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太子是明君。”裴氏有些感慨的道。
“也未必,我倒更担心他会成为一个昏君。”
“为何,你数次建议太子杀掉他,可他现在都没杀你,还授你为詹事主簿。”
魏征叹气,“先太子就是太过仁德,或者说有些优柔寡断了一些,否则若听我谏言先下手,又岂会有玄武门宫廷喋血之变?又怎么会有兄弟手足相残,儿子幽禁父亲之事?”
“你不要命了,还说这些,你应当烧高香感谢太子仁厚不杀你之恩。”
魏征伸手也蘸了点酒汁,一尝之下无奈摇头,“只差了一步,这酒就酸了,先太子也只差了一步,结果不但天下没了命也没了。我这命其实不是当今太子之恩,是秦三郎力保下来的。”
“哪个秦三郎?”
“就是秦叔宝的儿子,十六岁就授勋上柱国、封爵翼国公的那个年轻人,真是后生可畏,不过我倒更是感叹他当日在东宫殿上对太子说的那番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极好,若非他力谏太子要大赦天下,并赦免我等东宫党人,那位早就把我弃市腰斩了。”
裴氏一听是他,“原来你说的是那位两拒五姓女的秦三郎啊,你可能还不知道吧,这位秦三郎又拒了新太子所赐皇妹丹阳公主的婚事,如今惹的太子震怒,一天之内,连夺三职,连降爵位三级呢,现在已经不是翼国公,而是历城县开国公,并赋闲在家了。”
“还有这事?”魏征还真是头回听到,“你看,这新太子哪有半点明君气象,秦琅如此心腹功臣,就因为拒绝他的赐婚,他就又是夺职又是贬爵的,岂不是寒功臣之心?本来赐婚是笼络功臣,可现在却反倒弄的功臣心寒了。”
“容不得别人半点拒绝,非明君所为也。”
“就因这事你就如此说也太武断了。”
“这可不是武断,而是有根据的。一部史记,煌煌前汉两百年,早告诉了我们无数的道理,古来皇帝谥号,开国皇帝谥曰武,继位者谥文,这是为何?盖因于乱世中开创新朝者,莫不以武立国,是所谓马上得天下。然则马上可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刀箭能打下江山,却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不能使国库充盈,更不能令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开创一代盛世。是以必然只有以武将打天下而以文官治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政治之本。当今殿下武功赫赫,却是不假,可这却也是如今海内不定,国库空虚,无数百姓还在流离失所,生活不得温饱的现实根本。”
“你知皇帝当初为何不选老二当太子?因为皇帝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民休息致天下太平,能够有手段让朝堂安稳,政治清明的未来皇帝。新太子长于征伐,却疏于政事,不识庄稼,不识疾苦,更不知道治政之繁琐艰难。”
“再者,统兵为帅者,靠的是杀伐果断,令行禁止,讲究直来直去。但是执政却不同,得广思集益各思其职,需要的是妥协周全甚至要曲径通幽。还有,新太子以宫变夺权,杀兄弟囚父亲,得位不正,其心必邪。纵然他有心纳谏,可六月四日之事,会是一根永远卡在他心间的刺,一旦涉及此,必不免心虚及起猜忌。”
“有这心邪心魔,如何又能成为真正的明君呢?”
魏征一番大道理滔滔不绝,裴氏却摆手道,“你不用跟我说你的这些什么帝王辅佐之术,我一个妇道人家听不懂。不过人家秦三郎既然救了你命,现在又被免职降爵的,你倒应当却好好拜访感谢一下。”
“也对,这酒就别酿了,没有心思也酿不出好酒,你给我挑两坛子先前存的自酿好酒,我去谢谢秦三郎去。”
裴氏道,“就送两坛子家酿,这礼物也太寒酸了点吧?”
