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陡然见的奕譞进来,且语气不善,慈安奕?心里都是一沉,慈安心里虽然有些慌乱,神情却纹丝未变,见的奕譞在珠帘前跪下,她语气平稳的道:七皇叔无须多礼,赐坐,赏茶。
谢皇太后恩典。奕譞说着起身看了奕?一眼,径直在其对面落座,一脸挑衅的道:皇太后携皇上东巡祭祖,想来内阁不会阻拦罢?
奕?微微一笑,虚君立宪,皇太后和皇上依然是我大清至高无上的存在,不论是礼仪上还是形式上皆是如此,谁还敢限制皇太后和皇上的自由不成?甭说东巡祭祖,就是南巡西巡,甚至是出洋考察,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好!奕譞笑道:皇太后和皇上东巡,皇室宗亲满蒙大臣皆要随行,禁军亦须随驾扈从,规模庞大,开支浩巨,还请内阁及早划拨东巡所需银钱。
奕?听的一笑,如今北方各省大旱,为了赈济灾民,朝廷已是倾尽所有,哪还能划拨得出银钱供皇太后和皇上东巡。说到这里,他起身向慈安跪下道:臣恳祈皇太后怜恤灾民,暂缓东巡。
慈安瞥了奕譞一眼,缓声道:眼下北方各省正遭逢罕见的大旱,也着实不适合东巡。
回皇太后——。奕譞沉声道:虚君立宪,乃是大清未有之事,如此大变,岂能不及时东巡祭祖?如今两京铁路已经开通,东巡祭祖甚为便利,开支亦甚为有限。
第一千零十章 天灾人祸
见的奕譞咄咄逼人,慈安心里的不安更甚,她隐隐嗅到一丝逼宫的味道,不动声色的瞥了一眼一坐一跪的两兄弟,她斟酌着道:东巡祭祖事关重大,暂缓再议,恭王所倡逐步扩大国有土地规模一事,利国利民,且关乎我大清国祚绵延,细细拟份折子上来。
臣遵旨。奕?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慈安并不赞成退据盛京,忧的是奕譞果然有挟持皇太后和皇上之意,一个不慎,京师就有可能爆发大战!
六皇叔先跪安罢。慈安语气平稳的吩咐道,她不清楚绮春园现在是什么情况,在他召见奕?之时,奕譞未经通传径直闯入,在平时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倒是想看看,奕譞会不会阻止奕?告退。
见的奕?从容行礼起身,奕譞才不紧不慢的开口道:恭王也是爱新觉罗子孙,没必要瞒着他。顿了顿,他沉声道:东巡祭祖宜早不宜迟,臣恳祈皇太后早下决心。
听的这话,慈安皱了皱眉头,索性将话挑明,本宫不赞成退据盛京。
奕譞看了她一眼转而看向奕?,皇太后和皇上陛驻盛京,禁军也移防盛京,元奇会是何反应?
奕?毫不迟疑的道:易国城不会同意!如果一意孤行,易国城会被逼用兵东北。
北方持续大旱数年,元奇还有余力用兵东北?奕譞哂笑道:不过是色厉内荏罢了。
奕?苦笑道:大旱之后呢?七弟总不会认为就凭十余万禁军能够守得住东北罢?现在的战争,打的不只是钱粮,还有金融和工业基础,美利坚内战普法战争都是最好的例子。
盛京附近有鞍山钢铁厂和抚顺煤矿,而且整个东北煤铁资源丰富,在英法的扶持下,我们完全可以自行发展工业。奕譞胸有成竹的道:北方大旱持续四五年之久,元奇竭力赈济必然元气大伤,大旱之后数年也难以恢复元气,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天赐良机!
七弟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奕?缓缓摇了摇头,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没有易国城的同意,英法根本不敢踏足东北,况且军工厂的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奕譞道:朝廷在天津的军工厂就是在英法的扶持下建立的,全部拆迁往盛京。
天津的军工厂能制造马克沁机枪?能造各种型号的陆战炮?奕?讥讽道:南非一战,七弟难道还看不清楚形势?
沉默了一阵,奕譞才道:皇太后东巡祭祖,在盛京病倒,就地疗养,这无可厚非罢?
这是铁了心要退据盛京了?奕?一时间也无言以对,这个借口合情合理,无可指责,奕譞接着道:盛京本就是陪都,皇太后陛驻盛京疗养,既不建小朝廷,也不割据,元奇没理由征伐罢?
听的这话,就连反对前往盛京的慈安心思也活泛起来,如果能够名正言顺的住在盛京,她自然是千愿万愿,住在京师,哪怕是常年住在有十余万禁军拱卫的圆明园,她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别扭。
略微沉吟,奕?语气十分诚恳道:盛京既是陪都也是我大清龙兴之地,皇太后和皇上陛驻盛京,必然有大批满蒙亲贵随之迁移,不可能不遭人诟病,易国城也不可能放心。
如果皇太后觉的在京师不顺心,大可以在盛京和京师轮流居住,就象是以前在紫禁城和圆明园来回陛驻一样,禁军也可以一分为二,分驻两京。
听的将禁军一分为二,分驻两京,奕譞沉声道:如此一来岂非是变相削弱了禁军的实力?
