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弊端是缺乏在野党的监督,容易滋生**,国家政策易于向执政党阶层倾斜,民主程度较低。

    而两党制因为是两党轮流执政,监督有力,较为清廉,民主程度也较高,且政策制定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党制确实更为适合,不过,要防止权利过于集中,要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要广泛吸纳各民族各阶层精英,制定完善的党内民主制度。

    京师,海淀凌乱的枪声未歇,通州方向的枪声又起,就在阖城官绅士商百姓惊疑不定之时,大队荷枪实弹的官兵分从外城的几座城门迅速开进京师,随即宣布戒严,关闭内城外城所有城门。

    一时间京师内外人心惶惶,所有茶楼酒肆会馆商铺全部关闭,繁华喧闹的大街闹市迅速变的冷冷清清,只剩下荷枪实弹的官兵来回巡逻,一派肃杀景象。

    朝阳门,谯楼。

    奕?脸色阴沉的举着望远镜望着城外向通州火车站急速行进的大队禁军兵马,尽管已经更换了新式的军装,但禁军依然还留着辫子,京师称之为‘辫子军’。

    一眼望不到头的‘辫子军’丝毫不在意京师城墙上虎视眈眈的京师卫戍部队,就在距离城墙外不过数里的地方大摇大摆的急行军,也丝毫没有攻城的意思。

    站在奕?身后的僧格林沁脸色也同样阴沉,他不明白,奕?为什么要下令让他们主动放弃通州火车站,他所掌控的京师卫戍部队虽然兵力只有八万,但配备的火炮数量远不是禁军能比的,各方面素质也高于禁军,真要开战,禁军未必是对手。

    都退下。僧格林沁沉声屏退簇拥在身后的一众部将,这才轻声道:六爷就不虑放虎归山?

    奕?放下望远镜,转头看了眼身后,这才轻叹了一声,道:我也是爱新觉罗子孙。

    沉默了一阵,僧格林沁才道:六爷是想保存实力?

    哼。奕?冷哼了一声,易国城当初让皇室保留禁军,无非就是希望咱们自相残杀,僧王想过没有,一旦开战,元奇新军必然大举进京,请神容易送神难!

    东直门谯楼上,陆军大臣燕扬天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嘴角擒着一抹冷笑,易知足有意纵容禁军东逃盛京,明摆着是没安好心,看来,一场大战已经是在所难免,这段时间倒是得好好琢磨一下东北的情况。

    绮春园,永春堂,偏殿。

    闻报奕?并未出兵拦截,而是据城而守,奕譞一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是完全放了下来,赌赢了!只要奕?不出兵阻拦,十余万禁军就能尽数进驻盛京!从此海阔天空!

    沉吟了一阵,他才快步赶往永春堂,进的房间,他恭谨的行礼道:禀皇太后,恭王并未出兵拦截,只是据城而守,还请皇太后早做准备,明日一早前往通州。

    慈安语气平静的道:皇叔想过没有,恭王据城而守,有可能是奉命。

    奕譞不以为意的笑道:不论是何情形,只要皇太后和皇上安然能抵达盛京就好。




第一千零十二章 淡化处理
    见的奕譞浑不在意,慈安明知劝也无益,还是忍不住道:本宫还是希望醇亲王能给自己,给追随的皇室宗亲,满蒙亲贵留一条退路。

    退路?盛京就是退路!奕譞毫不客气的打断她话头,本王没有其他的退路,盛京是唯一的退路!在他迈出胁迫皇太后东巡祭祖这一步之后,他就已经没有退路,于他而言,当前最急迫的就是率部离开京师进驻盛京,眼下京师危机四伏,他连一天都不愿意多呆。

    醇亲王可以乘船出洋。慈安柔声道:不论是英吉利还是法兰西都会保证醇亲王的安全。

    出洋?奕譞不由的一愣,这还真是一条退路!不等他多想,慈安接着道:易国城绝对不会容忍醇亲王割据东北,一俟腾出手来,必然大举征伐!元奇征伐倭国的狠辣手段,醇亲王是亲眼目睹,难道忍心东北步倭国的后尘?

