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整个河北统军府四十八个,幽州都督府独占三十。”
“另幽州都督府下六州,设有七军四守捉两关七城二镇十三戍!”
秦琅手里拿着一张统计单子,也是越看越惊讶了,可以说整个河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三分之二都集中于幽州地区。
李玄道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也是陇西李氏,甚至是皇室远支,同时他还是房玄龄的表侄,他从长安来,又长期在李世民幕府中,因此对于府兵数据是非常清楚的。
按他所说,整个大唐现在设有统军府六百三十五个,其中仅关中便有二百五十七个,占四成,另外陇右还有四十六个。
其次统军府最多的是河东,皇帝龙兴之地有一百六十二个。再次是中原腹心的河南,设有七十五个。河北前后设立了四十八个统军府,占比不到总数一成。
河北统军府的设置与河北户口数人丁数完全不对等,隋朝开皇大业中统计,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地方首推河北,其次是河南,再是关中,然后淮南、河东。但大唐的统军府设立,明显是按政治、军事的重要职能分布的,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相比起来,河北还算好的,在江南、岭南等一道之地才几个军府,还都集中在一二重要的州里。
江南总共才设立了两个军府而已。
河北人口最多的其实不是幽州地区,而是南部的魏赵等地。军都关之外的北燕州,人烟稀少,却设有两个军府,有两千余府兵,可以说北燕州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府兵和其家眷。
这正突出了大唐军府部署的思想,强化关中,以及戍卫边境。
本来说幽州有三十个统军府,就算都是下府,一府八百人,那也起码有两万四千兵马的,不过统军府的性质是基层军事组织,主要负责的是训练之责。
真正打仗又是另外一个体系。
刚才李玄道说的幽州七军四守捉便是指这个,府兵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平时轮流到京师上番宿卫或到边疆戍卫守边,幽州这三十个统军府的兵并不是直接守边的,他们一样要轮流去长安当值,真正在幽州边境上守边的只是幽州三十个统军府里少数士兵,并且有很多边军是来自中原其它统军府的。
用后世的话来说,唐朝的统军府类似于市县武装部这类的组织动员机构,军、守捉、镇、戍才是真正的守边防卫组织。
大唐边境之上,紧要之处驻守边军,大的称军,次的称守捉,再次称城、镇、戍等。
军、守捉等皆置使统领,比如幽州的这七军,便是驻于北燕州的广边军和清夷军,驻于檀州的威武军和镇远军,驻于蓟州的静塞军和雄武军,驻于平州的柳城军,七军是边塞的七座军城,里面驻七支边军。
北燕州的两个统军府,和当地的广边军与清夷军,其实完全不是一个系统的,毫无关连。
北燕州两个统军府里的兵,都是府兵,但平时只少部份轮调去长安或边境当值宿卫京师或守边,其余人在家种地。而两个军里的兵,属于当值的边军,既有可能是河北抽调过来当值的兵,也可能是关中、河南、河东等地统军府里抽调出来轮值守边的。
统军府是受十二卫统领,兵部调动的。边军、守捉是受兵部调动,都督府指挥的。
“北燕州的兵也要轮番到长安去宿卫上番?关中的兵也要轮调来北燕州守境戍边?”秦琅觉得这个军制有些问题,从北燕州到长安一东一西,一千多里远啊。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让北燕州的兵驻守边境呢?
李玄道回答这是朝廷的府兵制度,就好比打仗的时候,朝廷会从各个统军府里抽调兵马,然后集结起来重新编制,再选派将领军官们统领一样,并不会说直接让各个统军府的统军、别将带着麾下统军府府兵直接上阵一样。
李玄道递给秦琅一张图,是幽州都督府六州地图,上面标记了各州、军、守捉、城、镇等的位置,从图上看就要明了的多。
幽州都督府下七个军,皆设置在阴山下,沿长城一线。而幽州这个重镇,州内却并未设军,而是环幽州城四面设立了多个军城,如笼火城,广阳城,常道城,都山城,古路城,回城等。
在幽州一东一西两个重要的关隘处,则是军都关(居庸关)和渝关(山海关附近),长城一线的关口,如北口等又设立了北口守捉、盐城守捉、洪水守捉、渝关守捉等。
这些军城、守捉堡、镇寨、戍堡等构筑了幽州防线。
军一级的城堡里驻有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边军,守捉则少的三百,大的千余。至于镇,则一般是几十到几百人,戍则多是十几人到几十人。
不论是军还是守捉还是镇、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皆据城寨堡垒而守,扼守关津要隘。
士兵皆是轮调过来守边当值的,并不全是河北或幽州兵。
秦琅还挺高兴,觉得幽州防御网挺严密的,结果李玄道马上给他泼了盆冷水。
“名义上幽州都督府有七军四守捉二镇十三戍两关,当有驻防边军三万七千五百人,然我清查兵籍花册,发现虚额严重,且有许多在籍之兵,老弱病残不能战。甚至兵籍有名,而查实无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当年罗艺归唐后造幽州兵册上报,他有虚报。
再是许多将领故意虚额吃空饷等等。
幽州归附朝廷虽早,但朝廷真正控制幽州是在平定刘黑闼之后,实际也才就这两三年时间,根本还没有理清楚,加之当时坐镇幽州的是李瑗和王君廓两人,李瑗无能,王君廓却是野心勃勃,在里面动了不少手脚。
而罗艺旧部王诜等人,也没少弄虚作假。
“李长史的意思,我们现在兵不够,还不能打?”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士兵缺少训练,装备不齐全,统领无序的问题。”李玄道直言,王君廓、王诜等人之前都只顾着自己的势力,对自己的嫡系人马当然是十分优厚,装备钱粮都先尽着他们,然后其它的一些部队,就懒得管了。
加之边军本就是轮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主官不愿意善待他们,他们又岂愿意认真卖命?
