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腹黑嫡女:王爷太撩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珠兰

    因为瑞香一直是听王姨娘和姜宝珠的命令行事,所以她的话里没出现凉国公。

    可姜老太君又不是没脑子,王姨娘一个小妾根本联系不上武夫人,姜宝珠毁容之后也与武柔姬断了联系,所以只能是凉国公通过武四强请了武夫人和武柔姬做帮凶。那个“刺客”突破凉国公府的重重防卫进入内院,也只有凉国公能办到。

    因此,明眼人一瞧便知,凉国公才是整个事件的主凶。

    凉国公挥剑要杀瑞香:“你这个信口雌黄、背叛主子的死丫鬟,我就替雷公劈了你!”

    “住手!”姜老太君瞪着眼睛喝道,“你敢当着我的面在寿安堂杀人,就是不孝!姜如海,只要你敢,我立刻死在你面前,你这国公爷的位置也做到头儿了!”

    凉国公浑身颤抖:“老太君,难道您情愿信个丫鬟的信口开河,也不信儿子么?王姨娘和宝珠根本不可能做这种事!肯定是瑞香被姜明月收买了,害了宝珠不说,还要往宝珠身上泼脏水!”

    “姜如海,我不是瞎子、聋子、弱智,我会看,会听,会想,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心中有数!”姜老太君目光如炬地盯着凉国公的双眼,盯得凉国公心虚地收回宝剑,方缓了口气道,“反正府上死了个‘刺客’,哼,还是我们姜家的侍卫,算是家贼了,出了人命,你是想遮掩着,还是报到大理寺去,让大理寺查清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然后我们姜家成为京城的笑柄,你治家无方,宠妾灭嫡,被陛下削去爵位?”

    凉国公浑身冰凉,却不甘心:“就算瑞香的话是真的,可明月她毁了我们整个姜家的名声,宗族焉能放过她!”

    “你为什么要告诉宗族是明月做的?你说了,难道宗族会放过陷害嫡姐、又婚前失贞的宝珠?恐怕,宗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宝珠和霍元琪拉去沉塘!”姜老太君丝毫不被威胁。

    凉国公气得全身乱颤:“说来说去,姜明月那犯了大错的逆女竟然还说不得,动不得了!”

    “你想姜宝珠死无葬身之地,死后遗臭万年,你尽管四处宣扬明月做过的事。”姜老太君终于出了口恶气,咬牙切齿地一字一顿道,“姜如海,是你逼明月走到这一步的!都是你逼的,你这个混账,我真后悔生了你!”

    这是姜老太君第一次说这么重的话,字字如刀,都割在凉国公的心上。

    凉国公心脏纠结成一团,他隐隐觉得自己做错了,可思及自己才是一府之主,是整个凉国公府的天,姜老太君能有今日尊荣还不是因为他是她儿子?他又觉得自己没有错。

    作为儿子,他有孝道要遵守,可作为母亲,姜老太君也该“夫死从子”。

    他不喜欢姜明月,老太君为什么非要跟他拧着来呢?

    所以,这不怪他。

    老太君这么绝情,都后悔生他了,他还一厢情愿地顾念着那份母子情,真是可笑啊。

    “老太君,其实你只想生二弟罢?如果没有我,二弟袭爵,你就会事事顺心了,是罢?”凉国公双眼闪烁着悲凉的光芒。

    姜老太君直直看着他,双眼一闭,晕了过去。

    ☆、第162章 不严惩不足以震慑

    “老太君!”凉国公连忙扶住老母,回手甩了自己一个耳光,急急道,“老太君,是儿子错了,儿子混账,您可千万莫出事!”

    寿安堂兵荒马乱,幸亏有姜如桃坐镇,及时请了太医来为姜老太君施针。

    姜宝珠撑着虚弱的身子来了寿安堂,对着急得来回踱步的凉国公说道:“父亲,可抓着瑞香那个叛徒了?还有,怎么没看见姐姐呢?”

