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高州甲萧善文——”听到自己的名字,萧善文立马前去,将书箱等放下,脱掉里面及外面的衣物,伸直双手,然后被一个禁军搜身。
“模样却是不错!”禁军轻声嘀咕着,另一人则搜书箱衣物食物等,待衣物等散落一地后,搜身的禁军才说道:
“好了,你无事了!但却记住,若是发觉有作弊,终身禁止参加科举!”
随即,萧善文拿到一个木质的令牌,上书:地字乙三一号
等待了些许时间,待萧从文检查完毕后,看了下他的令牌,上书:地字丁二三号,看这样式想来不是同一处地方,相互照料的愿景破灭。
“我不敢了,我不敢了!”耳旁突然传来惊呼声,兄弟回目一看,原来是一个携带小抄的举子被搜查出来,藏在谷道处,虽然隐秘,但却仍旧被查出。
搜查出的禁军十分欢喜,乐滋滋地看着其被押下,然后将手指在身上揩了揩,继续搜查后面一人。
兄弟二人一顿恶寒,之后才知道,每搜出一人,就会有一贯钱的赏赐,禁军们这才如此古道热肠,乐此不疲,细心。
进了考区,萧善文这才仔细看清楚这一个个号房的真实面貌:
每个号房相隔三尺有余,屋顶则有上好的青瓦组成,号房由青砖搭建而成,长六尺(一米八),宽五尺(一米五),高五尺,有一道木门,门上则刻有号牌,如天字甲一,天字甲二等依次而排列。
“二郎,小心审题便是!”萧善文看着弟弟说道。
“大哥考完再会!”萧从文点头说道,然后离去。
找寻了一刻钟,萧善文这才看到自己的号房。
进入一看,干净利落,一张砖石搭建的石床占据了大半地方,长六尺,宽三尺,床前有一木桌,长三尺,宽两尺。
木桌左上,有一盏油灯与火折,看样式也是全新的。
他环视四周,都是纷杂杂的举子人头,忙着把篮子、席子、毯子、书案等卸下坐好。
出去一瞧,已然到了日中时分。
这时候,一队兵士推着小车,摆放了数个木桶,里面盛满热粥、米饭,挨个的给举子们送上饭菜,顺便送木碗和筷子,以及木杯。
“举子,你要哪样”此时的兵士客气的很,与之前搜身的不是一样人,看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和热粥,肉饼,小菜只有白菜,腊肉,以及咸菜,萧善文选了一碗米饭,一碗粥,以及些许小菜。
随后,三个木碗被送到了木桌上,还有一个大竹筒,也被装满了热水,看着这副餐食,萧善文一时间有些懵了,这确定是来考试的,而不是来享受的
&n
第两百三十七章大兴科举(再续)
“申时已到,收卷!”
听到这个声音时,萧善文已经歇息了一个多时辰,也检阅了三遍有余,确定自己的书写的文章没有沾染墨水,没有犯忌讳,这才松了口气,将文卷交给了兵士。
“郎君必能高中!”兵士接过文卷,封在竹筒中,以防损坏,然后笑着说道,这三天他都看在眼里,这个举子从容淡定,下笔有神,字又写的好,中式的几率很大。
“多承吉言!”萧善文也拱了拱手,笑道。
走出号房,他伸了伸筋骨,在比较狭窄的号房中待了三天,他早就精疲力竭,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衰落到极点,若不是可以提供粥和热水,他早就躺下了。
这几日,他就见了不少人倒下被送去看了大夫,没有一个好身体,就连做官也是很难的,他倒是能体谅朝廷的立场。
场里还有一些还未完卷的,被兵士抢夺而去,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有的则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施施然地交与兵士,俨然已将自己当成了官人。
他摇头笑了笑,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出口倒是简便,只有几个兵士在看守着,只许出不许进。
“郎君——”刚出门,家中的仆人一个箭步就冲了上来,将他手中的书箱背下,有一人搀扶着他,将他送到早已预备好的驴车上。
“二老爷出来了没”喝了杯热茶,缓了口气,他这才问道。
“还没呢!”仆童煮着茶,又递上了一个热乎乎的肉饼。
“二老爷出来了!”这时,一声惊呼,几个仆童连忙赶上去,与脸色苍白的萧善文不同,他这个活泼的二弟却还有些精神,脚步生风,跳到了驴车上。
“大哥,此次数道考卷,我都答了上来,想必是中了!”喝杯热茶,萧从文一脸兴奋地说道。
“此次考取进士的,将近三千余人,三十取一,何来如此自信”萧善文笑了笑,对于自己弟弟突如其来的自信,他有些想笑。
“出场时,我问询了周边几个考进士的举子,其学问参次不齐,最好的也敌不过我,此次必稳妥了!”
