们桢哥儿千求万求来的。日后他若有哪里惹了你生气,你只管来寻我,我替你出气。”
赵琇这回是真的羞到恨不能在地上钻个洞了。
谁知在这时,宫人来报说:“广平王世子求见。”暖阁里的欢声笑语忽地一静,旋即又再度发出一阵爆笑。赵琇头低得不敢抬起,太后却笑得肚子都疼了,边笑边说:“桢哥儿这是等不及了么?赶紧告诉他一声,祖母正在为他提亲呢。他别这么猴急,害人家姑娘害臊了。”众人又是一通笑。宫人掩口忍着笑出去了。
赵琇真是走也不是,坐也不是,蒋六姑娘笑着起身走到她身边,拉起她的手:“再说下去,赵家姐姐一会儿就该恼了。太后不如赏个恩典,让我陪赵家姐姐到小花园里散散吧。只是世子一会儿进来见不着佳人,可别在心里怨我才好。”
太后笑道:“快去快去。正该叫桢哥儿着急着急才好呢。”
赵琇就在众人的笑声中低着头,随蒋六姑娘走出去了。
在后殿入口处,她与正要进门的高桢擦肩而过。高桢方才听了宫人的话,正欢喜得紧,瞧见她就想上来说话。她嗔了他一眼,又低了头随蒋六姑娘出去了。高桢都愣住了,眼巴巴地盯着她的背影瞧。蒋六姑娘回头望见,咬了袖角忍住了笑意,却还是忍不住发出几声细碎的笑声。赵琇听了,越发觉得窘迫。
等到了小花园,看不见后殿的入口了,赵琇回头望见高桢进了殿内,才松了口气。
蒋六姑娘笑着对她说:“赵姐姐……呀,不对,今后可就不能再叫你姐姐了,反而你该叫我表姑姑才是。我的辈份升了呢,告诉四姐姐,她也一定会十分欢喜。”
赵琇红着脸说:“六姑娘倒不怕我把你叫老了。”
蒋六姑娘瞪大了双眼,随即又笑了:“你居然还能顶嘴,真是好得很。今后见了熟人,可别扭扭捏捏的,那就不好玩儿了。我也不怕你把我叫老了,无论你怎么叫我,我辈份儿在那里呢。你不叫,世子也会叫我一声表姑姑。我从小就听惯了,怕什么?”
赵琇啐她一口,才道:“好得很,你既然不介意,那我就大大方方叫你一声姑又如何?只是表姑母身为长辈,这大过年的,怎么也不赏我这个晚辈一个红包?”
蒋六姑娘的双眼瞪得更大了,又是气又是好笑地拧了她的脸一把:“你这个没良心的,我好意替你解围,拉你避开别人的笑话,你竟还要问我要红包?”
赵琇边躲边笑:“是你要做我表姑姑的,给红包也是应有之义。你忘了,我好心提醒你。你不谢我就罢了,怎的还拧人呢?”
蒋六姑娘啐道:“我爱拧就拧了。你跟善文都是我的侄媳妇儿,我要拧她,她从来只有听话的份,难道你还不让不成?”
正笑闹间,高桢又出了后殿,直往小花园这边来了。蒋六姑娘见了惊讶,掩口笑说:“他居然这么快就脱了身?太后真是疼孙子。既如此。我也该有眼色些。”便装模作样的四周望望,道:“哎呀,这大冷天的。在这外头赏花,不带手炉可不行。方才我怎么忘了呢?”然后
分卷阅读827
对着走过来的高桢道:“好侄儿,你表姑姑忘了带手炉,要失陪一阵。你替表姑姑陪陪客呀?可别失礼了。”
高桢含笑看了赵琇一眼,赵琇故意把视线投入别处。他笑得更深了些。对蒋六姑娘说:“表姑姑只管去,这里有我呢。”
蒋六姑娘给赵琇使了个眼色,便忍着笑走了。
赵琇的脸又慢慢红了起来,低头绞着帕子不说话。
高桢掩不住脸上的喜色。慢慢走到她身边,咳了两声,低声道:“赵妹妹。太后已经为我向你祖母提亲了。”
赵琇轻轻“嗯”了一声,没说别的。
高桢又往她靠近了一步:“你祖母已是答应了。”
赵琇脸上发烫:“我知道。”
高桢忍不住笑出了声:“她们正在里头商议咱们的婚期呢。”
赵琇抬眼瞥了他一下。又迅速低下头去:“至少……也得要到两年后吧?”
“怎么可能?!”高桢断然否决,“两年太长了!顶多等到你及笄!”