    凉国公无奈地给姜宝珠分析其中利弊:“瑞香被看得很紧,老太君不交人……她是个狠毒的,我恨不得把她碎尸万段!可是,宝珠啊,你牵涉其中,爆出姜明月,你也落不着好,还会比她下场更惨,父亲是投鼠忌器。”

    思及自己把宝贝女儿踹伤了,凉国公十分内疚,拼命想补偿她,可姜明月,他不能动。

    姜宝珠难掩失望,她攥紧拳头,父亲这般顾忌,都是因着老太君那个老妖婆把所有的人证物证都留了下来,听说她还派了丫鬟婆子从王姨娘房中搜查出那包没用完的药,跟紫霜阁那根香上残留的药末一模一样。她恼恨王姨娘为什么不及时销毁证据,留着那包药就是递给姜老太君一个把柄啊!

    她哪里知道王姨娘有难言之隐,打算把剩下的药用在自己和凉国公身上呢?

    “那父亲就任由姐姐为非作歹,而丝毫不惩罚她么?这一次,她算计的是我,下一次说不定就算计到父亲头上了!”姜宝珠意有所指地说道,“老太君清醒时,您有碍孝道不能动姐姐,可现在老太君没醒,您就是惩罚了姐姐,老太君又能如何?只要不伤姐姐性命就行。”

    凉国公如醍醐灌顶,是啊,老太君昏迷着,他就是惩罚了姜明月,老太君又能奈他如何?还能杀了他不成?能真的把姜宝珠供出去不成?老太君可是最要脸面的,只要留着姜明月一条命,老太君着实不会把他怎样。

    可他却没想过,儿子忤逆,宝贝孙女被罚,姜老太君会不会气死了?

    “我去抓姜明月,把她送到刑堂去。”凉国公的怒气找到了突破口。

    姜宝珠露出个诡异的笑容,说道:“父亲,姐姐残害姐妹,毁姜家声誉,她的行为可谓大逆不道,不严惩不足以震慑,不如就打姐姐十鞭子以示惩戒罢。哦,就用上次我在祠堂挨打的那条鞭子打好了。”

    “哼,打十鞭子太轻了,应该打二十鞭子!”凉国公吩咐香草喊内院巡夜的管事媳妇带人去寻姜明月。

    那管事媳妇是知道姜明月走了的,却没声张,直到第二天早上姜老太君醒了,她才放出风声说姜明月昨儿就离府了。

    凉国公一肚子火气没处发,先去看了姜老太君,又去瞧了王姨娘,王姨娘却没苏醒的迹象,他越发内疚了,洗了把脸就去上朝。




腹黑嫡女:王爷太撩人分节阅读102
    姜宝珠本就吐了血,昨儿为了坑姜明月一把劳心伤神,回去躺下后便开始发高热。

    这下子府里有三个女主子染病,韩氏有身子,姜老太君不许她靠近这三个院子,于是一应事务暂时教给姜如桃这个姑太太来打理。

    姜如桃暂管娘家内务,主子们病的病,走的走,但一切规矩都还在,奴仆们井井有条,并没像没头苍蝇似的乱转。她有些意外,原以为姜明月成日家跟着姜老太君念佛,不通庶务呢,没想到竟然管家管得这么好,于是心中对姜明月稍有改观,但因着娘家有笔算不清的烂账,这点子好感不足以让她接受姜老太君的“暗示”。

    思及昨儿晚上听到凉国公与姜宝珠的对话,她对姜宝珠越发厌恶了,虽然她不清楚具体来龙去脉,但仗着曾经是国公府的唯一姑娘,还是从郝嬷嬷和寒梅口中套出些实情,姜明月纵然有错,最错的那个人却是凉国公。可是,人心是偏的,她不怨怪亲兄弟,只怪王姨娘和姜宝珠撺掇凉国公。

    但经此一事,她觉得姜明月没有大局观,越发坚定不能娶她做儿媳。这让一直势利眼的姜如桃找到了个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借口,不是她势利眼,是姜明月自己有问题。

    姜老太君醒来拉着她的手跟托孤似的说:“明月从小是个可怜孩子,是我害了她,亲事上你这个做亲姑姑的可得多照顾,我是不中用了。熙跃那孩子……”

    话刚起个头,姜如桃就打断她的话:“您这丧气话,女儿可不爱听。大夫说您是气急攻心,调养个十天半月就能痊愈,千万莫说那晦气话了。明月这孩子是真的可怜,又聪明伶俐可人疼,我心里也是喜欢她的。山南东道有不少青年才俊,您要舍得明月远嫁,我就做个冰人,有我看顾着,总不会让人欺负了她去。”

    “咳咳!”姜老太君剧烈咳嗽起来,都咳出眼水来了。

    姜如桃大惊,手忙脚乱地抚着她的胸口,一叠声地吩咐道:“快去拿帕子给老太君擦擦虚汗,端杯热茶来,寒梅那边药煎好了没有?”

