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后守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梅雨知时节
他还知道,韩仲元的家里并不是什么大富之家,不过是因为族中出了两个七八品这样的小官,然后便号称御宅屋。他因自小读书厉害,举全族之力想将他供出个状元榜眼或探花,所以此次韩仲元上京考试,不仅族中有资助,他自己还变卖了家中的田地产业和亲娘媳妇的嫁妆,凑了万把两的银子上京。
结果韩仲元却差一点,只考了传胪。
探花和传胪只差了一点,但待遇却千差万别。一个在头榜,一个在第二榜;一个叫进士及第,另一个就只能叫进士。
文举人其实是有些瞧不起韩仲元的,整天一副状元非他莫属的模样,结果最后却被打脸。
韩仲元道:“你放心,我等一下就先将你在客栈里前面的账结了。”说完已经推着他进了房间,等坐下后凑在文举人耳朵里悄声说了几句。
文举人听着不可置信起来,道:“韩兄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凭我与韩兄之力怎么可能做到,且万一惹恼了皇上,可是要杀头的。”
韩仲元拍了拍文举人的肩膀,道:“放心,我既然能夸下这样的海口,自然有必成的把握。”说着对他挑了挑眉,道:“而且我身后也有高人相帮。”
文举人有些心动,他今科只差了一点点,若是真的能重新科举,说不定就能考中了。若是考不中,也不过就是如今这样罢了,并没有什么损失。
他出身微寒,今科上京都是变卖了家中夫人的嫁妆才凑足了路费盘缠上京,再等下一科,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若是……
但文举人还是有些犹豫,对韩仲元道:“我先考虑考虑。”
韩仲元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行,文兄先考虑考虑,考虑好了告诉我,我先出去。”说完便走了。
等回了自己的房间,韩仲元将自己身上放着的银子拿出来,仔细数了数,足足有五千两。
韩仲元想起那个白袍老书生的话:“这些银子你先拿着,事情你尽管去做,若是银子不够,您尽管来问我拿。”
韩仲元从这些银子里面数出一千两来,然后放在了自己的枕头底下。
那人让他冒着危险办这样一件事,这些银子怎么都算是他的幸苦费。
而后他再将其他的银子收起来,叫来了客栈的小二,道:“你去通知住在客栈的所有今科的举子,就说我今晚包下鸿宴楼请大家喝酒。”
小二听着笑呵呵的道:“韩公子,您今天发财了,这么大方。”
韩仲元瞪了他一眼,小二只好点头哈腰的道:“是是是,我这就去。”
说完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笑道:“既然韩公子您已经有了银子,不如先把客栈的银子结了。”
韩仲元看了他一眼,于是从身上拿出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出来,拍在桌子上,道:“顺便把隔壁文公子的账也一起结了。”
小二连忙拿上银票,笑呵呵的道是是是,然后出去了。
韩仲元却哼了一声,低声骂道:“狗眼看人低的家伙!”等他以后做了官,一定要让人将这家客栈给拆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章 发怒(10月月票600的加更)
而就在林嫤烦忧王砚高中之事会继续发酵的时候,一群书生在几次酒足饭饱之后,便渐渐勾连了起来,在一张呈御书上按下了手印。
接着便是成百上千名书生跪在了皇宫前的承天门前,举着呈御书,高呼今科春闱不公,有朝中大臣袒护部分考生之嫌,请求春闱重开。
其中还列举了几个已经高中的考生,在春闱开考之前都去见过谁谁谁。这件事从王砚开始发酵,然后牵连了其他许多高中进士的考生,其中还有前面的状元和榜眼。
而同一时间,京城一些乞丐也在街上传唱起来,像是“某家有女初长成,一朝伴在君王侧,金屋妆成娇侍夜,娇言玉语说几句,从此父亲叔伯做大官,兄弟姐妹皆进爵,娇女插手朝政事,妹夫成了探花郎……”之类的,传唱不停。
而这种词虽未指名道姓,但一听就知道说的是林嫤这个皇后。
其实这词唱得也并不对,林嫤做皇后之前林家便已经是有爵之家,父亲伯父和兄长都在朝为官,反倒是林嫤这个皇后全凭的是家世,教乞丐唱词的人是故意曲解。
而就在此时,惠王向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表示此次春闱考生反应如此之大,或许确有不公之处,书生为国之栋梁,为安抚书生情绪,塑造科举选拔人才公正之形象,建议重开春闱。
皇帝气得在早朝上都没忍住脾气,拿着一个砚台直接砸到了惠王的脑袋上,将他破口大骂了一顿。
等回来长坤宫后,更是气得踢了一把椅子,躁怒的道:“真是儿子长大了翅膀就硬了,重开春闱?他将科举当成儿戏。还有承天门外跪着的那些王八犊子,读了几年书就想逼迫朕,没门。”
林嫤听他连“王八犊子”这个词都用上了,本来还有些忧愁的,突然就想笑了。
皇帝继续怒道:“还有外面传唱的那些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话,朕若宠爱个妃子还能有点说头,什么时候帝后恩爱都成了错处了。查,都给朕查,看谁胆大包天敢让人传唱这种污语。”
说完对着外面喊:“万春!”
