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该死,老子迟早要将李重进活剐咯——”
望着空落落的,且黑漆漆的扬州城,赵匡胤的黑脸,越发的发黑,甚至还有点转绿的迹象,这几十年来,从未有过如此气愤,但今日,却着实让他气着了。
他被耍了,当猴子耍了,堂堂一个大宋的皇帝,竟然就被耍了。
挥舞了拳头,却打上了空气,积蓄的力道没有使出去,憋屈的生疼。
原本繁华且热闹的扬州城,此时却见不着一丝灯火,只有宋军的火把,才让这座城市呈现在他们眼前。
鳞次栉比的扬州城,大部分的房屋都被拆掉,当做滚木,或者砖头,抵御宋军,亦或者当做柴火,反正留下的残骸,看得脑壳疼。
这里却没有一个居民,连条狗都没有,仿若鬼城,不用怀疑,李重进的淮南军此时早已经撤离了,神不知鬼不觉,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撤走,这一巴掌,让人脸生疼。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所以口音是正宗的洛阳音,声音很洪亮,所以大家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一旁的李处耘以及王审琦二人,全都沉默了,心中的愤怒不比皇帝少。
“找,去找,咱要李重进的消息,到底要看看,他们究竟有甚的神通,竟然能溜走——”赵匡胤瞪大了眼珠子,脸上的表情很狰狞,他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咆哮着。
“诺——”有人领命而去。
陪同着皇帝,李处耘与王审琦就这样待在节度府,等候着消息,在这个时刻,他们不发一言,生怕惹恼了皇帝。
“回禀陛下,临江的城墙下,发现了许多足迹,还有几双鞋,以及一把刀,江岸有许多船只停靠的痕迹,预计淮南军从江面而走的,坐船而走的……”
有人汇报道。
“哪里还有船岭南的船,不是被封锁在东面吗怎么还有船,而且一夜可以运走如此多的兵卒,连一个伤兵也没有!”
些许时间,赵匡胤终于恢复了冷静,长久以来的南征北战,已经让他有了很深的城府,与之前咆哮的模样仿若二人。
此时,他的黑脸上满是严肃,腰间别了一把刀,而不是民间传说的棍,上战场用棍法,这是真正的白痴,活不到现在。
“陛下,应当是洞庭湖的水师。伪帝李嘉窃取了楚国之地,李重进能坚持如今,伪帝出了很大的力气,甚至还将淮南之地的丁口,迁徙殆尽,可见与李重进联系很深,虽然楚国的洞庭湖水师名气很小,但也有这种可能!”
瞧着皇帝脸色发变化,李处耘这才出声说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非义社十兄弟的禁军大将,他明白,自己比不上王审琦的地位,所以,只能靠实力来证明自己,从而在大宋这个王朝中获取高位。
“也只有这般了!”赵匡胤瞥了一眼李处耘,又看了一下自己的义社兄弟王审琦老神自在的模样,心中对于李处耘的看法提升了些。
不失为一员良将。
以后可以适当的用用,制衡一下势力日趋庞大义社兄弟们,而此时,只有义社兄弟能让他放心。
“江南李璟,冢中枯骨,必是无胆,敢救这些叛军,也只有李嘉了!”
赵匡胤一顿分析,立马就明白了前因后果,猜了个八**九。
这个年仅二十余岁年轻人,打出了大唐的旗帜,就篡夺了岭南,如今又夺去楚地,其之表现,令人惊异,恐是今后之敌啊!
要知道,他才三十三啊!
“岭南李嘉,朕必杀之,以泄我心头之恨!”赵匡胤心中的嫉妒逐渐转化为杀意,淮南之乱的结果,完全破乱了他的计划,原本全盘接锅郭州,结果因为淮南,新生的大宋财政枯竭,若是没有郭荣毁寺刮铜,怎么能坚持到现在
“派人去湖南,讨要李重进的人头,若是不给,朕将率五十万禁军亲自去取!”