    姜如桃跟凉国公不同,她虽然一样势利眼,有些执拗,但因着从小是跟在姜老太君身边长大的,对姜老太君有很深厚的感情。

    用句话来形容就是,她愿意为母亲去死。

    但撞上她儿子的亲事,韩熙跃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是绝不会为了母亲去害儿子的一辈子。

    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根本就不用选择。

    姜老太君心里一阵一阵发凉,悲从中来,说自己歇息一会子就好了,闭上双眼假寐,等姜如桃出去,她眼角就落下一滴苍凉的泪水。

    姜如桃不过说客气话,韩国公不会一辈子呆在山南东道,所以,她能看顾姜明月几年呢?等韩国公一离开,姜明月跟没娘家有何区别?

    姜如桃因心存愧疚,对姜老太君的饮食起居照顾得特别用心,姜老太君虽气女儿,但也知道娶了姜明月就是娶了个麻烦,姜如桃拒绝是人之常情,因此并未多怪姜如桃,却为姜明月的亲事差点愁白了头。

    ☆、第163章 罢官免职

    再说凉国公这边,找了姜明月一夜,被姜明月金蝉脱壳了不说,心事重重去上朝,朝臣们话说到一半,突然,那些文臣像是约好了似的,纷纷弹劾凉国公治家无方。

    御史们唾沫横飞,略过姜老太君这个老封君,把凉国公府从上到下批判得体无完肤,直让人觉得凉国公府就是一坨臭不可闻的牛粪!连没资格上朝的姜如林和姜明宣也没能幸免,甚至爆出当年姜明宣把嫡妹推进湖里的事!

    如此残害手足的人,怎么有资格入朝为官呢?

    凉国公耳朵嗡嗡响,脑袋一片空白,他据理力争,可那些事实、真相,他再怎么辩解都是无力的,承恩侯和太子有心帮忙,奈何凉国公自己心虚了,他们也是有心无力。

    珠帘遮面的皇帝沉声问道:“姜卿,府上大公子果真推过嫡妹进湖水?”

    凉国公汗津津的,跪在地上咬唇道:“回陛下,只是小儿口角,一场误会罢了,求陛下明察。况且,古语有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陛下,臣有本启奏。凉国公的意思也就是说,姜明宣的确谋害过他嫡妹,当年姜明宣也有十岁左右罢?怎么可以说是小儿口角呢?古语也说,三岁看到老,十岁的孩子早已定性,可见,这姜明宣外表金玉,内心残暴,这种人为官必会祸害一方百姓!求陛下收回成命!”吴御史朗声打断凉国公的自夸。

    又有张御史持玉笏(hu)出列,义正言辞地接着道:“陛下,臣有本启奏。百善孝为先,据传,姜明宣的嫡母,也就是凉国公的原配嫡妻沈氏在世时,姜明宣多次不敬嫡母。我朝以孝治天下,姜明宣连基本的孝道都做不好,又怎能做好一方父母官?”

    邱御史跟着出列,痛心疾首地说道:“陛下,臣也有本启奏。姜明宣就读于余杭的钱塘书院,却与前大贪官王桢过从甚密,可以说是师从王桢。有其师必有其徒,姜明宣本就根子歪了,又受王桢教导,是否沾染王桢贪-腐的手段尚待考察。”

    三位举朝闻名的御史大人齐齐跪地,忠肝义胆地苦劝:“臣等恳求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也有跟凉国公交好的文官出列辩解,可惜仅仅一个孝字就把姜明宣压死了如果姜明宣不孝,皇帝依旧重用他,这说明皇帝也是个不孝的。

    凉国公想通这一点儿,面色突然变得灰败,颇有些失魂落魄。跪在地上的不止他一人,可他却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形影相吊,就好像被所有人孤立了。