万公公连忙从外面进来,对着皇帝小心而恭敬的道:“奴才在。”
皇帝道:“去传旨给朱檐,让他将跪在承天门外的那些书生全都给朕砍了。还有宫外那些乱传唱的人,让五城兵马司的人去抓起来拷问。”
万公公有些为难起来,唤了一声道:“皇上……”说着转头看向林嫤,希望林嫤能安抚住皇帝。
林嫤捧了一杯茶递给皇帝,劝他道:“皇上消消气,这书生哪里有这么好杀的。”
说将那些传唱的乞丐抓起来拷问倒也罢了,但是跪在承天门下可都是有举人功名的书生。
朝廷向来表示重视读书人和科举,读书人献言纳谏不管说的是什么话,哪怕是骂皇帝的话都不入罪。
先帝发布这条命令的时候是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且从他们口中了解民情,防止被文武百官瞒骗。这条策令虽然有弊端,造成了读书人尾巴翘上天,但也的确有极大的好处的。
杀一个二个倒还罢了,皇帝这一声令下杀了几百上千名的举子,其他读书人就能将皇帝从明君骂成昏君暴君,而她这个干预朝政的皇后自然成了奸后一流,倒是成全了承天门下的那些人名留史书。
而背后鼓动这些书生闹起来的人,不就是仗着法不责众,皇帝不敢一下子拿这么多的读书人怎么样。
皇帝仍是甩了一下袖子,怒道:“难道朕还要被这些沽名钓誉的酸臭书生胁迫了不成。”
林嫤道:“自然不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
皇帝还以为林嫤已经有了办法,转过头来问道:“什么办法?”
林嫤“呃”了一声,道:“暂时还没想到。”
皇帝:“……”
不过皇帝闹了这一通,也确实将气发出来了,知道这书生是不能杀的,除非他想变成史书上的“昏君”。
皇帝接着吩咐道:“先让人去查清楚,鼓动书生闹起来的人是谁。”
继后守则分节阅读293
不过皇帝心里还是记仇的,心里早就记了一笔,对万公公道:“还有那呈御书上联了名的都给朕记下来,以后科举永不录用。”
万公公送了一口气,道:“是。”
林嫤又道:“臣妾也让承良去查了一查,皇上不如将他叫过来问一问。”
皇帝点了点头,又吩咐万公公道:“去将国舅爷召进宫来吧。”
万公公道了声是,然后退下去了。
等林承良进宫之后,给皇帝和林嫤行完礼,坐下来后喝了一大口茶之后,然后才说起道:“臣已经去查过了,书生闹事都是那个韩仲元鼓动起来的,或收买或利诱。那个韩仲元说起来真是令人不耻,还非得点他为状元了才叫科举公正。说娘娘和我们林家干政,更是无稽之谈。”
林承良说话一向口无遮拦,对皇帝也有些没大没小,接着便一脸愤愤的道:“皇上您是知道的,娘娘除了管理后宫照顾几位小殿下,什么时候干预过朝政,还有我们林家,只管打仗守住边疆,族中一个文官都没有。举行春闱从头到尾都没我们林家什么事。那些人真是随口就胡诌……”
皇帝用茶碗盖拂着茶叶,抬眼看了林承良一眼,道:“朕知道你们林家忠烈。”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到主题上。
林承良点了点头,他也是这样觉得。
接着又说到:“皇上,这件事背后肯定有人操纵,那个姓韩的花钱大手大脚,来京城一年多原本已经将身上的银子花光了,还欠了客栈和几家酒楼好些银子。结果前两天却发了财,不仅将欠着的银子还上了,还帮其他落第的考生付房钱,请他们吃饭,送他们银子,就这样鼓动了一大批的书生跟他一起闹事。皇上和娘娘再猜猜,姓韩的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林承良拍了一下桌子,接着气愤填膺的道:“是从宣国公府出来的一个姓邱的幕僚手上。”
林承良这话就快直接说是宣国公府在背后捣鬼了。
林承良继续道:“不过这姓邱的老书生前些日子被宣国公府赶了出来,说是姓邱的手脚不干净偷了宣国公府的东西。”
林承良心里哼了一声,宣国公府这次倒是学聪明了,故意先跟姓邱的撇开干系,然后暗地里指使姓邱的帮他们做事。就算别人怀疑,一句姓邱的早已跟他们没有关系也搪塞了。
但一个当幕僚的老书生没事干嘛要鼓动书生闹起来,还有他给姓韩的那大笔的银子,一个穷幕僚可拿不出来。
林承良继续道:“还有那些乞丐传唱的污蔑娘娘的话,也是他编出来教给乞丐传唱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章 想法(10月月票630的加更)
