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老老王
与此同时,静冈方向的日本关东方面军六个师团,也突破了箱根山天险,向着横滨直扑而来……但是,他们注定是无法完好地收复横滨港,这座在帝都东京被核爆之后,整个关东平原上唯一完好的大城市了。
因为,下一刻,伴随着扫过海面的白光和震耳欲聋的巨响,一朵明亮的蘑菇云在横滨港上空冉冉升起。
在箱根山防线崩溃的同时,驻日美军司令巴顿将军就启动了最终解决方案,悍然引爆了秘密安置在横滨市区内的原子弹,把城内残存的三十多万人口化为劫灰,只留下了一片让人望而却步的辐射废土。
虽然在这三十多万横滨市民内,有超过一半都是有家庭成员在“日本国临时政府”任职,或者直接听命效忠于美军的铁杆“日奸”,所以才在先前美军的残酷扫荡之中存活下来。但是最终到了战线崩溃,不得不放弃横滨,又无法带走这么多人的时候,美军还是毫不犹豫地对这些狗腿子们下了杀手。
站在邮轮客舱的舷窗边,看着横滨港里腾起的蘑菇云,当代“日奸”之首,横滨“日本国临时政府”的首相,著名亲美英派外交家币原喜重郎,一时间不由得泪如泉涌身为一个多少还有点知耻的人,他深知自己只怕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承受卖国逆贼的骂名,甚至连家族后代都要被牵连。
因为他的引狼入室,足足两千多万日本人在美军入侵过程之中死于非命!这等滔天浩劫,在日本的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旷古未有。而他们这些卖国奸贼的骂名,估计也要被中国的秦桧和吴三桂更加遭人痛恨,哪怕遗臭万年都是轻的虽然这一切灾难和惨剧的发生,并不能说完全都是他们这几个亲美英主和派政客的责任,但日后的历史书上估计只会把一切推给他们这几个罪魁祸首。
更可悲的是,还有许多不幸上错了船,跟着他们一起投靠美军的亲信拥趸,到了这等危难时刻,却没有能够拿到撤离的船票,而是在懵懵懂懂之中化为了核爆闪光中的灰烬……
想想他们在地狱中死不瞑目的怨恨面庞,币原喜重郎就不由得感受一阵发自灵魂深处的刻骨寒冷。
“……上帝啊……我这一年来……究竟是做了些什么呀?!!”
惆怅着叹了口气,币原喜重郎惨笑着坐回床铺上,随手从行李箱里摸出一小瓶预先配置的毒酒,拔出塞子一饮而尽……又过了片刻,他就开始感觉腹内剧烈地痛了起来,直至两眼一黑,翻倒下去。
直到半天之后,船员才察觉到币原喜重郎的异状,撬开了他的舱室房门,然后发现币原喜重郎早已断气多时,尸体的面容与身体都显得极度扭曲,从口鼻中淌出来的血液,黑乎乎地凝固在脸上,形状极为骇人。
与此同时,在千叶县海滩边的一座破旧神社里,“日本国临时政府”的另一位首领人物,担任海相的南云忠一大将,也在几个亲信家人的围观下,颤巍巍地举着一把“肋差”挥刀切腹,自尽而死,并在临死前仿照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留下了一段辞世句:“一朝行踏错,半生清名污,今日乘风去,只乞万事休。”
至此,“日本国临时政府”的三巨头已去其二,只剩下了素来以厚颜无耻而闻名的牟田口廉也将军,依旧是一脸无所谓地望着横滨市区腾起的蘑菇云,安安稳稳地乘坐邮轮撤退到了东京湾对岸的千叶县。
又过了几个小时,正在忙于制订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巴顿将军,才得到了上述两人的死讯。对此,他只是不屑地撇了撇嘴,“……以为一死了之就能没事了吗?应该说他们是太天真呢?还是说他们都是一群废物……算啦,就让那个牟田口廉也将军当首相,去本土组织流亡政府吧!这里已经用不上他们了!”