    皇太后怎的还不明白臣的一片苦心?奕譞缓缓坐下道:退据盛京,只是为了绵延大清国祚,咱们既不建小朝廷,也不割据,更不招兵买马。

    这等鬼话,慈安自然是不信,她轻叹了一声,道:前往盛京,等若是授人以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是元奇有心灭我大清,就算皇太后居于京师,也是同样的结果。奕譞说着拱手道:为免夜长梦多,明日一早就得离京,皇太后还是早做准备。

    看着奕譞大步离开的背影,慈安不由的长叹了一声,她是真没想到,极力争取保存的这十余万禁军,如今居然成了乱源,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果断的放弃!

    京师内外的城门在关闭了两日后才轰然打开,进驻城内的官兵迅速的撤离,同时解除戒严,只有前往通州的大路依然处于封锁状态,通州火车站也依然处于军事管制状态。

    与此同时,《京报在头版头条及时的刊载了慈安皇太后东巡祭祖的懿旨,并附有慈安皇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在禁军的扈从下前往盛京的报道。

    虚惊一场的京师官员士绅商贾百姓对此议论纷纷,东巡祭祖虽说不多见,但从康熙到咸丰也有十次之多,这次东巡祭祖不仅折腾出来的动静委实太大,而且处处都透着蹊跷,再则时机也不对,正值北方各省大旱之际东巡祭祖,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很快就有消息传开,慈安皇太后这次东巡祭祖,不仅有大量皇室宗亲满蒙亲贵随行,而且十余万禁军尽皆随行扈从,稍微有点眼力劲的都意识到,慈安皇太后这次前往盛京祭祖,怕是不打算再回京师了。

    对于京师这场动静并不算大的变故,西洋各国驻京师的公使馆外交官员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更是从各个渠道打探此事的真相。如今的大清已是举足轻重,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堪比英吉利的存在,对于清国发生的大事件,各国都是极为重视。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醇亲王率领十余万禁军挟持皇太后和皇上退据盛京,明显有割据东北之心,。李鸿章试探着道:即便眼下不宜征讨,但学生窃以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舆论引导,日后征讨也能名正言顺。

    易知足沉吟了下,看向易正行,道:行之是何看法?

    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不影响北方的赈灾抗旱。易正行斟酌着道:禁军几乎都是原本的八旗子弟,家眷都在京师,若是此时公然挑明醇亲王挟持皇太后和皇上退据盛京,有复辟之心,京师满人必然人心惶惶,甚或是大举逃往盛京。

    如此,不仅不利于稳定京师,也会动荡朝局,如今我国立宪不过三载,既有爆发经济危机的威胁,北方大旱亦在持续,实不宜节外生枝。

    还有一点。赵烈文补充道:东巡祭祖是明发圣谕,朝野皆知,此时攻讦醇亲王为时尚早,至于日后征讨,最不缺的应该就是理由。

    易知足微微颌首道:恭王肃顺等极力支持立宪的满蒙大臣,甚至还有众多的汉大臣实则也不希望元奇出兵征讨,惠甫说的对,要兴兵征讨还能找不到理由?

    再则,原本地方士绅对于移民募工等赈灾措施就颇为不满,借助天灾先后攻讦元奇和宪政,只不过在朝廷的高压之下有所收敛而已,一旦公然宣称奕譞挟持皇太后和皇上前往盛京,必然又会蠢蠢欲动,别忘了,灾情还将继续!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事不仅不能进行舆论引导,相反,还要尽量淡化,让报纸不要关注这事。

    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李鸿章自然不会坚持,当即话头一转,道:如今京师兵力空虚,是否派部队进驻?