奕?翻了他一眼,十余万禁军,削弱与否都毫无意义。顿了顿,他又叮嘱道:我必须慎重的提醒七弟一句,禁军规模不可扩大,否则,必遭遏制或是裁撤。
对于奕?提出的这个折中的法子,慈安可谓是心动不已,略微沉吟,她才开口道:大清立宪不过数载,本宫不欲为难内阁,恭王不妨先与易国城磋商一下。
臣遵旨。奕?心里暗自苦笑,老七这阵势压根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嘀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易知足看了赵烈文一眼,道:惠甫去接,若是恭王,就说我下工厂视察去了。
若是奕譞率部挟持太后皇上退据盛京,这事要怎么处理,还须的商议,毕竟这个时候北方不适宜大动干戈,让赵烈文接电话才有商量的余地。
很快,赵烈文就放下电话,缓步踱回禀报道:绮春园内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尽皆荷枪实弹的禁军,戒备森严,气氛紧张,醇亲王奕譞挟持之意极为明显。奕譞态度十分明确,让皇太后皇上借东巡祭祖之名移居盛京,禁军也移防盛京。
话才落音,李鸿章便道:皇太后皇上一旦移驻盛京,皇室宗亲,满蒙亲贵必然随行,大量满人也会回移东北,此事断然不能同意,否则必然后患无穷。
赵烈文缓声道:眼下正值北方各省大旱,不宜用兵,不妨听之任之,灾后再行大举征伐,彻底清除满蒙残余势力。
不妥!李鸿章沉声道:北方大灾持续四年,灾后恢复元气又须三五年,如此长时间,东北已然形成割据之势,征伐代价太大!
赵烈文反诘道:眼下出兵征伐的代价难道就不大?
见的李鸿章还要开口,易知足摆了摆手,道:不论是现在出兵征伐还是灾后出兵征伐,对于满蒙来说都是灭顶之灾,这一点,相信慈安皇太后和恭王都很是清楚,等等看,静观事态发展。
一连三天,不见易知足回电,奕?自然也就明白了对方的态度,于是再次主动打电话,抛出了盛京京师,两京轮流居住,禁军一分为二,分驻两京的想法。
这次是易知足亲自接的电话,只是稍稍沉吟,他便道:君主立宪,皇帝不论在礼仪上还是形式上都至高无上,没人能限制皇帝的自由,但皇帝居于一国之都城,这一条是不成文的规定,各国公使馆都建在京师,外事活动也都在都城举行,皇帝若是长期不在都城,会严重影响外事活动。
再则,皇帝出巡,自是少不了禁军随行扈从护驾,但随行禁军规模必须有相应的严格规定,内阁可以考察英吉利等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警卫制度。
对于没有军令,擅自行动的部队,一律视为谋反叛逆,坚决镇压!在这方面,毫不姑息放纵,哪怕是付出再大再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见的易知足态度如此坚决,奕?长叹了一声,道:京师不少宗室以及满蒙勋贵都被鼓动起来,极力赞成皇太后和皇上移居盛京。
大清推行君主立宪没有流血,终究还是有些欠缺。易知足说完果断的挂上电话。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嘟嘟的忙音,奕?无奈的放下电话,沉吟了一阵,他才吩咐道:请肃相过来。
肃顺来的很快,一进门便道:易国城不同意?
奕?苦笑着点了点头,一边伸手让座一边道:这事有些棘手,易国城不允,老七也是轻易不会善罢甘休。
肃顺瞥了他一眼,慢悠悠的道:六爷是当局者迷,易国城不是早就点出解决的办法了?
听的这话,奕?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削夺皇室兵权?
之前没有借口,也没有机会,如今不都有了?肃顺缓声道:太后岂会轻易受制于人,六爷不妨联合太后,剥夺奕譞兵权。
奕?迟疑着道:太后会拱手交出兵权?
这十余万禁军掌控在手里,没有多大的益处,危害却是不小,弊大于利,又何必恋恋不舍?肃顺缓声道:以太后之圣明,自然堪得破这点。
奕?点了点头,十余万禁军,这兵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若能削夺,自然是最好,也省的留下后患,不管太后是否看的开,总要尝试一下,略微沉吟,他才道:事不宜迟,我须的赶往绮春园觐见,京师须的严阵以待,以免变起仓促。
六爷放心。肃顺话未说完,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奕?起身拿起电话才听的一句,脸色刷的一下就变的异常苍白,肃顺心里一惊,待的他放下电话,便连忙问道:七爷抢先动手了?
奕?点了点头,声音低沉的道:是老七的电话,说是太后已经下旨,东巡祭祖,电话里还能清晰的听到凌乱密集的枪声。
这奕譞倒也不是草包,知道抢先下手,不过,如此一来,事情就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只能是兵戎相见!肃顺不由的长叹了一声,还真是还祸不单行,天灾未歇,**又起!