轻描淡写地处理完这点小事之后,巴顿将军又把主意精力放到了眼前的战局上。目前,由于日军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驻日美军环绕关东平原营造的最后防御圈已经被突破。各路部队都在乱糟糟地朝着东京湾沿岸地区溃退。虽然一些部队还在据守城镇,坚持抵抗,但是从大局来看,关东平原的失守已属必然在周边山区失守、制空权易主之后,美军根本没办法在一望无际的关东平原上顶住日本坦克兵的狂飙猛进。
而那些来自南美盟国的部队,在战斗力和忍耐力上更是令人失望,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缺乏训练,缺乏装备,更缺乏斗志。此外还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兵种;多数南美士兵没有象钢盔、挖壕工具和毛毯这样基本的步兵装备,野战能力极差。最烂的几支部队干脆连守要塞都守不好,在战场上简直是一触即溃。
最要命的是,这片战场的制空权已经在日军手中,美军的港口仓库和补给车队不断被炸,辛辛苦苦越过太平洋运来的卡车和给养损失惨重。前线部队则是粮弹皆缺,纵然有心死战到底,拿着空枪也是无能为力。
于是,经历了一连串的惨败和崩溃,在静冈和仙台方向的防线均已摇摇欲坠之后,鉴于敌方在兵力、素质和补给上的巨大优势,巴顿将军最终决定大踏步地收缩战线,提高兵力和火力的密度,缩短补给线,模仿当年麦克阿瑟大帅放弃马尼拉,退守巴丹半岛,拖住日军将近半年的战例,放弃之前已经几乎被杀成无人区的关东平原,将剩下的三十五万盟军集结起来,撤退到战线较短的千叶县房总半岛,进行最后的长期抵抗。
相对于四面漏风、易攻难守的关东平原,千叶县房总半岛的地形要好得多,这个半岛东临太平洋,西揽东京湾,向南伸入大海约一百三十公里,宽九十多公里。房总半岛北方靠着本岛的方向是平原,而半岛南部则是丘陵山岭地貌,正适合层层设防,节节抵抗,只有两条紧贴着海岸线的公路可以通往半岛的末端。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巴顿将军硬是顶着日本飞机愈演愈烈的轰炸,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房总半岛上设置了两道防线:半岛根部的千叶市九十九里滨防线,以及半岛最窄处的富津市鸭川市防线。两条防线上均开凿了大量战壕和坑道,浇筑了水泥地堡,布设了地雷与铁丝网,同时在半岛内陆山区的隧道中,秘密储存了不少粮食弹药,以备长期作战的消耗。若是作战物资依然不足,还可以通过海上偷运来补充。
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宣传,房总半岛已经被勇敢的巴顿将军建设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而根据巴顿将军自己的估计,在这样大大收缩了战线,甩掉了各种累赘和负担之后,剩余的三十五万盟军应该能够在房总半岛至少层层防守上半年,并且迫使日本人付出二十万到五十万人阵亡的惨痛代价。
很遗憾的是,日本战时大本营的参谋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就果断请来了助战的苏联原子弹……
十二月一日,应日本天皇、内阁和战时大本营的邀请,苏联战略空军对房总半岛美军的千叶市九十九里滨防线投下两枚原子弹。十二月三日,又对房总半岛美军的第二道富津市鸭川市防线投下了一枚原子弹……据守房总半岛的三十五盟军,顿时被连番核弹给炸得散了鸭子,陷入了一片土崩瓦解之中。
※※※※※※※※※※※※※※※※※※※※※※※※※※※※※※※
对于“红色日本”这一往本土悍然砸核弹的奇葩壮举,马彤小姐在得知后不由得啧啧称奇。
“……老天爷,日本战时大本营的那帮人可真会玩!我原本还以为,像邀请盟友往自己国土上丢原子弹这种事情,只有那位蒋委员长的夫人才做得出来呢!想不到日本的昭和参谋也是一样的丧心病狂啊!”
不过,王秋倒是对此表示十分淡定,“……这个么……虽然乍一听似乎有点震撼,但如果仔细想想,其实也是可以理解他们的苦衷的。毕竟,日本这个国家已经在最近的战争中死去了太多的人口,同时又夺取了太多的土地,眼下实际上已经是地广人稀,自然是再也舍不得在攻坚战之中牺牲太多的人命了。
然后,关东沦陷区的日本人,又已经基本被美军屠杀殆尽,剩下的都是铁杆日奸,请苏联人拿原子弹砸下去,已经并无多少玉石俱焚的危险……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用核爆来让军队少流些鲜血呢?后果不就是让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核污染区吗?如今打下了整个澳洲的日本人,还会稀罕这么点儿地盘?”