    不必。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此时趁虚而入,反倒是落了下乘,容易引发非议不说,恭王等满蒙大臣心里也不痛快。顿了顿,他接着道:一切照旧,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两京铁路也不必设卡,允许自由往来。

    听到这里,李鸿章已是反应过来,这是有意纵容,纵容奕譞等皇室宗亲和满蒙亲贵一步步坐大,培养他们的野心,促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然后再名正言顺的出兵征剿,若果真是如此,大清只怕是要亡了!

    相对于光绪二年来说,慈安东巡祭祖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始终让朝野上下关注的是北方的旱灾!

    这一年,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至苏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直隶旱灾蝗灾水灾旱灾交替,六十三州县遭灾,收成减半。

    河南与直隶灾情类似,全年以旱灾为主,入夏后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水灾,全省农业收成也是减半,

    山西陕甘苏皖辽宁等省皆是大部分地区全年干旱,夏秋歉收,冬春难以下种,收成减半州县比比皆是,更有不少州县颗粒无收,灾情最为严重的是山东,除了章丘等一小部分地区之外,阖省全年大旱,农业收成不到三分。

    虽然灾情严重,但在朝廷和元奇的联手赈济之下,情况还算是稳定,鲜少有逃荒的流民,不过,北方冬季持续的温暖少雨,令朝野上下都忧心不已,因为这预兆着明年将会持续大旱!



第一千零十三章 印钞赈济
    光绪三年,北方旱灾不仅是持续,而且旱情进一步扩大,北方九省遭灾州县由222个州县暴增至402个,灾民数量骤然过亿,整个北方赤地千里,不少河流断流,若非是各个州县都普遍有机器钻出的深井,别说浇灌土地,就连饮水都成问题。

    持续加重的旱情,逐步扩大的旱区,促使各个遭灾州县的移民规模进一步加大,地方官员和士绅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开始不遗余力的支持配合并积极鼓动移民,人人都心知肚明,这种情况下的灾民已经成为乱源,成为祸患,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酿成无法收拾的大乱。

    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苏北皖北等省的灾民在朝廷和元奇的组织下大规模的向东北北方西北西南迁移。

    与此同时,大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掀起了规模浩大的修路运动,大量由北方灾民组建的工程队源源不断的开赴各省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修路运动之中。

    因为这场大旱,整个大清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修路架桥,修堤筑坝,厂矿投建,城市改建各种各样以工代赈工程齐齐上马开工。

    四百余遭灾州县的赈济大规模的移民遍地开花的以工代赈工程雨后春笋一般的厂矿投建,这一切的背后是巨额的财力支撑!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大掌柜——。胡光墉语气沉重的道:到目前为止,元奇已经超发六亿元之巨,旱情若是再持续二三年。

    这几年元奇以筹备实行金本位为由,强制硬行规定,但凡与元奇相关的经济活动,一律必须使用纸钞,再加上舆论的引导和元奇刻意拉抬金银兑换比,使得元奇纸钞比银元更为保值,以至于这几年纸钞比银元更受欢迎。不过,纸钞如此大规模超发,一旦发生挤兑,后果就无法想象。

    雪岩无须担心。易知足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语气十分淡然,朝廷向元奇借贷的数额就已超过两亿,在美利坚的投资也有两亿多,没什么好担忧的,继续超发,不要怕!

    这话就连一旁的赵烈文都有些着急,大掌柜,纸包不住火的,如此超发下去,迟早会引发挤兑,而且还会引发纸币贬值!

    胡光墉却是试探着道:大掌柜准备实行金本位?

    不错。易知足微微颌首道:国内的白银已经基本脱手,也该实行金本位了,准备一下罢,下个月宣布实行金本位,国际上华币直接与黄金挂钩,不过,国内暂不兑换,三年后可以自由兑换。

    终于要实行金本位了,胡光墉心里略微有些兴奋,这两年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农业危机,大清一改用黄金结算的惯例,采用白银从美利坚俄罗斯以及南美洲等国大手笔进口粮食和矿产品,着实是花出去了不少白银,再则,国内对元奇推行金本位也是期盼已久,确实也不宜再拖了。

    赵烈文却闷声道:如此大规模的超发,而且还会持续增发,如此大的窟窿三年时间内能填补上?

