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
陈扬得到李重进更深层次的信任后,满意地离去,筹划淮南之事,乃是朝廷重中之重,只要成功,不说攻入东京,就说这千里的富饶的淮南,就会一片狼藉,不经过数年的恢复,是没效果的。
而淮南却是狼藉,中原如何南下淮南不提供粮草,难道从别处千里迢迢而运吗
随着岭南与李重进的勾连越深,两地的商贸往来也越发的便捷,地域的差异,导致货品对于各地都是稀缺品,利润也是极其雄厚的。
当然,做生意的同时,射声司也不忘同时安排人手进行潜伏,做好淮南失败后的双重准备。
由于战争烟云的日益浓厚,见识不浅的乡绅财主们意识到这场非同凡响的战争,有的去了南唐,有的去了吴越。
当然,还有的觉得那些地方都不安宁,愿意去往岭南的也不少。
望着蚂蚁一般的人群,陈扬叹了口气,问道:
“这一趟能拉多少人”
“由于都是拖家带口的,咱们这些船还要带货回去,也只有一千多口,但钱却是不少,三万贯呢,比卖货还赚些。”
听到这些话,陈扬心中也是欣喜的,圣人说,这些人都是家财不菲的,读书人不少,若是出一些人才,才是最大的收获。
停在江边的商船很多,密密麻麻的,许多脚夫从地面搬着货物上船,由于一只只辛劳的小蜜蜂,不知疲倦地劳作着。
岭南与淮南来往密切,商贾云集的结果就是让许多的农夫可以赚些辛苦钱,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刻,可以赚一些米粮,因此养活了数千户人家。
关键是,这些商贾童叟无欺,给予的都是上好的铜钱,更是令人欢喜。
 
第两百三十四章尔等配吗
大量的优质移民到来,令李嘉极其惊喜。
番禹城的宅院瞬间供不应求,尤其是那些准备在岭南暂且安居的财主们,大肆购买番禹周边的土地,足足把田价提高了五成,百姓直呼买不起!
不只是田价,包括粮食,奴仆,家具等一系列的东西,都在涨价,支出增加了,百姓苦不堪言,无奈,兴王府只能当初几万石粮食,才将价格压下来。
除此之外,李嘉是乐见其成的,这些只是阵痛,一会儿就会过去的。
而最直接的好处就直接显现出来,报名参加恩科考试的,人数超过以往的任意一届,规模达到了五千多人,超过最近一届的十倍以上。
这些消费群体的增加,令市集的交易量直线上升,大部分商贾都赚取了大量的金钱,朝廷的税收也多了不少。
“大哥,这岭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荒芜!”
萧善文一行人历经一天的功夫,来到了番禹城,十来个家仆肩挑着从船上卸下的东西,在港口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样场景这些时日,在番禹城已经司空见惯了,行人也顶多感叹一声家财的富裕。
索性在港口,早就遣好人雇佣了两辆马车搭乘女眷,再雇了十辆驴车运送家财,这才松了口气。
宽敞的街道因为行人的增多,反而有些拥挤,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牲畜的鸣叫声,成为了整个城市的交响乐,而这,又往往代表着繁华。
“兴王府乃岭南之要,自然不会不亚于扬州,甚至,还更繁华些!”萧善文看了几个大食人操着汉话讲价,又补充了一句。
“哦!这可真是太好了!”萧从文高兴地说道。
“快走,我早就派人买好了院子!”瞧着路人羡慕嫉妒的目光,萧善文连忙催促道。
一家人安顿好了,时间已经到了深夜,萧善文这才缓了口气,看着一脸疲惫的弟弟,笑道:“快去休息吧!明天还要去访人呢!”
萧从文瞬间哀嚎起来。
三元宫建在越秀山南麓,西边是小山,东边是平坦的平原,高低醒目非常分明,距离番禹不过数里地,所以一向是香火旺盛,尤其是新帝登基,乃复大唐,道教更加的旺盛起来。
毕竟李唐皇室的大圣祖是老子李耳……
三元宫是道教著名宫观。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
李嘉难得出宫一回,自当是身清气爽,与数十名侍卫一道,策马而去,直本三元宫。只见那路边的树已经遍地开花,红的、紫的、白的和成片的绿色镶嵌在一起,多姿多彩,令李嘉的心情瞬间变得更好了。
一条修葺不错的泥路被压的实实的,马儿奔跑的也还畅快,道路两边,都是村庄与田地,那庄稼地之间,炊烟缭绕鸡犬相闻,人间烟火让山水景色更加亲和,叫人轻松而有安全感。
“记住了,外出期间,叫我李郎君,我是前来应举的考生!”