赵琇想想自己的年纪,小声埋怨说:“那时我还小呢……家里哥哥还未娶亲,等他娶了嫂子进门,总得让嫂子把中馈接过去,上了手,才好办我的婚事呢。我知道王府需要有人打理后院,可你也想想我们家的难处……”
高桢道:“我娶媳妇,可不是为了找个管家。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管。在我心里,只是盼着能早日将你娶回家罢了。若是可以,我真恨不得你明儿就到我们家来,也省得我日夜着急,望穿秋水。”
这话说得赵琇脸更红了。十七岁的男孩子,知不知道他这话带着什么意味?
高桢显然是知道的。他把话说出了口,才有些后悔,生怕唐突了心上人。他小心翼翼地瞄了赵琇一眼,正好赵琇也偷看过来,两人对视,都有些不好意思,各自转开头去。
他们只管跟对方说话,却忘了远处还有不止一位的偷窥者。蒋六姑娘看得忍俊不禁,跑回殿内跟太后等长辈们描述。她虽听不见高桢与赵琇在谈些什么,但光看他俩那害羞的形止,就足够她打趣的了。
张氏听得虽好笑,却也有几分不安:“还是让琇姐儿回来吧?她还是未出阁的女孩儿呢,即使说定了亲事,也该避讳些的。”
太后却笑着阻止她道:“不妨事,就在我这慈宁宫的小花园里头,他俩又都是懂事知礼的好孩子,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况且他俩青梅竹马,原是时时得见的。这亲事一定,就不好再见面了。桢哥儿还不知会如何着恼呢。我本想早早替他俩定下亲事,却是桢哥儿父亲劝住了我,说他俩若是早早定了亲事,南下时要如何见面呢?还不如等回京以后再说。可惜桢哥儿不能体会他父亲的苦心,倒是催着让我向你家提亲。我只好依了他,回头看他如何懊恼去吧!”
众人又是一番笑。
太后又对张氏说:“明儿旨意就下去了。今日要先给李家颁旨,桢哥儿虽是哥哥,却比不得皇长子,自然要晚一些。等旨意下去了,礼部与宗人府就该忙活起来了。到时候我再给你家派两个和气些的女官过去,教导琇姐儿礼仪宫规——其实琇姐儿本就极熟的,倒也不必担心学不好。只是有一点,因桢哥儿需得赶在皇长子之前娶妻,这婚期肯定是不能拖太久的。明年秋天就不错,那时候琇姐儿也及笄了,你觉得如何?”
张氏有些迟疑,这么说来,孙女儿在家就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
蒋二太太在旁劝她:“我们知道老夫人舍不得孙女,只是您也请想一想,广平王府一直没个主母打理中馈,到底不象话。这一年多的时间,已是极限了。总不能叫世子这个做哥哥的,比皇长子还要晚娶媳妇吧?”
张氏也明白,皇长子封了皇储,娶正妃之前,有个两年的准备时间就差不多了。高桢明年秋天娶亲,时间确实刚刚好。有一年多,也足够她把孙媳妇娶进门了。于是她便点了头:“一切就任凭太后娘娘做主吧。”
太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来。
皇长子的婚事定了,广平王世子的婚事定了,汾阳王太妃开始为自己的孙子请求:“太后娘娘先前看中了几位姑娘,不知我们家的孩子,可有那福气娶得其中一位为妻?”l
☆、第五百四十章 计划
太后赐了三位姑娘玉香囊。这三位姑娘,就是她给宗室子弟们看中的。除了赵琇是说给自己的亲孙子以外,剩下两位一个是给京中宗室郡王的嫡次子,另一个则是留给汾阳王世子的。
三名宗室子弟,都是十五到十七岁的年纪,应该娶媳妇了。三人都是嫡出,有两名是世子。给他们选妻子,自然不能随意凑合。太后得了三家托付,在京中勋贵、官宦人家里挑人,三筛四选下,才挑中了几位——当然,赵琇是她早就看好了的,不过是算在里头罢了。今日大朝会后召见,她就是打算把人选定下了。
不过,她原本是打算把真定侯府的千金留给京中那位郡王嫡次子的。这小姑娘端庄稳重,也懂事知礼,瞧她母亲的行事作派,就知道她被教养得很好,不是个争强好胜的性子,与上头的长嫂世子夫人应该可以相处融洽。真定侯府式微多年,家计艰难,这小姑娘跟着母亲学习当家理事,想必将来跟着夫婿分家出去,也能独挡一面。至于日后生计,那郡王嫡次子虽不能继承家中爵位,却也是父母的心头宝,分家时肯定少不了一份丰厚的产业。就算娶个嫁妆少些的媳妇,也碍不了什么事。
而汾阳王世子,太后原本是打算把那位与汾阳王太妃有亲的国公府千金指婚过去的。一来她与汾阳王太妃有亲,天然就成了太妃的盟友,嫁到嘉定汾阳王府后,能帮着太妃抗衡老太妃与汾阳王妃,防止那两位主儿又生出什么荒唐的事来;二来则是因为她出身国公府,牌子够硬。嫁进汾阳王府后,压得住上头两层婆婆,老太妃与汾阳王妃不敢轻易以孝道压人。