萧从文说出了自己的依据,这让萧善文心中为之一定。
“三日已过,咱们都考取完了,趁着时间还早,就去西市逛逛,听闻这番禹城夜不闭市,热闹的很,扬州可没有!”萧从文心情很跳跃,也是缓过来了,连忙说道。
“也好!”精神紧绷了三天,萧善文脑袋也是嗡嗡的,借此放松一些也好。
番禹城一向模仿长安,不只是皇宫,就连户坊也是相差不离的,当然营建皇宫的传统也继承过来,皇宫差不多占据了番禹五分之一的面积。
长安最热闹的西市,在番禹也模仿了,同样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商户,令人大开眼界。
由于李嘉废除了坊市制度,商人们已开始把坊墙凿穿,对外搭上雨棚,直接向着街面出售各种货物,而坊和坊之间的荒地田圩,也被许多商人买下,新起了密密麻麻的邸舍,邸即是货仓,而舍即为旅馆,是鳞次栉比。
西市是番禹最大的市场,也是平民们的喜欢来的地方,以大而全著称,不仅有卖米的,卖农具的,卖草药的,卖绸缎的,卖牲口的,甚至还有许多酒肆青楼,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热闹的很。
兄弟两人并行而走,看到岭南特有的东西,往往驻足而观,突然,前方锣鼓奏鸣,人群围成了一圈,两人连忙走去一看,顿时惊掉了下巴:
&n
第两百三十八章天子重文章
誊抄的时间被限制在三天,检验有一天,阅卷的时间也是三天,总数七天,作为大唐复国之后的第一场科举。
这是唐亡后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科举考试,由于在虔州击败了南唐,所以来自于岭南之外的考生达到了一千多人,还有一些渤海、高丽、日本、占城都护府、交州都护府等考生,总数超过了五千人。
这是统治稳固的表现。
占城都护府与交州都护府需要大量的官吏,岭南各州也是如此,需要淘汰一些贪官污吏,从而净化官场。
对于复国后的第一场恩科,李嘉很重视,考场布置了千名禁军,为了预防作弊,甚至还提前三天,将主考官几人看管在皇宫中。
至于考卷,则由礼部与政事堂的几位宰相草拟,然后弄出三份,让皇帝选择,临考前的一天,加班加点的大规模印刷。
“圣人此番,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双手抄在身后,穿着官服,孙钊看着堂前偌大的孔圣人像,心思百转千回,感叹道。
此次科举,皇帝三天前才下旨,让他作为主考官,审核考生的行卷,可谓是信任有加,这一批考中的举子,日后为官,少不得要称呼一声老师,积累的人脉,广阔非常。
接旨后,他就想的很深远,陛下莫不是想让我为首相应该如此!
“相公!”随后,四位同考官也出来,行了一礼。
他们都是翰林院的编修,年长的四十多岁,年轻的也有三十了,学问自是不差的,资历也够了,此次能够同考官,也算是为自己的未来画上浓厚的一笔,自然喜上眉梢。
况且,皇帝还与他们说了,若是此次科举不出现差错,就让他们外放为官,要么是判官,要么是县令,毕竟已经在各部学习过了,些许政事还是懂的,所需的只有磨练。
“本官受圣人派遣,担任主考官一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希望诸位秉公审查,勿要徇私,方能不辜负圣人的一番安排!”
孙钊虽说是排位最低的相公,但对于这些同考官而言,已然是庞然大物了,自然得小心恭维。
“我等知晓!”四位同考官低头应下。
瞧着这几人恭顺的态度,孙钊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从衣袖里拿出一份绸布,看了一眼,按图说道:
“此次科考,本官负责主考,诸位为同考,数千份考卷,必须三天之内审核完毕,若超过了时辰,诸位于我都难辞其咎,圣人那里也交代不过去,是本次审卷的章程!”
“第一天,诸位必须将那些考卷之中有错字的,沾污墨水的,犯了忌讳的,全部给挑出来,成为废卷!”
“剩下的考卷,将均分与我等,若是认可,就由朱笔画一个圈圈,随后,另外几个同考官进行审核,红圈两个以上的,才由我最后审核通过。”
“当然,若是你们四人中,有三人以上皆认为是佳卷,须应榜,我若不同意,也是可以通过的!”