霸气的话语,让周边人为之一震。
“陛下,许多禁军争吵不休,正在讨要赏赐,甚至开始殴打起来——”
突然,有人前来汇报。
“该死——”赵匡胤这才想起来,由于之前的下了劫掠扬州城的指令,士气大震,如今攻入城却不见一个百姓,抢劫不到,自然心生怨气。
顾不了追赶逃兵,他开始安抚暴躁的禁军。
而这边,由于秋收的来临,以及淮南军的即将到来,李嘉被迫取消了南归的时间,开始主持占据湖南之后的第一次秋收。
之前也说了,在占据湖南不久,李嘉就派出了转运使,准备统筹湖南的夏收事宜,但初来乍到,转运使司面对的麻烦,极其之多。
唐朝的税收在均田制崩溃后,安史之乱后作权宜之计,改行两税法,简单的收取夏秋两税,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赋税。
由于安史之乱后,失去了全国各地的控制,赋税的统计极其困难,所以就按照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的垦田数为准。
两税制很伟大,他改变了从战国以来的“以丁口为主”的赋税,实行了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所以,唐朝及以前人口就是一切,唐后,宋、明、清,以田地为一切,用俗话来说,人死了没事,土地在,我照样收税。
两税制,具体的,就是将税分为两部分,地方藩镇留一部分,然后上缴中央,延缓了大唐帝国的生命,但由于无法操控收税,地方藩镇每年按额度上缴,留下的都是自己的,导致了横征暴敛,反而加速了大唐的灭亡,也是黄巢之乱中失去土地流民的由来。
湖南自然没有了藩镇,但,比较可笑的是,或者说军阀的省心,如今的两税,依旧按照的是大历十四年的标准,完全不顾增添了多少土地、丁口,从而遗漏了大量的财赋,让地方豪强窃取。
对于那些被窃取,或者说被豪强隐瞒的土地,李嘉此时不动如山,只想将豪强还未看上的荒地,收拢过来。
第339章 土地问题(下)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再起 ”查找最新章节!
由于湖南地广人稀,虽然肥地都被豪强大族占据了,但那些未曾被占据的土地,依旧有很多。
李嘉准备收拢过来,无论是屯田,没收为官府,或者直接并入少府寺,或者赏赐给兵卒,都是可以的,现在虽然看不上眼,但若干年后,湖南可是有数的产粮大地。
两税制的核心在于,它是按照土地来收税的,它将其他的杂税,除了丁钱外,全部包括在内,省却了许多繁琐的过程,而古代,越是繁琐的过程,那些贪官污吏们越是有机可乘。
当然,两税制是收钱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唐朝以前没有钱荒,甚至私人可以制钱,皇帝和朝廷懒得管,而到了安史之乱的千年,中国钱荒的问题所在了。
两税制就是,你家有多少土地,就收多少钱粮,而不是之前的那些朝廷一样,有多少人,才多少税,世家大族隐瞒丁口了,国家就越来越败落。
唐朝以前,从来都是按丁口来交税,你家多少口人,就交多少,如唐朝,每丁授田后,每年上缴粟二担,称为“租”,而不是按亩来交税。
宋朝以后,财政是以田地为中心,哪怕清朝有四亿人口,比宋朝、明朝高出数倍,但财政相差无几。
至于元朝,不提也罢,“以宽治国”的蒙元,大脑简单,怕麻烦,以包税制将天下分了出去,让色目人负责,缺钱了怎么办发纸钞,加大包税钱,所以造反的人那么多,从元初到元末从来没停过,所以财政崩溃,没了天下。
国家的正税,此时只有两个,丁钱以及两税,后来雍正摊丁入亩,丁钱也并入到了两税,不用再单独收丁钱了,百姓每年直接合并交税,省一道手续,而不是指对百姓免税啥的。
省却了一道手续,看上去很简单,但对于百姓而言,就是活命之恩,这也是为啥历史对于雍正大书特书的原因所在。
康熙的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就是丁口税固定了,比如今年两亿人,以后就收两亿人的丁口钱,田税、杂税什么的,照收不误。
了解了两税后,就等于知晓为什么土地兼并那么可恶了,关键是,他们土地兼并后,却隐瞒土地,还是按照以前的数目来交税,对于朝廷而言,损失大大的。
宋朝冗官太多,岂止是增发俸禄,还增多了许多不缴税的特权阶级,士大夫治国,都他么士大夫的国家了,都是主人了,还缴税,想去海南逛一圈了
所以,士大夫们不缴税,泥腿子来养活这群特权阶级,然后北宋建国才几十年,就有了庆历变法,王安石变法。
这种不缴税,法律上还有特权,就享受生活的朝代,读书人自然喜欢,连忙吹捧,后世一大堆无脑跟风吹,以为自己读了几年书,就是士大夫了,呵呵……
言归正传,扯远了。
李嘉决定在秋收之前,统计一下湖南的土地,尤其是数万大军还未撤离,以及分府而治的决议未曾实施的情况下,利用皇帝以及军队的威势,统计一下全湖南的土地。
别瞎想,李嘉并没有打算让地主豪强们将吃进去的土地吐出来,这是犯众怒的事,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只能愣头青才做。
而且,不要忘了,李氏的土地,也是兼并来的,如果这样做,不就是打脸了吗
至于把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再分配使用权,这种儒家向往的井田制,王莽这二货已经做了,天下沸腾,之前推他上去的,恨不得多桶几刀。
关键是,由于生产力以及交通的落后,不消几年,这些土地,就会成为官吏的乐土,国家的,不就是他们的吗然后百官们沆瀣一气,皇帝依旧蒙在鼓里,乐滋滋的做着天下大同的美梦。
所以,如何抑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税收,李嘉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重新统计田亩,让豪强世族们,乖乖的纳税。
那些被吞并的土地,李嘉也不想要回来,甚至还有些感谢他们将土地开垦,能让朝廷能多收一些钱粮。
这是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基本,不过他的麻烦在于,秀才举人拥有合法的免税田,他只是让这些士人们吃相别太难看,将免税田以外的缴税。
宋朝是当官的有免税田,明朝的是秀才举人都有免税田,把读书人惯坏了。
李嘉则不然,老子家的田都缴税,你个土豪竟然也想免税,想屁吃
哪怕你家有人当官,有合法的免税田也休想,每亩田,都要缴税。
所以,这一天,李嘉离开了朗州,来到了长沙府,让各地的军队以及转运使们都来到长沙府,他要做一件大事。
“诸位,湖南新得之地,不可马虎,萧规曹随才是正道,你们这些转运使可都是朝廷的臂膀,秋税之事,乃是朝廷根基,过一段时间就听到有什么抗税、民乱的,如今只有一个字——稳!”