    皇帝无奈地看了凉国公一眼,命执笔太监写圣旨,“暂时”撤去姜明宣的官职,大意是姜明宣幼时德行有亏,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他的品性再行定夺。圣旨也算是给凉国公留了面子,给姜明宣的前途留了余地,否则,若提到半句姜明宣不孝,他这辈子是甭指望再入官场了。然而,一句“德行有亏”,也足以让姜明宣沉寂很久了。

    姜明宣穿得整整齐齐站在宫门口等待皇帝传旨觐见他是进宫谢恩的。那长身玉立的身姿引得一众进出宫门的宫女们脸红心跳。

    思及父亲和同胞妹妹在寿辰宴上干的那些蠢事,姜明宣却觉得今儿明媚的阳光有些冷,外祖父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自恃才华,做那个五品官是游刃有余,可在“齐家”上,父亲和妹妹都在拖他后腿啊!

    等到将近午时,宫门大开,上朝的官员如潮水一般涌出来。

    打头的就是太子与承恩侯,承恩侯面无表情,太子却面带笑容。

    承恩侯昨天在凉国公的寿辰宴上认识了姜明宣,看见他站在宫门口,便过来沉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明宣,来日方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尚且年轻,又是才华横溢,万不可一蹶不振,等风头过去,总有一日,你能一鸣惊人。”

    姜明宣心一沉,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头顶,抱拳行礼:“多谢侯爷指点,可,晚辈不明白侯爷何出此言?”

    “唉,罢了,等你父亲出来再说罢,我是尽力了,希望你父亲不要责怪。”承恩侯一面摇着头,一面钻进轿子里,吩咐轿夫起轿。

    姜明宣心知定是与姜宝珠有关,皱了皱眉,见太子未走,又过来与太子行礼:“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点点头,与说话的官员告别,转过头,头依旧高贵地昂着,只略垂了眼帘看着在他面前卑躬屈膝的姜明宣,带着几分训斥的意味道:“姜公子,罢免你的官职并非父皇本意,希望以后你能好好揣摩‘孝’字,重新做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你我今后也算是表兄弟了,孤言尽于此。”

    言毕,太子留下如遭雷击的姜明宣,眸中含着幸灾乐祸的光芒扬长而去。

    太子方离开,后出来的御史们鄙夷地瞅了他一眼,坐上自家轿子离开。

    姜明宣久久不能回神,仿若石雕,他多希望太子的话是他的幻听,可所有官员下朝后,他还是没等来皇帝的召见圣旨,过了午时三刻,凉国公才一脸惨白地从宫门里走出来。

    “父亲……”姜明宣犹豫着唤了声。

    凉国公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将朝议结果告诉他:“……陛下在御书房骂了我一顿,说我治家不严,府内乌烟瘴气,让我对你严加管教。宣儿,你别难过,陛下也是无奈,御史们弹劾得太厉害了。只是不知他们从哪里听来的这些传言?当年知道那些事的下人不是封了口,就是被打发走了。”

    姜明宣非常难过,但他脑子比凉国公好使,问道:“父亲,是谁弹劾的我们家?”

    凉国公是个记仇的人,一个沈氏,被他折磨死了,他尚且记仇记到现在,提到沈氏就咬牙切齿,遑论那些在朝堂上弹劾他的御史们,他甚至把每个御史说的每句话都记得清清楚楚。

    ☆、第164章 背后

    姜明宣听完后,神色一怔,半晌后才低低道:“原来是他们,难怪能使唤得动吴御史、张御史和邱御史。”

    “宣儿,你说什么?”凉国公没听清他的话。

    姜明宣扬起脸笑了笑,道:“没事的,父亲,我们回府罢。”

    凉国公见他还笑得起来,以为是气出毛病来了,忙问道:“宣儿,难道你不难过么?”

    “儿子是难过,可难过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而且,儿子有自信能通过科举再次站在陛下和朝臣面前。姨娘应该醒了,我们去瞧姨娘罢。”姜明宣命小厮牵来马儿,亲自为凉国公牵马。

    凉国公松口气,一跃上马,姜明宣登上另外一匹马,父子俩带着侍卫消失在官道上。

    宫门口,一道石青色的身影负手而立,目送他们离开。

    小太监提醒道:“世子爷,皇后娘娘等着您呢。”
1...6970717273...2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