于是来了之后,大多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实不仅是我们幽州,河东的代州等边地也多有这些问题,要不然这些年,突厥人岂能如进自家后院串门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几次入侵,边军都被打的丢盔弃甲甚至全军尽没,都是因为积弊太多。”
大唐比较能打的,也就关中的那些百战府兵了。
秦琅看着手里的地图,军城镇戍堡垒设置的倒多,防线本来很密,可如果没有兵,不能打,那就空有其表。
“李长史,我觉得咱们得先想办法实兵,否则再多的军镇堡垒,也是无用。”
“都督此言大善,然兵从何来?”李玄道问,眼下大战在即,到处都缺兵。
秦琅想了想,“先派将领到各军镇堡城去实查兵马,把那些老弱病残充分的全都清除,缺了多少都要有个数,少了多少军械,剩下多少钱粮马匹也要登记起来。”
“至于缺少的兵额,我会向太子奏请,直接从河北统军府里紧急征召府兵补上。”
魏征办事很麻利,王君廓和李瑗在幽州的宅第钱财皆被抄没,连带着当日被秦琅捉拿斩杀的那几百附逆骨干的钱财也统统抄没了,当日平乱的将士,功绩也迅速的被统计起来,然后张榜公示,没有人检举之后,便开始论功行赏。
刘九、林三等镇抚司官员们皆加散阶一级,镇抚司兵士授勋二转,另有钱帛赏赐,表现最好的部份则特授跳荡、先锋等功,另有重赏。
而洺州府兵等,俱授勋一转,赏赐钱粮,表现勇猛者也另有重赏。
苏定方窦红线招来的旧部,皆赏赐钱粮,至于半路上加入的那些来幽州造反的家伙,秦琅颁太子令赦免他们的罪行,也皆赏赐了些钱粮。
赏给秦琅的钱财,他分文未取,统统拿出来分赏将士们。
“不少人喊着要回家!”
苏烈告诉秦琅,现在聚集在幽州的河北好汉们还有约八千左右,多数本来是要来加入李瑗叛军的,现在虽未被问罪,可也惶恐不安,便想早点回家。
“我不是已经说了吗,大战在即,既然来了,那就奉献一份力量,所有人都整编入伍,以备突厥。”
“有些人不想为朝廷打仗,昨晚有数十人半夜逃跑,都被巡营士兵捉回来了,不知该如何处置?”
秦琅对苏烈的这个问题弄的有些恼火。
“本都督既然已经颁下了紧急征召令,那么这些人便是朝廷的兵了,既为兵员又在军中,还是大战将临之际,他们的行为算什么?”
苏烈无奈答道,“逃兵!”
“那请问苏将军,逃兵该当何罪?”
“朝廷制定了《捕亡律》,逃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上了战场的逃兵,第二个是戍守边关或守城时的逃兵,各有不同处罚。驻守逃兵,从逃离当日起算,每加一日,则杖打八十,每三日罪加一等,最高为流放。”
“而上了战场两军交战时逃跑则当即处死!”
第101章 河北豪强
苏烈是带兵十几年的人,岂不知道逃兵的处置会有多严厉?可现在问题在于,那些逃跑的家伙原本并不是兵。
这个时候若是开了杀戒,只怕会起反效果。
秦琅又岂会不知道这里面的玄妙,李世民都已经追赠窦建德王爵,还给他以王侯礼改葬,并要秦琅在河北为窦建德立庙祭祀,为的就是收取河北人心,免的这些人对朝廷一直怨恨在心。
若现在秦琅又大开杀戒,那之前的那些不就白用功了。
杀不能杀,可也不能不管,否则今天放了他们,明天估计全营的人都跑了。
秦琅看着苏烈为难的样子,也不由的捏着下巴沉思起来。
“我先前看过你奏上来的报告,这八千河北‘好汉’们,都曾追随过夏王或是刘黑闼,少数人则是那些追随者的子侄后人,另外,这些人多是些地主豪强们,少数贼匪强人,没错吧?”