“你们这些驻军,以及巡检营,都要照看好,而且还要去配合转运使司的运转,将秋税平稳的收下来。”
面对李威、李信、段友良,以及各地方转运使,以及巡检营的指挥使,李嘉直接命令道。
原本他准备就在秋收之前行事的,但却突然受到了岭南的告急文书,说广州城没有多少粮食了,每运送一石粮食到湖南,就会消耗两石粮食,哪怕大半的军队就食于湖南,但岭南还是支撑不住了。
所以李嘉就改变对策,由于粮食受制于人,暂时不要刺激湖南的官吏以及地主们,起了乱子就不好了。
所以这场动员大会,只是想平稳的收到秋粮,保证湖南的稳定,等到秋收以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到时候,大军在手,统计田亩,没有直接经过秋收缴粮那般痛彻心扉,能顺风顺水一些。
只是单纯的统计田地,还能将兼并的土地合法的记在自己家门下,一般的地主只有窃喜,哪里能懂一些。
到时候,就好办。
李嘉心中想着,很是得意。
ps:感谢一天李哈哈哈、秦岭南北咫尺的打赏
第340章 粮草危机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再起 ”查找最新章节!
对于粮食的不足,李嘉失策了。
从岭南长途跋涉运粮到湖南,其中耗费,不可估量,若不是海南岛支援,恐怕广州都支持不到秋收了。
来到湖南的军队有三万人,其中禁军一万,西北军一万,加上蛮军一万,每个月耗费的粮草,还要加上骡马等巨大的供应,每个月至少消耗五万石,加上损耗,每个月至少需要运送十万石粮食去湖南。
湖南之前经过了一番张文表之乱,数万大军内斗,湖南的大半劳动力被抽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影响甚大,根据民政熟悉的官吏估计,至少减产三成。
所以,大军就粮,只能供应一半,剩余的需要依靠岭南的输入,自然坚持不住了。
只能说,勉强熬到秋收了。
“幸亏对阵时间短,不然一打起来,以兵卒的胃口,度过秋收只能是梦了!”李嘉不由得感叹起来,在古代,打仗就是打后勤,谁能坚持下去,就是胜者。
“之前一直待在岭南,衣食不缺,没有想到粮食的重要性,如今步入北地,却是难为了!”
他虽然是穿越者,但不会法术,变粮食,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法子,弄出更多的粮食。
南平,地小民多,三州之地,七十万百姓,比湖南还要多,粮食自然紧凑,不可能卖粮了。
南唐更不用说,敌对关系不可能弄粮。
蜀国倒是粮食多,太平了几十年了,人口三百多万,但长江逆流而上,太难了,无数的绝涧,以及峡谷,著名的有三峡,一不下心就船毁人亡,而且南平高癞子的名声太大,经过他的地盘,不被削层皮,还真是出奇了。
“看来,只能去往蜀地购粮了,能有一些算一些,中原也可,赵匡胤还没来得及整合地方藩镇。”
李嘉思量着,为今之计,只能尽量的求购一些粮食,湖南的这一番乱,可能秋收后也难坚持多少时间。
湖南必须是需要驻军的,因为它直面南平、南唐,以及中原必须撑过去。
“陛下,岳州来报,淮南军已然撤离扬州,已经安全了!”吴青作为射声司的指挥使,立马小跑过来汇报这个好消息。
“淮南军全部解救出来了很好!”他踱步而行,心中甚是喜悦,这可是两万多人的精兵,甚至比岭南的禁军还要强些,这是争霸天下的基石啊!
猜你喜欢