嘀铃铃电话铃声再度响起,奕?拿起话筒,就听的僧格林沁的略微有些急促的声音,绮春园生变,枪声大作。
快马查探,迅速回报。务必查探清楚皇太后和皇上的情况!奕?沉声道:另外,全城戒严,严阵以待,防备叛军攻打京师。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大掌柜——。赵烈文捂住话筒,转身禀报道:京师来电,海淀方向有密集凌乱的枪声。
再探,随时禀报!易知足吩咐道,说着他抬腕看了一眼手表,正好是一点半,他随手点了支烟,海淀方向密集凌乱的枪声,显然是慈安与奕譞内讧了,不知道是谁先动的手,慈安也不是省油的灯。
电话才放下,铃声又再度响起,赵烈文随即禀报道:大掌柜,京师禁军攻占通州火车站。
通州火车站是京师东站,也是两京铁路的起点站,看来是奕譞抢先动手了!易知足正自沉吟,赵烈文接着道:恭王电话!
易知足大步上前接过话筒道:是我。奕?不象往常那般客套,径直道:奕譞兵谏,皇太后已下旨东巡祭祖,目前禁军已掌控通州火车站,是否拦截?
易知足直接问道:恭王可是不想拦截?
是。奕?毫不掩饰的道:我不希望京师成为战场。
易知足沉声道:那就放他们东去!
电话刚放下,铃声又响,易知足拿起话筒,就听的燕扬天的声音,大掌柜,醇亲王奕譞率部挟持太后皇上,意欲前往盛京,是否在山海关拦截?然后在锦州布防。
不必拦截!易知足沉声道:放他们去盛京!
易知足这是有意纵容奕譞挟持太后东逃盛京?李鸿章听的暗自焦急,一俟其放下电话,他就忍不住道:既能拦截,大掌柜何以要纵容他们东逃?
易知足语气淡然的道:这个时候不适宜开战,况且,也根本难以拦截!所着,他缓步踱出了房间,见这情形,易正行连忙起身跟了出去。
出了院子,易知足漫步进了荷园,沿着林荫小道缓步而行,易正行这才追了上前,试探着道:父亲是想借这机会将满蒙亲贵一网打尽?
易知足放慢了脚步,道:行之不觉的这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
历练机会?易正行心里一喜,父亲打算让孩儿领兵征伐?
你在军中也该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了。易知足缓声道:我国的国情与西洋各国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牢牢掌控住军权。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是于私,为父想给你一个历练的机会,于公,眼下北方各省大旱,灾情严重,并不适宜大规模战事,而且元奇的资金目前也十分紧张,不适宜开战。
另外,你说的也不无道理,这确实一个将满蒙亲贵一网打尽的机会,和平推行宪政,有利,自然也有弊,这些个满蒙亲贵都是后患,能有机会一网打尽,自然不容放过,此事,不拟份详细的计划呈上来。
第一千零十一章 心思各异
让他制定计划!这既是放手让他一展拳脚,也是借此考验!易正行不由的心花怒放,兴奋的脸色都有些潮红,很快他就冷静下来,道:父亲认为,何时出兵为宜?
易知足边走边漫声道:你觉的呢?
既是要将满蒙亲贵一网打尽,就不能操之过急。易正行斟酌着道:得让奕譞在盛京站稳脚跟,得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各地满蒙亲贵投向盛京,况且,大灾之后,也需要时间恢复元气,因此,灾后三五年,颇为适宜。
说到这里,他心里一动,道:父亲曾说过,君主立宪未必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既是如此,能否借此机会,索性废除君主立宪制度。
听的这话,易知足脚步一顿,随即又漫步前行,废除了君主立宪之后呢?
迟疑了下,易正行才谨慎的道:与君主立宪相对应的只有共和制,议会共和制似乎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相比较而言,总统共和制更为适宜些,美利坚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国都可以借鉴。
点了支烟,易知足才缓缓开口道:自嬴秦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至今已经二千年,君主制度可谓是根深蒂固,这也是当初推行君主立宪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国的国情与英吉利又有区别,皇帝是满人皇帝,而不是代表中华民族主体——汉族的汉人皇帝,眼前来说,这不是问题,毕竟大清正统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这必然会成为问题。
再则,君主**制度的根深蒂固,也有可能会促使一些大权在握且野心勃勃之辈生出复辟的念头,满人皇帝就是一个最好的诱因!
可以说,我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实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但目前废除君主立宪又为时尚早,尽管宪政思想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和普及,但绝大多数百姓还接受不了总统共和制。
如果说要废除君主立宪,实行共和制,那么征伐的时间就还得再往后拖延,拖延到你接任内阁总理。
易正行听的一愣,连忙道:父亲执掌内阁时还不宜征伐?
内阁总理又不是皇帝,为父没兴趣。易知足笑道:就这样挺好,为父也习惯了。见的易正行好要开口,他摆了摆手,接着方才的话头道:对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你如何看?
这明摆着是考较他的意思,易正行笑了笑,道:我国历来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从这方面考虑,一党制似乎比两党制多党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不论哪种制度皆有利弊。易知足缓声道:一党制利于稳定政局,政策延续性强,制定政策易通过且政策易于贯彻执行,也利于进行宏观调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