李嘉装模作样的打开一个纸扇,扇了扇,加上白嫩的皮肤,有神的双眸,以及数十骑护卫,活脱脱一个贵公子出游。
“诺——”一旁的陪同的田忠与吴青两人,低头答应。
“人都齐了吗”瞧着一马当先的皇帝,田忠轻声问道。
“我们射声司早就派了一百多精锐混到百姓中!”吴青低声说道。
“那就好,皇城司也派人了,数里外,还有一千骑兵驻扎,片刻就到,这次肯定万无一失!”
&n
第两百三十四章大兴科举(下)
“我……”癞子话还未说出口,身体就倒下了,脸上只留下两个通红的巴掌印,周边的人群顿时狠狠吸了一口气,为之震惊。
后面的几个青皮似乎想上来,但吴青一个狠厉的眼神就将他们吓住,犹豫了片刻后,就毫不回头的离去了。
“多谢这位郎君!”萧善文这才醒悟过来,行礼道谢。
“不用客气,这是我们郎君的主意!”吴青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也是难为他了,为了保持威严,一直板着脸,多久没笑过,一时间还不适应。
他看出,郎君是有点想与这人结识的意思。
“多谢郎君!”萧善文笑了笑,对一直作壁上观的李嘉拱手道谢。
李嘉也笑了笑,拱手。
一行人来到一处酒楼,道观的生意做的确实不错。
“先生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李嘉喝了口茶,淡淡地说道。
“在下萧善文,字子良,这是我弟弟萧从文,字子明,我们本是扬州人,兵戈再起,无奈带着家人背井离乡,今日本想拜访个好友,上柱香,结果却遇到如此场面!”
萧善文无奈地说道。
“这些青皮无赖就喜欢欺负异乡人,不过,过些时日就好了,是不是”李嘉斜看了一眼,说道。
“当然!”田忠故意粗着嗓子,脸色有些发红。
“过些时日,恩科即将举行,先生想必也会参与吧!”李嘉也没说自己的姓名,保持着一股神秘的味道,令人心生疑虑。
“说实话,异国他乡,参与恩科,乃是我辈读书人的愿憬,虽说见识浅薄,但也不得不参与!”
“恩公的才学想必是过人的,今科必然榜上有名!”萧善文看着一脸儒雅风流模样的李嘉,恭维道。
“哎,科举一途着实伤人,三天下来,怎受得了我是吃不消的,只能祝萧兄榜上有名!”
李嘉故作纨绔的样子,让萧善文有些无奈,一旁的萧从文反而一脸的羡慕,他也想有这样的生活,无奈现实不允许罢了。
聊了一些注意事项,又聊了聊科举风土人情,李嘉也知晓了一些扬州的民间情况,然后才选择离去。
太阳已经上升到日中,李嘉也没了心思,选择告别。
这边,兄弟二人上了香之后,就回到了番禹城中的院子,这时,他们发现两个缺胳膊的中年人已经在客厅中等待多时。
“不知贵人何以至此”萧善文连忙问道,瞧着那一身不似公服的公服,心中瞬间一禀。
“咱不过是管理百户的里长罢了,这是你们的保长,你属于他的下辖,以后有事就找他便是!”
里长脸上有一道伤疤,笑死来仿佛凶神恶煞一般,令人心颤,但话语却很温和,不由得令人很舒服。
而保长则抱拳了一下,很干脆利落。
“你是新来的,听闻是扬州的”
“是的,扬州战乱将起,所以就带领家小搬了过来!”萧善文苦笑道,然后将目光投向了这里长与保长二人,满是探寻之色。
“我俩前来,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调查记录一下新住的户口,毕竟这是我们的职责,若不是马虎,上头追究下来,担当不起!不知你们是常住还是短住”
“常住与短住有何区别”萧善文问道。
“常住的话,就得造户薄,记家口,而短住的话,只需在我这个领个暂住的牌子,时间不过一年,就得重新换,麻烦的很!”