“……呃……好像确实是这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为了表示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的公正态度,在应邀向盘踞日本千叶县房总半岛的美军投掷核弹之后,克里姆林宫又十分郑重地询问了新中国政府:是否需要借用苏联老大哥的原子弹,以核爆的方式来解决目前依然盘踞在浙东、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岛上的国民政府反动派军队……对此,正在为处理上海和香港核爆后遗症而焦头烂额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几乎是当即吓得满头冷汗,赶紧忙不迭地谢绝了。
而与此同时,西欧苏军对英国本土各城市的核打击,依然在日复一日地继续进行……
( 大穿越时代 p:///2/2490/ )
第一百章、不列颠之殇
第一百章、不列颠之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七日,英国南部,温莎堡
虽然墙壁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悄然临近上午十点,但天色依然暗淡得犹如黄昏。
铅灰色的阴郁苍穹下,厚厚的浓密云层挡住了微弱的冬日阳光,裹着雪花的凛冽寒风,气势汹汹地从北方呼啸而来,将大地积累的热量迅速带走,让萧瑟冷寂的景色充斥着视界里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刚满二十岁,仓促登基即位不足半个月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兼印度女皇,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陛下,正趴在温莎堡寝室的窗台上,百无聊赖地仰望着窗外晦暗的天空。
看着四周这一片让人心情低落的阴沉景色,她总是忍不住有种错觉,仿佛自己并不是什么统治七海威震世界的大英帝国女皇,而只是那些中世纪背景的童话故事里,从小到大都被困在一座城堡里的公主殿下。
而事实上,伊丽莎白二世也很清楚,真正属于她这个女王统治的土地,如今恐怕是真的只剩下了这座不算大的温莎城堡。至于在温莎城堡之外的地方,则已经成了一片惨无人道的修罗地狱……
虽然报纸和杂志都已经早就没有了,政府官员也已经连续很多天没有来拜访温莎堡,英国国内的广播电台同样大多停播歇业。但是依靠收听海峡对岸欧洲大陆上的电台新闻,还有皇室专用的大功率无线电台,以及偶尔路过温莎堡的逃难者,年轻的女王陛下依然能够获得一些最新情报……很遗憾,几乎都是坏消息。
在核爆了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之后,苏联轰炸机依然没有停止对英国本土城市的战略核打击。上星期又核爆了朴茨茅斯、南安普敦、布里斯托尔和苏格兰的工业重镇格拉斯哥,今天早晨则核爆了威尔士的斯旺西。即使是一直待在温莎城堡里的伊丽莎白二世,也不止一次地从窗口亲眼目睹了核爆的闪光。
由于英国中央政府的崩溃,军队的指挥体系也随之瘫痪,本土的皇家空军、雷达部队和地面高射炮部队得不到必要的补给和指示,抵抗敌军空袭的能力日渐软弱,越来越难以对苏联人的核打击战略轰炸构成障碍。
到了十二月上旬的时候,不列颠的天空已经近乎于完全敞开,可以任凭苏联飞机来去自如了。
而随着一座座城市在蘑菇云之中陆续化为辐射废土,惊恐万状的英国城市居民则纷纷打点细软、扶老携幼,逃亡到城外的乡下这原子弹可不是当年不列颠空战那会儿,纳粹德国飞机丢下的几颗小炸弹,只要在自家后院挖个防空洞就能扛得住。更关键的是,即使他们冒着被核弹轰顶的风险,继续坚持待在城里,那么也已经无法再得到水、电、暖气和配给食品的供应了因为英国政府和物流体系已经崩溃了。
换句话说,就是英国本土的国家机器,已经被接连不断掉落下来的苏联核弹给打得散了架,英国本土,至少是承受核爆数量最多的英格兰地区,基本已经进入了无政府状态,交通、商业、物流一律停摆。
再说的明确一点,就是原本社会高度复杂化,经济物流繁荣发达的英格兰地区,已经被苏联人用原子弹给活活打回了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黑暗时代!这样的后果基本就是毁灭性的,那些挨了原子弹的家伙,自然是人死万事休。就算是没有挨原子弹的人,置身于一个崩溃的,碎片化的现代社会里,也是过得宛如噩梦。
诺贝尔社会学奖获得者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家、哲学家、教育家,迪兰古尔德阁下曾说过: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集中,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令一部分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人的存在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也自然会有幸福然而,冷酷的现实并非如此温情脉脉。