    差不多。易知足缓声道:南非金矿的年产量在稳步的提升,一年至少能填补一个亿的窟窿,另外,投资美利坚的白银三年后连本带息的回收,至少也能有三亿。纵然是稍有欠缺,问题也已不大。

    说到这里,他看向胡光墉,缓声道:以元奇如今的工业商业以及金融规模,再加上南非的金矿,别说两三个亿的窟窿,就是五六个亿的窟窿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不要担心,尽管增发!

    赵烈文沉声道:大掌柜,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增发,会否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扬?

    这是肯定的。易知足点了点头,如此大规模增发货币,必然造成物价上扬,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工业,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货币流通量,否则就会形成通货紧缩。

    如今北方九省大旱,物价上扬,乃是情理中事,暂时还不会有人将这责任推到元奇头上来,即便灾情过去之后,亦需要二三年的恢复期,有如此长的时间缓冲,足以让物价平稳回落。

    一直没开口的李鸿章突然问道:宣布实行金本位,国内却要等三年后纸币才能自由兑换黄金,此举会否引发不满?或者是引发挤兑?

    不等易知足开口,胡光墉就笑道:少荃兄多虑了,我国历来就是白银大国,一旦我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国际银价必然大跌,金银兑换比将大幅上扬,这种情况下,没人愿意将手头的纸钞兑换成银元,因为纸钞比银元更保值更坚挺。再则,因为南非金矿,没人会担心元奇不能兑换发行的纸钞。

    听的这话,易知足不由的一笑,雪岩提醒的对,纸钞并非不能兑换,在这三年内,纸钞依然可以自由兑换,不过只能兑换现银,不能兑换黄金,这一点要注明,不能让人误解纸钞在这三年内不能兑现。

    赵烈文不无担心的道:如今元奇现银储备严重不足,若是发生挤兑,岂不麻烦?

    这倒是无须担忧。胡光墉含笑道:现银虽然严重不足,但依然还有两亿左右,除非是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挤兑,否则不存在麻烦。

    李鸿章道:这次赈灾,元奇可是将北方各省士绅得罪了个遍,若是有机会,他们怕是不会放过。

    这倒是不可不防。胡光墉说着看向易知足道:大掌柜能否再补充一点,从宣布实行金本位之日起,概不接受白银兑换纸钞业务。

    一旦实行金本位后,白银就不再是法定货币,元奇宣布不接受白银兑换,足以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要想用纸钞兑换白银可就得好好掂量掂量,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如此大的损失。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缓声道:不接受白银兑换也不行,宣布一月之内,按照实时的国际金银兑换比进行兑换,一月后再终止兑换。顿了顿,他接着道:先把消息散播出去。



第一千零十四章 小朝廷
    元奇即将实行金本位,元奇发行的纸钞——华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华币每元含金量12825克,并且将以一月为期按照实时的国际金银兑换比进行白银与纸钞的兑换,随后将终止白银兑换纸钞。这一消息旋即不胫而走,迅速散播开来,国内国外纷纷为之侧目。

    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曾经最大的白银王国——大清实行金本位,对于整个世界金银兑换比所造成的冲击,远远不是德意志实行金本位所能比的。

    反应最快的是上海的黄金交易市场,金银兑换比迅速从1:23拉升到1:25,受上海金市影响,国际白银价格节节下跌,短短几天时间,金银兑换比就攀升到1:28。

    金银兑换比的快速攀升,令的手中持有大量白银的士绅商贾慌了神,纷纷迫不及待的赶往元奇银行兑换纸币,谁也不愿意看着手中的白银一天天的贬值,更令他们担心的是一旦元奇终止白银的兑换,手头的白银就会跟以前的铜币一样,一文不值。

    京师,首相府。

    肃顺缓步走进办公室,递上一份折子,道:元奇银行胡光墉上的折子,恳请皇上明发谕旨,大清推行金本位。
1...627628629630631...6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