里长的声音很厚重,也很有耐心。
“当然,常住后就是咱们大唐的人了,以后
第两百三十五章大兴科举(完)
神武元年,四月初六,大吉,宜婚姻嫁娶,出行。
萧善文已经三十有五,之前也参与过南唐的科举,不过其规矩继承自前唐,达官贵人干涉其中,哪怕他有些才能,也未能通过这十几人的进士名单。
非进士无可高官,明经科只能徘徊于底层,没有丝毫上升的机会,进士一科独大,自然成为了事实,霸科之名,人皆知之。
还未到四更,家中自然已然备好了墨、笔、砚,已经盖的被子,衣物,杯子,书箱,干粮,以及一些常备的药。
萧善文坐在书房中,正不断地书写着大字,来缓解心中的紧张,但他好歹也参与过科举,所以只有紧张罢了。
家中的仆人连走路静悄悄的,都怕惊到了了大老爷,要是耽误了科举,这就万死难辞其咎了。
咚咚咚——
“进来!”萧善文猜都不用,就知晓是自己的弟弟,停下笔,笑着说道:“是不是初进科场紧张了”
“哪——有!”萧从文连忙摇头,说道:“今次科举已然传出消息,至少录取百人以上,小弟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科考的消息十天前就放出来了,这次考取,李嘉取消了明经这个简单的分类,明算科与进士,再添了一个废除多年的明法科,三科并列,从而选出心仪的人才。
其中,进士科规模基本上在百人左右,明算科则也有四十人,明法科也有四十人,总数大概在两百人左右,然后进士科前十名,明算与明法前四名者,都可进入翰林院,为国储才。
此时虽说没有非翰林不为宰相的说法,但也已经成为了惯例,所以李嘉为怕人死政消的情况,特地将明算与明法的前五名,添进了翰林院。
所以此次科考,进士科至少有一百人可以录取,机会算是很高了,萧从文心中对于岭南文人的才学,心里头很是不屑。
“此次我报了进士科,你也报进士科,必要中榜!”萧善文秀气的脸上满是坚毅,让萧从文也不得不硬气起来。
“大哥放心,此次必中!”
兄弟俩相视一笑,心中的紧张消失大半。
“郎君,时间差不多了,四更了,该出发了!”门外的仆童出声提醒道。
出了大门,萧氏兄弟来到了坐着驴车,来到了里长家,此时已经有了几个书生,同样是参与科举的模样,相见行礼。
之后,里长又带着几人,来到了甲长的官衙,虽小,却站满了人,粗略的估计,约有百来人,不只是本地的,还有住客栈的考生,都是由甲长带领。
“诸位跟与我,今次由我带着大家前去,甲中出了进士,我也与之荣焉!”
甲长黑的脸,若非举着火把,在夜间就没了身影,幸亏声音洪亮,众人心里安生了不少。
虽说坊被废除了,但众人沿着各坊的通衢,直接可以走上皇城,举着火把,众考生或是坐车,或是扶持,除了脚步声,别与他响,就连犬吠声都无了。
此刻东方犹未明亮,但晨曦已微露,恍若片轻纱披洒,一行人坦然行在街道中央,两边全是呵斥马匹的声音:许多轻裘肥马的富贵举子,身边的仆从高高低低举着火把,在官街鼓参差有声中,有说有笑地向宫城而去,显然,他们是勋贵富户子弟。
到了宫城前时,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但由于有灯笼做城的进士、明算、明法,三个入口处显而易见,倒也不容易弄错,除非不认识字……
高大的城墙下,参加进士、明算、明的举子,无论是锦绣衣衫、趾高气扬的,还是麻衣如雪、满面风尘的,或自己或仆人扛着挑着各种物什,足足有五千余人,拥堵于城门前,排好了队伍。
&nb
第两百三十六章大兴科举(续)
“自此,方为男儿!”萧善文感叹了一句,就与二弟一起,向前而入,后面有无数应考举子推搡,萧善文踉跄了几下,急忙把行李和食盒提好,身子还是有些虚啊!
自随宦官而走,东面望去为太庙署,西面为太常寺,再往前走二三百步,即东为少府监,西为太府、太仆二寺,再向前走,就是礼部,而礼部靠左,一大片棚区,则是考试的贡院了。
原先这里是一片宦官们所居的宅院,皇宫中散去了大半宦官,皇帝因此拆了去,派遣工部的匠人重新修建了一片砖瓦而成的考区。
虽说是分成了三队,但明算与明法俩科,都在同一考区,入口处不同罢了。
萧善文与弟弟相互扶持,走了近一刻钟,终于来到了考取,入目一瞧,端是严苛。
只见在入口处,数个膀大腰圆的大汉,正对举子们不断地搜身,举子们也无可奈何。
一处屏障挡着,举子进入其中,在这春寒之际,披头散发,脱下衣物,连内衣也要被脱掉,光溜溜的,书箱里的衣物也被随意的摊开,吃食也被撕开,肉饼干粮都四分五裂,场面很是壮观。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一个中年人瞧到这番景象,身体不断地发抖,不断地念叨着,对这深恶痛绝,但轮到他时,却三步并两步,对着这些禁军,说着兵爷轻些等恭维的话,不过一会儿,就拿着令牌而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