在物流崩溃的无政府状态下,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呢?首先,供电、自来水和暖气都没有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夜之间跌回中世纪;其次,输入城市的日用品和食品也没有了,钞票成了废纸,人们发现自己需要为了争夺一块面包、一听罐头甚至是一口干净的淡水而互相厮杀;第三,城市的垃圾无人去收,下水道也没人清理了,聚居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很快就会变得污秽遍地、臭气熏天,乃至于蚊蝇滋生、疫病蔓延;最后,法律和秩序会很快消失,城市会瞬间变成弱肉强食的犯罪天堂,暴力横行的血腥地狱。枪支,刀具,钝器,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玩意儿,都会被饿急了的饥民用来夺取他人的生命和物资。从粮食,药品,衣服,燃料,肥皂,卫生纸到年轻女人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抢劫的目标。那些原本应该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军警,会依靠手里的武器和军事训练的经验打家劫舍,反过来成为最可怕的抢匪和暴徒
面对这样危险而又可怕生活,不堪忍受的市民们,只能逃出已经变成炼狱的城市,前往似乎能够找到粮食的乡村……毕竟,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不能代替面包,就算是耶稣,一个月不吃饭也一样饿死。
然而,没有政府机关组织疏散和安置,他们就算来到了乡下,也找不到食物和住处。兜里的钞票和配给卡早已变成一团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想要从越来越冷漠的农民手里获得一些食物,就得拿首饰、手表、衣服之类的东西去换,而且往往还是高得离谱的黑心价,有时候一只结婚戒指甚至只能换到几个土豆……
因为法律已经荡然无存,许多不堪剥削或者被饥饿逼疯的英国市民愤怒地拿起武器,杀死那些耕种土地,拥有农产品的农夫,抢夺他们的食物、住房和柴火。而英格兰乡下的农民自然也以牙还牙,不甘示弱,成群结队地武装起来,组成各种打劫团伙,杀害那些逃出城市的难民,掠夺他们的随身财物。很多兴冲冲地来到乡间的市民都万分失望地发现,那些昔日漂亮精致、引人流连的田园牧野,此时竟然变得如此残酷与冷漠。
总而言之,在这个寒冷和饥饿的冬天,英格兰这片土地上的人类似乎已经退化成了野蛮动物,构成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社交礼仪,被彻底的丛林法则所替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变成了开膛手杰克,拿着枪械和刀棒,穿行在街巷和田野之中,肆意地猎杀着同类,然后从他们身上夺取用来维持生命的物资。
与此同时,惩戒爱尔兰背盟的战争依然在进行,不过其性质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英国本土的工业生产完全崩溃,弹药军械和燃油均难以维持稳定供给的缘故,前线的英国正规军只控制了爱尔兰共和国东部的几个重要港口,就开始举步维艰,攻击乏力了。但随即便有大批英格兰的国民自卫军,拿着各种老旧猎枪甚至是冷兵器,乘坐各种杂七杂八的简陋小船渡海涌入爱尔兰,一上岸就跟游牧民族打草谷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搜刮食物、衣服和燃料,或者把爱尔兰人从房子里轰出来,给他们自己和亲属居住,仿佛武装移民一般……很显然,这已经不再是为了帝国的荣耀和霸权而战,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战!
在这种局势下,看着属于自己的联合王国逐渐沦落入野蛮的黑暗时代,身为女王的伊丽莎白二世自然是心急如焚,但她几乎是束手无策作为一名刚刚上台的政坛新嫩,一个纯粹的政治象征物和花瓶,她既没有办法结束战争,也无法驱使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更没有办法拯救这些陷入生存危机的臣民。
作为大英帝国的皇室禁地,温莎城堡里确实储存了不少食品和燃料等物资,还有自备的发电机,可以在这个末日临头的时刻,依然保证城堡主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但是,面对着成千上万甚至是数十万纷至沓来的难民,这点物资依然是杯水车薪。光是维持城堡里这么多人的日常消耗,就已经是勉勉强强了。
可是,那些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命在旦夕的难民们,却不可能理解女王的苦衷。他们先是在温莎城堡外面聚众请愿,要求怜悯和救济,之后因为得不到满足,在愤怒和恐惧之下,就开始了一次次的骚乱和冲击。就像中世纪的流民企图哄抢领主的宅邸一样。如果不是在温莎堡还有一支忠心耿耿的卫队,并且囤积了足够多的军火弹药,多次开火驱散那些冲击城堡的难民,她这位女王恐怕连自身安危都无法保证。
眼下,她除了待在温莎堡里发呆,听着收音机里的一个又一个噩耗之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不幸中的万幸,此时此刻,她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和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已经乘坐军用飞机离开了被核爆蘑菇云所笼罩的不列颠(英国人似乎总是喜欢取这么几个重复的名字,遍地都是伊丽莎白、玛格丽特和爱德华),经过冰岛机场的中转,逃到了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领地避难,眼下已经是安全无恙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