太后事先跟汾阳王太妃商量过,后者也颇为赞成。虽然今日是头一回见未来孙媳妇的人选,可是汾阳王太妃早就心里有数了。只等见过姑娘,观察上几日,没什么问题就会请太后下旨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位国公府千金明摆着是冲皇长子妃的位子来的。一见位子旁落。她就立刻露出明显的失望表情来。虽然后来醒觉得快,也收敛及时,但也足以证明她的心思了。本来嘛。几个人一同参选,有人入选,自然就会有人落选。落选的姑娘也不代表就不能嫁人了,站在太后的立场。也不会说她露出这样的表情,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只是太后与汾阳王太妃妯娌俩连日
分卷阅读828
相处。关系正融洽,便有些觉得那姑娘不配嫁入汾阳王府了。
汾阳王太妃也发现到了那姑娘面上的表情变化,同样没什么好脸色,进暖阁时还特地跟那对母女打招呼。随太后一起离开的时候,她眼角都没扫人家一眼。
本来就是远亲之女,从未见过面的。原以为会成为她的孙媳妇。因此她才会表现得热情些。但这姑娘落选皇长子妃后,连表面功夫都维持不住。将来嫁入了汾阳王府,又怎能斗得过老太妃与王妃?还是算了吧。况且她们母女二人如此热衷于皇长子妃之位的争夺,如今落选了,万一太后将那姑娘指给汾阳王世子,她们母女误会是汾阳王太妃事先向太后求旨,才害得那姑娘未能成为皇长子妃,心中生怨可怎么好?汾阳王府已经够乱了,再添一个她,还能有太平日子过吗?
汾阳王太妃此时向太后求问,就是想要婉拒这位姑娘。
不过太后早已预料到她的想法,便问她:“你觉得真定侯之女如何?”
汾阳王太妃心里也料到是这姑娘了。只有三人得赐玉香囊,赵琇是定给了广平王世子的,国公千金不合适,剩下的就只有真定侯千金了。她对真定侯家的情形不了解,方才观察,姑娘确实是好姑娘,容貌礼仪、行止气度都不错,就是没摊上个好祖母。可这个祖母反正是住在真定的,等姑娘嫁去了嘉定,难道她还能到千里之外给汾阳王府添麻烦不成?
只要姑娘本身明白事理,知道好歹,就比别的强了。汾阳王太妃也不在乎真定侯府式微,有个侯府的名头,怎么也比老太妃与王妃的出身强些。
于是汾阳王太妃便笑着说:“真定侯千金自然是极好的。若能得这样端庄懂事的姑娘为妻,也算是我们家世子的福气。不过我还得跟我们家王爷商议商议,总要他点了头才好。”
这也是应该的。汾阳王太妃不过是见了真定侯千金一面罢了。既是娶嫡长孙媳,自然不能太随便。汾阳王身为世子的亲生父亲,这婚事也要征求他的意见。
至于真定侯府那边,就没人去问他们的意思了。如今的真定侯府可没这个体面,可以享受与建南侯府同等的权利与待遇。旨意下去,他们就得遵照而行。不过太后想到方才真定侯太夫人的言行,心里有些气,决定即使汾阳王认可了婚事,也要过些日子再下旨。反正汾阳王府比起广平王府,与皇室的关系又远了一层,甚至还不如那家郡王府的血缘亲近。落在最后才指婚,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与太妃有亲的那位国公千金,就只能许给那郡王嫡次子了。这门亲事对国公府而言,也颇为体面,想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姑娘心气是有些高,喜怒形于色,但做事的分寸还是有的,嫁进郡王府后,应该也不会闹出什么事来。
这下连汾阳王太妃的心事也有了着落,暖阁里人人都满意极了,开始有心情去评价一番其他几位姑娘。
比如曹萝,太后也挺喜欢,就是嫌她稍微软弱了些,不是个可以掌家理事的料,做个寻常官宦人家的主母就够了。只是她父亲曹泰和执掌禁军,她最好别嫁进宗室或是掌权的人家,以免生出事来。
又比如丁家姑娘,虽说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心气也高。还有心计有韧性,太后就担心她会生事,不希望让她嫁进皇室。
评完了今日见过的姑娘,众贵妇人们又把话题顺延到了京中那些未曾入选的闺秀来。汾阳王太妃还有嫡次孙,蒋家也有子弟未成亲,都挺关心这个话题的。太后问起张氏:“建南侯也还未婚配吧?他年纪比桢哥儿还要大些,也该早些定下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