“怎么寒酸了?这长安城中,虽然不乏各种美酒,什么新丰酒、三勒浆、高昌葡萄酒等等,但真正的好酒可不是那些,真正的好酒是不上市的家酿私酿,每一坛酒都是极具用心,是真正的好酒懂酒人酿造的,这长安城里,我魏氏家酿可是与太乐署史焦革家酿并被长安酒客称为一等一的。”
革氏酒与魏公酒确实极有名气,许多人都欲买而不可得呢,长安有句话,叫黄金一斗,不如魏公一口。
魏征夫妻俩个一个小官能在长安居住,靠的可不是那点微薄的俸禄,他家酿的魏公酒可是为家里赚了不少钱。
只是魏征心思不在此,因此酿酒不多,大半还留着自己喝了。
提了两坛子魏公酒,魏征骑上那头毛驴,慢悠悠的往西城南永安坊秦琅宅而去,一路上他细心打量着这座长安城,经历了数天后,长安城已经慢慢的恢复了,东西两市每天午后也正常开市营业。
大白天的也不再关闭城门坊门戒严。
街上的行人也多了,只是大家的神色间还是比较紧张。
这场突然生起又迅速结束的宫变,依然还是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大的波澜,谁也不可能真当没发生过,甚至大家都还在担心着,什么时候又会再起意外变故。
地方上的太子旧部,皇帝元从们,他们是否就都会效忠于新太子呢?会不会有人起兵要解救皇帝?
魏征也在思虑着,他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忠良之臣,甚至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那种迂腐的儒士,他本官宦之后,可父亲病死任上后,他甚至都没能回到家乡,从小流落异乡,过着贫困生活,后来无奈之下去做了道士,隋末大乱后,他又投奔义军之中,再后来跟随李密降唐。
初次归唐,他被授为从五品上的秘书丞,此后奉命去招抚山东,结果后来被窦俘虏又转做了窦建德的宫,窦兵败后他随李世民再回长安,这次被李建成请去东宫做了从五品下的太子冼马,兜兜转转官却越当越低。
而现在他曾经很欣赏认为将来能成为一代仁君明君的建成被杀后,他却最终还是接受了李世民授给他的从七品太子詹事主簿之职。
想着想着,一路来到了永安坊内。
“找谁?”
门房看到魏征来访问道。
魏征抬头瞧了眼历城开国县公府七个大字牌匾,递上了自己的名刺。
门房老仆接过,他因为守门因此是识的字的,可瞧了瞧,见这名刺十分简单,上面只有一个名字魏征。
再瞧他衣着简朴,骑着头驴,又没随从,那门仆还以为这只是哪家的老仆代主来送名刺求见呢。
“在此稍候。”老仆拿着名刺进去了,都没让魏征入门。
府中前厅。
无事一身轻的秦琅正跟马周在下棋,五子棋。
“三郎,有人投刺。”
门仆递上魏征名刺,自从宫变之后,秦琅便成了长安红人,每日前来投刺拜谒的人不计其数,既有豪门大族的也有落魄士子的,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也经常来。
一般人当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秦琅的,门仆和管家会根据他们送上的名刺来筛选。
有身份的人家来邀请拜见之类的,都会让仆人先来送上名贴,这种名贴也是名刺一种,只是上面内容较多,往往把家族几代人的官职等都写上。而一般地位比秦琅低的,则会用上不少敬语,甚至是把自己的一些诗作之类的也写上去,还有些会直接把求见的目的写明。
自秦琅拒婚被免职降爵后,今天来拜谒的客人少了,要不然这张太过简单的木片名刺送都不会送到秦琅面前来。
秦琅瞄了眼,本来也没打算理会,真要每个人都见,他一天到晚不用做事了。可看到上面的名字后,有些意外。
魏征?
马周也瞧见了那两字,“莫不是原东宫太子冼马魏征魏玄成?听说此人博览郡书,尤明霸王之术,有大志,敢谏。三郎与他相识?”