苏烈点头,确实如此。
这八千人,有两千是苏烈和窦红线召起来的,还有六千则是接了李瑗的号召起来的。
他们本来就是起来造反的,对唐朝都是有些怨恨的,多数是当年窦刘的旧部,唐朝占领河北后,这些人的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是河北朝廷里的官员将校,之后被打回庶民不说,许多人的财产还被大唐剥夺或抄没许多。
更别说回到了家乡,还得被地方官吏监视打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李瑗王君廓振臂一呼,他们马上就起来了。这也算是河北人的一个特性了,当年窦建德兵败,其宰相和皇后献河北投降,许多将军官员们分了府库里的钱帛财宝后回家乡,原想做个富家翁,谁知后来被唐朝派来的官员们搞的鸡飞狗跳,到处逃亡。
故此后来刘黑闼一反,他们立即响应,哪怕是刘黑闼第一次兵败后,再次起兵,他们依然迅速响应。
这些人,谁反唐,他们就响应谁。
现在秦琅让他们为大唐做战,还真没几个愿意的。
“这些人认为自己不是大唐的人,认为河北不是大唐的,对吧?”
苏烈讪笑了几声,他之前也是怀有这种想法的,所以不肯仕唐。
河北人与唐有仇有怨,对唐没有认同感,尤其是那些地主豪强们,他们在隋末时跟着窦建德拼了许多年命,好不容易也混了个官身爵位,本来也是开国功臣,新朝显贵,可李唐一来,把他们打入了泥底,谁能高兴。
“如果,你说如果我给这些河北豪强们授以官职,你说他们会接受吗?你说这些人愿意做大唐的官吗?”
苏烈一愣。
“太子殿下让我抚慰山东河北,授我黜陟大权,我既可监督河北官员们,对不合格者贬官或夺职,也可以对一些有能力者、忠诚者授官给职,这是太子给我的便宜大权,没错吧?”
苏烈点头,确实如此,这是很重的权力,虽说事后贬降或是升迁的官员也要经朝廷的审核。
“其实我觉得那些河北好汉们,什么心怀故主,怨恨朝廷,其实不过是因为他们打拼来的官职爵位甚至是金钱地位,因为大唐而失去了,所以才心怀怨恨。尤其是河北的那些夏王旧部中,那些文官们多数都还是仕唐了,但那些好汉们因为多数只知道带兵打仗,甚至不少出身于隋末的流贼盗匪,所以未得重用,身份落差让他们更加愤愤不平而已。”秦琅一语道破真相。
不说远的,就说苏定方吧,之前不也怨恨大唐嘛,可现在当大唐的官当的真香呢。
“都督打算给他们授什么官呢?”
苏烈问,授的官小了只怕别人不认,授的大了,那朝廷也不肯啊。
“我准备给那些河北好汉中威望高本领强的,授以团练使、教练使、兵马使等职,让他们统领河北人马。”
团练使、教练使、兵马使这些职务,听起来跟守捉使、军使等相似,可又并非朝廷官职。
苏烈听这几个官名中都有使字,觉得这应当是使职一种,使职便是非正式职事官,而是一种临时性的官职,比如秦琅的抚慰大使便是使职一种。
“当然,我还可以给他们授散阶,立功后还可按功授勋官。”
“刘希道、孟柱、刘斌、崔元逊、崔野久、曹湛、王小胡、王琮、范愿、董康买十人,皆夏王旧部大将,也曾两次随刘黑闼起兵,后皆亡入突厥,随后又潜回河北,隐迹家乡,此次闻听李瑗造反,便都跳了出来。”
秦琅把一个个当年跟唐军杀的眼红的河北大将报出名来,这些人现在都在秦琅军中,有些人还在隐藏真名呢。
“如今大敌当前,我不计前嫌,便暂表授此十人团练使之职,每人统兵八百,授武散阶正五品下宁远将军,与下府统军府统军级别相同。”
大唐的官制,有散阶有职事官,有勋官,有爵位。其中散阶又称为寄禄官员,就是不管你的职事差遣是什么,散阶相当于你的正式级别,你发俸禄都按这个级别发。你的实际职事官可以比散阶高也可以比散阶低。
大唐授官,必先授散阶,然后给职。
因此秦琅弄一些临时性的团练使使职给这些河北好汉们,但也不全是糊弄,还是愿意拿出五品的散阶来的,这样他们就是正五品本阶了。
“朝廷会认吗?”
秦琅告诉苏烈,朝廷连窦建德都能追封王爵,修建庙宇祭祀,给这些人点官职有什么?
而且到时若打完仗,朝廷就算不再重用他们,但只保留一个官阶本品不再给什么职事,也不会对朝廷有什么影响威胁啊。而相反,若这些人保留着官阶本品,就依然还是官身,便能享受到许多官员的待遇好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