“最后一天,必将所有通过的考卷进行排名次,进士科从高往低共有一百四十位,明算科与明法科,各有三十,废卷也要重新审核,以防遗漏!”
陈述完毕后,孙钊喝起了茶水,这才板着脸继续说道:
“此次科考,犹重策论,勿乱了分寸,诗赋不过是小道,考卷待会儿就会送了,按刚才的章程来,不要出错!”
宋朝之前的科举,基本上属于野草阶段,时间不定,考取的重点看皇帝的心思,唐玄宗喜欢诗赋,于是盛唐就出了一堆诗人……
今日碰到一个重策论的皇帝,众人虽说感觉有些异样,但还算适应,遵从上意,这是群相制度确立的中心。
很快,在禁军的看护下,一个个考卷就送了过来,足足堆满了整个院落,一个个吏员则拆送到同考官的跟前,有数十人之多。
他们负责检查校对考卷,当然,只限于第一场贴经。
孙钊端坐在位置上,作为主考官,他不动笔,同考官们就不会动,他一检阅考卷,其他人就跟从。
 
第两百三十九章放榜
科举考试,流行一千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内核就是公平二字。
无论出身,只求学问高低,在这整个世界来说,可谓是开天辟地的一回。
西方此时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的查理曼帝国早以分裂,贵族世袭制建立不久,中世纪到来,罗马教廷开始大展神威。
中国却已然废弃了贵族制,门第制,领先其数百年。
“公平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公平呢”
李嘉叹了口气,看了一下这十张考卷。
说实话,以他的实际水平来瞧,这几篇文章都差不多,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那些考官们精英中的精英,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而且,由于各考官喜好不同,录取的门槛也就不同,有的喜欢老成持重的,哪怕你文采飞扬,写出花了,也被筛掉,主观性太强,影响公平,这才在明时有了八股文,规定了书写格式,方便阅卷,评比。
八股文虽说限制思维,但却保障了公平,所以被明清沿用,这时的科举才算真正的相对公平了。
事实上,无论是否有八股,皇帝对文章水平依旧判不出高低,只能另寻他法了。
比如名字,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
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
李嘉也不例外,他先看了那些人的籍贯,竟然没有一个邕州的,不由得摇摇头,然后又瞧了下年龄,将三十以上的都排除了。
最后,他只能从名字下手了,这时,一个叫做唐复的名字印入眼帘,李嘉心中一乐:这番寓意倒是不错。
朱笔一批,就是状元了。
随后又看了下,他发现一个熟人——萧善文,排名第八,评语是文章娴熟,老成谨慎,随即一乐,从第八一下午就到了第二,成了榜眼。
而探花,此时并非是第三名的代称,到了北宋晚年才成,李嘉却直接金口玉言:
“这进士科第三名,就名探花,探花郎讲究貌美,就须是个年轻的郎君!”
又翻阅了一下,选了一个二十来岁,名叫顾真的举子。
“这状元、榜眼、探花,就是三鼎甲,赐为进士及第;第四至第三十名,赐予进士出身;剩下的,就赐予同进士出身,也不枉费来考取一趟!”
自唐以来,李嘉的这番科举,算是录取最多的一次了,进士科就达到了一百多人,而唐朝一般就一二十名,全部赐予进士出身不现实,所以就直接沿用后世,将进士科分为三等。
唐时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需要进行选试,通过了才能做官,当然,由于选试属于吏部自考,相当于自主招生,猫腻极多,李嘉为收买人心,就废除了选试。
毕竟恩出于上,而吏部受宰相们影响太大,等于是为他们收揽门徒了,这对于一直致力于扩大皇权,限制相权的李嘉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就直接借鉴了明清时期的做法,有了以下章程。
三等进士,地位却大为不同,三鼎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过不了几年就去各部观政,遇缺即补,一外放就是县令起步。
赐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则需要再进行一番考试,再选出十几人进入翰林院。
赐进士出身六部观政两三年,就外放为官,起步就是县令;而同进士出身,观政数年,外放地方,只能从主薄、县丞佐贰
第两百四十章榜下捉婿
午时到来时,鼓声已隆隆响起,呈现在孙钊的面前展开着金色的榜单,榜首用四张黄绸竖着粘贴成行,三甲后都是空位,等待着他这个主考官提名,至于其他的,他就懒得理踩了。
孙钊提起毡笔,用淡墨在四张黄纸上宛转,又换浓墨之笔,沉思了会儿,在其下第一处“状头”的位置,微斜着重重写下:唐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