秦琅摇了摇头,“没接触过,不过前几日我倒是在东宫殿上为他向太子求过情,劝太子不要杀魏征,莫非今天因此而来?去请魏公进来。”
“算了,还是我去迎一下吧。”
秦琅和马周亲自到门口迎接,见到魏征牵着头驴提着两坛子酒站在门口,那是一个很销瘦的男子,满脸沧桑之感。
“敢问阁下可是魏公?”秦琅叉手问道。
“在下魏征魏玄成,你应当就是秦三郎了吧?刚听闻三郎曾经力劝太子不杀魏某,魏某方才能留有一命,今日特提了两坛子家酿来感谢。”
马周吸溜着鼻子,“难怪说这么好闻的味道,原来是名满长安的魏公酒啊。”
“走,屋里坐,我让人备点下酒菜,正好就尝尝这魏公酒,与魏公开怀畅饮、畅谈!”
魏征也头次见这样客人还没进门,主人就说要喝客人带来礼物的,当下不由觉得挺有意思。
“请。”
“请。”
一进大厅,马周就迫不急待的接过了酒,猴急的打开了酒封,顿时一股极好闻的酒香弥漫而出,马周陶醉的闭上眼睛感受着这浓郁酒香。
秦琅也吸了几下鼻子,这酒香确实挺好闻的。
“阿黄,让厨房整几个下酒菜来。”
第54章 观音婢
东宫,丽正殿。
这是东宫太子寝宫正殿,殿后一片十余亩的荷塘,荷塘之间有一片水榭。废太子妃郑观音很喜欢安静,于是把这水榭修的很雅致舒适,里面有青纱帐、软床榻,茶炉经书,在这喝茶看书极为雅致。
新太子妃长孙氏小名观音婢,一入东宫也极喜欢这处所在。尤其是如今这夏季,这水榭如同是荷塘里的一个小岛,上面还遍植高大的柳树,绿柳成荫,让水榭阴凉又透风,十分舒适。
此时观音婢在煮茶,唐人贵族士大夫们爱饮茶,甚至形成了一套很复杂的煮茶方法。观音婢很有耐心,她先把茶饼夹起来放在小炉火上烤,烤到茶饼微微发出好闻的香叶时,再用茶碾子把烤香的茶饼碾成粉末,然后再用茶筛把茶粉筛选过滤,最后放入旁边炉上已经烧滚的水里,待茶汤滚上三滚之后,再饮。
“放点盐葱姜枣,多放橘皮、薄荷,再来点茱萸。”一边的李世民提醒妻子。
观音婢劝说道,“殿下,饮茶得清饮,得喝茶之本味真香,而不是添加各种香辛辣味,那喝起来早无茶之本味,无异于沟渠之废水也。”
李世民摇头。
“这茶若只是冲泡淡饮,那真能淡出个鸟来,还不如喝酪浆。”
他本就有鲜卑胡人之血,又是马上战将,所以与此时北方许多贵族一样,对于饮茶并不太喜欢,倒更喜欢酪浆。酪浆在唐代此时为牛羊或骆驼奶熬制浓缩后加工成的一种饮料,其中也普遍含有点酒精。
这种独特的饮品深得此时的关中人喜欢,尤其是上层这些贵族,特别是关陇出身的这些将门。
反倒是茶叶,其实更受士大夫们的欢迎,饮茶之风最早是兴起于东晋的士大夫之间,后来随着佛教慢慢传入关东之地,直到最终随着佛教大兴而影响北方,使的北方也开始兴起于喝茶。
“陛下认为茶苦,其实茶是先苦后甘,回味悠长,你得品,细细品。”观音婢把碾好的茶沫倒入翻腾的沸水之中,待其三滚之后,便开始取茶汤,什么也没有加,连盐也没放一点。
李世民皱着眉头,捧着茶杯,却好像捧着碗药似的。
“你怎么不学那秦三,孤听说他喝茶更古怪,特意寻那茶商买那些散碎之茶,也不烤不碾不煮,直接用沸水冲泡。泡好后还是一片片完整的叶子。”李世民说起秦琅就有些不满,“那样子何必买茶,不如直接种棵茶树在院里,想喝的时候树上摘几片茶叶泡就好。”
观音婢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抿口茶,细细品味。
没有各种香辛调料的混杂,能品味到那纯粹的茶香。
“二郎,臣妾以为秦三郎这件事情你有些过了。”
“过了?”李世民愣了下。
他一把放下茶杯,“孤过了?观音婢你说,孤怎么就过了?过的是他秦三,你倒是胳膊肘朝外拐了。”
观音婢劝说丈夫,“二郎,不论如何,秦琅是不是靖乱功臣?”