令林承良可惜的是,那些乞丐抓起来拷问的时候却拷问不出什么来。
或者拷问出来了,也直到姓邱的为止,跟宣国公府扯不上关系。
而且这些乞丐抓起来后,接着另外一些乞丐又传唱起来了。
有些百姓愚昧,根本不知道朝事,都是人云亦云,听着乞丐们传唱还真的相信起皇后干政来了。还有朝中那些看林家和林嫤不顺眼的人家,也故意以讹传讹说起了林嫤干政。
反正这种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三人成虎,积毁销骨,说得多了不是也成了是了。但你真正要说林嫤插手了哪一件政事,他们也说不出来,顶多就拿王砚的事情说一说。
林承良道:“皇上,干脆将那姓邱的抓起来,百样刑具都给他上一遍,臣就不相信撬开他的嘴。”
他非要让那姓邱的供出宣国公府来不可,他们姓吴的王八蛋,朝堂上正面争不过他们林家,惠王争不过太子,就用这种阴私的手段。
皇帝却摇了摇头。
宣国公府既然能放心的让姓邱的出来代他们出头,必定是对他的忠心有足够的忠心,就算将他抓起来严刑拷打,姓邱的也只会将所有的事情揽下。
皇帝对林承良道:“这件事朕知道了,其他的事交给朕吧,你下去吧。”
林承良有些不甘心,喊了一声:“皇上……”
林嫤对他摇了摇头,示意他别开口。
林承良只好有些失望的对皇帝道:“是,臣告退。”
等林承良走了之后,皇帝对林嫤叹了口气,道:“宣国公府对朕有从龙之功,就算私心过重,但也的确是帮了朕,朕原本是希望他们能善终的,以后也会留下圣旨给太子,在朕百年之后留条生机给宣国公府。还有筹集修建南北直道的款项时,就算是朕故意算计了宣国公府,但他献出的这大笔银子也的确是帮了朕大忙,朕都记在心里。但是宣国公府行事,真是越来越令朕失望。”
林嫤没有说话。
很多时候皇帝都是十分重情之人。或许是小时候没有享受过温情的原因,别人对他一点好,他都会记在心里。像是吴贵妃,有诸多惹怒皇帝的地方,但想到她是真心待他,他也依旧让她在贵妃的位置上,享受着尊荣,还有宣国公府也一样……
就是当初的江氏,若不是她做得太过了,念及她为他生了五皇子,他都不会杀了他。
皇帝继续道:“朕对惠王有所打算,准备过多几年就将他过继出去,这样绝了他储君之位的念想,也让太子放心,由他做个无权的太平王爷。看来这件事,也要提前了。”此次的事,皇帝不相信惠王不知道或没有参与其中。
林嫤对皇帝的这个想法倒是一点不意外,从他封二皇子为惠王开始,她便觉察出了皇帝的意思,他以后大约是会将惠王过继出去的。
皇帝追封自己早夭的兄长为“惠王”,再将二皇子封成“惠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
皇帝想要每一个儿子都好,但是皇位只有一个,那他只能将皇位给他认为最适合的那一个,然后觉了别的儿子的念想。
而惠王以前或许没有想到,但是现在大概也渐渐觉察出了,所以才越来越急了。
皇帝脸上有几分郁郁,毕竟儿子跟自己对着干可不是什么好事。
林嫤见了,不由笑着转移话题道:“桓儿这小子应该回来了吧,前些时候太子送了他一把小弓,他现在天天是拿着这把小弓跑到御花园去,见人就射。我怕他射伤了人,就让人在花园里弄了几个草垛做的草人给他射。”
桓小皇子力气小,射箭也射不远,箭羽又是木制的,其实也射不疼人的。但桓小皇子总有长大力气大的一天,林嫤怕他射人射习惯了养成了他不把人命放在眼里的性子,所以禁止他对着人射。
皇帝想到桓小皇子,脸上舒展开来。
是啊,他不止惠王一个儿子,他还有桓儿,他还有太子。
皇帝吩咐旁边的慕枝道:“去看看桓儿回来了没有。”
他话音刚落,门上的珠帘就响了,桓小皇子一只手拿了弓,另外一只手还拖了一只大雁,笑着从门外跑进来,身后还跟着拿着大弓的四皇子。
桓小皇子见到皇帝在里面,眼睛亮了一下,将大雁仍在地上,跑过来走到皇帝身边,笑着喊了一句:“父皇。”说着转过头指着地上的大雁,得意的对皇帝道:“看,我射的。”
皇帝笑着伸手将他抱了起来,道:“桓儿射的呀?”
桓小皇子点了点头,道:“四哥把着我的手射的。”
皇帝看着进来给他们行礼的四皇子,含笑着夸了一句,道:“不错,弓箭有长进。”
四皇子听着高兴起来,道:“谢父皇夸赞。”
四皇子如今已经隐隐是半个大人,跟林嫤站在一起都已经快有林嫤高了。当然,比皇帝还是差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