李世民咂了咂舌,这他无法反驳。
“秦琅确实是靖乱功臣。”
虽说秦琅年纪轻轻,也并不是他秦王府的心腹文武,没有与他并肩奋战多年,也没有与他一起扛过那些压力,但就这宫变前三天,秦琼孤身犯险入东宫为间为他拼死打探到的重要情报,让他最终避免了被东宫一网打尽,而在宫变当天,若不是秦琼从渭水大营秘密调来玄甲骑,不是秦琅关键时候组织囚犯游侠等驰援玄武门,那么当天他就算杀了建成、元吉控制了皇帝,可一旦宫府兵攻下玄武门杀入太极宫中,他李世民当时宫里的那百来人,依然是难逃一死,最终也是功亏一篑的。
更别说当天,秦琅还救下了宏义宫,保护了他的妻儿。
也正是因为这些功劳,所以李世民在取得了节制长安兵马大权之后,立即加封秦琼为左卫大将军,当他成为太子后,也立即改封秦琼为齐国公、封秦琅为翼国公、上柱国。
要知道,直到此时,虽然李世民也授封了程咬金、尉迟恭等新官职,但多是东宫六率军职,在十二卫也只是授了将军。
更无一人已经论功授爵等。
“殿下也说秦琼秦琅父子功高无比,对殿下靖乱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才在事后破例马上封赏他们父子二人。可是现在为何就因为秦琅拒绝殿下赐婚,殿下便如此失去理智,对秦琅如此惩处?一日免三职、爵降三等,秦琼父子心里会如何做想?会不会寒了功臣之心,其它功臣们会不会也暗生不满?”
李世民紧急着眉头,“难道朕还不能惩罚一下他?”
“殿下当然可以,但得注意分寸,眼下长安虽然已经稳定,可天下并未安稳啊。”
虽然说灵州总管李靖已经上表恭贺李世民为太子表示了效忠,同时也上奏说此次突厥入侵兵围乌城,并非是突厥大举进攻,只是突厥颉利可汗的侄子郁射设的单独私下行动,因此李靖自己完全可以应对。
而河东的李绩,也一样上奏称贺表示了忠心。
但现在让人担心的是在长安西北的燕王李艺,和在幽州的庐江王李瑗以及幽州长史彭国公王君廓这些实力悍将。
李艺原名罗艺,是隋朝幽州边境大将,素有威名,北夷畏惧。在隋末时,早早就上表归附大唐,因此被李渊赐国姓李,封燕郡王。后来带兵调入关中,眼下镇守在泾州。
本来元吉要统兵北伐,李艺便是副帅,因此在泾州那边组建行营,调集兵马钱粮,眼下,李艺坐镇泾州,手下兵马众多。
最让李世民等担忧的是,这李艺因为自恃有功,向来傲慢,跟李世民早就结过恩怨,曾经无故殴打李世民的部将,两人一度闹到金殿之上。而太子建成有意拉拢,因此李艺向来是太子死党。
“泾州的位置太关键了,眼下虽说突厥颉利可汗并未大举南侵,可郁射设是处罗可汗之子颉利之侄,如今是突厥南面设,占据河套许多地方,尤其是公然扶持朔方的梁师都反贼对抗大唐,若是李艺在泾州反叛,那么就等于是一刀刺在了我大唐的要害腹心之处,则不但直接威胁着长安,而且河西、陇右、灵武等地,也将尽有失陷可能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